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4 03: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MBA十日谈》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作品背景": - 首先,要了解《MBA十日谈》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出版时间、内容概述等。 - 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反映的主题。
2. "阅读全文": - 仔细阅读《MBA十日谈》,对书中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 记录下自己认为重要的观点、案例和故事。
3. "确定写作角度": - 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确定写作的主要角度,如对MBA教育的看法、对书中人物的感悟、对某个特定案例的分析等。
4.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MBA十日谈》的基本情况,引出你的阅读感受。 - "主体":分几个部分来阐述你的感受,每个部分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主要观点,并给出自己的思考或建议。
5. "内容要点": -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模棱两可。 - "论证充分":用书中的内容、案例或自己的经历来支撑你的观点。 - "案例丰富":引用书中的案例,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分析。 - "语言表达":使用准确、流畅、生动的语言,避免
一、核心知识框架(3分钟掌握)
1. 战略思维
- 核心:学会用SWOT模型(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企业竞争力
- 应用:每天用5分钟分析自己岗位/行业的SWOT,快速定位个人价值点
2. 财务决策
- 核心公式:ROI(投资回报率)=(收益-成本)/成本
- 应用:评估任何项目/跳槽机会时,先算ROI是否≥20%(行业基准)
3. 市场营销
- 黄金法则:4P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重点抓“定价策略”
- 应用:卖产品时对标竞品定价,个人谈薪可参考市场均价±15%
---
二、实战场景应用(5分钟上手)
1. 开会发言技巧
- 用“金字塔原理”:结论先行→分3个论据→数据支撑
- 案例:建议降本增效,先说目标(降本10%),再分人力/采购/流程优化
2. 团队管理速成
- 马斯洛需求理论:满足下属核心需求(薪资/尊重/成长)
- 话术:“小王,这个项目能帮你积累XX经验,完成后优先调薪”
3. 商业谈判策略
- BATNA原则:提前备好“替代方案”,谈判筹码+50%
- 场景:供应商涨价时,暗示“已有备选合作方报价低5%”
---
三、顶级MBA学习法(2分钟提效)
1. 20分钟决策法
- 任何问题用“定义问题→拆解要素→优先级排序→执行”四步走
2. 框架学习法
- 所有知识转化为模板,如:
商业模式画布:客户群体→价值主张→渠道→收入流
---
附:紧急避坑指南
- 财务陷阱:看到“毛利率高”先查应收账款周期(超90天=高风险)
- 管理误区:新官上任别改流程,先观察3周再动刀
提示:系统学习可参考《MBA十日读》浓缩版,或参加【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免费课程(含清华北大资源)
《MBA十日读》(The Ten-day MBA)是作者史蒂文·西尔比格(Steven Silbiger)根据自己攻读MBA期间的学习笔记、美国著名商学院的教材及相关著作、毕业前后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体会写成的。初读本书原著,我们就被该书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以及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所吸引。本书内容涵盖了美国著名商学院MBA主要课程之精华,为读者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总体概念框架。原书现已译成7种文字,在全球各地发行。在此,我们郑重地将本书的中文译本献给大家。
我们深信,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读过本书后,必深感眼界大开,获益匪浅。当然,谁也不可能只靠阅读本书,就能成为工商管理的行家。本书所能起到的关键作用,是使读者避免在工作中犯愚蠢的错误,并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书中各章内容并非按照严密的逻辑顺序排列。阅读本书时,你不必拘泥于逐章学习,可以先从自己感兴趣或实际需要的内容看起。例如,从未接触过经济学的读者,不妨先读第8天“经济学”,这样,你不仅能够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还可以了解美国从事经济研究分析的专门机构以及美国跨国公司的经济分析部门,是如何研究、预测国家经济发展的;财务工作者可先读第3天“会计”,这样,你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会计概念;管理工作者可先读“组织行为”或“战略”等。
翻译本书时,我们力求保持原书风格,同时考虑到读者知识面广、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因此,原著中某些公司名、插图、图表出处、每章最后的“Key Takeaways”,即需要掌握的重要词语,以及附录,仅照附英文,未予译出。如此,平添些情趣,也使读者通过自己翻译,加深记忆。
感谢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王军董事长为本书作序。
感谢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秦晓总经理向我们推荐本书,并审校译文。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吴畏先生,美国波士顿顾问公司(BCG)的Vivian Zheng女士以及程欣、梁平信、金晔、吕锋、黄蔚信、熊怡中、田瑶、崔莹、居伟民、高筱苏、龙凌云等许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谢谢!本书得到中信出版社领导和同人们的大力支持,责编何培慧先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谨表深深谢意。
本书由郑伏虎译前言及第2、3、5、6、7、8天,曹建海译第1、4天,杨兰伏译第9、10天,郑伏虎统校全书。
因时间仓促,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译者
1997年2月于北京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