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舞蹈生作业舞剧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2 10:42

怎么写《舞蹈生作业舞剧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舞蹈生作业舞剧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与感受:在观看舞剧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舞蹈的动作、表情、舞台布景等,并深刻感受舞剧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2. 结构布局: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舞剧的基本情况,主体部分阐述观后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3. 内容丰富:在主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舞蹈表演:描述舞蹈动作的优美、协调性,以及舞者们的技巧和表现力。
b. 情感表达:分析舞剧所表达的情感,如激情、悲伤、喜悦等,以及舞者如何通过舞蹈传达这些情感。
c. 舞台布景:评价舞台布景的设计,如灯光、音响、道具等对舞剧氛围的营造。
d. 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分析音乐与舞蹈的配合程度,以及音乐对舞剧情感表达的作用。
e. 舞剧主题:阐述舞剧所表达的主题,如人生、爱情、社会现象等。
4.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的语言,将观后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以下是一些建议:
a. 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b. 运

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观舞剧《天工开物》有感

作者:陈新(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看完陆川编剧并任总导演的最新舞剧《天工开物》,“开物成务”“励学利民”的感受扑面而来。无论是舞台上呈现的舞美、音乐、服装;还是剧作所蕴含的意境、内涵、品格、思想,皆可圈可点。

《天工开物》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著作,国人中知此书名者众,但知其内容,以及内容之外的故事和影响力者,或许并不多。该书漂洋过海流传世界,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是第一部系统、全面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科学技术的著作,不仅深深地影响并促进了世界科学的发展,还被誉为“十七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农业手工业百科全书”,达尔文、李约瑟为之惊叹,宋应星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狄德罗”。

宋应星虽是明朝人,但其思想却具有现代性,他在《天工开物》中强调了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思想。

要将一部完全没有故事情节形似说明书的科技著作制作成舞剧,难度很大。舞剧《天工开物》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惊喜。

大幕拉开,《乃粒》篇章呈现。自古至今,“烝民乃粒”,乃粒,即百姓以谷物为食的意思。

“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著作中之《乃粒》篇的语句。舞剧中没有半字旁白,但是舞者灵动的舞姿却将《乃粒》的稼穑场景表达出来,也表现了农人耕种之不易,观众情感的闸门也随之被打开。

而在全剧的《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篇章中,水雾迷离,音乐绕梁,和风习习,采桑女、织女、染工又相继出现在舞台上:他们或柔荑轻捻、摇曳身姿;或机杼唧唧,汗水滴答;或布帛当舞,色漫乾坤……舞台上流光叠影,让观众有沉浸之感。

《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冶炼铸造)、《舟车》(车船制造)……随着《天工开物》著作中的篇章一一在舞台上展现,抒情的氛围也随之达到高潮。

尽管《天工开物》书中无故事无情节,但舞剧《天工开物》却有剧情有故事,作者宋应星的生活、思想、情感,和他有关的家国故事……都在剧中一一得到展现。这种呈现并非简单的线性展开,而是以时空交错的形式构建出的复线叙事,令友情、亲情、爱国之情随着剧情发展自然流淌而出。

一如陆川导演所说,他是带着两个致敬之心走进此剧创作的:向宋应星致敬,向舞台剧致敬。老年宋应星与青年宋应星同台出现进行情感互动的设置是神来之笔。通过他们的灵魂对话,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著作,便在舞剧舞台上闪耀出文学、艺术与科技彼此融汇的熠熠光彩,折射出情感深度与哲学意韵。

舞剧《天工开物》融合了舞蹈、影像、科技等多维艺术创作手法,充分诠释了中华民族所秉持的“天工”与“开物”的传统哲学思想,展现了中国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同时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和极致的心灵体验。

舞剧《天工开物》也让我们看到了,舞剧不仅可以让人沉醉于舞台之美、服章之美、装置之美、影像之美、音乐之美,更可以让人领略到工匠之美、科技之美、劳动之美,领略到几千年来蕴藏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04日 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舞剧骑兵观后感

“《骑兵》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情感,更是整个草原人民的集体记忆和内心丰碑,我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把它搬上舞台,让观众了解这段历史,记住这群英雄。”

3月26日晚,忙乎完一周的我犒劳了一下自己,去乌兰恰特看了舞剧《骑兵》。

进入会场,离开场还有十分钟,已经是座无虚席了。一直以为舞剧这样的高雅艺术不为大多数人接受,看来我错了:场子在还未开始之前就热了起来,人比看美国大片的人还多。记者也多,跑来跑去有采访的,拍照的,把座位上人们的表情都收纳到镜头中。观众席上,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年人,目光扫去,60岁上下的观众也不少。

剧开始了,舞台中间的大荧幕上出现了“骑兵”两个大字。在茫茫草原的尽头,疾驰而来一列骑兵,身姿矫健,气势威猛;坐骑仿佛掩映在茫茫草海间,高扬战刀的骑手宛如在草海间驭波冲浪的水手,在惊涛骇浪中腾越,在云纱雾幔中驰骋……我的心也跟着他们,踏上了《骑兵》之旅。


编舞匠心独运1

《骑兵》作为一部舞剧,主创团队抓住蒙古舞的魂魄、气韵,发展出全新的舞蹈语言,不同于常见的、程式化的蒙古舞。为了传达马的神与情,建立有血有肉的形象,选择用人来表现。“拟人化”,用人来表演——并不还原马的外形,而是抓住马的神采。“马的神采在哪里?马鬃!当马奔腾起来的时候,马鬃就像一团火焰,所以创作团队加强了马鬃这个意向。”

身为主角马,尕腊的马鬃是火红色的,其他战马的马鬃则是棕色的。在蒙古语里,尕腊有“火焰”的意思。这个灵感来源于导演小时候的记忆——总导演何燕敏,她出生于蒙古族一个骑兵家庭,父亲有过一匹红色战马。她至今还记得,“由于战争,父亲没时间剪马鬃,马鬃很长,有时候都盖在脸上了。它奔腾起来的时候,‘火焰’飞很高,在黑马白马群中格外醒目。”如今,这一儿时印象被植入舞剧中,堪称点睛之笔。

此外,马的个性抓的很准,尕腊是一匹烈马,奔驰在草原啊,众人套不住的马,但是在女主人面前,它格外听话。马不是只会冲锋、一往无前,它像人一样聪明,像人一样有妒忌心。冲锋的时候,它忠于战士朝鲁,但在女主人珊丹面前,它也会妒忌她的男友(朝鲁)。性格的塑造十分立体,栩栩如生,无疑,这样的创作是成功的,每次尕腊出场的时候,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作为非专业的观众,即使没有领悟每一个细节的意义,却完全不妨碍我们对整个剧情的理解,对演员的认可以及响亮的掌声。反而,我们更加用心地感受到他们的肢体所传达的意思,第一次真正认识到舞蹈,原来也是一种可以诉说故事的表达方式,某种程度上讲肢体的表达甚至比演唱抒情更为有力与震撼。

音乐直击人心2

在这部剧中,交响乐与民族音乐有机融合,另外根据剧情发展还采用了不同的蒙古族音乐元素:马头琴、四胡、冒顿潮尔、雅托克等,都被用来传递不同人物的性格。主题曲《四岁的海骝马》的音乐贯穿于舞剧始终,中间阿云嘎的歌声一出,氛围就更加感人,不禁触动了人们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旁边的两位艺术家大姐说,一听这音乐就想哭,我也有同感。不过我哭和她哭可能还不太一样,我是音乐剧演员、主题曲演唱者阿云嘎的阿姨粉,除了曲子动人外,也有现场听到嘎子歌声时的激动。

之前,就对《四岁的海骝马》这首歌有一些了解。它是一首古老的巴尔虎长调民歌,在呼伦贝尔草原传唱了千年,像所有的原生态蒙古长调一样,歌词很简单:

四岁的海骝马

.... 铁蹄飞扬

.马镫一响

.........它就奔向远方……

但就是在这简单的反复吟唱中,蕴含着蒙古人与蒙古马之间生死相守的情谊,蕴含着马背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在草原上,蒙古牧人通常把黑蹄子、黑尾巴、黑鬃、通体乳白色的马称作海骝马。蒙古人驯马从小马驹开始,到四岁就是成熟期,马在这个时候确认了主人,一生忠实,再不改变。

评论家王一川曾评价:“在行军中,人与马相濡以沫,在战场上,人与马同生共死。在死亡面前,他们彼此救助、依依不舍,将主题上升到生命平等与人道主义的高度。”这一点,在骑兵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尕腊和朝鲁即是如此。

两位优秀的骑兵二代3

看舞剧,尤其是史剧,一定要事先做好功课。这是经验。事先做的功课不够,有些历史不清楚,所以对于理解剧情不够充分。演出结束后,我才进行“补课”。《骑兵》的成功,离不开总导演何燕敏的辛勤创作,作为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内蒙古自治区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一级导演,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骑兵二代。父亲早年的经历使她越来越认识到自己有责任把骑兵精神搬上舞台,用舞蹈的语言来诠释边防战士们戍边卫国的精神,正是怀着这样的初衷,她着手创作《骑兵》。经过细心打磨,于2019年首演之后,《骑兵》即收获了业内专家、学者及观众的广泛好评,不久前更是捧回了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这一国内最有分量的舞蹈奖项。

另一位不得不说的优秀女性就是舞剧《骑兵》的历史总顾问、电视专题纪录片《内蒙古骑兵》总策划、内蒙古骑兵革命史研究会会长--阿木兰教授。阿木兰教授是新中国开国将军、原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孔飞的大女儿,孔飞将军也曾是内蒙古骑兵师的司令员,阿木兰教授也可以说是骑兵二代。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她致力于内蒙古当代革命史的研究,这次作为历史总顾问,在创作中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使得骑兵忠于历史,还原历史。

从这部剧中,我看到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忠诚,对同胞的忠诚,这种忠诚是热烈的,实在的,是有力量的。骑兵精神和蒙古马的精神都是建立在忠诚的基础上的相互融合,相向而行,彼此成就。没有蒙古马的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就没有骑兵的骁勇善战、不怕牺牲;没有二者的相互成就、忠诚奉献,就没有战争中的显赫战功。在这部舞剧里,尕腊的牺牲体现了它对主人的忠诚与无私的奉献。蒙古族之所以能成为马背上的民族,成为优秀的民族,蒙古马不可或缺,蒙古马精神更是功不可没。

在118.3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地上,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勇敢抒写着奋发有为的篇章。在这精彩的篇章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我们身为内蒙人,有责任去挖掘和提炼生活周围的故事,做内蒙古历史文化的宣传员,讲好内蒙古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绚丽内蒙古,了解热情勇敢的内蒙人,了解我们的人文历史,让骑兵精神和蒙古马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发扬光大。进入新时代,承载新使命,我们更加迫切地弘扬骑兵精神和蒙古马精神,推动内蒙古的发展建设。这,也许就是舞剧《骑兵》的意义吧!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