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5 16: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电影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观察电影内容:在写观后感之前,首先要对电影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思考。了解电影的主题、情节、角色、导演手法等,以便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确定主题:在观察电影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写作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电影中的某个情节、角色、主题思想,或者是电影带给你的启示等。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电影的基本情况,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给出自己的评价。
4. 表达观点: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是关于电影情节、角色、主题思想等方面的。观点要具有针对性,有理有据,避免空洞的赞美或批评。
5. 结合自身经历:在阐述观点时,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但要注意不要过度依赖个人经历,以免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
6. 语言表达:观后感作文的语言要流畅、生动,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同时,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文采。
7. 适当引用:在论述观点时,可以适当引用电影中的台词、场景等,以增强文章的论证力
2024年岁末,三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出品的纪录电影陆续映上银幕,走入院线。它们分别是聚焦北京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您的声音》、刻画新时代奋斗者群像的《盛世如愿》以及反映新中国防灾、抗灾工作的《极限守护》。
作为纪录片的重度“发烧友”,我分别观看了这三部纪录电影,有感而发,聊记一二。
身为看着《新闻简报》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中央新影对我们并不陌生;它诞生至今近90年,曾产出了大量最重要、最具有文献价值的新闻纪录片,成为共和国的历史影像档案馆。这些影片真实地记录了从辛亥革命一直到当下的历史脚步,成为百年中国的完整纪录。
不管身处哪个时代,我们总是能从中央新影纪录片人创作的作品中,感受到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团队薪火相承的传统。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中央新影的前身——八路军总政治部延安电影团成立四年后的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度概括和总结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根本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服务于人民,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我以为一直是几代新影人所坚守的重要传统。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从中央新影的发展历程中,从这个团队所摄录的40多万分钟的纪录电影素材中,我们能深深体会到,扎根生活沃土、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的创作传统;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那种文章归于人心,立言达乎民情的纪录者情怀。
2024年尾陆续公映的三部纪录电影,题材各异,风格不同,但如果梳理它们共同之处,那就是创作者都同样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咀嚼和消化生活,在丰沃的生活土壤上,刻画细节,塑造形象。
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聚焦于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带动的城市治理改革,本身这个题目,政策性强,宏观而浩繁,容易让观众感觉枯燥,但可贵的是,导演选取了七段发生于基层的凡人小事,从北京市民和基层社区干部的视角,从万家灯火、柴米油盐里发生的碰撞、矛盾出发,生动讲述了一个自下而上、推动城市治理的新时代主题。影片里的人物,似乎完全无视了镜头的存在,松弛地呈现生活的本真面貌;影片里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它们以自然、合理的状态展示在观众面前。创作者没有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以及群众的诉求、意见,但创作者抓住了生活的本质,并以此构建起含蓄又坚定的主题,让看似一地鸡毛的生活琐事,都在润物无声的累积和递进中形成宏大叙事。
看完电影,我会记住不辞辛苦,有时会遭遇误解的社区工作者小徐,会因为居民李奶奶的故事而发出会心一笑,看到邻里间关于加装电梯的争吵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绝不可能是偶遇;靠摆拍和表演,也无法达到这种似曾相识的真实,“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我们坚信,纪录片的魅力与价值,一直在于深入生活、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和镜头——而这,理应是我们每一个艺术创作者所应珍惜和延续的艺术观和方法论。
在中央新影近期呈现的这三部纪录电影中,我们都能清晰看到这种宝贵的传统。电影《盛世如愿》用六位普通岗位奋斗者的故事,刻画了新时代中国奋进的群像;电影《极限守护》更是以人道主义的立场,站在普通人的角度,讲述了中国抗灾、救灾、防灾的制度优势和显著成就。
我们发现,宏大的主题,总是能被中央新影的导演们落地于平凡世界,落实于微小的切口、真实的故事。那些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他们的真实经历、他们的甘苦冷暖、他们的憧憬梦想、他们所从事的伟大实践,层累起时代的高山。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阐释了艺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从抗战烽火年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影创作的纪录片作品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觉悟与诚意。
时代总是在不断变化,艺术的手法、品味和风格也“无日不趋新”,然而,植根于平凡生活的土壤,时刻与人民同在,这始终是艺术作品成功之所在,也是一个团队所应一直秉承、延续并努力发扬光大的。(人民政协网 田珉)
来源: 人民政协网
国庆节十一假期,曾参加齐鲁壹点活动,有幸获得过两张刚上档的《妈妈》的电影票,但观影时间正好和单位加班时间有冲突,所以未能成行,此事一直引以为憾,这不听说网络会员可以观赏这部电影了,迫不及待的先睹为快了。
有人说,父爱如山,为母则刚,但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深的觉得母爱也如山厚,母爱也似海深。故事很简单,只是讲述了一个患有海默尔茨综合症的中年女人,患病后种种的状况:记忆减退、脾气暴躁、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但面对这种种,已经八旬的妈妈,本是安享晚年的时光,却只能不顾自己年老体衰,毅然担负起照料女儿的重任。
其中两段场景:女主角因为患病后去超市购物,把超市物品往自己衣兜里塞,旁边一个男的说她是小偷,这时候女主角的妈妈护女心切,怕刺激到女儿的病情,一边说:“她不是小偷”,一边把男人往外推搡,而女主角也一起推到男子后,两个女人一起夺路狂奔,满头白发,风中凌乱的妈妈,身披婚纱,毫不知觉的女儿,奔跑的那一幕感人心扉;另一段,女主角和妈妈谈话,因为患病不认识自己的妈妈了,而老母亲说:“我做你妈妈都60年了,我不白忙活了……”那无奈又无助的神情更是让人潸然泪下。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都有老去的一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生在这个世界,谁也不敢说自己绝不生病,当疾病来临时,亲友、同事、社会可能会伸出援助之手,但真正在我们身边不离不弃的,一定是我们的父母。
妈妈满头白发,妈妈步履蹒跚,妈妈也老了,但她为了女儿,她会说出“所有的母亲都是母狼,我的身体还很结实,我可以照顾你”。 不但在语言上,而是在生活中处处洋溢着伟大又平凡的细心与忍耐。
《妈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相扶前行的母女生存,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绝境中与命运抗争,虽然最后两人都住进了养老院,虽然母亲也力不从心,只能用颤抖的手喂女儿吃饭、吃药了,但那份女人的柔弱,刚毅完美的集合于一身,再次诠释了母亲永远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
祝愿天下的母亲一生平安。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