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什么读后感400》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2 11:27

如何写《什么读后感400》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关于写一篇400字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在撰写一篇400字的读后感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以确保你的文章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1. "明确主题": -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本书或哪篇文章的核心主题展开。这有助于你在写作时保持焦点。
2. "概括内容": - 开篇简要概括书籍或文章的主要内容,让读者对你要评论的对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表达感受": -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你对书籍或文章的感受。可以是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启发或是观点的认同。
4. "提出观点": - 在表达感受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是关于人物、情节、主题或是作者的风格等。
5. "结构安排": - 一篇400字的读后感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开头、主体和结尾。 - 开头:简要介绍书籍或文章,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详细阐述你的感受和观点,可以分段进行,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主要观点,并可以提出一些思考或建议。
6. "语言表达": - 使用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式和生僻的词汇,确保文章易于理解。 - 避免

“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读郭沫若散文《白鹭》有感

【光的回响】

作者:叶沛霖(四川省成都石室联合成飞学校六年级三班学生)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的第一篇课文是《白鹭》,作者是郭沫若先生,老师说他是我们四川人,我感到很亲切。这篇课文的第一句是:“白鹭是一首精巧的散文诗。”我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呢?

虽然白鹭和诗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稍稍想一想,就觉得还是有些相同之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白鹭,洁白的羽毛,优雅的身形,灵动的颈”,不论是在古人的诗篇中,还是在现代的诗文中,时常会出现白鹭的身影——它们洁白又轻盈地在清水河边悠然飞过,为诗中那山清水秀的景色点缀了一番情趣。白鹭伸长着脖子,迈着纤细的腿,就像贵族在行走;洁白的羽毛又显得那样纯洁和朴素。气质的静雅和外形的优美都让白鹭富有诗韵,这浸润了人们的心灵,为它们写下一篇篇不朽的经典。或许是因为这些原因,郭沫若才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这篇文章,还给我一大感受,是文笔随和、质朴,作者随着内心的想法,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就好了。比如,作者写白鹭“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一句话,就让我感受到白鹭无论是身段还是颜色,都是那么完美。它身段匀称,长短适中,色彩自然又毫无瑕疵,真是造物主的杰作。这样的描述,简短明了,并没有用那些精巧的修饰词语,但这简单的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白鹭鲜明的特点。

《白鹭》的后半部分我觉得也很有趣,写的是白鹭在不同时间或者不同地点的活动。作者的用词实在有意思。比如,作者把白鹭捕鱼写成“钓鱼”,不禁让我想到白鹭像个悠闲的老太爷在水中钓鱼的样子。作者还写道:“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这个镜匣中的镜子就是田中的水,平静而清澈,照这面镜子的“人”就是白鹭。这面镜子照映出的是白鹭悠然自得钓鱼的情景。作者又写道:“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这让我展开了想象——一个宁静的黄昏,朦胧中透出丝丝温暖的晚霞,渲染出一片瑰丽的天空,一两只白鹭在远处河边低低飞过,那忽明忽暗的轮廓和暖色柔光下的天空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我越想象,就越仿佛置身其中……

这篇优美的散文并没有运用华丽的辞藻,但在这朴实无华的言语间,仍能感受到白鹭的优美与纯洁。郭沫若写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其实,《白鹭》这篇文章本身也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6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红色经典|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记读《红日》有感

经典总像是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道,尤其是那细节中散发的清香,更让人欲罢不能。初读《红日》,我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优秀中华儿女们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的优秀品质。读着那些激昂的文字,仿佛自己也在那个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听着震耳欲聋的炮火声,热血沸腾。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也沉淀了下来,再读经典,总会去扣字里行间的那些细节,似乎它的每一章每一段都有一片天地,透过水幕便是水帘洞洞天。

第二遍读《红日》的时候,总有那么几段,一直在我的脑中盘旋,例如沈振新所说的:“…我们不能再去自找苦吃!就拿过桥作比方吧!有平坦宽阔的桥,也有独木桥,骄傲自满的人,常常把自己逼到独木桥上。俗话说:‘双木桥好走,独木桥难行。’走独木桥是危险的,走不好,要跌到水里淹死的!”可见不管是战争还是生活,没有一个人会愿走独木桥的道理。

从小学的看图写字到中学的议论文,团结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团结始终活跃在各种文章里。它在这本书中更是重要,团结不仅仅是形的团结,更要是心的团结,是互相敞开心扉的团结。秦守本刚刚做班长的时候,便有很大的思想错误。他看不上新兵,觉得新兵难搞,会说怪话,会开小差(做逃兵)。所以他一直看着新兵。新兵们虽组成了队伍,但是心是散的。张华峰与秦守本谈心,他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向秦守本剖析了新兵的想法。他说:“我告诉你,我初来的时候,班长,就是现在的三排副训了几句,当时心里很难受,为了不愿意挨地主的打骂才来革命的,到这里反而又挨骂,脑子一转,我就想开小差。后来,因为当时的副班长杨军对我好,帮助我,同我谈心,我才没有走,要不是杨军,说不定我就不会跟你坐在这里了…”张华峰这几句话,深深地打动了秦守本的心,他开始反省自己去和新兵谈心。他们把话说开,只有把心紧紧的绑在一起,才能一起上战场,才敢把后背留给对方。而他们仅仅是二百多万共产党的一小部分,两百多万位敢将后背留个战友的英雄,他们又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呢?如文中,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不可否认是领导者的有勇有谋,但是更重要的是那些团结一致的无名英雄,是他们一起消灭了国民党七十四师。

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不仅仅是它可以团结自身,更是它可以团结百姓。无数的老百姓愿意为了革命的伟大事业而奋斗,愿意为了保护共产党员而奋不顾身。文中罗光向沈振新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一个姓黄的排长负了伤,留在吴家峪一户人家休养。群众把黄排长藏在一个山洞里,每天夜里给他送饭,鬼子到村里搜了九次没有搜到。因为汉奸告密,鬼子硬到村子里索要排长,即使全村的房子烧光,群众也没有把排长交出。后来鬼子把全村男女老少集合起来,声称交不出排长,全村的人都要被斩尽杀绝。后来一个青年小伙子挺起胸脯从人丛里走出来声称自己就是黄排长。结果,鬼子立刻当场把他打死了。黄排长的性命被这个青年小伙子换了下来。一个能把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的队伍,有什么是不能胜利的呢?正如徐特立先生所说的那样:“在中国革命中,谁团结了群众,取得了群众的信任,谁就将统一中国”。所以作品的最后,中国共产党华东野战军大败国民党的王牌军七十四师。

团结是经典,越品越有味道。小的时候看团结,是老师告诉我们要团结;长大后看团结,是无数的英雄人物、伟大事迹告诉我们要团结;现在,经历过事情之后,团结便是人生的必需品,是一种信仰,总有一些事情是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大部分事情也是一个人无法很好完成的。同样,我相信,在未来,我内心的团结一定会被赋予更多的色彩。每个人也都会为团结包裹上独一无二的外衣。

也许是巧合吧,敲下最后一行字的时候,教学楼外军训的学弟学妹们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一个个音符飘向天空,仿佛与远古的声音相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绵延了五千多年的民族精神,在任何一个时刻都会熠熠生辉。(汉教1901刘新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