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仁礼思想》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4 00:15

写作《仁礼思想》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仁礼思想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仁礼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强调仁爱和礼仪的重要性。
2. 深入了解仁礼思想:在写作之前,要对仁礼思想有深入的了解,包括其起源、发展、内涵以及影响等方面。可以查阅相关书籍、论文、历史资料等,以便在作文中准确表达。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在写作时,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
a. 引言:简要介绍仁礼思想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b.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仁礼思想的内涵,包括仁爱和礼仪的具体表现、意义以及作用等。
c. 分析仁礼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仁礼思想在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应用。
d. 总结:总结仁礼思想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强调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尽量运用书面语,使文章更具学术性和严谨性。
5. 举例论证:为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可以适当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仁礼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效果。
6. 引用经典:在作文中,可以

微学堂|文化思想的碰撞:孔子的“仁”和“礼”思想

在以儒家为价值核心的东亚文明内,无论在哪个重要时期,都有过思想的碰撞与迭代。所谓的重要时期,通常指古典形成时期、佛教传入时期、宋明新儒学时期、近代东西方文明碰撞时期。


儒家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是中国文明史在经历了夏、商、周后,通过总结、创新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是其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也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历代变迁

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涉及范围广,弟子对其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孔子过世后便开始逐步分化。


到了战国中后期,儒家八派之说见于《韩非子》:“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义信之学),子思之儒(诚之学),颜氏之儒(悌恕之学),孟氏之儒(仁政之学),漆雕氏之儒(勇之学),仲梁(仲良)氏之儒(忠孝之学),孙氏之儒(礼法之学),乐正氏之儒(学智)。


魏晋南北朝时玄学盛行;唐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辅以佛教与道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以朱熹为集大成者;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主要以理学内容考试。直至五四运动,最终消磨了儒学的统治者地位。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施行仁政,反对苛政;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核心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新儒学;唐朝中期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反对佛道的观点。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儒家学派打破了旧社会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的局面,使整个民族都接受文化教育,逐步儒化全社会。而当代对于儒家思想也有体现与应用,譬如在企业管理方面,其领导力的智慧,也成为当代领导者的必修课。遵从“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的核心理念。



今天的视频课程,

为大家全面讲述孔子的“仁”和“礼”思想。

欢迎大家与我们一起观看课程,

感受思想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老年大学视频微课程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视频加载中...


老年大学视频微课程

《孔子关于“礼”的思想》

视频加载中...


伯夷叔齐的﹃仁义礼孝﹄

伯夷叔齐是殷商末年的历史人物,在我的老家河南洛阳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我小时候就是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的,我曾居住的孟津县(现孟津区)会盟镇扣马村就因为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得名。

据《史记》记载,商朝末年,北方有一个小国叫孤竹国,国王复姓“墨胎”,名叫墨胎初。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墨胎允,字公信,谥号“夷”,三儿子墨胎智,谥号“齐”。所以后世称大儿子墨胎允为“伯夷”,三儿子墨胎智为“叔齐”。

谦虚让国。伯夷叔齐兄弟俩都秉性忠厚,谦虚有礼,老国王比较偏爱三儿子叔齐。按照当时的惯例,应册立长子伯夷为世子,继承王位,但老国王临终前却把王位传给了三儿子叔齐,并嘱咐叔齐一定要把孤竹国治理好。叔齐在父王死后,觉得由自己来继承王位,与祖制不符,同时也觉得大哥伯夷比自己的德才要高,就提出让位给伯夷。伯夷没有接受,以不敢违背父皇的遗命为理由,连夜出走离开了孤竹国。叔齐为了不违背祖制,不落下逼走大哥之嫌,也连夜逃离了孤竹国,最后只好由二儿子继承王位,留下了一段夷齐让国的美谈。

叩马而谏。伯夷叔齐离家出走后,在外面风餐露宿,相互寻找,最后在我老家的村庄相遇,两人相拥而泣。正好这时遇到周武王挥师东进讨伐殷纣王,周文王的灵牌挂在战车上。兄弟二人上前勒住了武王的马缰,大声问道:武王,您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为什么要去攻打商纣?武王答道:商纣祸国殃民,昏庸无道,我是顺应民意,替天行道!伯夷叔齐说,管他是不是昏君,他毕竟是一国之君,我们做臣子的只能好言相劝,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你的父亲死了不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武王当然不听这些,身边随从拔刀要杀了这不识趣的兄弟俩,幸亏姜子牙出面解围,说他们是有气节的人,把他们赶走就是了。这就是伯夷叔齐“叩马而谏”的故事,我老家的村也由此而得名“叩马”,后来演变成“扣马”。

耻食周粟。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成功,灭商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就到我老家附近的首阳山上采薇菜吃。在采薇菜时唱道:上那个西山哪,采这里的薇菜。用那强暴的手段来改变强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这样做算是对呀?先帝神农啊,虞夏啊!这样的盛世,恐怕不会有了。我们上哪里去呢,真可叹啊,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最后,兄弟俩饥寒交加,饿死在首阳山上。

伯夷叔齐谦虚让国、叩马而谏、耻食周粟的典故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名人,包括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艺术家、文人学者、帝王将相纷纷以各种形式歌颂、褒扬。历代先贤及文人墨客对夷齐多有溢美之词,主要源于他们的“仁”“义”“礼”“孝”,这是中国儒家学说的道德源泉。夷齐让国体现了“仁”,孔子赞扬他们“求仁得仁”,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就是“仁”;夷齐让国,前提是“义”字当先,这种行为在儒家看来是无比高尚的。夷齐“耻食周粟”,宁死全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就是儒家的“礼”;伯夷以父命为尊,宁不做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这就是儒家的“孝”。

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先贤哲人的看法毕竟有时代局限性。从历史上看,周武王伐纣是顺应时代潮流,汇集八百诸侯一举灭商,建立了盖世功勋。伯夷叔齐固守传统礼教,为所谓的“仁义”所困,撂下属国百姓安危于不顾而逃离;为所谓的“忠孝”所困,逆历史潮流,螳臂挡车,不自量力,留下千古笑柄;为所谓的“守节”所困,不食周粟,却吃周薇,岂不是掩耳盗铃?毛主席多次评价这一历史事件,曾把武王伐纣称为“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还批评伯夷叔齐兄弟缺乏责任担当,这个评价是很有道理的。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