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小学学困生辅导计划》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2 09:41

推荐《小学学困生辅导计划》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小学学困生辅导计划作文注意事项》
在撰写关于小学学困生辅导计划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以确保作文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语言准确:
1. "明确主题": - 确保作文主题明确,围绕“小学学困生辅导计划”展开,避免偏离主题。
2. "了解背景": - 对学困生的定义、成因、现状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在作文中准确地描述问题。
3. "目标明确": - 明确辅导计划的目标,如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4. "结构清晰": - 作文应包含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学困生辅导计划的背景和重要性。 - 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辅导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辅导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效果等。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辅导计划的意义和预期效果。
5. "内容详实": - 详细描述辅导计划的具体措施,如: - "个性化辅导":针对学困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 "心理辅导":关注学困生的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 - "学习方法指导":教授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困生的成长。
6. "语言规范

怎样的学习帮扶制度,才让学困生成为积极学习者?请看这所学校的做法|“双减”进行时

在“双减”背景下,作业量减少了,课堂效率更高了,那么学困生怎么提高学习成绩?如何“帮扶”,让学困生成为积极学习者?今天这篇文章中的学校从管理制度的三个方面帮助学困生群体“脱困”,并真正做到了“减负增效”,他们究竟是怎么做的呢?一起来看~

2020年6月,学校举办了“时光里的爱”师德故事讲述活动,六年级4班的语文老师肖丽(化名)讲述了《一个学期,10个不及格学生及格了》,五年级5班的薛梅(化名)老师讲述了《终于收齐了作业本》的故事。我校8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60%是积分入学的学生,学生流动性大,转学插班生多,到了中高年级有20%左右的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成为了学困生。肖老师和薛老师这几年所带的班级大都是积分生多、插班生多,学困生队伍年年壮大的情况。但这次,肖老师、薛老师的讲述传达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我们的学困生群体“脱困”了!

通过观察和调研,造成学生学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课堂上学不会、不会学,认知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在学校被忽视、被漠视、被歧视,情感游离于教育集体之外;对未来有梦想、没动力、少毅力,精力游离于学习之外。我们坚信通过优化学校管理制度,改革教育教学行为可以帮助大部分学困生“脱困”。

一、家常课改革,让学困生当堂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困生在课堂上会学习、能学会,是我们家常课改革的重要目标。2019年我们提出了“教、学、习三位一体,习为中心”的家常课改革方案。我们主张家常课要从“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转型。为了让学困生在课堂上学得会、会学习,我们从三个方面对家常课进行了改革。

1. 零起点教学。《吴江区长安实验小学家常课改革管理手册》中明确规定:家常课主张零起点教学,所有教学环节都在课堂上发生,所有学生全过程参与课堂学习。如:语文家常课第一课时,是从读熟课文开始,每节课前10分钟组织学生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和多音字等;第二个10分钟是人人参与的写字教学、生字词抄写、多音字词辨析和当堂默写等任务;第三个10分钟是全体参与的分段、分角色朗读课文和重点段落、重点句段,厘清课文脉络,领悟课文思想情感,记诵精美句段;第四个10分钟,人人动笔完成思维导图等课堂作业。

整个教学环节简洁明了,学生逐步有了在熟悉氛围中学习的安全感、自在感,也逐步领会了“读”与“习”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了解题能力和学科素养。经过一个学期的家常课改革,老师们反馈:“零起点教学为学困生的学习降坡搭桥,孩子们有了学习的机会和动力。”学困生说:“原来上课,课文都没有读过一遍,老师就开讲,听得云里雾里,脑袋嗡嗡,就会去做小动作、招惹周围的同学。现在从读课文开始,大家一起读课文、做习题,老师看着、同学比着,慢慢地我也进入了学习状态。”

2.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我们的家常课改革管理手册中明确规定:课堂40分钟是每个学生的40分钟。我们主张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激励、示范和点拨。课堂40分钟里,我们要求老师通过目光、走位等方式亲密接触学困生不少于10人次,激励表扬学困生不少于5人次,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节奏。经过数月训练,学困生能在课堂上完成基础学习任务了,学科成绩也有了保障。

3.计时作业。真正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不是智力,而是对时间的利用。在磨蹭、三心二意、丢三落四中,学困生的作业总是完不成。于是,我们在《家常课改革管理手册》中规划了计时作业。在开始写课堂作业时,我们先高呼口号“拿起武器准备战斗”,让学困生马上进入作业状态,杜绝磨蹭,杜绝拖延;作业中间以“老师:‘头正!’学生:‘肩平!足安!’”的对话式口号调动学生在写作业过程中的紧张感,让学生充满激情!老师在教室中走动,时刻提醒、督促、点拨使得学困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快又好地完成作业。

二、重建人际关系,让学困生和大家一起向前走

学困生在学校里、班级中容易被忽视、被歧视、被孤立,导致他们经常独来独往或者学困生之间互相抱团,甚至成为不良小团体的雏形。我们通过完善《班集体创建考核方案》引导学生建立团结友爱的校园人际关系,为学困生建构安全、包容、温馨而积极向上的校园人际新生态。我们通过制度设计助力学困生融入集体,持续进步。

1.让学困生成为班级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班集体创建考核方案》中提倡引导班级推行“学习力均衡”小组。班级以4组2队24对结构进行编组:一个班级共分为4组,每组10-12人,各组的综合学习力基本均衡,每组有1-2名学困生;每组2队,同一层级学习力为一队,实行能力高低错落配置;24对是24组同桌,重点是将学习力最强和最弱的学生配对安排座位,让每个学困生同桌都是优秀学生。以小组间学习力整体均衡激发小组竞争力,推动班级整体进步;以小组内强弱配置组织学生比学赶超,激励人人发展。

在“学习力均衡编组”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同桌共建,优化学困生的学习生态。英语老师徐青(化名)在教学中组织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进行捆绑式计分,优胜的小组可以免做回家作业。同学们发现,只要学困生课堂表现好、作业按时保质完成,小组就有可能拿到免回家作业单。于是,每个小组的优秀学生都在陪着、辅导着学困生认真上课、认真完成作业。当学困生的表现直接关乎小组福利时,学困生在组内就有地位、有待遇、有朋友了,也有归属感和责任感了。坚持一段时间后,徐老师发现班级中不做作业的学生没了,学困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免回家作业也成了每个小组的常态。

2.让学困生成为最受教师团队关爱的群体。我们通过成立语数英学科专家小组、心理与融合教育专家小组、家庭教育专家小组等方式,着力改变学生“有问题找家长”的习惯,培养学生有问题找资深教师或专家小组咨询的新习惯。近年来,依托资深教师和专家小组,我校的学困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家长常说:“长安实小老师报喜不报忧,孩子在长安小学读书幸福指数真是高!”

去年,四年级学生小杜从老家安徽插班到王老师的班级。小杜同学的英语基本没学过,语文、数学成绩即使相加离及格线也很遥远。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王老师想:这样的孩子怎么教?于是她寻求学校的帮助,取得了学校教育专家组的支持,与分管校长一起约见了小杜的家长。小杜父亲对老师的约谈不太配合,他说:“在老家孩子考试总是不及格,老师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尽给我们添麻烦。分管校长与王老师在分析小杜的现状和家长的态度后,提出三点诊断意见:一是家长没有意识也没有办法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因此不要再因小杜的学习问题打扰家长。二是以来到新学校、分到新班级、遇上新老师新同学为契机,给小杜建立同学建立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三是帮小杜同学建立学困生档案、“脱困计划”,通过老师多关心多辅导、小先生多陪伴等方式帮助小杜进步。

带着这样的新期待,王老师对小杜同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帮扶工作:课堂上多提问、多鼓励;课间、课后单独辅导;督促小先生每天帮助她学习。就这样,整整一个学期老师没有联系家长,期末考试后,小杜同学的妈妈来到学校,还未开口就落泪了。她哽咽地对王老师说道:“从没想过孩子每门功课能考到良好,以前在老家只有这一半的分数,谢谢王老师,让我们知道这孩子还是有用的。”

学校为了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问题,还与专业的公益性心理咨询机构、专业医疗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学校心理咨询室、融合教育中心的教育水平,我们坚持以专业的姿态整合多方力量温暖学困生、帮助学困生,让他们跟上队伍一起向前走!

三、优化奖励体系,让学困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

学困生有梦想,但是学习没动力、少毅力,难坚持。我们通过优化学生奖励制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升学习品质,磨砺学习毅力,助力学困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

1.奖励要有冲击力,深度唤醒学习欲望。期末的“三好学生”、“特长生”评比,往往只重视对优秀学生的褒奖,忽视了对学困生的激励。我校优化后的学生奖励制度,明确提出奖励要重过程、重创新,重视激发和维持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实践中,老师们创新了很多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的举措。三年级1班的语文老师俞老师是烘焙高手,每月最后一周周日会在班级群展示自己制作的烘焙糕点作为奖品,并给每个糕点标注积分值。这一举动引来家长、学生围观,俞老师烘焙的糕点成了人人想要的“荣誉”。班级中有母亲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打电话给俞老师:“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积分不够,能否通过赊欠先拿奖品?”俞老师很智慧,和想要奖品的学困生签订了“赊欠合同”:一个月为期,约定下个月的进步目标,实现目标不仅可以抹去赊欠的积分,还可以得到同样积分。就这样,一份小糕点,唤醒了学困生的学习欲望。

2.奖励指向要具体,促进学习品质持续提升。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品质,老师会根据学生具体的发展需要创新奖励措施:面对做事磨蹭的同学,老师会持续一段时间关注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速度提升了就盖章奖励(奖励章可以兑换奖励积分)。慢慢地这些学生也养成了课前把学习用品有序准备,课本、练习册夹上书签的习惯,使出浑身解数提高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对于写字潦草的学困生,老师会盯着他写字,字写端正了、本子干净了就盖章奖励;对于作业速度慢的学生,老师经常在他身边巡查,发现有点进步,马上大声说:“某某同学已经做到第几题了,速度有进步,盖章奖励”。于是老师们总结出一个经验:要想学困生进步,奖励要大方,指向要明确,在奖励中强化学习行为,提升学习成绩。

3.激励要有体系,磨砺学习意志。学困生在学习上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稍有疏忽就回归学困状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凝聚教师智慧,建构了面向全体学生、全过程、闭环式的奖励体系。

我们整个学生奖励制度由每节课盖奖励章——每周兑换奖励币——每月兑换奖品——每学期兑换奖励称号组成。做到了时时奖励、层层加码、花样翻新,不断强化。三年级三门学科不及格的小宋同学说:“课堂上坚持读完一遍课文拿了第一个奖励章后,我期待拿第二个章,两个章就可以换最小币值的奖励币了。有了10个奖励币,我期待一个月能够拿到50个奖励币,用50个奖励币兑换老师给父母的表扬信,我太希望父母看到表扬信了。”持续的奖励,磨砺了学困生的学习意志,他们为积分、为奖励币、为学期荣誉称号而努力,渐渐地也会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努力输出,不再依赖外部奖励,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将外部动机转化为了内部动机。

学校通过制度设计,让每个学困生都愿学、会学、乐学,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文章作者 | 钮云华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

来源: 人民教育

育人故事 | 循循善诱 爱心感化——谈转变学困生的策略

文/ 邱玉连

在历年的教育教学中,学困生都一直客观存在。学困生表现在学习习惯差或学习困 难,自卑,自尊心强,甚至存在不遵守纪律,道德缺失等问题,令绝大多数教师头痛。那么, 如何转化学困生呢?担任班主任21年来,我一直平等看待每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循循 善诱,耐心教育,用真诚、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排除自卑, 用爱点燃信心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家里常常受到家长的训斥;在学校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待学习破罐子破摔,慢慢失去积极进取的意识,形成自卑心理。作为教师,应该排除学生的自卑心理,用爱点燃信心,帮学生树立自信。

班上有名学生叫汪叶鑫,忠厚老实,尊敬老师,遵守规章制度,但学习态度消极,经常不写家庭作业、课堂上心不在焉,因成绩不理想而自卑,每天愁眉苦脸。后来,一次小小的鼓励,使他重拾自信。

语文课上,我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轮到汪叶鑫时,他慢吞吞地站起来,像往常一样保持沉默足有一分钟。这时,我想让他坐下。可转念一想,如果长此以往,他更不敢在众人面前读书,何不尝试用真诚去感化他呢?于是,我暗示班上的其他学生:“同学们,想听汪叶鑫美妙的读书声吗?”学生异口同声答道:“想!”我大声说:“他需要大家为他鼓鼓劲,加加油。”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汪叶鑫见状,望望大家,便小声地读了短短的一段课文。此时,同学们为汪叶鑫小小的进步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趁热打铁,我对他的表现充分肯定:“瞧,同学们为你的进步而感到高兴。你能更大点声音再读这段吗?”他点点头。接着,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多次鼓励下,他正确、流利、大声地读着课文。这使其尝试成功的喜悦,点燃了自信。

自此,他像换了个人似的:脸上时常挂着笑容;学习上精神十足,积极性提高了,不再拖欠作业;对班集体更加关心,会主动弯腰拾起地上的纸屑,扶正劳动工具,摆正桌凳。

因材施教, 用爱激发动力

学困生存在学习困难和学习习惯差等问题,其原因却同中有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用爱激发学习动力。

徐烽同学是本学期转学来的男生。记得开学上课的第一天——2018年3月26日早上,我正准备进教室检查班上学生到校情况,这时,徐烽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办公室报到。对于新转入的学生,在第一次见面时,我一般要大致了解其各方面情况。我首先询问他以前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与他交谈时,我极其费力,因为他说话声音小得像蚊子叫,不凑近耳边听不清楚,在我的多次反复询问后才听明白。接着,我翻阅他带来的寒假作业,书写马虎,还有许多空白。经过一番望、闻、问,我认为该生定是学困生。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导致成绩差的原因,以便寻根探源,对症下药。后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到该生随着父母工作调动不断地转学,因而学习习惯差,表现在听课走神,作业马虎潦草;做事没有计划、拖拖拉拉;性格内向,对周围的人漠不关心。但他也有许多优点,如思维敏捷、爱好画画、喜欢做手工、看书、写作,等等。

针对该生实际情况,我因材施教。作文课上,他认真写作,而且写得有新意,于是我把他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与大家一起分享,使他体验成功的喜悦。语文课上,他经常会答出别人难以的问题,趁此机会,我会极力表扬他,以增强学习的信心。课外,我有意创设各种闲聊的机会,如放学路上聊他的家庭生活、在校用餐时聊饮食……渐渐地,他把我当作朋友,说话不再细声细气。活动中,我竭力推荐他参加绘画、小制作等比赛,充分发挥他的特长。

一学期下来,他变了。课堂上,他闪着求知的眼光,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解并思考,主动问题;习作讲评课上,他绘声绘色地读着自己的佳作,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他与同学们高兴地聊天,还经常帮助同学、关心班集体;学习上,作业书写更工整了,期末测试成绩较以前有所提高,虽然不是最好,但他仍然自信乐观;生活上,他会安排时间,做事不拖拉,经常提前完成。

协调家长, 用爱激励前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长处,学困生也不例外。但是,学困生的转化不仅需要教师努力,还需要协调家长,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我通过家访,与家长敞开心扉沟通交流,并让家长多关注孩子的优点,促其奋发向上。在学校,我用心观察每一位学困生,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爱激励孩子前进。

班上的刘政豪同学,单亲家庭,头脑聪明,但非常调皮,不爱学习,每天不写作业。究其原因,是他从小没有妈妈,爸爸每天只顾上班挣钱维持家里的开销,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把他和比他大两岁的姐姐带大的,近两年,奶奶爷爷相继去世,他就更没人管了。如此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他,行为上我行我素,意识上缺乏自制力。在学校,我采用各种办法耐心地教导,他在学校表现越来越听话,可回到家里,他就把老师的话和学习忘到九霄云外。因此,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迫在眉睫。

正值学校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刘政豪既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又是学困生,所以首先家访的对象便是他。这天我刚到刘政豪家里,他爸爸就急切地问:“邱老师,你好!我家刘政豪又在学校犯了什么错?”我赶紧说:“没有,你误会了,今天家访目的是希望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孩子。首先,天气逐渐炎热起来,希望你在家加强对孩子预防溺水、防火等安全教育。其次,向你反映孩子近期在校的表现:行为方面进步很大,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处处关心班集体等;学习方面,有待加强,希望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写好家庭作业。最后,我想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知道我来访的目的后,他爸爸松了一口气:“感谢老师的关心和教育。他在家就知道玩,我每天要上班,没时间管他,拿他真没办法。”听了他对孩子的抱怨,我试着问:“那他在家有哪些优点?”他爸爸摇摇头,无奈地说:“缺点不少,但优点没有。”我继续盘问:“他在家会做家务活吗?”他爸爸说:“他有时会淘米煮饭,有时会择菜,有时会自己洗衣服……”听后,我肯定地说:“这些都是孩子的优点,足以体现他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值得表扬。”他爸爸激动地说:“老师,这也算优点?”我高兴地说:“是的。”

回到学校,我就此次家访召开主题班会。班会课上,我表扬了刘政豪同学在家里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事,其他学生对他投来赞许的目光,他也高兴地笑了。班会课后,刘政豪变得更自信,学习更主动,每天按时交作业,成绩明显进步了。

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要有“爱的智慧”,善待学困生,耐心、细致地关注他们的点滴言行,用爱真诚地感化和转化他们,给予他们信心、关怀。这样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老师的温暖,更加发奋改正不良习惯,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芦溪镇第二小学

本文刊登在《陕西教育》综合版2019年第10期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 综合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