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3 00: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丁丁历险记》英语观后感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观点:首先,明确自己对《丁丁历险记》这部作品的看法,是喜欢、不喜欢,还是有所启发。这将决定你作文的中心思想。
2. 了解背景:在写作前,对《丁丁历险记》的作者、创作背景、故事情节等进行简要了解,以便在作文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4.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丁丁历险记》这部作品; - 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下文展开铺垫。
5. 主体部分: - 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点; - 结合自己的观点,对作品进行评价; - 可以举例说明作品中的某些情节或人物对你产生的影响; - 对作品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客观评价。
6. 结尾部分: - 总结自己的观点,强调作品对你的启示; - 可以提出对未来阅读类似作品的期待。
以下是一些具体注意事项:
1. 语言表达:尽量使用简洁、准确、流畅的英语进行表达,避免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
2. 词汇运用:适当运用丰富的词汇,使文章更具表现力。但要注意不要过度堆砌,以免影响阅读体验。
埃尔热和他创作的丁丁形象。
作为一名现役记者,写《丁丁历险记》是惶恐的。毕竟,在这本漫画超过半个多世纪的连载中,主人公丁丁早已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前辈。
我不知道此刻被印在杂志上的庸常文字,能否比得上他的冒险百分之一的瑰丽——在芝加哥与黑帮斗智斗勇,在埃及追捕国际贩毒团伙,在遥远的东方打击鸦片犯罪,在北冰洋
里寻找陨落的星星,甚至比阿姆斯特朗早15年登上了月球。
这个人物几乎拥有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操。他富有正义感和冒险精神,敢于同各种恶势力进行斗争,屡屡不顾生命危险营救他人;虽然身材瘦小,却擅长格斗,在与形形色色的坏人的斗争中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化险为夷,最终战胜敌人。丁丁还是一名和平主义者,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战争,对待失败的对手也充满宽容和人道。
2021年夏天,全球最大规模的丁丁主题展览来到中国,在鲜活的场景与漫画原作中,200多个曾在《丁丁历险记》中登场的角色与观众相聚。开幕时,展厅挤满了人,周边产品也被一扫而空。在现场,我遇见了曾经的王牌记者迈克·法尔。
4岁时,法尔受《丁丁历险记》的启蒙,后来成为一名记者,如今,他自称“丁丁学家”(Tintinologist),是“英国最懂丁丁的人”。法尔四处旅行,就丁丁进行不厌其烦的演讲,并写了十几本关于丁丁的书。
我问法尔:“为什么你和这些人会如此热爱丁丁?”他说:“没有人不爱丁丁,除非你没打开过《丁丁历险记》。”
“好奇的狐狸”与丁丁的诞生
丁丁诞生在比利时,一个有三种官方语言的国家——荷兰语、法语和德语。相比于不同语言带来的隔阂,那里的人更习惯用图像交流。比利时在19世纪出现插画作品,随后有了漫画杂志和专业的漫画出版社。在布鲁塞尔,丁丁与蓝精灵齐名,是这座城市的漫画注脚。
1929年1月10日,出生在布鲁塞尔埃特庇克市镇的乔治·雷米化名埃尔热,创作了丁丁最初的形象。这个人物线条简单,看起来像年轻创作者随手画的涂鸦。他没有嘴巴,眼睛只是两个小黑点,头发也没有翘起,而是贴着额头顺下来。从外观上看,丁丁似乎处在一个模糊的年龄,可以是成年人,也可以是小孩子。
关于丁丁的原型,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埃尔热的弟弟保尔——他比埃尔热小5岁,是个军官,在比利时,人们叫他大丁丁;二是埃尔热在《童子军》(Le Boy-Scout)上发表的100部系列作品《冒失鬼巡逻队长托托》,主人公是一个极爱冒险的侦察员,也被认为是丁丁的前身。
埃尔热小时候热衷速写,爱画小人,类似“托托”这样的人物便是他当年跟着童子军小分队去探险时创作的。当时他已经有了对构图、配景和上色的感觉。因为埃尔热始终在洞察、探险并对一切充满好奇,所以他在童子军时被叫作“好奇的狐狸”。
纵观早期大量黑白版原件以及上了一半色、对话框留白的半成品稿件,埃尔热在《丁丁历险中》中最具开创性的手法,无疑是对话气泡的发明。在埃尔热之前,图画书中人物的对话设置在页面下方,与图片分离。
而埃尔热选择将对话放在人物嘴边的气泡里,便于读者获得更具沉浸感的阅读体验。这一发明,重新定义了漫画的形式。同时,埃尔热还把小说里的各种专用手法以及电影语言里特有的东西吸纳为自己的技法,并运用这些技法创作独特的作品。文字与图案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丁丁的诞生。
丁丁与他的伙伴
丁丁上路了,第一站是苏联。《丁丁在苏联》的第8页,驾驶着敞篷车的丁丁为逃脱追捕,头发被大风吹得竖起来,这让埃尔热觉得丁丁变得“人性化”了。于是,他让丁丁前额上方永远翘起一缕头发,标志性的形象从此确定。
丁丁的伙伴们是在连载的过程中陆续加入的。米卢(又译“白雪”),一只白色的小狗,有些淘气,是丁丁最忠诚的伙伴。如今,这对伙伴的“身价”已经飙升到320万欧元——今年1月14日,巴黎Artcurial拍卖行的一场拍卖中,一幅丁丁的手稿拍出320万欧元,创下漫画书艺术品拍卖的新纪录。
阿道克船长有各种奇特的骂法,比如“馊米粉”“烂黄瓜”,还有那句到今天都记忆犹新的“放你千千万万个炮”。这个爱酗酒的大叔并没有带坏孩子们,反而因为火爆的脾气和略显鲁莽的行为带来了丰富的笑料。
此外,还有生活中总是迷迷糊糊,但科技水平远超爱因斯坦的向日葵教授;以及初登场时一心想着逮捕丁丁,后来成为丁丁挚友的杜邦和杜庞兄弟。根据“洗白弱三分”的道理,两兄弟一直扮演着“猪队友”角色。其他诸如女歌唱家、艺术品贩子、飞刀杂技员、大鼻子匪首、外星生物、邪教教主等角色,仅从名字就能想象丁丁的历险有多精彩。
上世纪80年代,当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夺宝奇兵》在全球掀起夺宝热潮时,向来有自我优越感的法国人却不以为意——“哦!不过是一个电影版‘丁丁’。”这种态度引起斯皮尔伯格的好奇,也成为他后来拍摄丁丁电影的契机。
而回归绘画本身,埃尔热无疑将连环画推向了无与伦比的艺术巅峰。他的某些铅笔速写,其复杂性及熟练的勾勒、精准的色调,使人联想到丢勒、荷尔拜因、达·芬奇和安格尔的画风,他们正是埃尔热所推崇的绘画大师。就在绘制不同风貌的国家和人物之时,“好奇的狐狸”乔治·雷米逐渐成为“欧洲连环画之父”埃尔热。
《丁丁历险记》中的中国。
战争中的成功与风暴
法尔告诉我,尽管丁丁的足迹涉足东方、非洲以及许多虚构的国度,但埃尔热本人并没有去过这些地方。
与20世纪那些在战后成名的漫画作品不同,丁丁在战争期间声名鹊起。埃尔热仅凭着对异国文化和古老文明的热爱,在布鲁塞尔创作了丁丁这个形象。也因此,埃尔热坚持,丁丁需要有一个自由的灵魂,以超越国家、历史和战争,甚至连家庭也不需要——这与埃尔热很像,他甚少讨论父母,两任妻子都没有孩子。
颜博诺(Bruno Jans)是比利时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他同样将埃尔热视作开放的象征。“尽管他(埃尔热)很少旅行,但他受到了如此多不同国家文明的启发,他笔下的丁丁无疑是拥有娴熟外交技巧,积极促进国际合作和友好民间关系的代言人。”
这种自由的欲望体现在漫画中,便是丁丁对各式各样交通工具的驾轻就熟。吉普车、老爷车、装甲车、潜艇、飞机,天赋异禀的丁丁生来就会,而这些载具总是被埃尔热绘制得栩栩如生,就连专业汽车收藏家也迷恋不已。
法尔说,这些载具的灵感,是埃尔热取材于位于布鲁塞尔的汽车世界博物馆的结果。同样的例子还有丁丁在非洲,他在刚果遇到的豹人、独木舟和阿伦巴亚神像等是有原型的。
现实的细节就这样随着埃尔热的生活嵌入奇幻的漫画里。
上世纪30年代末期,埃尔热的作品暗藏着一些对欧洲法西斯政权的隐晦批判。在《奥托卡王的权杖》中,丁丁前往虚构的国家西尔达维亚,在这里,丁丁同歹徒墨索特勒(Musstler,即独裁者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混合)斗智斗勇,最终阻止了其吞并邻国的阴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埃尔热坎坷与成功并存的时期,比利时卡斯特曼出版社出版的《丁丁历险记》达到前所未有的数量。
在出版社的推动下,埃尔热终于接受了出版彩色版《神秘的流星》,但始终保持他原有的简洁明了的风格,并采用均匀柔和的色调,没有阴影和颜色的渐变。故事首次出现了丁丁公寓的地址——拉布拉多街26号,一个具体的地方,象征着现实的裸露。
某天晚上,丁丁夜晚散步时观察到大熊星座多出一颗星星,于是前往天文台询问台长发生了什么,被告知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与之对应,现实中这一时期的埃尔热也遭遇了危机。
1940年,德国军队占领比利时后,德方关闭了埃尔热的报社。这位漫画家只好听天由命,到一家从事纳粹宣传的报社谋生。1944年9月,比利时被盟军解放后,这家报社被关闭,全体员工被指控为纳粹同党。埃尔热本人多次被捕,后来又被禁止从业两年之久。
没有人不喜欢《丁丁历险记》,如果你不喜欢,那是因为你还没看过。
到月亮上去吧!
《丁丁历险记》在战后影响力更甚。上世纪60年代初,法国总统戴高乐在记者会上被记者询问“请问晚上在床头放着什么书?”,戴高乐“丁丁”。从7岁到77岁的读者都被其笼络,丁丁的辉煌可见一斑。
战后百废待兴,,但埃尔热打算把丁丁送上月球。为了追求可信度,埃尔热做了大量考证工作,耗费6—8年之久。他曾向航天领域的专家询问、求证登月火箭船舱的构造,再让工作室的助手们按照确认后的火箭模型画图。
丁丁主题展览橱窗旁的展签上,印着埃尔热的一句话:“人类因为相信梦想而把梦想变成现实。”这句话来自埃尔热一幅漫画的题词。它是埃尔热向阿姆斯特朗表达敬意而作,画面中丁丁、阿道克船长和向日葵教授在月球上欢迎阿姆斯特朗的到来。
晚年的埃尔热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从漫画转向先锋艺术的创作,与同时期的安迪·沃霍尔等人有着深厚友谊,尝试过不同流派的绘画,也收藏了诸多作品。在《丁丁与字母艺术》中,阿道克船长在故事结尾成为一位艺术品收藏家,并选择隐居。
丁丁的冒险也停止在此刻。1983年3月,埃尔热因白血病去世,遵其本人遗嘱,丁丁不再连载。
《丁丁与字母艺术》便是《丁丁历险记》最后一部未完成作品。当月法国的《解放报》封面是一幅有关丁丁的漫画,画面中,丁丁扑倒在地,米卢在旁边说“丁丁死了”——这幅漫画便是为纪念埃尔热而发布。
很多人都看过或知晓《丁丁历险记》,但你知道其中一册以1930年代的上海为故事背景吗?这本近百年前的法语漫画中的上海,有多少还能在当下的上海找到踪迹?
乐盖曦是在一名在上海的法国90后女孩,她设计了一条《丁丁历险记》citywalk线路,是目前上海唯一以该漫画为主题的线路,近百年前的比利时漫画与现实中的上海并不一一对应,但她一一检索,拼凑出漫画中80%的真实。
上海唯一《丁丁历险记》citywalk路线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在报纸上连载《丁丁历险记》,故事连载到第五本时,他在上海旅欧艺术家张充仁的帮助下,创作了讲述丁丁在上海粉碎国际鸦片走私团伙阴谋的《蓝莲花》。
百年前,丁丁在漫画里冒险进过的上海滩巡捕房,在现实中是否真实存在?如今这里又是什么模样?
这份世界闻名的法语漫画与历史中的上海、当下上海的连结在近100年后被一名法国女孩揭晓。她的中文名叫乐盖曦,朋友们都叫她乐乐。
《丁丁历险记·蓝莲花》citywalk路线是乐乐首创、到现在也几乎是市面上唯一一条《丁丁历险记》打卡路线,甚至在国内社交媒体上,都鲜有人想到可以跟着这本漫画逛上海。
近100年前的漫画,还是由一名外国人在没有上海生活经验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漫画,要做圣地巡礼的话,能还原多少?
“差异不大,漫画中的80%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儿、真实存在过的地方,”不过不是一一对应,但都能溯源。比如漫画中出现了一所全是印度巡捕的上海滩巡捕房,虽然漫画中的地址不对,但当年的上海的确有这样一所全印度裔巡捕房。
在全程约2.5个小时的citywalk中,乐乐会带着游客按图索骥,在21世纪的上海寻找漫画中20世纪初的上海。真实的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什么模样?如今的上海又有多少当年的痕迹?穿越的不仅是漫画与现实,更有历史与现代。
做这样一条线路并非易事。起初这是乐乐的客人、一对法国夫妇的请求,夫妻俩基本走过乐乐带队的所有citywalk线路,因为是《丁丁历险记》的粉丝,提出想要走这条线路,但因为难度有点大,乐乐拒绝了。后来夫妇要回法国,乐乐决定试一试作为礼物送给对方。查资料、查地图、查照片,一个月后,这条线路做了出来。据悉,这条线路非常受欢迎,获得了很多5星好评。
法国人带中国人citywalk
一个法国女孩在比利时画家的漫画、上海的历史、上海的当下之间来回穿梭,乐乐很享受这样的快乐。
2015年,19岁的乐乐从法国来到上海,进入复旦中文系交换,后来又去宁波读研究生,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回到上海工作。
乐乐可以带中、英、法三种语言的团,她的队伍里有时候也会有中国游客。作为一个法国人,把上海介绍给中国人,甚至上海本地人,她也会有遇到质疑的时候。
“有时候他们报名时不知道是外国领队,看到我后会有点慌,说怎么是一个外国人讲我们自己的城市。我会跟他们说,你们跟团过程中,如果不满意,没有学到东西,我就给你免单。一般,过了大概10分钟,他们就说我们会付钱的,有时候只要5分钟。因为上海人住在上海,在上海长大,可能很忙,没有时间做功课查资料,但我就是职业做这个的,每天都在查资料,所以我有信心,反过来我跟他们说可能你对巴黎比我还了解。”
目前,乐乐带的线路,比较成熟、日常运营的约10条,走苏州河的、探索老城厢的、漫步梧桐区的,她和兼职领队们带着游客钻进上海的角角落落,探寻徐光启故居、寻找明代的上海城墙、去百年石库门龙门邨,带领这些一生可能只来中国一次的游客,认识上海的历史与现代,而不是浮光掠影的观光。
在中国经历许多人生第一次
在中国求学、工作、生活多年,乐乐早已像中国人一样生活,去外国旅游,她查的是中文攻略;去一趟巴黎,会找有没有共享单车;她自称i人,追国产剧、看国庆档电影,完全活成一个中国90后女孩的模样。
她认为,人在19岁-25岁是建立三观、性格定型的阶段,而她19岁后的人生,都在中国。在中国,她变得自信开朗活泼,经历了很多人生第一次:第一次一个人坐飞机、第一次一个人旅行、第一次自己买手机、第一次实习、第一份工作、第一次养猫……
乐乐说,每次回法国感觉和之前的法国朋友距离越来越远,没办法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他们也没办法理解她现在的生活。一年又一年,她在中国生活越来越有家的感觉。
她称自己为Born in France, Made in China(法国出生,中国制造)。
为什么如此热爱中国?
一开始,这或许是一种对异国文化的好奇与新鲜。学中文时,觉得象形文字太酷了;15岁第一次来中国,想要与每个遇到的中国人合照,因为旅游团的帽子上印了中国字,就觉得很酷,甚至把这顶帽子保留到现在。
到后来她来上海做交换生、去宁波读研、在上海工作,来中国已近10年,新鲜的滤镜早已褪去,但直至今天,她的想法依然是“要留在中国”。
她喜欢上海的烟火气,住过上海最老的石库门小区,现在又住在上海最大的单体石库门建筑里。在石库门小区,同一栋楼里,既有有钱人也有普通老百姓,大家在一个空间里生活,她觉得这是上海最神奇的地方之一。每天回家进院子跟邻居打个招呼,邻居边挂衣服说乐乐回来了,她喜欢这种家的感觉。
她喜欢中国的快节奏,在老家发个邮件可能一周后才回,但在上海,上午发的邮件没回,下午就会被催了。“在这里有很多机会可以尝试,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什么都可以发生在上海,我有很多朋友在上海创业的,中国人外国人都有,只要花精力花时间去做,基本上都会成功。”
被问及是否已经被完全汉化了,乐乐不愿意给出别人都爱听的,虽然那样的是”财富密码”,她认为自己依然有法国人的一面,是“一半法国人一半中国人”。
来源:新闻晨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