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2 10:42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群教活动作文写作注意事项
正文:
群教活动作文是学生在参与集体教育活动后,对活动体验和感悟的文字表达。一篇优秀的群教活动作文不仅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还能展示其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写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1. 确保真实性与客观性 群教活动作文要真实反映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活动的背景、目的、过程、收获等。避免夸大或虚构,保持客观公正。
2. 明确主题,突出重点 在作文中,要围绕主题展开,抓住活动的核心内容,避免面面俱到。要突出活动的亮点和自己的感悟,使文章更有深度。
3.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一篇好的作文,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活动背景,正文部分详细描述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主题。
4. 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在作文中,要运用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5.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但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使用,以免影响文章的整体效果。
6. 注意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作文中的亮点
2025年4月2日,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合肥研讨会初中专场分论坛在合肥一六八玫瑰学校集贤校区顺利举行。本次大会以“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构建科学素养培育新生态”为主题,初中专场聚焦“科学教育转型与深度学习范式构建”,通过精品课例展示、跨学科实践案例分享以及专家点评三大板块,探索“五育融合”背景下科学教育的新路径。
本次活动作为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物理教研员杨思锋,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高中语文教研员周凌,宁波市惠贞书院校长助理、教务主任张志祥,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信息技术教研员田钰,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地理教研员倪宏忠,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化学教研员陈文静,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教研员韩笑,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陈忠好,以及来自长三角地区各校教师代表。
活动伊始,与会领导与嘉宾在合肥一六八玫瑰学校副校长耿杨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校“三院两园一廊”科学教育创新实践基地。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区域科学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通过课程建设、课堂提质、实践活动及资源拓展等多维度创新,构建起"科技+人文"融合的育人环境,开拓了科学教育发展的新格局,为与会者提供了直观的实践样本。
课例展示环节亮点纷呈。合肥一六八玫瑰学校初中物理张杰老师以《浮力应用——从郑和船队到现代船舶》为题,通过虚拟人郑和与学生的跨时空对话,将物理知识与历史脉络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情境化学习中理解科学原理,感受技术进步的力量。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任杰老师则以《绿影智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为切入点,围绕现实问题展开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生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杨思峰对两节课例进行了专业点评,指出其在情境创设、知识迁移及素养培育方面的创新价值,为科学课堂实践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充分体现了"问题导向、素养为本"的教学改革方向。
实践案例分享环节进一步深化了研讨主题。合肥一六八玫瑰学校喻晨亮、杜瑞和两位老师分享了《初中科学深度学习的跨学科教育实践——构建“数字巢湖”水文气象观测系统》案例,通过信息科技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探索项目式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合肥市五十中学天鹅湖教育集团校长张依琳介绍了该校《基于跨学科课程和科创实践的科学教育》经验,展现了跨学科教学与科创实践相结合的育人优势。浙江省宁波市惠贞书院校长助理张志祥则分享了《小初高“十二年接力”式科创育人的实践探索》,以十二年一贯制科学教育体系为切入点,为区域科学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周凌对三份案例进行了系统点评,肯定了各校在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深度学习方面的实践创新,同时提出了优化建议,为科学教育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周凌表示,各校实践既彰显地域特色,又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范式,为长三角科学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次分论坛的成功举办,为长三角地区科学教育工作者搭建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推动了科学教育在理念、方法与实践层面的全面创新。与会者一致认为,科学教育转型需以深度学习为核心,通过跨学科整合、项目式学习及科创实践,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未来,各地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持续探索科学教育加法路径,为区域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助力学生科学素养培育迈向新高度。
(文图/王宏立吕星辰)
家长群是家校教育共同体在互联网媒介环境中的信息化存在形式,也是当前家庭和学校日常沟通交流的桥梁。它链接了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实现了家庭和学校对教育活动的实时参与。如何运用好家长群这一信息化媒体,使其成为家校共育的同心桥呢?贵州省贵阳市实验小学麓山分校以家校协同育人为出发点,以家长群建设为依托,通过建立班级家长微信群、校级家长群,实现了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充分挖掘家校协同育人资源。
同心桥上看风景
对于家长来说,家长群最大的便捷不是接收各种繁杂的通知、看布置的作业,更多的是希望教师能通过家长群分享孩子在校的情况。班主任作为群主,首先要明确建群宗旨,除了利用家长群定期发布学校的通知、教学计划等信息,最重要的是要定期分享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成果,让家长能通过这座信息化“桥梁”看到自己孩子的风采。有的班主任会有“日常片段”的分享——清晨在第一缕阳光下晨跑的少年、主动捡起掉落在地上的纸屑的好行为、午餐时间学生大快朵颐的模样,还有课间欢快游戏的笑容。教师会细心捕捉学生在校日常生活的一个个瞬间,剪辑成小视频与家长共赏,让家长安心。有的班级每周会有“送你一张小奖状”的分享——本周优秀环保小卫士、书写小能手、阅读小明星、背诵小达人、红花好少年,教师会根据每个孩子在这一周的表现和进步,颁发小奖状给予鼓励,同时拍照留影发到家长群,让家长一同感受孩子的这份荣光。有的教师还会每月发布一次班级日志,借助图文并茂的手账形式,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整体介绍孩子们一个月以来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的情况。如,一年级6班王老师写给家长的第一封信:
迎新第一周——习惯很重要。
第一周各科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常规教育课程,对孩子们进行了课堂常规、行为习惯、安全教育、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第一周也有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小插曲,有的宝贝过于兴奋,课堂上也控制不住自己高昂的情绪,总是喜欢大声叫喊;有的孩子太爱学习了,随时都拿着画纸、铅笔涂涂画画;有抹着眼泪要回家找妈妈、找爷爷的;有每节课间都来问,老师,我可以喝水吗?老师,我可以上厕所吗?一周下来,总体感觉就是孩子的习惯养成还需要家长们进一步配合教育。
习惯养成非一日之事,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培养。虽然才短短一周,但是我也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入校一天比一天有秩序了,听到上课铃响会在教室安静等待了;从发书、安排座位、整理书包、练习排队,到学习课堂常规、学会举手发言、帮助打扫教室卫生……
不管孩子这一周走得是稳稳当当还是跌跌撞撞,我想与家长们共勉的是要保持好的心态:做得好——你微笑面对,鼓励他再接再厉;做得不如你意——也要微笑面对,允许孩子犯错,帮助孩子改正。
让家长们在群里看到孩子在学校期间的优秀表现,在群里营造快乐的氛围,家长开心了,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就和善了,亲子关系也就和谐了。这样家长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理智,教师和家长沟通就会变得更加有效。
同心桥上学带娃
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很多时候“家长”这第一任老师却常常陷入育儿焦虑中,所以利用家长群帮助家长学习如何依法带娃、如何静待花开,也是教师引领家长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的班级家长代表去“开路”,班级总会有几个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妙招、有方法的,教师主动向这些家长约稿,把他们行之有效的育儿心得与大家分享,有了家长代表在群里积极的发言,可以带动更多的家长参与进来,共同分享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寻找灵感,总会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有的班级通过家长群不定期向家长进行法律、心理健康知识等宣传,让家长们明白如何依法带娃,了解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是发现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等。有的教师还通过分享教学感悟,帮助家长减缓焦虑。
家长们也要时时充电,不断学习新知识,在育儿的同时也育己。家长群要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做合格家长的一座有效桥梁。
同心桥上齐发力
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更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以满足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但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与教师课程建设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尽管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已经为学生预留了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的时空,为学生的个性化提供了发展服务,但仅靠教师的力量很难满足。
学校开设家长当导师的活动。在班级家长群的基础上建立校级家长群,充分开发家长的教育资源。从学生家长所从事的职业、爱好与特长中发掘教育资源,让家长成为学校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校本课程建设。
家长导师课程由学校德育处和校级家长群的家长代表共同商议,讨论制定家长导师课程计划,分年级每月进行一次“家长导师进课堂”活动。低段结合劳动教育,开设了生活技能课。如:整理书包、学习简单的种植技能。中段结合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有的家长在博物馆工作,可以带着孩子制作走马灯;有的家长是侗族,可以带着孩子们学习侗族儿歌;在端午节之际,还有家长给孩子们上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课,带着孩子们学包粽子、做香囊。高段开设了国防科技教育课程,由家长帮助引进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志愿宣讲团进校园,为孩子们进行“铸大国重器挺民族脊梁”“我的中国梦——给孩子们的电影”等宣讲活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阅历、不同的特长,带着“导师”角色的家长踏上讲台,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和别样的学习体验,拓宽了孩子们的眼界,实现了家校共育的双向奔赴。
家校共育,源于同一颗爱孩子的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和家庭作为并肩工作的两个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信念,并朝一个方向行动。今后,学校还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途径,推动家校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互助互动的家校关系。
(作者系贵州省贵阳市实验小学麓山分校执行校长)
责任编辑:徐杨
作者:汪纪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