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翻开日记》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2 09:48

3招搞定《翻开日记》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翻开日记时的注意事项
日记,是心灵的镜子,是情感的载体。它记录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变化。然而,在翻开这本承载着回忆与隐私的书籍时,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尊重隐私
日记是个人隐私的重要部分,翻开日记时,首先要尊重作者的隐私。不要随意翻看、传播或评论他人的日记内容,尤其是涉及作者隐私、家庭秘密等方面。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保护他人的隐私权。
二、保持敬畏之心
日记承载着作者的内心世界,翻开它时,我们要保持敬畏之心。不要带着评判、嘲笑或质疑的态度去阅读,要尊重作者的内心感受,理解作者的经历和心情。
三、避免过度解读
日记中的文字可能只是作者当时的一种情感宣泄,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在阅读过程中,要避免过度解读,不要将日记中的内容与作者的现实生活、性格特点等完全等同起来。
四、关注成长轨迹
翻开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成长轨迹。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关注作者的成长过程,从中汲取正能量,为自己的成长提供借鉴。
五、保持平和心态
阅读日记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令人感动、欣喜或悲伤的内容。这时,我们要保持平和心态,不要过于情绪化。要学会从日记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启示。
六、保护日记完整性
在阅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损坏日记。不要随意折叠、涂鸦或剪裁,

翻开父母20多年前的孕期日记,我边看边哭……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素材源自豆瓣@杀鹅无情哈拉少

我们是爸爸妈妈的宝贝

第一次在妈妈肚子翻滚

第一声哭泣

第一次喊“爸爸妈妈”

第一天上学

第一次对他们说“我爱你”

……

这些事已遥远得模糊不清

但爸爸妈妈都记得清清楚楚

最近一位网友

无意间找到一个陈旧的本子

翻开一看

是爸爸妈妈合写的怀孕日记

从妈妈怀孕到她上幼儿园

基本上大事小事都被记录下来了

内容让人暖心又感动

日记里,有爸爸的字迹,也有妈妈的。他们记录着第一次检查出怀孕,第一次孕吐,第一次胎动,第一次商量孩子的小名,还有很多第一次……

妈妈发现有了我

又意外又高兴

爸爸帮改善伙食

每天给妈妈削水果

盼望着还是小宝宝的我

健康、聪明、皮肤好

我还有了小名“天天/甜甜”

是不是希望我和水果一样甜呐

“kongkongkong”

妈妈第一次听到我的心跳

爸爸妈妈盼着我

早日来到他们身边

妈妈开始阵痛了

爸爸在病房外担心着妈妈

不忍心她经历撕心裂肺的疼痛

终于

我出生了

妈妈累坏了,说了一句

“长得好丑呦”

在爸爸的日记里

妈妈还未来得及检查

我就迫不及待地降生了

他们在医院里艰难的守护了7天

爸爸用尽了全力

呵护着我和妈妈

“我知道爸爸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我没有想到

这份爱这么深这么沉”

从我们还未出生的时候

爸爸妈妈就已经在心底默默地

爱着我们,祝福我们

期盼我们能健康长大

我们按部就班地

长大、考学、找工作

成为爸爸妈妈眼里的骄傲

也成为大海里一滴普通的小水珠

无论我们是什么样子

爸爸妈妈一直对我们报以宽容和理解

希望时间能慢慢走

让我们陪爸爸妈妈久一点儿

再久一点儿

爸爸妈妈

我爱你们

来源: 共青团中央

一本少年犯的日记,翻开近四十年前的这段往事

电影《少年犯》宣传照

•••

40年回响:

《少年犯》与未管所

1985年

电影《少年犯》轰动一时

少年犯方刚、萧佛、沈金明等人

被押送进市少年犯管教所

在这里发生了改变他们人生的故事

而他们也最终改过自新

电影剧照:男少年犯正在探望监外情况

电影剧照:民警与少年犯,欢送释放少年

《少年犯》上映后,引起剧烈反响,该片反映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牵动着千百万父母、教师和社会学家、司法工作者的心。影片拍得极为真实,表演得又非常质朴,许多情节都催人泪下,获得了法制文艺优秀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等诸多奖项。

各大奖项留念

而这部影片的取景地,正是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

未管所的照片档案册中收录了这样一段话:“1985年,为宣传党的劳改方针、政策、深圳影业公司来所进行《少年犯》影片的拍摄。影片由张良任导演,王静珠任编导,全部犯人演员均由我所少年犯担任。”

监狱实景拍摄

少年犯演绎少年犯

幕后故事

1985年6月18日

电影《少年犯》在未管所举行开拍仪式

时任上海市劳改局副局长王飞出席开拍仪式

时任市委副书记吴邦国(左一)、黄菊(左三)看望《少年犯》剧组

时任市委副书记吴邦国(左一),时任市司法局局长李庸夫(左三)出席《少年犯》电影表彰大会

该片是中国内地第一次用监狱实景拍电影,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用少年犯演绎少年犯。

影片镜头真正带领观众一起到了高墙里,看到孩子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服刑和接受改造的,从而引发人们思索社会、学校、家庭如何担负起责任,防止孩子犯罪。

下图是片中一位少年犯演员的日记本,由杨浦公证处蔡煜收藏。该日记本,是编剧兼制片人王静珠以深圳影业公司《少年犯》摄制组名义在开拍当日赠送给这位少年犯,并赠言“要悔过自新 奋起直追 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当时王静珠总共送了18本,每位少年犯演员1本。

这本日记本有两个可贵处,第一有许多签名及一些赠言,其中包括司法部党组书记、部长邹瑜,影片导演张良,王静珠(编剧兼制片人)和一些知名演员的签名。知名演员奇梦石是1985年8月25日签名的,写:“向美好的生活道路前进”,用黑色墨水写的字苍劲有力。上影剧团的洪融在影片中出演少年犯方刚的妈妈,在1985年8月26日赠言:“盼你早日归来!” 编剧兼制片人王静珠则于1985年6月21日赠言:“历史是自己写的 要多思!要珍重!立志做新人”落款是王姊(静珠)。这些签名、留言充分体现了司法部领导和文艺工作者对特殊未成年人的关爱。

日记本主要记载了原主人从1985年6月18日(故事片《少年犯》开拍之日)始到1985年8月22日时间段的18篇日记。以下为节选内容:

6月18日 星期二

今天是故事片《少年犯》开拍之日,所以仪式特别隆重。中共中央司法部的部长亲自来到我所参加了开拍典礼。当时在座的还有劳改局的局长等。他们特地从远道赶来,参加这个开拍典礼。说明故事片《少年犯》这部影片非同一般,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命运,同时更加说明国家和社会对我们失足少年的关怀挽救。

精彩剧照

取景地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始建于1953年11月5日,原名上海市少年犯管教所,2007年1月18日改为现名,是上海市唯一一所对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执行刑罚的国家机关。

人是需要拉一把的

更何况他们

还是孩子

七十年来,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经历了九次搬迁的严峻考验。几代未管人将初办时仅有120间陋房,479 名押犯的未管所逐年建设成为集校园式和园林式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改造场所,并荣获部级现代化文明少管所和上海市文明单位的双冠称号。

近四万名违法犯罪青少年在这里得到心灵复苏,他们中绝大多数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其中有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共青团组织,有的走出所门又跨进了高等院校的大门,有的为抢救国家财产献出了生命,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烈士。

几代未管人艰苦创业、辛勤耕耘以党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政策为宗旨,以教育改造违法犯罪少年为已任,将一个个扭曲的心灵从噩梦中唤醒,将一名名少年引向“回春”之路。

马克思曾说:

“如果我们选择了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而将永远存在;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热泪。”

爱心助学金发放仪式

监狱教师为罪犯授课

民警对罪犯进行讲评教育

未管所党委围绕上海监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坚持强基固本、守正创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规范化”引领赋能未管所转型发展的新路径。沿着七十年的辉煌轨迹,续写上海未管工作的新篇章!

来 源|监狱管理局

公众号“布衣史话”

(杨浦公证处蔡煜投稿)

编 辑|冯小瑜

校 核|林乐凯

责 编|袁 琳

审 核|张发胜 徐连宗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