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1 15: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350字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想表达的主题,是关于书中的内容、情感、思想还是某个特定的事件。
2. 概括书名及作者:在作文开头,简要介绍书名、作者及书籍的基本信息,为读者提供一个背景。
3. 概述情节:简要概括书中的主要情节,让读者对故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 表达感受: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阐述阅读这本书后的情感体验。可以谈谈对书中人物的看法、对故事情节的评价,或者对书中主题的思考。
5. 深入分析:对书中的某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如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这一部分要突出自己的见解,避免泛泛而谈。
6. 总结感悟:在作文结尾,总结自己的感悟,阐述这本书对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如启发思考、增长知识、提高审美等。
7. 结构合理:作文结构要清晰,段落分明,前后呼应。开头引出主题,中间分析内容,结尾总结感悟。
8. 语言精炼:在350字的篇幅内,要尽量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冗长的句子和重复的表达。
9. 适当引用:在分析书中的内容时,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篇幅不宜过长,以免影响
暑假里,我读了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便深深地被这本书所吸引,并对它爱不释手。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遇到困难时要勇敢地面对,做生活的勇者!
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流落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百折不挠,辛勤劳作,战胜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生存了下来,并救下了一个土著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从那以后,“星期五”就成为他忠实的伙伴和仆人。最后,鲁滨逊还救下了一位英国船长,夺回了船只,乘船离开荒岛,返回英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鲁滨逊在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他能够准确地判断日期,并坚持写日记,他学会了种庄稼,饲养动物,打制木制用品,晒葡萄干,做面包,做陶器,做独木舟……在遭遇不幸时,他勇敢地面对,并想尽办法解决衣食住行和安全问题,心怀感恩,乐观生活,最终获救。
《鲁滨逊漂流记》使我明白了: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滨逊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者。
自从读了鲁滨逊漂流记知道了许多的道理,让我最为深刻的一本书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小孩名叫鲁滨逊在没航海之前因没听父母的劝说,而是自作主张准备一个人去航海,可是,在途中,有时遇到不好的事情都会想到父母的劝说。这要是我来说的话,应是他之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就是他的报应。
不过,在之后他的命运好像在慢慢地改变,这似乎是因为他以平凡的勇气和智慧,在孤岛上存活了下来,就因这样,让他不再害怕一切困难,让命运有所改变。在这之后,他经过不懈的努力,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经过千辛万苦,最终顽强的活了下来。这又让我知道,只要你认真用心的努力的向目标加油,就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
在最后,鲁滨逊的船被暴徒劫持,船长和大副被送上荒岛。这时,机智勇敢的鲁滨逊不仅巧设计谋救出了船长及大副,而且挽救了船只。
鲁滨逊的离奇遭遇告诉人们: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等不幸时,只要有勇气和有毅力并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就可以做出超乎自己想象的奇迹来。
暑假的'60天里,我看了很多书,其中一本就是著名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主人公名字叫“鲁滨逊”,他的大哥因为战争失去了生命,二哥也去世了,他作为父母剩下的唯一的儿子,家族所有的希望就寄托在他的身上了。
可是航海一直是“鲁滨逊”的梦想,为了自己的梦想他毅然选择了出海,可是就是这次出海为他带来了巨大的磨难,在海上他们遇到了狂浪,船沉了最终只有“鲁滨逊”一人活了下来,漂到了一个无人小岛上。
读到这里我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感到悲哀,可是后面的章节却让我新奇感大增,后面写到“鲁滨逊”凭着自己的能力,在这个无人荒岛上一步步安定下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何等的引人入胜,安家、打猎、播种、做防御工事,这也是每一个男孩子心中的理想。
后来我就在想,如果换做是我漂流一个无人的荒岛上,能活过一天?两天?我会做什么?会建房子吗?会打猎吗?会劈柴?会种粮?我都不会,再说了一个人在一个荒岛上是多么的孤独。害怕。
所以我们要学习鲁滨逊的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无论处在何时何地都要坚强的生活下去,拒不放弃,做一个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双手创造财富的人。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全名是鲁滨逊·克鲁索。书中讲述了鲁滨逊敢于到外面去冒险,一心想去航海的故事。
鲁滨逊出生在英国约克城的一个家庭,他从小就有冒险的念头。20岁那年,他不听父母的劝告,就私自去航海冒险了。鲁滨逊在外面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可是,有一次偶遇的机会他救了一个野人,并给他取名叫“星期五”。而且鲁滨逊教会了他许多东西。有一次,他们救助了一位船长,是因为他的船员叛变了。事情发生过后,这位船长本来是到英国的,所以就把鲁滨逊送回了英国。
我的道路是平坦的,可我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一直抱怨着抱怨那,而且我还很懒惰。看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我自己好像长大了,我变得勇敢,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它。我不像以前那样胆小怕事了,现在的我遇到任何事都不会轻易退缩了。鲁滨逊的强烈求生欲望和他的冒险精神、毅力与冷静的头脑起到了作用。
任性、依赖、娇气、懒惰是大多数人的缺点。我们要培养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我必须从现在做起。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有这样一本故事书,它能使我看了后久久不能忘怀,即使把这本书放在书柜里最不起眼的角落,我也会总想起来。这本书就是《鲁宾逊漂流记》。
这本书讲述了鲁宾逊爱四处探险,不满足于中层社会的平凡生活。他的父亲常用“知足常乐”来教育他,鲁宾逊却对此很反感,总是出海探险。看来他有自己的观点,而不处于龟缩的生活之中。处于龟缩的生活之中,那就不叫真正的成长了。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用和鲁宾逊一样的志气回应这个理论:不!
不幸的鲁宾逊在海上遭遇海难,最终流落荒岛。我一开始看到这里心想:这是什么道理,拥有一个正确的生活观念,为什么会遭遇不幸?但是他最后选择了坚强起来,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地域上白手起家。这一来,就在岛上生存了二十八年。
他为什么待了下来,还能活了二十八年呢?
因为他所拥有的品质。
他所拥有的品质,伴随他成功渡过了二十八年内一个又一个凶险和艰难的难关:打败食人族,勇夺叛变水手的商船…二十八年后成功自救脱离了这座小岛。
这场非凡的冒险结束后,没多久他再次出发探险了。
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广泛传诵,鲁宾逊这个传奇的人物,拥有着独特的纯洁的生活勇气和美好品质,让我们明白什么是最好的成长。
自从我学了《鲁宾孙漂流记》这篇课文,我就很想去买一本“原汁原味”的{鲁宾孙漂流记}来看。攒够了钱,我立刻冲向书店,买回了这本书。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鲁宾孙的英国人,沉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同伴们都葬身海底,只有他一人独免一死,流落到一个荒岛。他在荒岛上生活了20多年,终于回到了英国的故事。读完了这本书,我心潮起伏。鲁宾孙,这是一个多么勇敢的人啊!在一个荒岛上,一个没有食物的荒岛上竟然奇迹般的生活了20多年!
我忍不住想了想自己,我已经是一个11岁的大女孩了,还十分害怕晚上一个人睡觉,总是相信那些鬼神传说,总是害怕到了晚上,那些幽灵啊,鬼啊来找我。睡觉时,总是蒙着头。唉,我竟然连晚上一个人睡觉都这么害怕,要是我到了那个荒岛,天晓得会怎么样!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总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在学校里,我又经常抱怨饭菜不合口,住校生活差,教师小,学生多……
现在想想,我真是不应该。好多人想吃饭却吃不到,想读书却读不成……我的要求似乎有些过高了。
我相信,我以后不会在害怕一个人在家,不会在抱怨一些事情。我想,我会让自己跟勇敢!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的著作,它讲述了英国人鲁滨孙在孤岛生存的恶劣艰苦的环境。这个故事让我读懂了生存的道理。
在故事中,坚强不屈的鲁滨孙凭着自己的力量和在废船上找到的一些工具,在荒地上建起了住所,种起了麦谷,还饲养了动物,完成了自己的生活基本所需。他在这个过程中,也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挫折,负出了辛勤的劳动。例如,他那个有两层围墙的房子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建成的;他在第一次播下大麦和稻谷的时候,由于播种的不是时候,这些宝贵的存货就浪费了一半;为了做一个能够煮汤的锅,他绞尽脑汁,尝试了多种办法……但是,这一切的困难,都被鲁滨孙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所征服了。
每当我看到这些片段,我内心中的感觉简直不能只用一个“佩服”所来形容。
《鲁宾孙漂流记》使我懂得了:人生不可能顺顺利利,一帆风顺,它总是会难为你。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时候,就得学会面对现实,在绝望中找到希望,知足安命,增强与困难做斗争的决心与信心。“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最近,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令我深有感触。《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遇难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凭借着无比的勇气、毅力和智慧,百折不饶,辛勤劳作,不仅战胜了难以想像的困难生存下来,而且改变了生活环境,开垦出庄稼地和牧场,盖起住所。
后来,鲁滨逊救下邻岛的一个土著人,给他起名叫“星期五”,让他成了自己的仆人。
最后,鲁滨逊帮助一位英国船长制服水手叛乱,夺回船只,自己也因此获救,搭乘该船只返回了美国。
鲁滨逊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岛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
鲁滨逊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积极改善生存环境。
他所做的一切肯定了劳动的伟大和价值。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现代社会中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新华社沈阳9月16日电 题:70年,寸步不退的坚守——彰武治沙启示录
新华社记者曹智、陈梦阳、李铮、张逸飞
中国农民丰收节就要到了。
这是科尔沁沙漠南端和彰武县章古台固沙林场接壤处的航拍图(8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科尔沁沙地南缘,辽西北小城阜新市彰武县,翠绿的林海、无际的草原、金黄的稻田……这与昔日的黄沙漫天形成鲜明对照。
20世纪80年代,彰武县章古台镇荒漠旧貌(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在彰武县章古台镇设立苗圃,70年来,面对内蒙古高原呼啸而下的肆虐风沙,42万彰武人寸步不退、誓守家乡,护卫100公里外的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南城市群,以愚公移山般的毅力,创造了沙地变林海的奇迹。
“死磕”黄沙 做倔强的“沙打旺”
“风卷着沙子,走对面都看不清人。刮一宿风,门被沙子堵得推不开,只能从窗户跳出去。” 从小生活在北甸子村的古稀老人马义说起从前风沙肆虐的景象记忆犹新。
北甸子村,彰武县最北端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村庄,25年前曾被宣判了“生态死刑”——上级工作组考察后作出了“北甸子村不适合居住”的结论,建议村民整体搬迁。
北甸子村人不服输。那年4月1日晚,村党支部书记董福财把12户村民代表召集到自己家院子说:“老祖宗把我们扔到这儿了,不治理,屯子就保不住了,我们要治沙。”
董福财在北甸子村查看树木过冬情况(2014年12月11日摄)。新华社发
漫漫黄沙中,种树谈何容易。头一天大伙把树栽上,第二天早上一看,树苗都刮跑了。刮跑了,再种;再刮跑,接着种……倔强的村民们在董福财的带领下,和风沙干上了。
村民陈其华说:“那些活儿,现在想起来都累得慌。但老董要求严,种的树都用手拔,能拔动的必须返工,不少女村民经常累哭。”
2015年,因积劳成疾,62岁的董福财长眠在他参与栽下的万亩松林中。村民们说,老董“一手扛铁锹、一手拎水壶”的样子就是一棵永不退缩的樟子松,他是把村民拧成一股绳治沙的主心骨。
在彰武治沙的70年中,一个个像董福财这样的个体聚合迸发出惊人力量,他们倾其所有与风沙搏斗,靠着手中的铁锹、马车等简陋的工具,在一棵树、一棵树不停栽种中,风沙肆虐的脚步退缩了。
一匹老马、一个水壶,退伍军人李东魁1987年到章古台林场阿尔乡护林点当护林员,在没水没电的环境里看护8500亩樟子松林,每天至少巡山13个小时,一干就是30多年。累了,就靠在树下打个盹;饿了,掏出干粮就凉水吃几口;闷了,站在沙坨子上喊几声,唱一唱记忆里的军歌。
彰武县阿尔乡护林员李东魁在森林中巡查(2013年8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以马为伴,以山为家,在李东魁守护的34年间,无一次森林火灾。妻子病了、房子漏雨,甚至女儿的婚礼,他都顾不上,李东魁说:“树起来了,咱给守住了,值!”
看着一棵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女儿李明明越来越理解寡言、执着的父亲。如今,阿尔乡镇经常有祖孙三人走村入户发放防火宣传单,那是57岁的李东魁、32岁的女儿李明明和8岁的外孙。
彰武治沙学校校长翟钟龄说,沙漠中有种植物叫“沙打旺”,风沙愈猛,枝叶愈茂、抓地愈牢。彰武“死磕”黄沙的治沙人,就像倔强的“沙打旺”。
20年,30万株树木,种在四合城镇一片2400亩的起伏沙地里,这是村民侯贵以一己之力完成的心血之作。
侯贵在彰武县四合城镇林地中巡视(2019年10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龙雷 摄
如今,70岁的侯贵仍然每天钻在林子里育苗、种树。看着一棵棵树苗,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常常会不经意地露出笑容。
而在两年前,侯贵栽种的杨树曾遭遇大面积枯死的劫难。当时,他在林子里徘徊数日,数次失声痛哭。擦干眼泪后,他忍痛砍倒病树,倔强的老汉决定从头再来。侯贵说:“就种长寿树种、抗旱树种,我要搞一个百年防风固沙的精品工程。死后,这片林子就交给国家。”
从董福财到李东魁,再到侯贵;从一个人,到一村人,再到全县人,42万彰武人已经把“誓把沙地变绿洲”的誓言刻进了自己的骨子里。妻子陪着丈夫干、父母老了子女上、后任接过前任担、群众听从党召唤……彰武人在战风沙的路上矢志不渝、接力奋斗。
这是在彰武县大德镇拍摄的西旧府湖(8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清楚记得2019年大年初四在大德镇一户村民炕头上召开的座谈会。当时要从村民手里把土地流转过来恢复草原,当讲解退耕还草对治沙的好处时,淳朴的村民说:“不用谈价格了,这是为子孙留住家园的好事,咱们干!”
抗击风沙 践行科学报国
这是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前所长刘斌的墓地,他埋葬在章古台的松林里(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在彰武县章古台镇密林深处有一座墓碑。墓碑的主人刘斌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革命。1953年,他服从组织安排从辽西省义县县长岗位调到刚成立一年的辽西省林业试验站任党支部书记、主任,固沙、种树,一干就是37年。1990年去世前,刘斌说:“把我埋在章古台的林子里吧,永远当个护林员。”
20世纪80年代,时任辽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刘斌(中着白衣者)带领科技人员进行规划(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的前身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是新中国第一个治沙科研机构,新中国科学治沙由此起步。70年来,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固定流沙、培育树种、攻克林木疾病,为中国荒漠化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的展览室里,挂着多张科研人员在沙子里的工作照,这些照片记载着他们的心血和付出。今年86岁的原所长朱德华说,研究风沙就要蹲在沙地里,风越大越要守着,观测风沙怎么移动,摸索固沙造林规律。科研人员经常白天一身汗水,晚上披着大衣露宿。
这是彰武县章古台镇的松林(8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挺拔、常绿,平均高度20余米的樟子松在彰武随处可见,这个“移民”如今已经在“三北”防护林带多处落地生根。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第一代林业科研人员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选种、育苗、试种,将这种原本生长在寒温带的树种硬生生“南移”8个纬度,落户地处温带的彰武,创造了中国沙地造林奇迹。
曾经有一位来彰武参观考察的外国专家不相信沙地上能造林,用铁锹往下挖。“他挖了一米多深,越往下,沙子越白,最后竖起大拇指,信了。”朱德华说。
1978年以来,在塞罕坝、陕西榆林等“三北”防护林重点区域,樟子松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成为中国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治理的主力树种。
1991年夏天,“三北”防护林多处树龄最大的樟子松出现群团状枯死,呈现流行性爆发趋势。消息传来,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心急如焚。
面对保住千万亩樟子松的重任,从1992年开始,研究员宋晓东着魔般钻研10年,经历了灌溉、喷药、放烟等无数次试验失败后,终于找到病因。“肉眼看不见的松沫蝉叮到树的组织里,不停地往外吸食树的汁液,再加上松枯梢病,一个虫一种病导致樟子松枯死。”宋晓东说。找到病因后,宋晓东又研究出不同密度间伐,给树留下足够养分空间,营造针阔混交林,使树种间共生互利的防病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三北”千万亩樟子松保住了!
这样的例子在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里有很多。“林业工作有它的长期性。我们想快,但快不了,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朱德华说。
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种树、育人,为中国荒漠化治理贡献了大批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怀揣理想,一代代科研人员将论文写在了沙地上,在抗击风沙的最前线实现着科技报国的理想。
苦尽甘来 冬奥树种播撒希望
金色的秋天,从高处俯瞰,北甸子村这条3公里宽、面积2.6万亩的林带就像一个不可逾越的绿色卫士,顽强地阻挡着科尔沁南侵的风沙。北甸子村不仅没有消失,还将抵御风沙的防线向科尔沁腹地推进了13公里。
从一棵树,到一排树,再到整片林海,70年接力治沙,曾经沙化面积达96%的彰武县林地面积由18万亩增加到20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4.5%,平均风速由20世纪50年代每秒3.4米降到每秒1.9米。
绿,已是彰武的底色。
这是彰武县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8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随着对防风治沙规律认识的提高,除了持续植树造林外,彰武已开始用“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的系统理念推进生态建设。2018年以来,彰武相继启动130万亩草原恢复工程和5万亩沙化土地治理工程,对风沙进行综合治理。
游客在彰武县德力格尔景区游玩(8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从彰武县城向北驱车蜿蜒行进20余公里,来到一处名为欧李山的沙丘。登上欧李山观景台极目远眺,湛蓝的德力格尔湖和一望无垠的德力格尔草原豁然铺陈在眼前。彰武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段文刚说,130万亩草原恢复工程将在彰武北部构筑生态屏障,是统筹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动实践。
这是彰武县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站在柳河岸边,一眼看不到尽头的稻田一片金黄,旱田改水田后的第一季水稻即将丰收。大冷镇上三家村村民白景春笑着说:“以前刮到嘴里的沙子那么苦,现在沙地里种的水稻,闻着就香。”
在彰武县满堂红镇,过去的沙地改成了水田,种上了水稻(8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曾经因为水少、沙多,柳河被称为“东北小黄河”。河边周边的沙地,原来种花生、玉米,越种,沙化越严重。在“以水含沙”的治沙理念下,如今,5万亩沙地被奇迹般改造成水田。农科专家介绍,引柳河水进稻蟹立体养殖水田后,泥沙成了上等肥料,地会越种越肥。此外,旱改水还能辐射出50万平方公里的湿地效应。
这是章古台镇的松林(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种了70年树的彰武人对即将到来的2022北京冬奥会充满期待。彰武经过30年选育成功的“彰武松”因四季常绿、耐寒,入选2022北京冬奥会场馆周边绿化树种。2016年就开始在延庆冬奥场馆种植的彰武松多已成材。
“等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全世界都能看到彰武的绿了!”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所长于国庆说,眼神中带着期盼。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