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村官心得体会》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4 13:48

推荐《村官心得体会》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村官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表达自己对担任村官这段时间的感悟和体会。可以围绕村官的职责、工作内容、面临的挑战、取得的成果等方面展开。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村官心得体会作文,需要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自己的背景和担任村官的经历;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心得体会,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事件性质、感悟深度等进行组织;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3.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自己在担任村官期间的重要经历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工作中的亮点:描述自己在村官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如推动村庄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
b. 面临的挑战:分析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村民观念落后、资源匮乏、人际关系复杂等。
c. 成长与感悟:阐述自己在担任村官期间的个人成长和感悟,如党性修养、为民服务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
4.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简洁、流畅、生动,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 逻辑清晰:句子之间要有逻辑关系,使文章条理分明。
b. 生动形象

村官工作心得

岁月流逝,时光飞驰,转眼在大学生村官岗位上已经整整三年了。回首这三年,有汗水、有泪水、有辛酸、有痛苦,更多的却是收获。

2013年8月,我正式到浙江省新昌县回山镇人民政府报到,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那时的我对村官岗位一无所知,对村官工作充满了好奇和信心。

2013年12月,通过公开的选举,我成为回山镇旧里村村委主任,初任村主职干部,我的压力倍增。旧里村有425户,1100多人,三个自然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是回山镇的薄弱村,而村支部书记也是第一次担任村干部,缺乏相关的经验,面对这样一个摊子,初出茅庐的我显得有点束手无策。

为了能够更快的投入到村委主任这个角色中去,我静下心来思考,整理出一条工作思路:首先我要先熟悉整个村的整体情况,熟悉村民;其次我要向老干部请教,了解以往的工作方式,了解农村的风俗习惯;再次我要总结并创新,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工作方法。

经过这三年的努力,旧里村有了一定的改变,完成了自来水工程、村庄道路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改造、三改一拆、三治一提升等大的项目,其他基础性建设进展顺利,农村面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有所提高。

总结这三年的村委主任工作,得到了以下几点经验:

树立大局观念。处理问题要从全局出发,综合各方面因素,全面考量。农村工作,人多事杂,群众想法多样。作为主职干部,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应尽可能的将各种可能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给出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最大可能的满足群众的利益需求。同时也要从长远利益考虑,在工程建设中,要从村庄整体规划群众利益和长久性考虑,做到一劳永逸,避免今年建设、明年拆除的情况出现。

归零学习。作为大学生村官,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满腔热情,然而刚走上社会的我们,想象中的生活是朝九晚五的都市生活,缺乏与农民的交流和农村实际工作经验,初出茅庐的我们往往会碰壁。为了能更快的适应工作,首先我们要归零。放下理论、放下身份,从零开始,到村里去、到村民家中去,向老干部学习、向村民学习,学习村规民约、学习村风民俗、学习如何调节邻里纠纷、学习怎样做思想工作等等,边学习变解决问题,边学习变成长。

善于总结,大胆创新。在解决问题之后还要善于总结,总结碰壁的原因,总结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总结问题解决的关键点,总结自身的不足并改正以避免今后发生类似的问题。在总结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大胆的创新,在简单的工作方式中加入先进的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以便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

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作为村主职干部,首先要处理好两委干部之间的关系,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两委干部之间的沟通、协商,团结两委干部一起齐心协力为村庄建设共同努力。在农村工作,邻里矛盾时有发生,在处理的过程中要保持公正中立的原则,摆正立场。在村庄建设中难免会碰到反对者,也会发生争吵,但是作为村干部,要正确的面对,以妥善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事不对人,不记仇不报复。

三年的村委主任工作,碰到了各种问题,有困难、有艰辛,但是最终还是顺利解决,这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离不开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三年的工作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让我成长。

浙江省新昌县回山镇旧里村村官 俞美萍

一位村干部的工作心得: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10大困境

文/浦绍东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石泉村村干部

一、建设用地指标匮乏。农村地区深远广大、地广人稀,然而,土地类型却以耕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极为匮乏;再加上农用地转用条件过多、审批复杂,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规模标准又太严等因素限制,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存在规模瓶颈。比如,某地现阶段的土地政策,在耕地中严禁修建产业路和人行便道,现有的基础条件又远远满足不了中大型农机器械的进场条件,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远远提不上来,小农经济式经营仍是主流,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耕地用途太过单一。现阶段,耕地的用途太窄,管制太紧,可耕作的作物种类太少。如《土地管理条例》规定,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耕地优先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然而,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很多耕地种植传统农作物收益太少,且与农民意愿相悖。如某地属于山地丘陵地貌,大部分耕地海拔高、坡度大,粮、油等传统作物耕种难度大、成本高、产出低;与之相比,种植黄桃、高山茶等经果林更合适、效益更高;然而,受耕地政策限制,往往难以大规模推广,导致地区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三、产权流转机制不够成熟。虽然很多地方都在推动农村“三变”改革,有的甚至开展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试点工作,致力于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全面推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然而,目前农村地区耕地撂荒、农房空置、四荒地闲置等现象仍旧普遍,“三变”改革进度缓慢。这是因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制还不成熟,缺乏政策保障,农民出于安全考虑,宁将三资闲置、也不愿交易流转,企业、大户想要流转,也因害怕土地纠纷而止步不前。

四、产业扶持政策不够有力。一是缺乏对规模化产业的配套扶持政策。如某乡镇想扩大某一规模产业的经济效益,计划修建配套基础设施,然而,由于缺少配套扶持资金,只能多花时间、多找机会四处整合零散资金,分批推进基础建设,短时间内就难以看到整体效益,即零散资金的使用效益小于专项扶持资金,呈现出“1+1<2”的态势。二是金融帮扶政策标准太高,缺乏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由于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对外招商引资较为困难,因此,与依靠外界资本相比,扶持本地大户或企业更能振兴乡村。然而,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本地企业也“难为无米之炊”。

五、农文旅融合支持力度不够。如某地为煤炭资源型城镇,煤矿关停后,工业经济停滞,经济发展主要定位在壮大农文旅产业上。然而,在农业方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品种提升、农技指导、播种收割、加工销售等全过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渠道还比较匮乏,没有专业的农业服务企业或团队驻镇。在文旅方面,上级支持主要在建设和提升红色文化设施上,娱乐休闲方面的支持力度则较小,政策没有体现文旅融合,导致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后劲不足,游客群体主要还是体制内部的同志,这种旅游不是面向社会的、群众自发的,不具备可持续性。

六、产业优化提升不够。一是政策上缺乏对“小作坊”式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容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池有限,所以主要依靠“小作坊”式的加工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然而,由于行业标准太高、审批复杂,这些“小作坊”式的加工产品很难获准流入市场。如某地发展有万亩方竹林,镇村筹资购置了真空包装设备,建成方竹笋生产线1条,然而,由于厂房基础条件差、规模不够等原因,即便卫生达标,食品品质毫无问题,产品也无法获准流入市场,只能依靠内部消化。二是受平台限制,地方尤其是基层自发进行品牌打造较为困难。如某地拥有糯玉米、高山稻、方竹笋、中蜂蜜等特色农产品,虽然政府举全镇智力发声宣传,但是,这些特色农产品的声音却仍然“石沉大海”,到区级便已微不可查,更传不到市级、全国。较为响亮的品牌,都要举全区之力支持,才能走得相对较远。

七、组织引领不够有效。当前,虽然我们把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摆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位置,但更多的工作是偏向于建强基层组织,仅仅满足于发挥基层组织的保障作用,引领带动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好。比如,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对市场变化的感知不够敏锐,发展产业往往遵循故有经验,不能适时调整。如某养殖户因去年年初养猪收益高,便自发扩大养殖规模,谁知年底猪价大跌,亏损严重,基层组织在其中的引领作用就没有发挥到位。

八、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足。当前,承担乡村经济发展主要任务的载体主要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然而,大部分村缺乏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且过于依赖政府工程投资,或产品销售过于依赖内部消化,参与市场竞争不够,缺乏自主生存发展能力。比如,某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承接政府劳务项目,一旦项目稀缺,收入便会大幅下降;再如,某村以加工销售生态大米为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没有竞争优势,市场迟迟打不开,主要还是靠兄弟单位内部消化,一旦内部需求收缩,将面临生存困境。

九、乡村人力资源短缺。一方面,乡村极度缺乏懂“三农”的专业人才,负责乡村发展任务的基层干部,对于发展壮大乡村经济,要么主动不足,存在“等靠要”思维惯性,要么没有思路,不知道如何下手,以至于乡村产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很低。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就业渠道单一,青壮年劳动力不得已外出就业,振兴乡村的主力军大量外流,导致乡村建设、乡村经济发展等后劲严重不足。

十、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从基层干部的角度看,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各级检查较为频繁,激励性政策又比较缺乏,呈现出“考核有余,激励不足”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干部谋划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缺乏集体经济与村干部收入挂钩机制,村干部对于本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往往“催一下、动一下”,主动谋划不足。从人民群众的角度看,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他们参与共商共建的意识还不够,只是被动的等待政策,或者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至于难以形成乡村发展合力。比如,不愿参与集体经济发展谋划,觉得那是村委会的事,与自己无关;或者不愿将土地流转给集体或大户,或者漫天要价、毫无诚意。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