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思想解放的作用》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1 13:14

写作《思想解放的作用》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思想解放的作用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是思想解放的作用,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思想解放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等。
3.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思想解放的背景和意义;正文部分详细阐述思想解放的作用;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4. 论证充分:在论述思想解放的作用时,要充分运用事实、事例、名言等来支撑观点,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5. 语言表达:作文应使用准确、流畅、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同时,注意文章的文采,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6. 观点明确:在论述过程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棱两可。观点应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针对性。
7. 避免偏题:在论述过程中,要紧扣主题,避免偏题。对于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应适当删减或调整。
8. 引用恰当:在引用名言、事例等时,要确保其来源可靠,避免出现错误。同时,引用要适度,避免过多占用篇幅。
9. 注意格式:作文

从思想解放的内涵看“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作者:杨洪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副主任)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是社会活力的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论述,从思想解放的高度深刻揭示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具备了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更为有利的条件。从学理上讲,对思想解放本身及其内涵的准确认识,是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的前提。以构成思想解放的基本要素,即坚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批判教条主义和主观偏见、研究新情况并解决新问题,作为出发点来追问“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

从一般意义上说,思想解放意指观念的转化、认识的深化,进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它既体现在观念领域,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思想解放的本质在于实事求是,也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满足思想解放的一般定义的同时,也有其特殊的语境。这种特殊性首先表现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如邓小平所说:“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思想解放的根本属性即思想性,内在地决定着坚持正确思想的指导是思想解放的前提。作为思想解放的“第二个结合”亦是如此。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的“同”,本身即已表明马克思主义在“第二个结合”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在这一重大命题中,使用的不是表示同等并列关系的“和”“与”两字,而是表明并列关系中同时存在主次之别的“同”字。之所以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作为思想解放的“第二个结合”中的思想指导作用,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只有坚持它的立场和观点,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可以确保思想解放的正确方向,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在于马克思主义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唯有坚持以此为遵循,方可充分挖掘并有效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使之与新时代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彼此契合,更好地发挥思想解放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发挥,需要同特定的时代和民族国家相结合。历史和实践均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们实现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根本所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思想解放的基本指导原则,也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理论成果。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相继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运用这些体系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进一步指导思想解放持续走向深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正是有了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指导,“第二个结合”才充分彰显出打开创新空间的重大意义。

思想解放和思想统一是有机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从延安整风到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再到“第二个结合”的正式提出,每一次的思想解放都同思想统一相伴随。新时代新征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第二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新的思想坐标上来,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批判教条主义和主观偏见的错误

对马克思主义合理对待和准确运用,特别是避免把它教条化、形式化、经验化、实用化,这是事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作用的原则性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教条主义和主观偏见的错误构成了思想解放的一个基本要素。当前,一些教条主义倾向和主观偏见,诸如对“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足、对“第二个结合”重大意义的理解不充分、文化上的复古主义和保守主义等,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的彰显,需要对此进行彻底的清算。

其中,有的观点全然无视“第二个结合”正式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基础,认为中国具体实际本身包括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在内,由此得出“第二个结合”已经存在于“第一个结合”之中;还有的观点认为“第二个结合”过于抬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等。这些论断虽然承认“两个结合”之间具有内在关联,但只是将两者并列在一起,抹杀了“第二个结合”有别于“第一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应当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总结,诉诸它们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具有的问题意识,来深入理解“两个结合”之间的关系,以此呈现“第二个结合”独特的思想解放意义。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把握,实现了由“自在”“自发”到“自为”“自觉”的根本性进步;还是文明观的决定性进阶,打通了中华文明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连续性,使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通起来,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及其文明形态的全新图景。

更有甚者,一些观点还错误地认为,“第二个结合”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具有此种错误倾向的人看来,马克思主义只是实现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外部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核”,是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的根本动力。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误读。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起,就开始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地契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同一个文化生命体自我更新的不同表现。应当从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维度,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即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全面解放。

此外,针对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特别是假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名,妄图恢复传统儒家文化或传统道家文化的倾向,使马克思主义儒家化或道家化的荒诞言论,需要弘扬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从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创新性出发,深入阐释“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不断促进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立足新时代的实际并解决新问题

审视思想解放的内涵中所呈现的基本构成要素,如果说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前提,批判教条主义和主观偏见的错误是中间环节与必要手段。那么,研究新情况并解决新问题就是结果和最终目的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人们正是通过提出、分析和解决时代问题来推动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只有对历史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潮流做出总体性的观照,正确地认识、深刻地把握、有效地解决时代问题,明确并完成中心任务,才能更好地彰显作为思想解放的“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基于对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的深刻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作为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将“两个结合”界定为在中华文明深厚历史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种对时代问题的深刻把握和对中心任务的明确阐述,将“第二个结合”提升为一种思想解放。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这个时代问题做出深入分析,需要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需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一方面,“第二个结合”把中国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归结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产物和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积淀的结果,既赋予了中国道路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又厚植了它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让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图景,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赓续中华古老文明、植根中国大地、文明更新产物等特性,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二个结合”不仅筑牢了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而且为破解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中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指导性原则。自近代以降,“古今中西之争”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中国具体实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正式提出了“第二个结合”,并且将它上升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原则的高度,使得我们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难题。由此,我们必须坚持“第二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不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形成一批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文明成果,不断夯实中国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使“第二个结合”所具有的思想解放意义得到充分彰显。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打开解放思想的“总开关”

来源:【宁夏日报】

我们与之最大的差距,恐怕还在观念解放上,在于站位和眼界上的落差,在于有没有正视差距的勇气和奋勇追赶的魄力。

一边是地处沿海、引领发展潮流的发达省份,一边是不沿边、不沿海的内陆省区,这样两处南北差异明显、发展境况迥异的地方,会触碰出什么样的火花?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

前不久,自治区党政代表团赴上海、浙江、江苏学习考察,除了感恩致谢和深化合作,就是要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学习借鉴发达省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创新思路,引领带动全区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脑洞、求新求变,集中精力把宁夏的事情办得更好更出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时代10年,上海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乐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大浙商在商海中搏击风浪、勇立潮头,涌现出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苏州,创新支撑起企业发展的命脉,引领一批又一批企业站在“行业之巅”、牢牢掌握话语权……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学,与扑面而来的改革创新浪潮、合作发展良机“亲密接触”,代表团成员有震撼、有感悟,亦有深思。

细细回味,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经济发达省市都有自己成功的“秘诀”。但有一点共性毋庸置疑,那就是,他们每一项发展成就、每一个骄傲瞬间、每一次改革创新的背后,都有思想解放的影子,都伴随着观念认识的不断更新。没有这些地区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走出去、请进来,勇于自我革命、奋力抢抓机遇的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就不可能有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成就,也不可能有今天日新月异的沪浙苏发展新天地。

回过头来看宁夏,我区与沪浙苏等东部沿海省市相比,确实有差距,而且差距还不小。表面上看,这种差距表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上,在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上,在有没有、有多少世界一流企业、全国领先技术上等。同样不能否认的是,我们与之最大的差距,恐怕还在观念解放上,在于站位和眼界上的落差,在于有没有正视差距的勇气和奋勇追赶的魄力。

常言道,观念一变天地宽,“观念不变,原地打转”。对个人来说,观念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对地区而言,思想解放跟不跟得上趟,更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否赶超跨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区,宁夏如今正处于抢抓机遇、争先进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当此之时,如果还有地方、单位和部门包括一些领导干部,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忽视思想僵化、思维模式固化的问题,习惯于等靠要,满足于小进即满、小富即安,不愿意打破“坛坛罐罐”,总是自己跟自己比,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裹足不前,面对一点问题就畏缩避难、推脱阻碍……我们还谈何破局?谈何发展?谈何追赶?

没有思想的先导,行动就无法跟进;没有思想上的破冰,行动上就难以突围。宁夏现在欠发达,但并不代表永远欠发达。走出去、看一看,就是要学习他人之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脑洞、求新求变;就是要牢固树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辩证思维,对标先进学经验、找准差距补短板,突破“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以思想观念为突破口,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改革、谋求新的发展。相信,只要打开解放思想的“总开关”,把全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激发出来,我们就一定能在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中抢占主动、赢得先机,谱写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宁夏发展新篇章!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