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关于孝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4 05:56

3招搞定《关于孝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孝》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孝》这本书的中心思想进行展开。可以从孝道的重要性、孝道的实践方法、孝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2. 深入阅读:在写作之前,要充分阅读《孝》这本书,理解其中的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只有深入阅读,才能在作文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
3. 明确观点:在作文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对孝道的看法。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家庭背景或社会现象,阐述孝道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4.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孝》这本书的背景和作者;正文部分重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举例说明;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感悟。
5. 举例说明:在作文中,要善于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以增强说服力。可以从历史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个人经历等方面进行举例。
6.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流畅、准确,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7. 观点独到:在众多读后感中,要让自己的作文具有独特性。可以从

关于孝道的理解和感悟

关于孝道,苏辙说“慈孝之心,人皆有之。”有两段诗最能说明问题了,其一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让我们对孝不留遗憾;其二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让我们应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生育之情养育之恩。

说到“孝道”,这是每个人必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之本。“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早在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孔孟儒学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教化的源泉,进而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法则。

百善孝为先,万福家是源,孝道感恩实乃贯穿每个人生命的组成部分和始终如一。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人有感恩之情”。一个人理应有感于父母的生育之情养育之恩,因为生命是一种幸运,生命更是一种奇迹。每一个弱小的生命,在茫茫宇宙中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却是天下父母赠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在懵懂的季节里,很多事情我们还一无所知,是父母耐心的牵引依靠和安慰,让我们慢慢学会和懂得,而天下父母的付出却从来不求回报,可以说天下父母的精神,才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真、最善、最美的的精神财富和一生受用不尽的家当。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我们每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和岗位,都离不开五个字,那就是“学、做、教、悟、得”。天下父母都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和心理,父母从我们的生命诞生之日起,就期盼着每个儿女一生的精彩,并为我们忙碌和操劳。那是一种乐意的奉献和伟大的自觉,更是千万条爱河汇成的恩情之海。父母的关爱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父母的慈爱伴随我们健康成长,父母是庇佑我们一生的“神”。那么,反过来我们孝敬父母就是一种亲情和浓浓的爱,是一种美德和维系家庭社会和谐的音符,更是天下所有子女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小孝父母,大孝国家,这就是忠孝双全,大忠大孝,这就是孝行天下,这就是“天下为公”。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无异于行尸走肉,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

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道的感人事迹,其中在《二十四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

这就是孝行感化的伟大魅力所在。古人尚且如此感恩孝道,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道德习俗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和背道而驰,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不肖儿女还要父母反过来“孝敬”他们,在这些不孝儿女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她们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父母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艰难痛苦和把一个弱小婴儿抚养长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没齿难忘”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抛弃。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决不能恩断情绝,更不能数典忘祖。一个人只有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质。孝心让人成熟长大。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母亲的孝心,又怎么能谈得上爱这个家庭、爱这个集体和我们连在一起的国家呢?因为从广义和狭义的爱来看,爱有大爱和小爱之分,不言而喻,爱父母的孝心是“小孝”,爱祖国的孝心是“大孝”,每个人都应该做有“大孝”的人,唯此,这个人称得上是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那么孝又是什么,我们如何践行自己的孝道呢?说到底孝道是儿女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完成实现父母的夙愿的具体行动和理想。每一个人都应对父母心存孝敬和敬畏,可反观现实又有多少人尽了自己的孝心呢?其实做有孝心的儿女并不难,只是看你有没有这份孝心,如果有了这份孝心,不论大小它们在孝心的天秤上都是等值的,天下的父亲都会真切地体会感知到,可以说确定做人的根本,检验一个人的品质优劣,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标准和尺度了。

试想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长大成人,儿女为事业拼搏,为名利奋斗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时面对的却是父母的一方坟墓,这该是一种人间怎样的悲剧和无语的痛。所以请不要等到功成名就时再尽孝心,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作为普普通通的人们而言,究竟应该怎样孝顺父母呢?我们不仅要努力工作用最好的成绩回报父母,还要听从父母的教诲,更要学会关心父母的冷暖温热,就像父母每时每刻在关心着我们一样。开门时的一句问候,疲惫时的一杯白水,冲突时的一次退让就会让父母心满意足。不要忘记时间的流逝,不要忘记生命的脆弱和不堪一击,更不要忘记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抓紧时间尽自己每一刻可以尽孝的时间,时间是不会等待的。为了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悔恨,不让自己的父母而为自己的疏远冷淡而伤心,那么就请为自己的父母送上一句简单温馨的问候祝福吧!

其实孝无处不在,无数的感动就在我们身边。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那么,这种孝在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呢?说道“孝”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孝顺父母是一种永不磨灭的幸福和感动!那就是从日常和点点滴滴做起,父母口渴时,递上一杯清香的绿茶;父母身心疲惫时,帮父母放松放松身体和大脑;父母饥饿时,做上一桌可口的饭菜全家老幼欢聚一堂……年少轻狂和不再年轻步入中年的我们,只要听父母的话,不把父母的教诲看作唠叨,不让父母的心灵受伤,就是给父母最好的孝道。亚圣孟子说过“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孝无处不在,孝就在我们身边,正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样,人人需要献出一份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乐园。世界需要更多的孝心,更多的关怀,行动起来,孝敬长辈,从现在做起……

“孝”不是一个简单的字眼,它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事关是否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这其中也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比如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就要从小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不会留下一生的悔恨和遗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除此之外孝敬老人也是我们人人都要应尽的一种义务和担当,否则就会触犯道德和法律,留下终生悔恨。所以我们不要做那些愚蠢和触犯德德和法律底线的事情。

孝顺父母也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首先要有耐心,然后还要多和父母交流沟通,使父母不必为自己再担心,这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是一件永久的事情。母亲也经常对我们讲一句话“不求成才,只求成人。”孝是做人的根本,父母养育我们大半辈子,只求我们孝顺他们三分之一的时间,难道这点要求我们都做不到吗?

如上所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远古时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绝不能丢掉老一代流传下来的良好品德,做那种不忠不义的不肖子孙被人耻笑辱骂,那就让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孝顺父母吧!当然,孝顺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舍小家顾大家,因为大河里没水小河里干,小家连着大家,历史上这样杰出的仁人志士也很多,过去说的忠孝难两全,实际忠是最大的孝,对我们现代人来讲,要想孝首先要把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好,立足本职,做好本职工作,孝顺的方式很多,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那就让我们从我做起,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吧!

张建鲁

读《论语》有感:以“仁孝关系”为中心,简述儒家的“孝”观念

仁爱是孝顺的基础,“孝悌”为仁之本,儒家的这个基本道德观念对中国影响深远。那么,“仁孝”关系究竟是什么?何为儒家的“孝观”呢?这种观念有何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历史的面纱。

一、从《论语》中探索仁孝关系,体悟儒家的“孝观”

黄香是仁孝的典范,他在家敬仰父母,在外做官忠诚帝王,亲爱百姓。“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出自《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给父亲暖被窝,夏天为父亲扇凉席,为官期间,发生水灾,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给灾民购买米面,添置衣物,受到汉和帝的尊崇,也是后人敬仰的楷模。

《论语》里面有很多关于“仁孝”的语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孔子告诉自己的弟子说,在家里呢,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门在外要尊重兄长,要谨言慎行,做人要讲究诚信,要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呢,就去学习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德行。古代,交通没有现代发达,故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父母在家,古代人就不会去很远的地方,那时候从北京到云南都要走上大半年,父母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做子女的需在身边及时尽孝。

二、孝为仁爱之根,仁为孝之前提

何为“仁”呢,所谓仁就是爱人,对于人的爱护、尊重、帮助,都属于仁的范畴。仁为爱之源,为道德之基础,为生命本源的关怀之情。

何为“孝”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有些人认为能够赡养父母就是孝顺了,照这样,连牲畜都有人喂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敬仰之心,何谈孝呢。用食物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条件,是必须要做到的,但是光做到这点,是不能称为孝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每日的功课。

儒家依仁论孝,仁为孝之前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告诉自己的弟子,做人如果不仁义怎么对待礼仪呢,做人如果不仁义又怎么对待礼乐呢。礼乐制度是维护阶级权利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武器,仁孝是非常抽象的概念,通过礼乐的教化,颐养身心,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孝悌为仁爱的根本,孝起源于原始社会对生殖繁衍的崇拜,儒家把孝悌观与人从生到死的生命流程结合起来,主张要追念祖先,十分重视追念和送丧,通过祭祀来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古代,父母死后要为其守丧三年,即使在朝廷为官,无论官职多大,都要告假回家“丁忧”,这期间是没有俸禄的,更严重的是,三年后朝廷上的变化会很大,很有可能自己的位置都没有了,正因为有此顾虑,很多官员隐瞒父母的丧事,唐明宗时期的孟异因隐瞒了母亲的丧事被皇帝刺死,因为在当时的当权者看来,不孝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是没有颜面活在这个世上的。

三、儒家的孝观:对待父母用真心,对待朋友有仁爱,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1.顺着父母的心意,用自己的一颗真心对待父母

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语出《礼记·檀弓下》。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我家里很贫困,不能给父母吃好的,父母死了后也不能按照礼仪为他安葬,我实在太伤心了。”孔子就安慰他说:“只要用心赡养父母,哪怕是吃豆子喝清水,也是孝顺。”子路是个非常孝顺父母的人,孔子也非常喜欢他,子路对待父母是极尽所能,只要自己能做到的,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他都心甘情愿去做,子路家里是非常穷的,平时也只能吃点粗糠野菜,有一天,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米缸早就空空如也了,子路很烦躁,思来想去,想起可以去亲戚家里借点回来,于是,他很早就起来,翻越好几座大山,走了几十里山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着父母吃着香喷喷的米饭,瞬间就开心了。

孝顺和经济条件没有关系,有钱的人不一定会拿钱来孝顺父母,现代有很多人,自己穿爱马仕衣服,背香奈儿包包,对待父母却一毛不拔,这样的人是没有一点德行的。

2.尊重长辈,真诚待人,是孝向社会的延伸

汉武帝是个非常孝顺的帝王,当时,他母亲生病了,他一边管理朝政,一边陪着母亲,母亲喝药,他必须亲自试试汤药热不热,坚持了三年多。古代重视德治,把孝廉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他们从小熟读孔孟经典,早已把孝刻进了骨髓,做到孟子所说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人间的一切爱都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一个人对生他养他的人都不心存感恩,他是不能对待朋友真诚,对待妻子温柔,对待国家忠诚的。生活中尊重长辈,工作中尊重领导,对身边的人都笑呵呵,喜欢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人,人际关系是很和谐的。儒家的这种孝观,渗透出人不分贵贱的思想,只要人人行孝道,“温良恭俭让”的良民会越来越多,社会也是太平的。

3.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做到对社会有用,父母也会受到众人的爱戴

母亲节那天,在抖音里看到了一个短视频,毛主席在1959年6月的一天,向母亲坟上敬献鲜花,深鞠三躬,一代伟人在功成名就后荣归故里,看得令人泪眼朦胧。《孝经》里孔子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儒家认为孝顺的最高的境界,就是立身行道,在事业上有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在科举考试中高中,在朝廷做官荣归故里。

一个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实现了个人价值,就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比如某领域的专家、英雄楷模等,父母也会受到社会的赞扬和肯定,从个人努力达到了社会的博爱的结果,让父母享受到精神的愉悦,这是儒家认为的孝道的最高境界。

四、儒家仁孝观的现实意义:做到了仁孝,你就收获了最大的人生财富

为何要把孝作为人最大的德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人接触的信息比古代多很多,交通也非常发达,人与人之间却没有了古人“把酒言欢”的畅快,这跟受西方自由思想影响有一定关系,再加上工业时代的发展,很多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家族里的兄弟姐妹也分散在世界各地,不能朝夕相处,孝悌的思想有所减弱。现代很多有钱人把一堆又一堆的食物寄给父母,每个月打很多钱,可是,跟父母三个月一个电话,说不了一分钟就挂断,父母呢,生气的很,不认为他是个孝顺的孩子,而他呢,整日闷闷不乐,唉声叹气,体会不到生命的快乐。而始终保持孝心的人,却能体会到人间最大的幸福,在父母那里得到最大的满足和包容,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脸上的皱纹才会舒展开,嘴角挂着笑容,好事也跟着来了。

“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意思是说,看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孝心,孝顺的人对其他人也会有爱心,不会做出邪恶的事情,对国家也会很忠诚。现在很多人找对象是看钱,家里有没有房子,车子是多少钱的,钱到位,其他的都可以谈,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你要是不了解这个人怎么样,你就去他家吃一次饭,看他在家是怎么对待父母的,就知道这个人值不值交往了。

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听话,有成就,先要培养他的孝德,比如,告诉他大人上桌前,小孩不能动筷,要从小让他知父母恩,长大了才会了解父母含辛茹苦的不容易,懂得珍惜,感恩,等你年老的时候,他才会在你身边尽心照顾你。

结语:孟子说:“仁,人心之安宅也。”讲的是,仁是人安身立命的道理,表现在父母身上就是孝,表现在兄弟身上就是敬重,表现在同事、领导身上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仁孝观”实现了个人价值与报效国家的统一,其中,孝道既是基础又是所有价值的归结,一个人感恩父母,他也必将对其他人报以仁爱之心。父母与子女人世间的相逢,是难得的缘分,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子女,一天天老去,子女在外求学工作,不能像古人那样膝下嘘寒问暖,孝道越来越淡化,再加上我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更加应该大力倡导孝道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论语》、《礼记》、《孝经》、《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