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1 08: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全国舞蹈比赛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在写作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全国舞蹈比赛的感受和体会。可以围绕比赛中的精彩瞬间、选手们的表现、舞蹈作品的主题等展开。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观后感作文,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比赛概况,主体部分详细描述观后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3. 突出重点:在比赛中,必定有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瞬间,如选手们的精彩表演、舞蹈作品的独特魅力等。在作文中,要抓住这些重点,进行详细描述,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 观点明确:在描述观后感时,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如对选手表现的赞扬、对舞蹈作品的评价等。观点要鲜明,有理有据。
5.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比赛中的场景、选手的表情、舞蹈的动作等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文采。
6. 举例论证:在论述观点时,可以适当举例说明,如引用选手的话语、舞蹈作品的特点等,以增强说服力。
7. 思考深度:在观后感中,不仅要描述比赛的表面现象,还要挖掘其背后的意义,如舞蹈艺术的传承、选手们对梦想的追求等。
作者:刘洋(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
作为国内舞蹈界唯一的国家级评奖活动,中国舞蹈“荷花奖”凭借其权威性和导向性,在舞蹈行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近日,于杭州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为观众呈现了24部舞蹈精品。这些作品均运用古典舞独特的肢体语言来塑造形象,深刻诠释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意蕴和精神风貌。
在男子独舞领域,《狂草》以“草圣”张旭为创作灵感,巧妙地将“纸上之舞”转化为“身体之书”,生动展现了一代宗师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现实的超脱以及对自我精神的重塑。《砺》则通过棍与身体的互动,利用不同的力量效果,呈现出拟杖、拟桨、拟帆等丰富多彩的视觉画面,形象刻画了人物以“棍”为伴、行天下的生命历程。
在双人舞方面,表演者善于运用道具与肢体的巧妙结合来构建空间意象。《天上月》以“伞”喻“月”,通过高低错落、前后穿插、明暗交替的舞台效果,营造出人与人、人与月之间若即若离、虚实相间的意境,男女舞者流畅而富有质感的舞动,寄托了“月是天上月,人是心上人”的浪漫情怀。《山水之间》则依托“斗笠”这一道具,不仅明确了乡间劳动者的身份,更使“斗笠”成为连接身体与叙事的桥梁。通过平面、立面的“滚、绕、遮、荡”等动作发展变化,摆脱了双人舞套路式的“托、扶、抱、甩”,展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与情感交融,呈现出含蓄蕴藉的中国式情感表达。
此外,部分作品还将文学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巧妙融入舞蹈叙事中。例如,《离骚·香草美人》以女子群舞形式呈现“香草美人”意象,在感伤而唯美的意境中表达了屈原对崇高人格的向往与追求。《广陵绝响》则以嵇康临刑前的抚弦心境为表现对象,借助“琴弦”隐喻“规则”,深刻描绘了嵇康一生的多个侧面及其复杂情感。《稚水微澜》则通过舞者灵动轻盈的身体表现水的不同形态,探索了“圆”在身体及立体空间中的新流动方式,不仅展现了幼小水滴的坚韧不拔与广纳兼容的独特魅力,更表达了中国人对“上善若水”品德的向往与追求。
在本届“荷花奖”的舞台上,“文物起舞”成为一大亮点。诸如《青墩玉影》《俑生俑事》《思乡切·女史箴图》等作品,通过舞蹈让古代舞俑、石窟造像、古代壁画、古代绘画、象形文字等文化遗产在舞台上“复活”。以《俑生俑事》为例,该作品超越了简单模仿秦俑外形的层面,赋予了秦俑“丈夫”的鲜活形象。通过空间叙事手法,舞台被巧妙地划分为两个时空:前面的“妻子”们晾晒、缝补着夫君的征衣,流露出家的温馨;后面的将士们则在沙场上奋勇征战,彰显出卫国的豪情壮志。在女子柔情祈盼与将士疆场驰骋的互动中,“舍小我成大我,舍小家为大家”的主题跃然台上。
总体而言,本届“荷花奖”终评入围的古典舞作品在继承优良传统方面表现出色,如《印心》和《春江曲》两个戏曲题材的水袖作品就成功延伸了古典舞课堂训练的成果,绝大多数作品都实现了“形、神、劲、律”的和谐统一。不过,仍有一些方面未能完全满足观众期待。虽然不乏值得赞赏的作品,但真正令人“惊艳”的佳作较少。在情绪表达上,也需要更多像《踏歌》那样平和、雅致、愉悦的作品,以及像《雨花石的等待》那样的当代叙事风格。因此,如何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的当代叙事方式,使中国古典舞更加与时俱进地阐发中国精神,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04日 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首席编辑 张九龙
12月10日、11日,著名艺术家张继钢执导作品、山西省歌舞剧院演出的舞蹈史诗《黄河》亮相济南的山东省会大剧院歌剧厅。作为中国首部“舞蹈史诗”作品,在形式上,《黄河》是对上古乐舞史诗的现代再现,剧中融合了音乐、雕塑、油画、中国画及行为艺术等多重元素,与舞蹈浑然一体,令人耳目一新。
九曲黄河,是自然之河,亦是精神之河。一部《黄河》,是舞蹈,也是史诗。
劈山开谷,奔腾向前,黄河磅礴雄伟的气势、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炎黄子孙与黄河水患搏斗、共生的历史,映照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品格。大概世界上没有哪条河能像黄河一样,承载如此丰沛厚重的家国情怀。
然而,用艺术化创作的方式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从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到风靡海内外的《我的中国心》,从各具特色的黄河民歌到山西省歌舞剧院的“黄河歌舞三部曲”(《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黄河主题的文艺作品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珠玉在前,如何突破着实是巨大的考验。
著名艺术家张继钢,曾编排执导过《千手观音》《复兴之路》等大型经典作品,担任过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以及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执行总导演,在舞蹈史诗《黄河》的创作中,采用“大道至简”的原则,摒弃了LED、全息投影等当代歌舞剧标配,而是用“一块布”来展示黄河的波澜壮阔。
黄河的物质形态就是水,大象无形、柔中带刚,而布恰恰是在舞台上最能与水的意向相呼应的一种材质。《黄河》中的这块布,可以缓缓流淌,也可以一泻千里,甚至是惊涛拍岸。用张继钢的话说:“这部作品中非但没有高科技,连‘中科技’‘低科技’都没有。”
只不过,布上的艺术呈现是何其艰难的过程。在滚动的绸布上进行站立都有困难,而要在上面完成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就更难以想象。整部作品都回归舞蹈的本体,全部依托人力完成,凭借演员的肢体语言表达,展示黄河的力与美,展示舞蹈的力与美。舞蹈的本质是动作,有血有肉,才有感染力。这种回归,让演员、观众与黄河灵魂对话,何尝不是回归自然、回归本心?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的黄河文化积淀、历史故事以及近年来黄河沿线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舞蹈史诗《黄河》无疑在艺术上实现了新突破、新跨越,并带给了观众新观感、新体验,是一部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精品力作。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