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资本论读后感原创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5 18:56

资本论读后感原创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资本论》读后感的原创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原著内容": - 首先要深入理解《资本论》的核心思想,包括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 - 了解《资本论》的历史背景、写作目的和马克思的研究方法。
2. "明确读后感主题": - 确定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比如对马克思理论的认同、批判、疑问或者对现实意义的思考。
3. "组织文章结构":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资本论》的作者、主要内容以及你的读后感引子。 - 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对《资本论》核心观点的阐述和解读。 - 结合实际案例或历史事件,分析《资本论》的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 对《资本论》理论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和批判。 - 对《资本论》理论对你个人或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展望未来。
4. "注意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 避免重复啰嗦,尽量用不同的词汇和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5. "论证有力": - 引用《资本论》中的

理论学习丨劳动价值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读《资本论》的感悟

李江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劳动决定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第一个提出了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异质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使用价值,同质的由人类体力和脑力付出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马克思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它使劳动价值理论完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进一步正确分析资本、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揭示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一问世就遭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反对和攻击。时至今日,这样的反对和攻击仍没有停歇,对劳动价值论不予认同的声音亦时有鼓噪。为了真正理解这一科学的价值理论,需要搞清楚三个问题。

明确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劳动产品”。凡是不需要劳动就能获取的对人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自然界中的氧气、阳光、雨露等等,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但是,人工制氧,人造紫外线、自来水,因为付出了人类劳动就成了商品,也就具有了价值。一个是“交换”。具有使用价值但是自产自用的劳动产品,如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自己种的粮食、蔬菜,纺的纱、织的布,不用来交换就不是商品。凡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商品与商品的交换(不论是物物直接交换,还是通过货币为中介的间接交换),表面看是物与物的自然关系,实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交换的前提,一是分工,大家都生产同样的东西,就没有交换的必要;二是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所有者之间的交换必须遵循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交换的原则。过去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称之为“属于不同的私有者”。这一说法源自于对马克思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概念的肤浅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私人劳动”,是相对于“社会劳动”的“个别劳动”,而不是相对于“公有”的“私有”。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他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这里说的“共同体”就是原始公社,也就是说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在不同的原始公社之间进行的。从原始公社末期至今,历史上各种形式的公有制企业甚至国有企业一直存在;说“公有制企业与市场经济无法相容”的论调,无论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逻辑上来说,都是站不住脚的。

突破“多要素价值论”的“迷惑”

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现在公开全面否定劳动创造价值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改头换面否定劳动价值论的论调还不少。其中最具迷惑性的是一个叫“多要素价值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不仅劳动,而且资本、土地、管理、科技等要素也参与了价值创造。懂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人一眼就能看穿这一理论的谬误。马克思把生产力概括为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我认为这个概括是本原的、科学的。其他要素最终都要物化到这三要素上:资本要购买劳动力、购买机器、购买原材料;土地本身就是劳动对象;管理就是一种脑力劳动;科学技术无论是提高劳动者技能,还是提升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性能,它的价值已经物化在了三要素之上。“多要素价值论”在这里犯了概念层次上的逻辑错误。除此之外,它还存在三个问题。

1.混淆了使用价值的生产与价值创造两个概念。马克思已经说过,“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物质财富的生产离不开工具、机器、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资料,但不能由此而认为,生产资料也创造了价值。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创造新的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是过去劳动创造的(它是物化了的劳动),作为固定资产形态的生产资料因长期使用是一点一点地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作为流动资产形态的生产资料是一次性地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之上,这两种转移并不能增加新的价值。

2.故意无视马克思价值创造理论对脑力劳动与复杂劳动的肯定。马克思明确指出,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劳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马克思还明确指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此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多要素价值论”中属于脑力劳动(管理、科技)成果的东西只是一种“多倍”的复杂劳动,当然参加了价值创造。

3.不懂得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关系。“多要素价值论”自认为最有力的武器,是拿科学技术的运用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增加了物质财富来说事。其错误除了上述混淆使用价值的生产与价值创造两个概念外,还在于他们不懂得价值关系体现的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劳动关系——等量劳动只能与等量劳动相交换。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马克思曾经举了一个例子:“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如果发现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降低”。回顾这几十年,虽然货币因通胀因素贬值,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汽车、手机等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的行业,其产品价格不断降低,而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需要人工劳动较多的行业如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服务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却在不断攀升。这一事实是证明马克思的理论比“多要素价值论”正确的最有力例证。

探寻价格波动规律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他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商品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在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的原则是等价交换。这就是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反对马克思的人,举出许多价格经常波动的例子来否定价值规律、否定劳动价值理论。这些人不懂得,商品的价格虽然是以其价值为基础的,但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却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当商品供不应求的时候,价格就可能上涨;供过于求的时候,价格就会下降。然而这种价格的涨落,除了类似于最近某些外国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时口罩、呼吸机、瓶装氧气的价格成几十倍、上百倍上涨这种极端情形外,总是围绕一个中心值而波动,而且波动的幅度也不会太大。而且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来看,剔除货币贬值的因素,按可比价格来考察,商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是可以相互抵消的。这个波动中心值就是商品的价值。现实经济生活中,供求关系的变动是一种常态。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价值规律调节着要素资源在各个经济领域的配置。因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它恰恰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党组书记)

不一样的《资本论》读后感,枯燥变有趣,简单实用

一说《资本论》都是晦涩难懂,读了第一卷就不想读第二卷了,或者干脆读了几页就放弃了,我读了之后,倒是有些自己的拙见,分享下,省去你读书的时间。

一提《资本论》首先大家有印象的,就是这本书阐述了资本是带血的,是一种不断剥削穷人的存在。资本的产生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将利益不断最大化,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满足资本家的资本积累,从而实现自身的财富增长,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

一讲马克思,大家都知道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资本论》的全称叫《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所以这是带有批判性的,说简单点就是让大家恨他的,带有一些主观性的。

那么我们通过书中的一句话,了解下资本性:“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资本家使用机器,不是为了减轻工人的劳累和辛苦,而是为了降低商品的价值。”这里降低商品的价值指的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必要劳动力和时间,也就是它的出厂价。这句话如果不是工人的话听起来,挺正常的。但作为工人,就会感到资本的冷血无情,我辛辛苦苦给你工作,你却不给我着想,就为了自己多赚钱。

无人驾驶的技术已经在很多城市开始试点运行。马斯克的机器人“擎天柱”也在今天亮相了。马斯克称,一个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大概在2万美元之内,远低于一辆汽车。

乐观的人会觉得,那以后很多工作可以交给机器人做了,首先是你足够有钱,可以买机器人。对绝大多数的打工人来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消息,因为无人驾驶,机器人的普及会让很多人面临失业。

这在《资本论》中的体现就是“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都承认,采用机器,将对那些首先成为机器竞争对象的旧有手工业和工场工业中的工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现在的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主。

通过《资本论》我们理清一个脉络,劳动力→工资→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利润。

作为人的本性,面对得到自然都是高兴的,面对失去自然就是不高兴的,厌恶的。那么马克思就把资本放在了工人的对立面,即资本就是为了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产生利润,而这些剥削的人也就是企业老板。

那除了继承上一代的财富成为企业老板的人,富一代曾经也是工人,农民或许曾经也做过乞丐,通过努力+运气跨越了阶级成为了企业老板。

《资本论》里也阐述了,资本是需要原始积累的,也就是你想开店,首先要赚够开店的钱,然后才能雇工人,工人为你创造价值,那你也成为了一个小资产家。

马克思的理想主义是,工人劳动的钱绝大部分是做了多少就得到多少。那这就要刨除掉企业老板创业所面临的所有风险和时间经历,并且将来遇到的风险也要不算在工人头上,这个很难实现,如果真是这样,谁还愿意承担风险创建企业,大家都当工人了。

所以资本本身只是一个中性词,带血的是时代,是社会,是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永恒不变的,我们是否被资本剥削,取决于自身的境遇,也就是努力+运气。

读了《资本论》对赚钱的启发就是,首先要积累原始资本,然后成为一个可以从其他人身上获取价值的存在。钱是流动的,要想赚钱,就是让钱流向你,而流向就是其他人愿意将他的东西(很多种类)流转给你,可以是时间。比如网红,他获取你看他的时间,获得了他的利润。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