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5 23:16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庄子治国思想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深入理解庄子思想": - 确保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全面的理解,包括其核心概念如“道”、“自然”、“无为而治”等。 - 研究庄子原著,如《庄子》中的《逍遥游》、《齐物论》等,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2. "明确作文目的": - 确定作文的目的,是分析庄子治国思想的历史价值,还是探讨其对现代治理的启示。
3. "结构安排": - "引言":简要介绍庄子及其治国思想,提出作文的中心论点。 - "主体部分":分段论述庄子治国思想的主要观点,如: - 无为而治:阐述庄子如何主张君主无为,让百姓自然发展。 - 道法自然:解释庄子如何认为治国应当顺应自然规律。 - 齐物论:分析庄子如何倡导平等和和谐的社会秩序。 - "结论":总结庄子治国思想的核心内容,提出其对当代治理的启示或反思。
4. "论证充分": - 使用具体的历史案例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支持你的观点。 - 引用庄子原著中的语句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流畅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来源:求是网
编者按:用典生动深刻又恰到好处,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中的一大特色。深入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用典,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的深刻蕴意,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二专题到第十六专题中的用典↓↓
1、夫孝,德之本也。
见《孝经·开宗明义章》。这句话的大意是,孝是道德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这样引用:
古人讲,“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2、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见《庄子·齐物论》。这句话的大意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是一体的。喻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应和谐相处。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见唐代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这句话的大意是,天地不会说话,但不影响四季运行,也不影响百物生长。比喻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各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们各自按照其自身规律去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中这样引用: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见《荀子·天论》。这句话的大意是,万物各自得到自然的调和而生长,各自得到自然的滋养而成熟。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方面有很多鲜活生动的事例。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在甘肃省兰州市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了解黄河治理和保护、堤坝加固防洪工程建设等情况。
4、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
见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柳亨传附柳泽传》。这句话的大意是,在祸患尚未萌发时就预先提防,在灾祸没有到来时未雨绸缪。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中这样引用:
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要始终保持高度警觉,防止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生态环境风险挑战的准备。
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见唐代杜甫《绝句二首》。这句话的大意是,江河山川沐浴在春光中多么秀美明丽,阵阵和煦的春风送来花草的香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
中这样引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四月的北京,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很高兴同各位嘉宾相聚在雄伟的长城脚下、美丽的妫水河畔,共同拉开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大幕。
6、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见唐代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这句话的大意是,对于自然界的物产资源,要有限度地索取、有节制地使用。
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
7、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
见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句话的大意是,施恩于人、德义相交的,可称得上知己;肝胆相照、心心相印的,可称得上知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香港、澳门更好发展》
中这样引用:
古人说:“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广大港澳同胞到内地投资兴业,不只是因为看到了商机,而且是希望看到内地摆脱贫困、国家日益富强。大家无偿捐助内地的教科文卫体和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不只是为了行善积德,而且是基于与内地人民的同胞之情。
2019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中南海会见来京述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
8、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
见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这句话的大意是,身负重担而路途遥远的人,并不选地方而安身。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要经历长期奋斗,坚忍不拔,不会在功业未竟之时选择安逸的生活。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一共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其中许多是事关全局、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如市场体制改革、宏观调控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监察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等。
9、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
见西汉桓宽《盐铁论·申韩》。这句话的大意是,善于治国理政的人,一旦发现弊端便会马上补救,看到有漏洞存在就会立即填补,不会任由问题发展扩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中这样引用:
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特别行政区治理水平。古人说:“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要适应现代社会治理发展变化及其新要求,推进公共行政等制度改革,提高政府管治效能,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把依法办事作为特别行政区治理的基本准则,不断健全完善依法治澳的制度体系。要善用科技,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以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不断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2019年12月20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举行。习近平出席并发表讲话。这是习近平监誓,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贺一诚宣誓就职。
图片来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
来源:求是网
【新书访谈录】
光明日报记者 韩 寒
编者按
作家王蒙的新书《治国平天下——王蒙读荀子》,日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从作家的视野出发,交织着思想感悟与人生厚度,细读传统经典的作品。
“要的就是老王的那点灵气,那点经历,那点沉浮,那点切骨的感受与独有的体会,那点言之成理、思之成精的新发现。”在出版《庄子的奔腾》一书时,王蒙对自己解读经典就有这样的体认。这一次,在新书里,自然也不乏“老王”评价荀子的妙语——比起孔孟,荀子“接地气多一些,高大浪漫的调门降了一些”;荀子既有文化道德的理想主义,也有严刑峻法的现实主义;荀子最好的理想是备暴力强迫手段而不用,“以王道得天下”,实在是极有中华文化传统特色;荀子缺少包容与学术民主观念,而且“双标”……
由是,我们组织了本期访谈,期待读者与王蒙一起,进入荀子的精神世界。
作家王蒙受访者提供
古代思想家荀子
壹“他的思想有理想性,也有实践性、现实性”
记者:由西汉刘向编定、传之后世的《荀子》一书,内容非常丰富,有劝学修身的篇章,有对“王道”“强国”的设计,有对“礼”“乐”的论述,有“名”“道”“性恶”的辨思,甚至还有“赋”和对“十二子”的批评。在您看来,荀子的思想有哪些特征?其精髓何在?
王蒙:作为儒家的一个代表人物,荀子的特点是,突出仁政的推行。他认为,一个诸侯国家,实力不全在疆域与军备,而在于以仁德获得人心。同时,他又将礼治与法治结合起来,把音乐的节奏、旋律、动人与礼文化、礼仪式、礼敬畏结合起来,把权力的使用与保持规范化,也可以说是文化化、礼义化、道德化,甚至是审美化与心灵化。
荀子强调对生死的重视,反对墨子的薄葬理论,同时表示对俗世的神鬼之说不屑与评——这是古代“不争论”的智慧。他重视丧葬礼数,表达的是尊敬先人长辈,珍惜文化与知识经验积累,重视历史传承发展,慎终追远,反对虚无主义与自我作古,同时也表达对生命的珍惜与敬畏。他承认天命,又不是一味敬畏,“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就是说,与其只明白天很伟大,想着记着时时在心,不如掌握天——世界的走向,有所利用;与其老想着要符合天意天心,不断地歌颂敬礼于天,不如把握住天道,使用天道天心天意;与其只知道等待时机,不如赶紧利用现实的机遇,治国平天下。这些观念,其精彩与能动,直接通向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并令人想起俄苏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理论,也完全适用于我们所处的新时代。
记者:孔子与孟子倡导儒学,荀子亦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在您看来,荀子的儒学与孔孟的儒学,有哪些相通之处,又有哪些不同?
王蒙:荀子更务实一些,才能同时成为儒家、法家先行者。荀子说:“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人都有欲望,荀子认为欲望本身不必扼杀,也无法消除,关键是要使人的行为符合礼义,加以教化与管控规范。这些思想在今天也极有意义。应该说,这是一种更求真务实的说法,是古代中国少有的对于“人欲”的恰当对待,比起叫得更响亮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要合理开放得多。
荀子的性恶论是大贡献,是对孔孟的性善论的有力补充,但是不可能扭转性善论的主流地位。性善比性恶更易于被生民接受,因为性善即天性,为恶就是逆天,亲善即亲天,是天、人、善(德)的三位一体,对于中华文化具有基本的意义。
记者:您在书中对荀子多有评价,如“一个真正追求经世致用,并能联系治国平天下实际的大儒”,“真有两下子”;又如“有些时候,荀子的斗争性、鲜明性、排他性非常强,横扫千军,口气有点像现在的某些网红大咖”。在您看来,荀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蒙:第一,他正视社会转折的现实、道德危机的现实、争权夺利的现实,他希望用礼与义、法与治,挽狂澜于既倒。第二,他重视教化与礼制礼治,用文化治理引领君心、臣心、士心、民心。第三,他坚持己见,排斥异见,不喜欢、不接受什么百家争鸣,特别是那些墨家、名家、空谈家的哗众取宠。第四,他重视大道理,也重视具体而微的规范秩序;重视君王,也重视宰相;重视君权,也重视君王的用人与奖惩力度;重视软实力,也重视硬实力。他的思想有理想性,也有实践性、现实性。
孔子长于制定创立,循循善诱,准确妥善;孟子长于浩然之气,义正词严,清晰坚定;荀子长于思虑周全,可操作性,弹无虚发。
貳“道”,“是中国的概念神”
记者:由荀子的观点出发,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多有论述。例如,“修齐治平之道,有其理想性、美善性与动人性”“从道不从君”“道比君王还根本,还重要,这个观念有它的严肃性与终极性”。在您看来,何为中华传统文化追求的“道”?
王蒙:道,是中华文化的终极概念,是中国的概念神,其释义连篇累牍也讲不全。但这里,我只想说,对荀子这样的思想家、政论家来说,天道就是圣贤之道、人道、仁道、王道、君子之道、教化之道,这才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核心要义。
记者:荀子之“道”之于当下,有何意义?
王蒙:荀子的“道”,放在今天,就是指真理,指历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政治文明,政治科学,就是源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揭示的真理。客观真理高于一切,当然。
记者:《荀子》在《致士》一章里写道,“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并引《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来论证“礼”的归心作用。您解析,这段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文化立国”的作用。
请问,由《荀子》可得,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特征?这样的特征于当前有何意义?
王蒙:研究中国历史可知,帝王并非无所不能。历史上不但有大权旁落、势单力薄、可怜兮兮的帝王,有夏桀商纣式的昏暴帝王,还有不少受到来自礼法、谏争、廷争、先帝制式、圣贤典籍、老臣权臣长辈约束的帝王。有的帝王想做的事硬是一辈子做不成。中华传统,包括了权统、法统、君统,也高悬了道统、学统、文统。这些说法都在实践中发挥了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实践性、礼义性已经深入中华人心。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与社会主义事业,深刻反思、继承、弘扬、激活、转变与创新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不实行现代化,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挨打受辱的悲惨命运;不与传统文化接轨,搞历史虚无主义,割断历史,自绝于民心,就不可能成功地再造重塑,振兴中华;不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只能停滞不前,亡党亡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讨论掂量,荀子的理念,强调礼义法度,强调后天的努力和治理,给人启发,令人奋起、活跃。结合新时代新变局,汲取传统智慧,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我们认识世界、分析局势、有效应对的能力。
叁非“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
记者:《治国平天下——王蒙读荀子》是您点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书籍出版之后,解读中国传统经典的又一著作。是怎样的契机,让您在文学创作之余,有盎然的兴致,解读传统经典?
王蒙:与其说是解读,不如说是一个写作者的阅读学习心得,兼有发挥和开掘。
先秦经典的特色之一是言简意赅,抽象概括,一以当十。我们文学人最喜欢讲的一句话是,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我要说的是,生活也正是思想的源泉,理论的源泉。生活之树长青。我越来越体会到,孔孟老庄荀等大家,他们著书立说,并不只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地著述,更是要为帝王师,为君子士人、社会精英的导师与模范,为圣为贤,为家国天下的权力系统与民间社会,指出一条内圣外王,至少是玄圣素王,治国平天下的路子。他们不止于认识世界,他们意在改变世界,混乱变局下面临的种种新问题、新挑战,助导君王、卿相、士大夫作出正确的选择,以亲民之心,行顺应之道。
我试做的是,把源头性圣贤大师的典籍,与古代的、其后的、现代的、当下的生活源流与经验教训打通,理解传统,弘扬传统,拓展传统,尝试一点传承、弘扬、发展与创意。
比如荀子对四种臣子的论述,生动活泼,宛在眼前。他说,一种臣子叫“态臣”,他们做不成多少事情,但是善于表态,易获宠幸;接下来,“功臣”则富有执行力,忙于事务,成绩卓著;“篡臣”最坏,篡夺权力财富,是野心家;而最理想的是“圣臣”,他们不但有良好的态度,事功厚积,而且以其圣贤人格,成为万古流芳的榜样。这样的“臣子论”在他处很少见到。荀子有的不仅是忠义、清廉、公正、智慧、顾全大局、明镜高悬般的概括,更有逼真如实的描绘。这样的描绘,自然能激发起读者包括我在内的阐扬兴趣。
我个人,长期缺少对荀子的认真关注与足够重视。近四年来,我读荀思荀,发挥荀,极有兴趣,痛感需要看重,再看重,多多看重荀子。
记者:在书写《与庄共舞》时,您曾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您是在与2500年前的庄子对话,但这绝非“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而且,这个“我”,又并非某一独立的个体,而是当下的现代人。您认为以怎样的方式和人生阅历读书,才能让“六经注我”?在解读《荀子》时,您又如何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王蒙:庄子十分神奇,但其实他的想象也脱离不开生活。他说“虚室生白”,空屋子最亮,讽喻一个塞满了成见偏见、精神垃圾、情感病毒的人,只能是阴暗混乱、难以成事的人。他又讲,一种保护洗衣妇皮肤的药品,被精明的商人购去知识产权,成为吴王的军用物资,取得了江南水战的胜利,商人成功,裂土封侯。这应该说是彼时唯一的对知识产权的关注,而这故事竟然来自“南华真人”庄周,请读者们为庄老师鼓掌吧。
《荀子》体量很大,荀子的政治经验不俗,他是儒家的大贤,又是法家的先行者。内圣外王,是庄子最先提出来的,它实际上也是荀子的理念提倡,乃至被中国的修齐治平文化传统所接受,这是古代中国对于权力系统中的君王的理想。内圣是指人格、德性、仁政、教化等取得民心的软实力,外王是指战车、武备、奖惩、权威、震慑的硬实力。这些想法,至今仍然有效、有力。
至于如何让“六经注我”,解读《荀子》时如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我想,待读者人生经历逐渐丰富时,自然会懂这句话的含义,会有源源不断的经典,来注解大家的人生。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3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