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3 15:12
写作核心提示:
读后感和作文都是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的写作形式,但它们在结构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写读后感和作文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 写读后感应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读后感的中心思想,即你对这本书的主要感受或观点。
2. "概述内容": - 简要介绍书籍的基本情节、主题和作者背景,为读者提供背景信息。
3. "深入分析": - 分析书籍中的关键情节、人物、主题和写作手法,阐述它们如何影响了你的阅读体验。
4. "表达个人观点": - 清晰地表达你对书籍的喜好、不满或思考,展示你的个人观点。
5. "情感真挚": - 用真挚的情感来描述你的阅读体验,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6. "逻辑清晰": - 确保你的观点和论证有逻辑性,避免跳跃性思维。
7. "避免剧透": - 尽量避免在读后感中透露书中的关键情节,以免影响其他读者的阅读体验。
8. "结构完整": - 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要有明确的起承转合。
9. "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语言流畅、富有表现力。
### 写
欢迎喜欢更多学习资料的朋友关注强哥老师,转发点赞!
写给儿童的中国史记 ¥39.8 购买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6991350416168452648"></script>第一个季度的书都是从图书馆借的,真是应了那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借书就有还书的期限,为了能在规定的日期里还书,难免要督促自己尽快读完。不过话说回来,这次已经超过了规定的还书日期,交滞纳金是在所难免的了。
由于在读每一本书的过程中,我基本上零零总总地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来和大家分享,所以,这里不再就每本书谈论细节,主要是讲讲我对每本书总体的概括性感受,最后做一个我自己的感受评分。
《看见与被看见》
85%的内容可读性强。在这本书中还能有幸拜读国内部分有识之士的文章,实属不易。由于我读国外的书比较多,所以这本书帮助我看到国内的部分作家、学者还有专家对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中肯的见解和客观的态度。
《最初的爱 最后的故事》
集故事性、科学性、仁爱之心于一体的书,实际收获高于想象所得。
这本书读起来既像一本故事书,又像一本科普书,既像在写医学,又像在写科学。无论你怎么看待这本书,有一点是公认的,这本书的作者一定充满仁爱之心。
《人间失格》
“私小说”是二十世纪日本文学的一种特有体裁,其特点是取材于作者自身经验,采取自我暴露的叙述法。作品所呈现的大多是人在困境中的骚动和不安、自我的损毁与人性的残缺以及死亡中的虚无感。是一种写实主义的风格,是日本近代文学的主流。
在宣扬正能量的世界里,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还有人写这种书?更不能理解这种体裁还能成为一个国家近代文学的主流。
我读完这本书后,更多的感受是:每个人内心都有消极的能量,即使没有表达出来;既然存在,就不能刻意去忽视;一个人愿意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罪恶和消极感受分享出来,这个人是勇敢的,哪怕他最后选择了死亡;而至于读者如何去理解,有句经典的话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并非所有人都只能从中看到消极,或许,也有人看到了生命的珍贵。
我也再多说一句,建议思想不够强大的人还是不看为好。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非常厚重的一本书,一本核事故的纪录片。据说国外拍过和这次核事故相关的电影,但是现实中的灾难程度很难用电影的形式完全呈现出来。
以前,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仅来源于课本,然后就是苏联的作家。课本就不说了,作家的作品难免有渲染和想象还有夸张的成分,再加上苏联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对这个国家的感受很虚幻和抽象。
这本书共450万字, 整本书围绕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始末娓娓道来。我觉得自己在读这本书前,对于这个国家的感受,就像一直身处在和煦的暖阳之下,当揭开这片厚厚的帷幕时,却看见了和着冰碴儿的烂泥,满目疮痍。
一本好书,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一个故事,一次事故,还有集中性地对一片土地、一个国家的深刻了解。
《沉默的病人》
一本悬疑小说。
如果看过阿加莎·克里斯蒂或者东野圭吾的作品,再读这本书会觉得它有点小儿科。所以,这本书更是悬疑小说,不太用得上推理。我也不是很认可书封面上的那句话:“多少看似完美的夫妻,都在等待杀死对方的契机。”这句话有误导之嫌,我想作者表达的并非此意。这句话更有可能是为了迎合国内大部分读者的阅读倾向性而想出来的。
《有象》
《看见与被看见》的姊妹篇;15%的内容尚可。
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文章只能算泛泛之谈,读了如隔靴搔痒,不够深刻。唯独一篇《在咖啡之神与咖啡之鬼之间》还能咂巴出味道。
有时候不能期望太高。正因为读了《看见与被看见》,我意犹未尽,期待能继续看到国内作家的表现,没想到啊没想到。当然,其中有几篇关于音乐、绘画方面的文章,作者想表达的意图很好,但是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做铺垫,外加上要懂物理和数学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意图(在如何将专业性强的知识说的普通人能理解这一点上,这本书远不如《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
因此,我感觉没有人会真正想去读它。
《别逗了,费曼先生》
《费曼语录》
这两本书是结合起来读的。一起读的好处是,加深了对费曼在科学、兴趣、学习、政治和人生等方面的观点的认识和理解,两本书有交叉有互补,获益匪浅。
《费曼语录》是精华,《别逗了,费曼先生》是对精华的诠释。如果仅读精华,可能有些语录不好理解,因为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说这句话,以及当时的语境是什么。那么,带着疑惑去读诠释,就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了。
我读费曼作品的最大收获是:原来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乐趣所在,看上去貌似平淡无奇的日子其实暗藏了很多玄妙,如果轻易看不见,就刻意去发现。
《理想国》
没有给这本书满分的最主要原因不是书的原因,是源于我自身的理解能力不足,读完之后似懂非懂,虽然很多篇章也努力地去反复咀嚼,认真做笔记,却仍有囫囵吞枣之感。能让我有所安慰的是,能看懂之处仍起到了解惑的作用。
如果说,《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我看社会状态的一个独特的点,那么《理想国》就是一个面,或者说,是一个全观性的东西。
这本书很多篇幅读起来很过瘾,一问一答,环环相扣,我皆拍照留存,待今后慢慢消化。
第一季度,平均一个月读了三本书。这个速度偏慢,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书都费脑,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从而延缓了阅读速度(我知道自己的脑袋就那么回事儿,离读懂高深的好作品还有很长的距离)。
如果都如《沉默的病人》,通篇就说一个故事,情节性强,这种书往往几个小时就看完了。读小说是最容易沉浸其中的,而推理小说更是自带吸引力,所以,当时从图书馆借回来后,第一个晚上就先把这本书读了。
最后,我给这9本书评了个分,当然,这评分仅仅代表我个人的感受。
今天,要去还书了……
欢迎转发,谢绝抄袭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