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材料 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5 00:56

推荐《材料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材料的读后感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你所读材料的中心思想。这有助于你在写作过程中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2. 理解材料:在写作之前,要充分理解材料的内涵、观点和论述方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加深理解:
a. 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和段落。 b.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c. 结合材料背景,了解作者写作目的。
3. 确定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材料,如观点、人物、事件、手法等。选择一个角度,使你的读后感更具深度和独特性。
4.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或问题。 b. 正文: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可以采用以下结构: - 分析材料观点:阐述作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论述。 - 探讨材料人物:分析材料中的人物形象,评价其性格特点。 - 评价材料手法: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 结合自身经历: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使读后感更具个性。 c. 结尾:

军报基层之声丨领导干部要善于“用笔领导”

领导干部要善于“用笔领导”

■周燕虎

开栏的话

近年来,各级把为基层减负作为作风建设重点,精准施策、靶向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也要看到,彻底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严格落实为基层减负各项规定,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久久为功,常抓不懈。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对各级领导机关而言,就是要打破开展工作的传统路径依赖,切实把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转到现代、科学、法治的轨道上来。从今天起,本版“基层之声”栏目将聚焦这个问题,综合基层官兵呼声,推出系列时评。

“现在有一个最大的转变,就是单位领导大都坚持亲自动笔写稿,给我们松了绑、减了负。”在一次领导作风转变专题调研中,某单位一名机关干部感慨地说。笔者闻之,不禁大声叫好。

应当看到,领导干部除了把方向、作决策之外,还担负着教育动员官兵的重大责任,而讲话则是进行实时思想领导和工作指导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从工作实践看,即使是语言表达水平很高的领导干部,事先一般都要准备讲话材料,以便讲话更有针对性、更具感染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毛泽东同志就是“用笔领导”的光辉典范,他强调革命者不仅要学会使用枪杆子,而且要学会使用笔杆子,其重要文稿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动笔,《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持久战》《论十大关系》等不朽名篇更是成为统一思想、团结人民、克敌制胜的重要思想武器,指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之江新语》一书所收录文章,全部来自习主席对工作实践的深切感悟,读之如饮甘露、大受裨益。

现实中,一些讲话之所以讲不到官兵心坎里,引起不了思想共鸣,达不到应有效果,其实并不是材料水平高不高的问题,而是照本宣科式的讲话,大都缺少领导者的独立思考、独特视角和独有话风,效果自然难如人意。事实表明,领导干部讲自己经历的事、讲自己想讲的话、讲自己思考的东西,往往最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推而言之,领导干部亲自动笔写材料,念自己起草的稿子,讲出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讲出自己的感情和风格,更容易拉近与官兵的距离,大家自然喜欢听,也听得进去。

毋庸置疑,能够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志,大都有着较高站位、丰富经验、宽广视野和过硬能力,亲自动笔撰写自己的讲话稿并非难事。少数同志之所以不愿动笔、不敢动笔、不会动笔,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对单位全面建设谋划不多、思路不清,有的对基层实际调查不细、底数不明,有的对现实难题思考不深、研究不透,没有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实践作源头,没有思想作支撑,语言再优美也难以在官兵心海里泛起涟漪。

领导干部亲自动笔的益处在哪?有人这样总结:可以倒逼自己走出办公室、走向训练场、走进官兵中,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可以倒逼自己静下心来,对工作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从现象中看到本质,从纷乱中理出头绪;可以倒逼自己主动学习,把书中所学和实践所思结合起来,走出惯性思维,不断解放思想、提高工作站位;可以倒逼自己改进文风,归纳提炼出跃然纸上的生动文字。如此,写出来的稿子,讲出来的话,才会让广大官兵有“接地气”的感觉,从而引发官兵心中的共鸣。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语文农夫”黄厚江——读《作文课的味道》

作者:徐 飞

我的师父黄厚江老师常自称是“农民的儿子”。这其实不是自谦,我猜想,他内心对此大约有些小小的自得。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农民正变得越来越少。做个好的农民其实不易,需要通晓时令节气,了解农作物习性,听得懂布谷鸟的叫声,看得懂天气阴晴,懂得依时而为,顺性而施。师父出身于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务过几年农,是生产队里干农活的好手。农民的出身加上务农的经历,成就了师父一生不变的质朴底色。

语文应以本色示人

师父外出讲学,常常穿一件冲锋衣,蹬一双休闲鞋,挎一只小背包,普通得如同上街买菜的邻家大伯。有老师打趣,形容他是“最不像专家的专家”。师父如农民般质朴,这份质朴中带着些倔强。他看不惯花里胡哨的语文教学流派招式,认为语文应以本色、自然的面目示人。在语文教育这块土地上,他就像个朴实本分的老农,执着倔强地守护着自己的园子。

听过师父讲座的老师,都会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他总爱用通俗的比喻将深奥的理论表达得浅显易懂,让人听后难以忘记。他常用的比喻,也散发着农民的质朴气息:“语文是农业,用太多化肥不好。”“本色语文就像农民种地,要在自己的地里种自己的庄稼,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种菜中喜欢种菜,在种菜中学会种菜。”……质朴平易的表达中蕴含着大智慧、大学问。师父“高而能下”,通晓教育、教学理论,但不玩空洞的概念,不作无意义的理论建构,而始终匍匐于大地,以最原始的方式躬耕于田野,坚持自己的行动研究。

师父非常尊崇叶圣陶先生,潜心学习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常常提起叶老当年办过的一个农场——“生生农场”。叶老让孩子们在农场里自己种菜、种瓜。师父认为,叶老的“生生农场”,其意义不只是优秀的生活教育、劳动教育范本,更是叶老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如果将叶老办农场的教育思想迁移到语文教学上来,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喜欢语文,在听说读写中发展能力。

带着作文的种子进课堂

《作文课的味道》这本书中精选了师父的15个作文教学案例。近几年,他潜心研究中学写作教学,成果颇丰。关于写作教学,他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师要“带着作文的种子进课堂”,主张作文教学应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正如农夫耕作,选好一粒种子,播进土壤,给它合适的养料后,还要关注着它的萌芽破土,直至长成主干、展开分枝、生出绿叶。

师父的作文课常常围绕一条主线分层推进,既有纵向深入,又有横向拓展,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其中,选好教学生长点是第一关键。师父认为,好的教学生长点,就像一粒好“种子”,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和表达欲望。这粒“种子”,可以是学生的习作、故事,也可以是教师的亲身经历或随笔文章,还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美文。

选好“种子”后,如何用其来催发、培育学生的写作激情,也大有学问。我发现,师父在教学中很善于创设情境或设置矛盾,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场”。如“写出人物的特点”一课,黄老师将自己“奉献”出去,做学生写作的“模特”;再如“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一课,他选用了内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的《雪地贺卡》一文。这样做,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并且会说得越来越精彩,写得越来越漂亮。同时,师父又善于借助矛盾追问,让课堂具有饱满的张力。

听师父的作文课,我常常联想起《明湖居听书》中对王小玉声音的描写,常常会有“愈翻愈险、愈险愈奇”之感。在对课文的解读上,师父总能翻出新意,让学生愈发主动,生成愈发精彩。师父的课堂语言亲切自然,似与学生聊天,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熏陶。聊天中,他常常笑眯眯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不动声色地追问、质疑、补充,带着学生往更深处思考。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言说欲望被激发,种下去的写作与表达的“种子”,由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长动力。听师父的作文课,无论是上课学生还是听课老师,总会深深沉浸在课堂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学问深处是性情

好的农夫不会将优质的种子私藏起来,而是会拿出来与人分享。师父就是这样的好“农夫”。

有一次,我执教一节作文公开课,请师父点评,师父做了中肯的点评后,对我这节课所使用的材料之一——一句非洲谚语,非常感兴趣,思考了良久。隔了没几天,他约我到苏州中学听他上一节作文课。我一听才发现,这节课所用的材料与我那节课的完全相同,所教的内容却完全不同。师父的课堂,围绕那句令他深思的非洲谚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展开。第一环节,师父让学生谈谈愿意选择一个人走还是一群人走,并说说理由;第二环节,他根据学生在第一环节选择的观点分组,让大家尝试否定对方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三环节,他引导学生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想想有没有其他可能;第四环节,他提示学生回看题目,结合快与慢、远与更远两组矛盾,再次解读一个人走与一群人走的关系。整节课,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说得越来越好,连听课的我都感觉到思考的快乐与畅快言说的喜悦。听完课,我与师父说起感悟,他笑称,这节课的一些设计还是受我那节课启发,这便是“一切妙境皆共生”。

唯开放才能革新,唯革新才能共生。师父虽然是名师大家,但他不端架子,始终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待人、处世、做学问。他琢磨出一节新课来,便像农夫培育出新品种般喜悦,常常招呼我们这些徒弟前去观课。有一次,我和几位同门连听了师父的两节课,一节教作文,一节教现代诗。课后,我们围坐一起谈语说文,毫不客气,有一说一。师父在一旁笑眯眯地“洗耳恭听”。那幕场景,可谓“共生妙境”也。

学问深处是性情。跟随师父学习的时间愈久,愈能发现他为人的性情与趣味。有段时间,师父正在创作一部中篇小说,情节、人物煞是动人。师父爱拉着熟人,一遍遍讲述小说里的故事。其情景之有趣,颇像一位耕作的农夫,守着即将丰收的庄稼,拉住路过的乡邻,兴奋地絮叨着。是的,当劳作成为一种审美活动,成为自己的志趣所在,即便辛劳也是甘甜的。恰如汪曾祺先生在果园里开心地喷着波尔多液,搭着葡萄棚,劳作已成为一种享受,我的师父黄厚江,就是这样一位快乐的农夫,他挽着裤腿,赤脚走在语文的田埂上,播种语文回归的希望……(徐飞)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