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3 08:15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媒人讲话稿撰写注意事项
正文:
媒人在主持婚礼、介绍新人或参与其他重要场合时,扮演着连接双方、营造氛围的关键角色。撰写媒人讲话稿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一、明确讲话目的
1. 确定讲话的主题,如婚礼主持、介绍新人、祝贺生日等。 2. 明确讲话的目标,是传递祝福、增进感情还是传递信息。
二、了解听众需求
1. 分析听众的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等,以便调整讲话内容和语气。 2. 了解听众的兴趣点,使讲话更具吸引力。
三、注意语言表达
1.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 2.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讲话更具感染力。 3. 注意语速和语调,保持抑扬顿挫,使讲话更具节奏感。
四、突出重点内容
1. 根据讲话目的,提炼出重点内容,如新人的优点、祝福语等。 2. 合理安排讲话结构,使重点内容在适当的位置得到突出。
五、融入情感元素
1. 在讲话中融入对新人的祝福、对长辈的尊敬等情感元素。 2. 运用真挚的情感,使听众产生共鸣。
六、注意场合氛围
1. 根据场合氛围调整讲话内容,如婚礼现场应注重喜庆、温馨。
图为座谈会现场。 马秀秀 摄
中新网北京10月17日电 (马秀秀)“大家轻松一点,畅所欲言,拉拉家常。我们会把你们的意见、建议和诉求收集反馈;同时也将它作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更有针对性地为华媒服务的重要参考。”座谈会伊始,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夏春平作为主持,开门见山,把现场气氛调动了起来。
16日晚,国家行政学院港澳楼101教室里,显得格外热闹。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的110余名海外华媒人围桌而坐,在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课程期间,谈谈业务,诉诉“家常”。
新西兰《信报》社长王浩分享了其媒体成长之路。她坦言,面临融媒体发展的挑战,海外华媒人要以包容之心,借此拓展克服困境方式。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葡萄牙葡新国际文化传媒总裁马丽梅认为,海外华媒要自我创新、自我改变,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柬埔寨《高棉日报》副社长代治刚,表达了合作的愿望。他称目前有拍专题片计划,希望在技术、经验等各方面得到中新社帮助。
捷克中欧新闻社总编辑黄频希望得到网络技术、业务等方面支持。“可以通过到捷克业务交流等方式,一来开阔业务人员眼界,也让我们得到帮助,一举两得。”
瑞士《欧亚时报》社长朱爱莲希望获得双语资讯,为了解中国、喜爱中国的人提供更多生活层面信息。
图为座谈会现场。 马秀秀 摄
对于海外华文媒体发展中普遍缺乏人才和资金问题,澳大利亚《澳华财经在线》董事总经理牛建明,提出海外华媒整合建议,从社会募集资金,资本化运作。
《澳洲财富》杂志社长郑少华对海外华媒难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表达了困惑。作为回应,加拿大《健康时报》社长何瑞娜认为,华人在当地积极参政议政,是可行解决途径。
加拿大维多利亚传媒董事长王燕云表示,近20年来,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将广大海外华文媒体凝聚到一起,组成一个家。她希望,在机构改革背景下,“家”继续存在、继续温暖。
在认真听取了近30位海外华媒人发言后,原国侨办宣传司宣传处处长谢添对于部分问题给出回应。他表示,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对资讯的需求,为海外华文媒体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对于大家需求,会积极反馈,同时尽其所能,提供帮助。
在总结发言中,夏春平表示,不论其个人还是中新社,都对海外华文媒体怀有深厚情感,中新社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帮助海外华文媒体的成长,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更多更对路的新闻资讯产品。(完)
姑娘做媒,自己作保,不娶你娶谁
"赵铭志,你相完亲回来啦?看你那愁眉苦脸的样子,又没成啊?"
"唉,别提了。"我放下工具,抹了把脸上的汗。这是1987年盛夏的一个下午,蝉鸣声透过车间的玻璃窗传进来,与机器的轰鸣声混在一起。
车间里的师傅老马一语点破,引得众人发笑。这已经是第九次相亲失败了,整个机械厂都拿我打趣。
"铭志啊,都二十八了,再不找对象,就真成'三光'了——光棍、光头、光屁股!"老马吐出一口烟圈,逗得车间里笑作一团。
我勉强扯出一丝笑容,低头继续摆弄手中的零件。在这个"晚婚"都要被厂里通报批评的年代,我这样的"老大难"已然成了厂里的名人。
我叫赵铭志,县城国营机械厂的钳工,手艺在厂里数一数二,人品也没话说,就是性子内向,说话总是结结巴巴的。厂领导曾经当着全厂人的面表扬我的技术,我却紧张得连"谢谢"都说不利索,惹得台下哄堂大笑。
自行车铃声从窗外传来,打断了我的思绪。"赵铭志,出来一下!"一个清脆的女声隔着窗户喊道。
车间里立刻响起一阵起哄声:"哟,季小雨又来了!咱们厂的'老大难'有救了!"
我红着脸走出车间,看见季小雨正骑着她那辆"凤凰"牌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两个塑料袋,想必又是刚从集市采购回来。
季小雨,县纺织厂的会计,今年二十五岁,瘦瘦小小的个子,却有着让人难以忽视的存在感。她声音洪亮,走路带风,在我们这座小县城里有点名气,因为她热心肠,尤其爱给人介绍对象。
"怎么样?梁寡妇家的闺女还行吧?人家可是高中毕业,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呢!"季小雨歪着头问我,一双大眼睛里满是期待。
我摇摇头,目光躲闪:"人家、人家嫌我......"
"嫌你话少?"季小雨一针见血。见我点头,她叹了口气,"这都第九个了,你也太挑了!"
其实哪是我挑剔,分明是人家嫌弃我。可这话我说不出口,只能尴尬地挠挠头。
"行了行了,我下周再给你介绍一个,我同学的表妹,在县医院做护士,保准合适!"季小雨拍拍我的肩膀,骑上自行车绝尘而去,留下一串清脆的铃声和我深深的无奈。
与季小雨的相识还得从半年前说起。那是个冬日的傍晚,我加完班骑着自行车急匆匆往家赶,转弯处没看清,"咣当"一声撞倒了一个骑车的姑娘。
"哎哟喂!赵铭志,你眼睛长到脑袋后面去了?"那姑娘拍着沾满灰尘的裤子站起来,正是季小雨。
"对、对不起,我......"我结结巴巴地道歉,手忙脚乱地帮她扶起自行车。
她仔细打量了我一番:"你就是机械厂那个技术好,就是说话结巴的钳工吧?二十八了还没找对象?"
我窘迫地低下头,不知如何回应。
"行了行了,我知道你着急回家。"她拍拍我的肩膀,突然眼睛一亮,"这样吧,下周日,我给你介绍个对象,保准合适!单位分了楼房没?"
就这样,季小雨开始了她的"媒人生涯"。第一次,对方嫌我话少;第二次,嫌我工资低;第三次,嫌我家里兄弟姐妹多,负担重......理由五花八门,但结果只有一个——失败。
奇怪的是,每次相亲失败,季小雨都会第一时间出现,有时带着一袋刚炸好的油条,有时拎着两瓶汽水,安慰我几句,然后信誓旦旦地保证下一次一定成功。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开始期待见到她,比期待相亲对象还要期待。
初夏的一个周末,我第九次相亲。对方是县里供销社的姑娘,扎着两条麻花辫,穿着时兴的喇叭裤,在县城"红旗饭店"里,我勉强说了几句话,还把茶水泼到了人家裙子上。姑娘礼貌地笑笑,吃完饭就匆匆离开了。
回厂路上,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长。我忍不住琢磨:这次还会失败吗?季小雨会不会厌烦给我做媒了?
"赵铭志!"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我回头,看见季小雨骑着自行车追了上来,车筐里还放着一个收音机,正放着邓丽君的《小城故事》。
"怎么样?聊得如何?"她边踩着脚踏板边问。
"还、还行吧......"我不敢看她的眼睛。
"还行?就这样?"她皱起眉头,刹住车,"人家李护士明明很不错啊!我可告诉你,县医院的护士多抢手,家家户户都想找个白衣天使当儿媳妇,人家能同意见你已经是看在我面子上了!"
我站在原地,搓着手,不知如何。
"你这个人啊......"她叹了口气,眼里有些我看不懂的情绪,"算了,最后一次,我再帮你介绍一个,如果再不成,你就自己想办法吧。"
她拍拍车座,示意我坐上去。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坐了上去,小心翼翼地扶着车座两侧。季小雨的发梢随风飘动,轻轻扫过我的脸颊,带着一股淡淡的肥皂香。
"周六晚上,还是红旗饭店,七点。"她头也不回地说,"这次可千万别迟到。"
周六那天,我特意去理发店理了发,还喷了点厂办公室陈主任送的"老板"牌香水。红旗饭店是县城最好的饭店,一共两层楼,楼下是大厅,楼上有几个包间。我提前半小时到了,要了个靠窗的位置。点了两个菜,一荤一素,又点了两瓶汽水。
等了半小时,不见第十个相亲对象来,只见季小雨匆匆跑进来。她今天穿了一条淡蓝色的连衣裙,头发也不是往常的马尾,而是披散着,看起来格外柔和。
"对不起,让你久等了。"她喘着气坐下。
"对方、对方呢?"我有些紧张地环顾四周。
"对方......"她低下头,脸一下子红了,手指不停地绕着裙角,"对方就是我。"
我愣住了,筷子"啪嗒"一声掉在了桌上。一瞬间,我以为自己听错了。
"你、你说什么?"
"我说,你的第十个相亲对象就是我,季小雨。"她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像是含着泪光。
饭店里的老式吊扇"呼呼"地转着,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窗外不时传来自行车的铃声和小贩的吆喝声。这一切都那么熟悉,却又陌生得可怕。
"这九次,我给你介绍的对象,其实都是我觉得配不上你的。"她鼓起勇气抬头,声音有些颤抖,"我爸妈说你是个'相亲废物',不同意我嫁给你。但我......我就是喜欢你这个憨厚老实的样子。第一次见面,你撞倒我,手忙脚乱地道歉,连'对不起'都说不利索,却把我的车子擦得干干净净才肯离开......"
我的耳朵嗡嗡作响,脑子里一片空白。季小雨,这个曾经在我眼里大大咧咧、热心肠的姑娘,竟然喜欢我?
她从挎包里掏出一个信封递给我:"这是我写的,关于你的一切,还有我的心意。从今年春节开始写的,一直写到昨天。"
信封上贴着一张"大眼睛"剧照的邮票,已经盖了戳,却没寄出。我没有接,只是盯着面前的菜发呆。心里有千言万语,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季小雨的眼圈红了,起身离开了饭店。我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手里的筷子紧握得发白。
那晚,我躺在厂里的集体宿舍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上铺的老王打着呼噜,窗外蛙鸣阵阵,我的脑海里全是季小雨的身影。那九个月来,她为我介绍对象时的热心,失败后安慰我时的关切,以及今天她说出真相时的忐忑......
半夜,我猛地坐起来,穿上衣服,推开吱呀作响的宿舍门,骑上自行车,穿过寂静的县城,来到纺织厂家属院。季小雨住在三楼,我记得她曾经指给我看过。
月光下,家属院的晾衣绳上飘荡着各家各户的衣服,一辆破旧的黑白电视机放映车停在院子里,想必是晚上放过露天电影。我站在那里,不知所措,突然发现院子角落的石凳上坐着一个人影——季小雨。
她穿着家居的棉布衣裤,头发随意地扎着,仿佛知道我会来。
"你来了。"她轻声说,声音有些沙哑,像是哭过。
"为什么?"我问,声音出乎意料地流畅。
"每次看你相亲失败,我心里其实高兴。"她低头笑了,手指摩挲着石凳边缘,"可又担心你伤心,所以一次次帮你找对象,其实是想多了解你、陪伴你。"
月光下,季小雨的侧脸柔和而坚定。我忽然明白,这个姑娘比那些我相亲过的对象更懂我,更明白我的好与不好。
"那封信,还在吗?"我走近,这次没有结巴。
她从睡衣口袋里掏出来,递给我。在昏暗的月光下,我展开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赵铭志,你不善言辞,却心地善良;你不擅交际,却忠诚可靠;你不会甜言蜜语,却实实在在......"信中记录了我的每一次相亲,每一次失败,以及她每一次的心情。最后一段写道:"如果你愿意,我想成为你的第十个相亲对象,也是最后一个。我不嫌你话少,因为我们之间有的是时间慢慢说;我不嫌你工资低,因为我们可以一起努力;我不怕你家兄弟姐妹多,因为那会是一个热闹的大家庭......"
读完信,我的眼眶湿润了。就在这时,一盏灯亮了起来,季小雨的父母从房间里走出来,站在三楼的走廊上。
"小雨,这大半夜的,你在跟谁说话呢?"她母亲的声音从楼上传来。
季小雨抬头,声音坚定:"妈,赵铭志来了。"
"什么?那个相亲九次都失败的赵铭志?"她父亲的声音明显不悦,"小雨,爸妈跟你说过多少次了,那种连说话都结结巴巴的人,以后怎么撑起一个家?"
我站在月光下,看着季小雨倔强的背影,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勇气。
"叔叔阿姨,我是赵铭志。"我仰头大声说道,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我知道自己条件不好,说话不利索,可我会对小雨好一辈子。她给我介绍了九个对象,却做了自己的媒。姑娘做媒,自己作保,不娶她娶谁呢?"
我的话音刚落,院子里响起了掌声。原来邻居们被我们吵醒,纷纷打开窗户围观。一个老大爷笑呵呵地说:"小季啊,这小伙子虽然老实了点,但人家说得多好啊!'姑娘做媒,自己作保',这媒可结得值了!"
季小雨的父母面面相觑,最终无奈地摇摇头。季小雨跑过来拉住我的手,眼里闪烁着泪光和笑意:"赵铭志,你终于不结巴了。"
那年秋天,我和季小雨结婚了。婚礼很简单,就在厂里的礼堂举行,厂长亲自作证婚人。席间,老马喝得醉醺醺的,拍着我的肩膀说:"铭志啊,我就知道你肯定能找到好对象,咱们厂里赌你什么时候脱单,我可是压在今年秋天的,哈哈!"
婚后,我们住在机械厂分的一间平房里,虽然只有十几平米,但被季小雨收拾得井井有条。屋子里摆着一台"红灯"牌收音机,是我们的结婚礼物。每天清晨,收音机里播放的广播体操声会准时把我们叫醒。
季小雨的厨艺不太好,刚开始做的饭菜总是咸淡不均。我从不挑剔,每次都吃得干干净净。她感动地说:"赵铭志,我嫁给你真是嫁对了,别人都说你老实巴交的,但只有我知道你有多体贴。"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口吃渐渐好转。季小雨常笑称,这是因为我每天都能看到她,心里有了底气。确实,有了她的鼓励,我不再害怕说话,甚至在厂里的技术交流会上主动发言,赢得了同事们的掌声。
1992年,我们的儿子出生了,取名赵小禹,谐音"小雨"。那一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县城里开始出现私营企业。季小雨的朋友劝她下海经商,她却坚定地留在了纺织厂。
"我不贪图大富大贵,平平安安,有个温暖的家就好。"她抱着熟睡的小禹,靠在我肩上说。
日子过得平淡而充实。我在机械厂当上了车间主任,季小雨在纺织厂做了会计主管。我们省吃俭用,终于在2000年买了一套小两居室的商品房,告别了近十年的厂房生活。
搬家那天,整理行李时,季小雨从箱底翻出了那封泛黄的信。我们坐在新家的地板上,一起重读那些青涩的文字,不禁相视而笑。
"赵铭志,你还记得当初在红旗饭店,我说对方就是我时,你那个惊讶的表情吗?"季小雨笑得前仰后合,"就像被雷劈了一样!"
我握住她的手:"你知道吗?那一刻我其实挺高兴的,只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
"什么运气啊?明明是我的眼光好!"她故作生气地说,随即又笑了,"不过我真没想到,你会半夜骑车来找我,还当着我爸妈的面说那些话。"
"我也没想到。"我笑道,"可能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不愿失去的人。"
儿子上学后,我们的生活更加忙碌。季小雨常常抱怨我把太多心思放在工作上,忽略了她。有一次,我们为此大吵一架,她拉着行李箱回了娘家。那三天,家里空荡荡的,我才意识到她的重要性。我买了一束康乃馨,去她娘家接她回来。
"赵铭志,我就是想让你记住,偶尔也要哄哄我。"她挽着我的手回家,撒娇道,"我不图你大富大贵,但要的是你的在乎。"
2006年,季小雨的单位改制,她选择了内退。我鼓励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她便开了一家小小的绣品店,专门绣些靠枕、包袱皮之类的东西。她手巧,生意慢慢做得红火起来。
"以前我总是给别人介绍对象,现在干脆给自己当媒人,介绍我的手艺给顾客。"她常这样自嘲。
2017年,我也退休了。退休那天,厂里给了我一块刻有"技术标兵"的奖牌。回家路上,季小雨挽着我的手,感慨道:"赵铭志,你看我们这辈子,平平淡淡的,也没什么大起大落,但过得真实,过得踏实。"
我点点头:"这就够了。"
那年冬天,我们去了一趟北京,参加儿子的婚礼。小禹娶了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姑娘,婚礼上,他举着话筒感谢我们:"谢谢爸爸妈妈给我做了最好的榜样,让我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的爱情。"
季小雨悄悄抹了眼泪,握紧了我的手。回县城的火车上,她靠在我肩上,轻声说:"三十年了,赵铭志,你觉得值得吗?"
我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那是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值得。"我说,"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在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站在你家楼下喊出那句话。"
"什么话?"她狡黠地问。
"姑娘做媒,自己作保,不娶你娶谁!"我笑着说,引得周围的乘客都看向我们这对老夫妻。
回到家,我们整理旧物,又翻出了那封泛黄的信。信纸已经发脆,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季小雨靠在我肩上笑着说:"媒人最终做了自己的媒,值了。"
我搂着她,望着窗外那座已然繁华的县城,心中满是踏实。曾经那个结巴的赵铭志早已成为过去,但季小雨看中的那份朴实和善良,我一直都在努力保持。
转眼又是十年。2022年,我们金婚纪念日那天,儿子带着儿媳和小孙子回来给我们庆祝。小孙子在翻看我们的老相册时,好奇地问:"爷爷,你和奶奶是怎么认识的啊?"
季小雨眨眨眼睛:"你奶奶啊,年轻时可是有名的媒人,给你爷爷介绍了九个对象......"
"然后第十个就是奶奶自己!"小禹接过话茬,"爸,您当时那句'姑娘做媒,自己作保,不娶你娶谁',我小时候听邻居们说起,觉得特别浪漫。"
我笑了笑,看向季小雨:"那不是浪漫,那是真心。"
季小雨的眼角已经有了深深的皱纹,但笑起来依然像个少女。她轻声说:"赵铭志,这辈子,我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当了你的媒人,又成了你的妻子。"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户洒在我们身上。这一生,我们经历了国企改革、下岗潮、城市变迁,也目睹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不变的是我们彼此相依的心。
人生如戏,我们的故事并不惊天动地,但却真实可感。那个曾经为我介绍了九个对象的姑娘,最终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她所说,媒人做了自己的媒,这一生,真的值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