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6 02: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Earth》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自己想从哪个角度来阐述对《Earth》这部影片的看法。是关于环境保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影片的拍摄手法、叙事结构等方面?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抓住影片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和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述。避免泛泛而谈,使文章缺乏深度。
3. 逻辑清晰:文章的结构要清晰,论述要有条理。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来组织文章。
4. 丰富词汇: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同时,注意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汇,以免影响阅读理解。
5. 引用名言警句:在适当的地方引用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6. 举例说明:为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可以结合实际例子或自身经历来阐述观点。
7. 保持客观:在评价影片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带有个人情感的主观臆断。
8. 结构完整:一篇完整的观后感应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影片背景和自己的观看感受;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观点,并举例说明;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
以下是一个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的开学典礼上校长陈永平与同学们畅谈《流浪地球》并总结了三个启示让听者动容,让我们来听听陈永平校长发言全文:
各位同学,新年好!
首先,祝各位同学在新年里漂漂亮亮、顺顺利利、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和和美美,当然最重要的是学业天天向上,特别祝福我们高三的同学梦想成真。
每年开学典礼总要与同学们聊一个话题,今年聊什么?前两天我用心想了想,还是聊聊这个春节一部电影热片——《流浪地球》。这是大刘的文本,郭帆的作品。
《流浪地球》探讨了哲学界经典话题“我们往哪里去”?这个问题抓住了观众的心,拨动了人类内心深处最弱的弦。
其实,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也应当追问一下自己“我往哪里去”。
我今天不讲哲学,我也讲不清楚。我想自己从观看《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后的思考里,谈谈我对各位同学在新的一年里,当然更多是在今后的人生路上的一些建议。
我今天想谈三个观点:与家国同心、与情感同在、与信念同行。
不抛弃、不放弃:与家国同心
据说《流浪地球》在北美和世界其他各地上演,外国朋友的评价是,中国人真浪漫,真有想象力,会带着地球去流浪。的确,我个人也特别喜欢《流浪地球》这个片名,“流浪”这两个字确实有诗意。在一个被动灾难面前有了人的主观的选择,它是高于生活、是艺术的东西,也是这部电影的一种气质。
《流浪地球》写出了人对地球的珍爱和不舍,在灾难面前,我们不能放弃,不能放弃对地球的情感,我觉得这也是这部电影特别打动我的地方。
与此同时,我想这部影片还告诉我们中华文化为什么可以绵延五千年。抵御外敌用长城,贯通水系用运河,中国人一直靠自己的努力去跟大自然抗争。当毁灭来临时,美国人想的是建造诺亚方舟逃离地球,而我们中国人选择带着地球去流浪。
地球从开始流浪到安全要多久呢?要2500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气魄和胆识,像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可能不会这样去想,也不敢想,而中华民族五千年,我们就会想到用2500年来实现地球从太阳系抵达恒星新家园,2500年的流浪,靠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底气,靠自己的双手付出汗水以及心血来表达这种不服输和永远相信希望的精神。
原著者大刘给导演郭帆和《流浪地球》的评价是:
《流浪地球》有着历史片般的厚重感。这是一部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上的科幻电影。它很好诠释了我们中国人对家园、对土地的情感。这部电影作为中国第一部硬科幻作品,充满着中国人独有的人文追求,从“家庭”延展到“家国”再到“家园”,同时又在影片中开拓出了中国式的亲情关系和根植中国人心的“恋土”情怀。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也许在很多领域,标准和前沿乃至话语都掌握在先发达起来的西方人、西方文化手里。以至于很长时间内,我们以为好的东西就是他们所树立的那个样子。但是现在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年轻人一定要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因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里有情义、有情结、有情怀。
从《流浪地球》的热播和好评来看,现在我们的价值观念也正日益成为世界的主流。譬如影片中最终的任务虽然说是由中国人提出并且来实施和完成,但是整个《流浪地球》计划是全人类群策群力的结果,也是这个片子的主旨。
为了让地球和人类生存下去,实现这样一个共同目标,全人类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战与抗争。影片用艺术手段表达出“和而不同”的理念,有着非常积极正面的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当代中国人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学们,我们现在在上海的校园里读书,将来你们也许,不,是一定,会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作为老师,我希望你们能够永远记得自己是上海人、是中国人,记着你们脚下的这片黄浦江浇灌的土地,记着你们的黄皮肤黑眼珠,记着你们的家园和家国。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要与家庭、家园、家国同心,永远不抛弃、不放弃。
有厚度、有温度:与情感同在
同学们,今天我们处于怎样的一个时代?在线化、自动化、数据化已经让人工智能超越我们的想象。一些对于人类来说“特别理性”的能力,比如现代性所推崇的形式化、概念化的知性能力,或对明确的因果关系、利害关系的把握和计算的能力等,已经是人工智能可以相对轻易地拥有的低级能力;而与之相比,人类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直观性、意向性的辨识、思维和感受能力,对人工智能来说却是相当困难的,直到最近才在某些方面达到了人类的平均水平。
我一直以为,理性与情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同一片空间中,过度压缩任何一方都是危险的。
我印象深刻是,《流浪地球》电影里空间站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莫斯”在地球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以理性的方式选择了逃逸。而吴京扮演的中国航天员却烧掉了人工智能硬件,手动驾驶着空间站去点燃木星。以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莫斯”对吴京说,“让人类完全服从理智,真是一种奢求”。
这说明,情感恰恰是人类区别于冰冷机器的地方,在理性和科技的成就背后,在灾难面前,让人的生命充满厚度的正是人的亲情爱情和友情。越是在工具理性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更要发掘我们人类生命的厚度和温度。
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够把你们培养成兼具理性和情感的人。希望你们在高中及今后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钻研精深的科学知识,更要滋养自己的人文情怀。这样的人文情怀就是我们要有大爱:要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爱我们人类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就像《流浪地球》展现的并不是高昂的民族主义情感,而是一个逆转性的国际大营救。
从个人到救援队,从组织到国家,当每个国家的人都开始放下个我,去投身拯救地球的行动之中之时,人类得救了。《流浪地球》的结局是超越性的。将情怀落在了民族主义让位于国际主义之上,将视野放在了全人类的自我拯救之中,将所有的表达都展现在了人类的大爱之间。
有句犹太格言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在想,上帝的笑或许并不是为了嘲弄我们人类思维的肤浅和局限性,而是对人类的情感、智慧、意志和成长的会心一笑。希望你们能够做一个不仅会思考的人,更要成为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
能选择、能担当:与信念同行
因为《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热映,最近在网上还看到不少幕后的花絮花边。我今天想提及的不是吴京免费打工,毅然资助的故事。而是导演郭帆拍这部片子时所遭遇的挑战、质疑和艰难的故事。
据说由于中国优质科幻片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当传出“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的作品将由本土导演执导的消息时,粉丝们都大呼“不要中国人拍!不要中国人拍!不要中国人拍!”但面对这样刺耳的质疑,郭帆还真不信这一套。他说“因为喜欢,很多事情都变得没有道理。”
但要真正打造出能媲美好莱坞大片的“中国制造”科幻电影谈何容易,既没有成熟的工业体系、也没有珠玉在前,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郭帆在拍摄《流浪地球》时也曾坦言:中国的科幻电影没有前人铺路,一切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甚至要凭空创造出很多以前不存在的部门。这个执拗的山东硬汉,光是剧本就写了一年两个月。
且剧本完成之后,郭帆又带领他的团队用了7个月时间,请4位中科院科学家协助他们为《流浪地球》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世界观。
3000张概念设计图、10000件道具制作、100000延展平米实景搭建,都是这个“疯子导演”为实践这一科幻梦做的最大努力。把这个“梦”造好,执着的郭帆最终精雕细琢了四年的时间,而这一时间跨度可以产出9.6部《小时代》,赚到快钱或许可以绕地球一圈。
同学们,你们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我希望你们能选择、能担当。希望你们从郭帆“因为喜欢,很多事情都变得没有道理”中受到鼓励,希望你们能毫无道理去选择喜欢某个学科、某专业,甚至某个异性。
作为老师,我还想附加赠送你们两句励志的话,希望你们“选择正确而非容易的路”、希望你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负重前行”。就像郭帆和他的团队用《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硬核时代。也许多少年后,我们都要仰望这部电影。我更看重这部电影更大的价值,是它选择知难而上,不怕暴露自己的不足,但是努力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它选择硬磕技术,所以收获了可信的视觉细节;它选择坚守类型,所以保住了剧情的持续动力;它选择直面崇高,所以才能站上行业最高的竞技场。
同学们,今后当你走上事业的奋斗之路时,老师希望你们能以担当的情怀去选择当开路者。也许开路者是艰辛的、孤独的,但承担重任、迎接挑战、开创一个时代的感觉,会让人兴奋,更会让人体会到生命的真谛和真正的价值。
最后,我想以大刘在原著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演讲:
“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同学们,让我们在这个美好的新时代里做一个有信念、有希望的人!
作者: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校长陈永平
编辑:张鹏
刚刚过去的暑假,我读了《众生的地球》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们呈现了一幅关于我们栖息的地球未来几十年的画面。这本书由21世纪变革经济委员会(21st century Transformational Economics Commission)和系统分析与建模团队的合作成果,主要作者包括桑德琳·迪克森-德克勒夫,欧文·加夫尼, 贾亚提·戈什, 乔根·兰德斯,约翰.罗克斯特伦和佩尔·埃斯彭·斯托克内斯。花了一个星期读完,有所思、有所得,不吐不快。
未来在哪儿?我们的子孙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本书首先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种迫切感,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和社会危机的严重性。作者们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深刻根源。他们指出,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将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种描述不可不谓坦率,令人震撼,但也激发了我们采取行动的动力。我们不禁要思考: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危机?
第二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本书的强调合作,通过合作来为解决复杂的全球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们来自不同领域,这种多元的视角为他们提供了深刻的理解和创新的解决方案。纵观全书,他们多番反复的强调合作精神和跨学科的方法——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人类才能应对这些紧迫的问题。
此外,这本书强调了行动的迫切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问题的书,还是一份行动指南(顾名思义,它的小标题用的就是“生存指南”这四个字)。作者们呼吁每个人都参与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强调了个体的力量和责任,敦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转型”的一部分。
总体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告诉我们问题有多严重的书,还提供了希望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它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可持续和公正的未来,同时提供了实际的工具和策略,以实现这一愿景。这本书让我深刻思考,同时也激发了我的行动意愿。
读完《众生的地球:人类的生存指南》后,我深感震撼和鼓舞。我一直觉得,大学生就应该多多读读这类通识作品。我们虽然有各种专业、行业,但是我们应该站到更高的一个角度来看到我们人类的未来、并以此来反思我们能做什么。我认为,《众生的地球》这本书应该列入我国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它不仅关注了科学和环境问题,还深入探讨了社会不平等和全球性挑战。因为通识教育的培养人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广泛的、全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多领域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全面人才。
这种教育追求的不仅仅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旨在让学生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不仅仅局限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狭隘知识,而是能够理解和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全球性议题中。对于处在踏入社会之前的大学生来说,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了解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并培养全球公民意识。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新时代文明的地球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素养。
这本书是一份有力的警示,同时也是一份行动的号召。它向我们展示了我们面临的挑战,但也为我们提供了希望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一本值得花时间去认真地读一读的书,不仅对决策者具有指导意义,对每个人都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我也希望,在大学通识教育的书籍推荐名单中,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好书。
文|沈一杭 审核|Daisy 编辑|Leah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