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杜威的教学思想》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2 13:15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杜威的教学思想》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杜威的教学思想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理解杜威的教育理论": -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深入理解杜威的教育理论,包括他的主要观点、理论背景和核心概念。 - 研究杜威的著作,如《民主与教育》、《经验与教育》等,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2. "明确作文目的": - 确定作文的目的,是为了介绍杜威的教学思想,还是为了分析其理论在当代教育中的适用性,或者是评价其理论的影响。
3. "结构清晰": - 作文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杜威及其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杜威的教学思想,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 - 杜威的教育哲学基础 - 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 杜威的“做中学”理念 - 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 - 杜威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 结论部分总结杜威的教学思想的主要贡献和局限性。
4. "论证充分": - 使用具体的例子和案例来支持你的观点,例如杜威的教学实践案例或当代教育中的相关应用。 - 引用杜威的原话或相关学者的评论来增强论证的权威性。
5. "批判性分析":

杜威有哪些教育思想?

(1)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这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的改造”。

(2)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认为,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3)“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4)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①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与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②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5)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次,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精选试题】

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C)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3、教育无目的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运用杜威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杜威被视为新教育的旗手及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是公认的20世纪影响最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老师放开思想、放开手脚,引导学生投入生活、适应生活、创造生活。从“人们最初的、最根深蒂固的知识都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杜威不仅重视教育与生活的结合,而且重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如何运用杜威教育思想,引导学生与生活相联系,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质疑反思,大胆地提出任何问题,大胆地发表任何观点,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以极光为话题展开想象,自由问答”。一名学生思考后提出:“课文中说,‘极光不仅是个光学现象,而且是个无线电现象……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还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长电缆通信等许多实用工程项目。极光还可以影响到气候,影响生物学过程。’由此可知,极光有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那么,我们如何对极光开发利用呢?”问题提出后,有学生说:“利用太阳风高速带电离子的特殊性,研制一种特殊的、能彻底摧毁核武器的光能设备,让它在空中自由选择攻击目标。”紧接着又有学生说:“课文中说,‘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因此,我们可以制造大功率电磁铁,使高空大气产生大规模粒子束,研制成比美国NMD核武器先进得多的粒子束武器,用以拦截空中任何一种核战略设备。”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一位女生迫不及待地说:“因为极光神奇美丽,我要研制出像极光一样美丽的衣服……”话未说完,便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爆笑,并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知道,同学们此刻“爆笑”是因为那问题显得幼稚,但“热烈的掌声”却是对她大胆想象并大胆发言的热情鼓励。课后,有不少学生借阅或购买了与极光有关的书籍或其他类科普书籍。

学习完《石钟山记》一课后,我要求学生根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观点自由提出新观点。有学生根据课文后附文《春在堂随笔》中记载的“东坡(游石钟山)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提出:“关于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苏轼‘既叹郦员之简,又笑李渤之陋,自以为得其实’,俞樾为什么却说苏轼还‘未入其室’呢?”这个问题有些深度,以至于全班都沉默了。大家都在思考,苏轼作为北宋一大学问家,为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亲自于涨水季节乘小舟夜泊赤壁之下,调查研究后才得出的结论。他才刚笑叹了古人,却又被今人“指正”。怎么这个问题呢?有一位学生的比较合理:“苏轼的目见耳闻也让表面现象掩盖了实质,因环境恶劣而未更加深入地细致考察。但在‘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作实地考察的情况下,苏轼却敢于以身探险,实属可贵。虽然他未能找到最为科学的答案,但从相对论的角度看,这恰好说明,科学探究没有终点,只有在不断地探索中才能不断地完善我们的认识。”

运用杜威教育思想,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维从课本中引到生活中去,鼓励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在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的有机联系中,碰撞出新颖的思想火花,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把“创造性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有意识地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当教科书上的结论不能完全让学生信服的时候,当老师感觉到学生的提问完全超越了自己的认知能力的时候,当学生敢于和老师共同论辩的时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得到了有效培养。

在课外阅读中,以文本的“空白空间”为园地,在这片天地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知道,绘画中最讲究“空白”艺术。正如黄宾虹所说:“我们看画,不仅要看到实处,而且要看画的空白处。”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空白”,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驰骋,填补“空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途径。

阅读《红楼梦》宝玉挨打片段后,有学生写到:“如果贾政、王熙凤等贾府统治者知错能改,顺应宝玉迎娶黛玉之心,宝玉便不会出家为僧而断了贾府香火,贾府仍可能长盛不衰。因此,破除陈规陋习,顺应年轻一代的合理需要,才是促进家庭和谐的硬道理。”

如此看来,有意识地延伸学生的想象力,填补文本留下的“空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研学实践活动中,利用广阔的空间和灵动的时间,提出“综合性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探究的兴趣与探究的对象融为一体,然后自由发表不同见解,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杜威认为,兴趣,首先指自我与世界在向前发展的情境中彼此交织在一起。兴趣是一种黏合剂,它标志着自我在行动上、欲望上、努力和思想上与客体融为一体。兴趣并非学习的前提,而是与所学习的事实或所建议的行动和正在成长的自我之间取得一致。

参观“都江堰”时,我给学生出了一道综合实践思考题:“请根据都江堰和河狸堤在建筑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元素的特点,借鉴都江堰的鱼嘴分流法和河狸使用加筋土加固堤坝的方法,谈谈你在江河治理中,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将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快速发展有机结合?”

经过实践探索,学生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都江堰和河狸坝的建筑工程启示我们,治理容易产生水患的黄河、淮河、松花江等江河,可以借鉴都江堰鱼嘴分流的方式,在容易产生水患的江河地段修建分水堤,使洪水分流。同时借鉴河狸利用河水中流动的泥沙、石块和残枝烂叶加固堤坝的方法,在江河中修建能吸附杂物的堤坎,既使河流中的众多杂物得到有效利用,又疏浚了河道,清洁了水源,还改造了生态系统,促进了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有机结合。”

这类思考题,让兴趣像黏合剂一样,与学生学习生活融为一体,与探究兴趣、探究对象、自我成长融为一体。

实践证明,学生们十分乐意插上想象的翅膀,运用创造性思维,将课内探究性思考与课外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这不只给教学增添了“乐学”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学生的智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和创新的热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亲身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加强了,教育评价方式、考试录取方式等等均需要相应的改革。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