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2 13:15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毕业晚会领导讲话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保讲话的主题围绕毕业晚会,体现对毕业生们的祝福、期望和鼓励。
2. "尊重场合": - 讲话应庄重、得体,符合毕业晚会的正式场合。
3. "面向对象": - 针对毕业生群体,讲话内容应贴近他们的实际感受和需求。
4. "情感真挚": - 表达对毕业生们的感激、祝福和期许,情感要真挚,避免空洞的口号。
5. "内容安排": - "开场白":简要介绍自己的身份和讲话的目的。 - "回顾过去":回顾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经历,肯定他们的成长和成就。 - "展望未来":对毕业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出期望和建议。 - "结尾":表达对毕业生的美好祝愿,鼓励他们勇敢前行。
6. "语言表达": -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讲话更具感染力。
7. "时间控制": - 控制讲话时间,避免过长,以免影响晚会的整体安排。
8. "互动性": - 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互动环节,如提问、邀请毕业生代表发言等
亲爱的2021届毕业生,家长们,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学校向2021届全体毕业生表示祝贺,祝贺同学们完成学业,在人生一级重要的阶梯又跨越了坚实的一步。我还要代表全校师生员工送上祝愿,好儿女志在四方,愿我们每一位毕业生,在今年建党100周年这样一个伟大时刻走向社会,在走向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巨变中成为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的有用人才。
江南的梅雨季节,有点潮湿,还有点沉闷,校园充满了欢乐,因为毕业季到来了,你们的毕业大戏、大展在四个校区精彩纷呈;终于我们共同迎来了今天,2021届学生毕业典礼。翻过了今天,大家就有了新的身份,开始展翅飞翔;校园成了回忆,青春化成故事,无论你在这里生活了四年或是三年,都成为一段难忘的历史、美丽的传说和镌刻在我们人生求索路上的足迹。
双休日,我在上戏校园碰到几位2020届毕业生,他们在校园里忙着拍摄毕业照,他们拉着我合影,并强烈要求补办毕业典礼。前一段,表演系16级杨上又同学给我短信,转发了朋友圈16级同学们的对话:有的同学自称是16孤儿!有的抱怨:悄悄毕业了连个合照都没有;有的同学跟帖:何止是没有合照,是啥也没有;他们还一致强烈建议学校补一场2020届毕业生晚会。这些都是好建议,记得去年我们也承诺了,关键在于把这个承诺落实了,我建议学校在今年12月1日76周年校庆日,把2020届毕业同学们请回来,补办一场别开生面、快乐难忘的毕业典礼。
今天讲这些,一方面想借这个平台向2020届同学传递这个信息,同时也想对2021届毕业的同学们说,我们真要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国内很好地把肆虐全球的疫情控制了,你要是在国外大学毕业,今年肯定是在线上了。5月28日我就看到哈佛大学线上举办毕业典礼,听了他们校友代表鲁斯西蒙斯的演讲《混乱时代的大学责任》很有启发,我们也衷心地祝愿全世界的大学生明年的毕业典礼都能够在线下举办。
每年的毕业季,我都为自己出个大难题,想把毕业典礼上这篇讲话讲的好一些,我事先会征求同事们甚至同学们的意见,应该讲一些什么主题、重点在哪里。大家建议我今年围绕上戏气质来谈,建校75年来上戏已经形成的一脉相承的传统,我们曾经讨论过上戏独特的家国情怀和家园精神,我们也讨论过上戏人养成的独特个性和品质,但真要概括起来也是一个大题目。
上戏的家国情怀就是从建校以来形成的红色基因的血脉相传,从横浜桥建校时历经的风雨,到50年代第一任院长熊佛西先生在华山路校区,仿照北大红楼建造了属于上戏的红楼,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赓续北大红楼所承载的新文化运动的光荣传统,继承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在这里谱写红色序章的伟大业绩。上戏在国家和城市建设最需要的时候,都能够出色的承担任务、完成使命,我们从来都是把国家的文化建设、艺术发展放在学校参与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位置;几乎在每一个时代关口,上戏都会以自己富有深厚现实主义传统的出色作品,紧紧回应时代的声音。当然上戏的家国情怀,根本上还是表现在我们一贯坚持的,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把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作为我们始终不懈的追求。
上戏的家园精神可能是每一个上戏人最深沉的体验。比如上戏食堂的阿姨可以和上戏的老师们有很亲密的互动交往;毕业多年的校友回校时,不仅要去看望食堂的阿姨和师傅,临走时还要带上他们读书时最喜欢的包子;最让人吃惊的是,师傅和阿姨们都能讲出现在已经出了大名的一些校友在校读书时的逸闻趣事。甚至有时候,学校要请某位校友回来,由某个阿姨或者某位已经退休的教务员来发出可能更有用。我开始以为这些都是因为上戏校园的小和上戏师生人数的少,后来我才明白,这是上戏师生间独有的传统。当然,现在我们有了四个校区,人也多起来了,加上现在大家更多的是喜欢键对键,而不是面对面。我有些担忧,以后上戏人会不会互相间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其实家园精神也没有什么神秘,就是师生员工之间形成的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爱护的珍贵情谊。我们可爱的教职员工把对学校的爱转化为对培养学生的动力和热情。上戏之所以在培养人才上还能在专业艺术院校上有影响力,上戏之所还把本科教学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就是因为我们还那么多教职员工把全副身心都扑课堂上、排练厅和剧场里,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对学生教育和培养上。也正是因为这些,上戏的家园精神就更加生动鲜活、更加光彩、也更加迷人。
《觉醒年代》热播之后,我们把饰演陈独秀的校友于和伟请回来,他与戏文系校友毛卫宁在端钧剧场接受访谈,大家都注意到一个细节,一开始,在台上,于和伟安排坐在主持人和毛卫宁中间,很快,于和伟就起身让师兄毛卫宁坐到中间他的位置上。无独有偶,当年校友王景春获得金熊影帝回学校,在陈明正老师讲话时,王景春是跪地为陈老师讲话手持话筒。对老师的尊重,浓浓的师生情,是上戏传至今日的好传统。
因为有了这份体验,在上戏寒窗苦读、苦练留下的记忆就成了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无论走向何方,都会成为一种牵挂。今年,学生处创造性的选了六位毕业生代表一起发言,我读了毕业典礼发言征集到的全部稿件,有位同学在发言稿中提到的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她把四年的课堂笔记整理成六个笔记本;二是为写发言稿,她找到了四年前刚入学时参加班会手写演讲稿。真是个有心人,恐怕在座诸位都找不到当初的笔记了,当然我也知道我们有些同学上课可能都没怎么记过笔记。我想这些整理和保留一定是有意为之,其实以这种形式作为记忆的载体,一定觉得四年大学生活是珍贵的,得给自己留下点什么。在发言中这位同学讲到她来到上戏的过程,她说就像是追求自己喜欢的男生的过程。在她心目中,上戏是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美男子。这比喻真好!这份发言很独特,这就是播音主持班的毕业生杨璐蔓同学,可惜,她没有进入六人发言团队,有遗珠之憾。
两周前,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带队来学校交流,当他们翻看学校画册时,对上戏历年来培养出大批人才很是吃惊,他们不知道很多知名艺术家、文化名家是上戏人。上戏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内敛低调!这可能与上戏历史上形成的强调基本功、注重扎实的传统有关,也可能受上海这座城市严谨精细的风格影响。由于地域和城市文化的关系,我们的校友中大多数毕业后要到北京去打拼,到了北京,又是一个新起点,因而不少校友在艺术道路上都是大器晚成,因为成长历程稍微有些漫长,反而更加历练了他们的淡定和在聚光灯下的分外冷静。校友于和伟回学校,我推荐他到《可凡倾听》做专访,他一再提到在上戏打下的基本功对他一生产生的影响,就有了在他遇到好作品和好导演的那份从容和淡定。他总是说,毕业二十多年,在最低谷的时候,在不知所措的时候,是作为上戏毕业生的那份骄傲感、荣誉感给了他支撑!
上戏和上戏人这种低调,我有时很欣慰,有时也很着急。我们的教师、学生、校友争金夺银,我们不敏感、不激动,校内反映的都有些慢。我经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戏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艺术大学。这个月初,我代表学校向市建设高水平地方大学专家组汇报,大家知道我们学校“十四五”规划战略目标是办一所代表国家最高水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水平艺术大学,但我那天着重谈了一个问题,我在上戏工作近十二年,从不太了解上戏到深深爱上上戏、懂得上戏,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上戏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大学?他未来又应该成为一所怎样的大学?什么是世界高水平或者世界一流艺术大学?我认为上戏早已经是世界高水平艺术大学!我们总是以国外大学作为对标,什么都要与国际上的大学对标,昨晚大家都看到我们戏曲学院毕业班同学在毕业晚会上的惊艳表演,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光芒四射,国际上的同行根本没有办法学习。当然在文化自信的同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大,关门办学,坚持吸收国外文化艺术有益的因素和营养,也同样重要。
上戏半个多世纪以来,承担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重任,这也是我一开场讲的家国情怀的重要表现。今年我们有一届西藏表演班毕业,昨天晚会上他们开场表演了歌舞《我们今天载歌载舞》,让我们好似回到雪域高原,纯净、热烈、美好。昨天中午我在食堂见到两位西藏毕业班的同学,谈到他们的毕业大戏《哈姆莱特》,谈到他们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他们说这四年翻过了三座唐古拉山,就是语言关,文化关、表演关。其实,每一位上戏学子在学期间无都是翻过几座这样的大山。这里特别向为西藏班付出的所有教职员工以及我们的特聘教授濮存昕老师表达感谢和致敬;也特别希望即将回到西藏的22位同学,能够为雪域高原的艺术之花的繁荣做贡献。接下来西藏班同学还要带着《哈姆莱特》到哈尔滨、拉萨、日喀则演出,下半年要到北京、乌镇戏剧节、大凉山戏剧节演出,这里也希望他们在整个剧组团队的努力下,一场比一场演得好。
“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是作家张爱玲说的,真的误导了很多年轻人。张爱玲所处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当然等不及,我们所处的时代虽然也有一些喧嚣,但已经翻天覆地。这些年,也有同学面对各种诱惑,有了机会就不会慎重地去选择,甚至一心就想着怎么能一夜成名!上戏仅仅成了一块闪闪放发的金字招牌。
我也知道,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机遇对我们都很重要。但是,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校园,就是一个只求安静苦读的地方,要能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它和社会应该有一堵围墙,阻断诱惑、隔绝功利,我们可以在这里心无旁骛地与老师、同学们切磋琢磨,下一番苦功,为走出校园积累可以燃烧、可以爆发的能量。
我也知道,现在就业对大家有压力,不少同学面临着灵活就业或创业的压力。当然对上戏的毕业生来说,我知道这个问题往往是择业问题而不是就业问题!现在网络上有个热词,叫躺平,这似乎是一个不被认同的词汇,我倒有不同的看法,其实在我们没有看清方向、没有找到目标、积累还不足以支撑梦想的时候,暂时躺平,也没有什么坏处,当然这种躺平就是先不管窗外的风雨,面对自我、重新定位、继续苦练,是为了有更多的积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出发。
这几天,我一直想今天这个讲话怎么结尾,昨天参加同学们的毕业晚会,一开场就听到主持人的一段话,觉得正是我所想,就借用作为今天对大家的再次祝愿吧: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时代的前浪,上戏的骄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建党百年这一伟大时刻到来之际,期待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怀揣赤子之心,如江河汇入大海,在日后奔赴祖国的各地,如繁星闪烁般将你们的身影缀满神州大地!
照片由上海戏剧学院提供
编辑:童薇菁
亲爱的2022届毕业生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毕业典礼,共同见证大家圆满完成学业、开启崭新人生征程的重要时刻。尽管受疫情影响,我们无法像往常一样齐聚校园,但这场特殊的典礼承载着母校对你们最美好、最真挚的祝福。在这里,我谨代表南开大学全体教职员工,向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一路走来与你们风雨同舟、并肩携行的老师们、亲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为校长,此时此刻,我与你们一样感慨良多。过往数载,我们共同感受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南开大学百岁庆典的恢弘,也共同迎来了一个革故鼎新、日异月殊的新时代。当今世界,面对世纪疫情来势汹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科学技术加速迭代,小到每个人的生活学业、大到全人类的发展进程,都经历着深刻复杂的变革与更多的不确定性,如何做到与势偕行、与时俱进,这是我们必须直面作答的时代课题。
令人欣慰和感动的是,在这百年一遇且持续反复的疫情面前,你们表现出了南开青年应有的品格与风范:识大体、顾大局,讲奉献、勇担当。我相信,经过在南开园的学习与积累,特别是这个格外艰难的求职季、毕业季,你们的思想将更加成熟、意志会更加坚定。希望你们面对前进路上的各种未知与挑战,既要永葆青年人的热血与激情,闯关夺隘、攻城拔寨,也要恪守南开人的理性与笃定,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既要保持登高望远、追求卓越的昂扬斗志,也要涵养跨越低谷、厚积薄发的坚定从容;既要在观念上求新图变、敏于创造发现,又要在实践中不忘初心、时常躬身自省。即将走向社会、步入职场的你们,是否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自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古往今来,青年始终是促进民族进步与国家发展的生力军,“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50多年革命生涯、26载开国总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是青年时期所立下的宏图大志“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郭永怀、何炳林在青年时期就作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当面对祖国的召唤,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两弹一星”事业,不惜隐姓埋名乃至献出生命。曹禺在青年时期便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感知与鞭挞,创作出《雷雨》《日出》等传世名作,奠基了中国现代话剧的高度,为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贡献了重要力量。“青年者,国家之魂”,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春岁月,奔赴“复兴中华、强国有我”的伟大征程,一代代南开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以实际行动阐扬着“永远年青”的南开精神。如今,历史的接力棒已交到你们手中,作为新时代的南开人,更应胸怀伟大理想、投身伟大事业,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创新之我,筑就新时代的伟大征程。
临别之际,有三点期待与你们共勉:
当以爱国奉公之担当引领青春航向。南开发轫于以青年爱国知识分子为先锋的五四运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是这所百年学府赓续生辉的鲜亮底色,“知中国、服务中国”“爱中华、复兴中华”是南开青年为人为学的行动纲领和庄严承诺。
对南开人来说,“爱国”从来不只停留在口头上、情怀中,更体现在清晰的目标上、扎实的行动中。我很高兴地看到,今年,又将有1300余名毕业生投身国家战略急需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又将有505名同学奔赴中西部地区,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希望你们秉承南开的“公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国之大者”,急国家之所想、应国家之所需,始终对祖国的发展保持高度关注和行动自觉,将个人发展之目标融汇于祖国发展之大势,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探索中国道路,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加快产业变革发展、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为提升人民生活福祉,贡献南开人的力量。
当以创新超越之作为点燃青春梦想。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过去一年,我们见证了冬奥健儿在赛场上一次次向人类的极限发起挑战,神舟十三、十四号接续奔赴“天宫”,无数中国青年传承了老一辈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创新超越精神,铸国之重器、振国之雄威,在空天科技、深海深地、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取得了诸多引领性、开创性的成就。在追求创新、勇于实践的青春赛道上,也同样活跃着你们的身影:材料学院吕宪伟同学,在新能源催化材料领域潜心科研,成功助推了电池、太阳能光伏等前沿科技发展。外语学院张雅雯同学,带领“南开翻译志愿者突击队”逆行出征,以精湛的专业技能圆满完成了外交航班流调保障任务。物理学院龙瑞霖同学在疫情一线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带领3000余名同学先后组织了120余次抗疫志愿活动。文学院魏昊宇同学不远千里深入边疆反恐一线,创建了部队第一所专属的“南开书屋”,以专业所学支撑强军梦的实现。他们与万千南开学子一道,在创新竞进的征途中,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青年的良好风貌。
对科学和真理的探求、创造与超越,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不竭动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抢抓先机、引领发展的关键所在。创新最能诠释青春的真谛、最能昭示青春的魅力,希望你们始终保持好奇、不懈探索,在学术道路、职业道路上永葆“日新月异”的动力,始终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像海绵吸水一样”积蓄砥砺前行的力量,始终聚焦独创独有、痛点难点,常为新、敢创造,以南开青年的卓荦作为引领国家发展、时代进步。
当以百折不挠之坚守彰显青春力量。回望来路,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跨越百年的奋斗求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南开同样是“一群不服输的中国人为了争这口气而创办的”,百年来始终昂扬着愈挫愈勇、难而益开的青春气息。正所谓“事不避难者进”,有志者不会怨天尤人、不会轻言放弃,有为者不会选择逃避压力、回避矛盾,而是把困难视作迈向成功的历练,把挑战转化为创造可能的机遇,无惧风雨、阔步前行。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抚今追昔,无论是人生事业的非凡成就,还是创新攻关的重大突破,也许就源自那一瞬间咬紧牙关的坚持。带领我们摆脱困境、拨云见日的,往往不是先天的资源禀赋,而在后天的执著坚守。我想对大家说,未来的学术之路、创业之路、人生之路都不会一帆风顺,要想通达顶峰、通向真理,就要劈波斩浪、负重前行。希望你们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安乐所惑,不为私心所困,让南开人不畏磨难、勇往直前的青春本色熠熠生辉。
同学们:
你们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一代,你们的样子,就是南开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穷理正心、修己安人是大学之道,亦是人生之道。前行的路上不会总是伴随着鲜花与掌声,或许遭遇挫折、面临困境才是事业与人生之常态。请你们牢记,南开根植于你们内心的是学识与自信、宽厚与豁达、勇敢与坚韧、正义与担当,只要不断追求思想的丰盈、灵魂的清澈、内心的强大,就一定能活出属于你们的精彩人生!
聚散天涯、依依南开!希望全体2022届毕业生传扬百年南开的青春品格,展现南开青年的奋进之姿,以青春之热血、青春之赤诚,造就中国之发展、民族之希望,祝愿你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行稳致远、扬帆起航!
谢谢大家!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1
来源:中国日报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