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6 10: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心声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心声的内涵,即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语言风格、主题思想等。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层次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情况,如作者、作品背景、主要内容等,为读者提供一个背景。
- 正文:这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故事情节:分析作品中的主要情节,探讨其意义和作用。
b. 人物塑造: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探讨其性格特点、命运轨迹等。
c. 语言风格: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如修辞手法、语言节奏等。
d. 主题思想: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并提出自己的感悟。
3. 个性化表达:读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在表达观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 体现自己的思考:在分析作品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生活感悟,提出独到的见解。
- 避免抄袭:在引用作品中的内容时,要注明出处,避免抄袭。
- 用词准确:在表达观点时,要使用准确、生动的
国庆感怀
颂读心声
文章作者 | 刘成章
朗读 |金亮
本期编排 | 郭震如
想的念的都是中国
多少个念头,在那片土地上,不论是迎着晨光去买菜,还是踏着暮色去散步,抑或参加作品讨论会;为公务而去出差;背着挎包下乡深入生活,我的心境都是那么平和。
而在更多的时间里,我都是以这样的平和心境静静地伏在案头,手握着笔,笔触着纸,使手上的血脉和笔上的墨水贯通而又融合,在纸上浇灌出一茬又一茬的令人快意的庄稼。
身边似乎有树,树上有一种鸟儿总是叫着:笔耕!笔耕!(就把它叫作笔耕鸟)初来美国的时日,曾经打算,到这儿也要像在国内一样,每天都平平静静地伏在案头劳作。
但是,现在心里却开了一片忧伤烦乱之花,那些忧伤烦乱之花又把它的忧伤烦乱传染给四周,而身边的树却没有了,笔耕鸟更不见了踪影,要享受庄稼翻浪的丰收喜悦,已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了。
那是一种牵骨动髓的感情的放电。那是一种对一个历史空间一个心灵圣地的潜意识的眷恋。为什么会这样呢?好像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只模模糊糊觉得,大概是因为自打我呱呱坠地,耳濡目染的是那里的一切。
因为那里的一切养育了我、丰满了我、生动了我,渗透于我的血液之中,早已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所以思念的绝不是那里的某一些事物,而是那里的一切。
只一个多月,却像十年不见了。甚至不见了它的云烟,它的那一丝氛围,也叫人无法忍受,更不用说见不到它节日的锣鼓和晚间的《新闻联播》了。恨海天苍茫,几乎把它完全隔绝了——隔绝了一个千亲万爱的综合体,而这千亲万爱的综合体包容着我所思念的一切啊——哦,我的中国!
我一遍又一遍地翻看着每天送来的报纸。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手翻报纸响,响声不绝于床头椅上,室内室外,嘁嘁簌簌呲呲。
在中国的时候,满眼都是中国,到了美国,只能透过一个窄窄的缝隙看中国了,那就是这些报纸上有关中国的一些栏目,一篇一篇地看,一遍一遍地看,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
在我好几十年的生命岁月中,曾有何时这么仔细地看过报呢?没有。总是大体扫一眼就扔下了。总是茶余饭后,脑袋挨上枕头的一刻,随便翻翻。可是现在,我竟是这样地看报了。
人心真是个奇怪的东西,在中国时对中国的一切都不觉得怎么,可是现在离开了中国,竟对她的每一条消息、每一个动静,都投注了亿万吨的关切。然而我常常叹息我所能看到的只是它的一鳞半爪。逢上那样的时候,我多想重新把那一叠报纸捧起来,拌一拌,我多么希望能拌出一条完整的龙来,让我拥抱,让我抚摸,让我吐吐游子之情。
虽食有鱼,我倚柱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虽出有车,我倚柱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我倚美利坚摩天大楼的凌霄柱,我弹中华五千年炉火铸就的不锈之剑,我歌:长铗归来乎!长铗归来乎!
那么,我是20世纪末叶的冯谖了。但是我的歌不是唱给美国的孟尝君的。我的歌应如我的心,我的心应如我的躯体,我的身体应如水墨画中松上兀鹰,翅膀忽地展开,一纵而起,飞,飞,飞过浩瀚无边的太平洋,飞向中国。
那么中国,母亲中国,当你看到你的远离膝下的儿子远道归来的时候,你是不是会和我一般兴奋、一般欢喜?
参观者在“鲁艺在东北”精品文献展展厅内驻足观看。(鲁迅美术学院提供)
八位女战士相互搀扶,眼神坚毅,稳步走向大浪滔滔的江水之中……这幅名为《八女投江》的革命历史画创作于1957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64年后,一幅高约4.5米、宽约2米的《八女投江》局部图,在由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鲁迅美术学院主办,沈阳音乐学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协办的“鲁艺在东北”精品文献展上再度亮相,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黄河大合唱》《白毛女》《南泥湾》……这些激荡了几代人青春的经典作品,它们的创作者几乎都来自鲁迅艺术学院。从延安到东北,这所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中,诞生了大批经典艺术杰作,培养了大量革命文艺工作者,更凝结出了宝贵的“鲁艺精神”。
“鲁艺精神”曾将无数中国人从精神奴役的伤痛中唤醒,歌唱过人民群众每一个奋斗和实践的瞬间,更在今天的教育和创作中不断挥洒,成为描绘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鲜亮底色。建党百年之际,鲁艺人仍在路上,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力量。
生于烽火 为抗战怒吼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化和旅游部将推出包括《白毛女》在内的三百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重温党史故事,探寻百年风华。
“《白毛女》这样的经典作品已经公演了很多遍了,但每一次都能感受到观众强烈的热情,鲁艺的很多经典作品都是这样,凝聚着能穿越时空的力量。”沈阳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张策说。
时光倒流回1938年的延安,那是鲁迅艺术学院最初诞生的地方。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很多有志之士从全国各地如潮水般涌入延安。1938年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明确了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强大力量,提出要建立艺术学院。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正式创立。没有校舍、没有教材,却有最热情的学生。曾任延安鲁艺教员的蔡若虹曾这样回忆那段虽艰苦但激情燃烧的岁月:“吃的是粗糙的小米,穿的是旧衣草鞋,住的是潮湿的窑洞,可是伙伴们的精神状态却完全和艰苦的生活相反,非常乐观。”
“文艺为了谁?又怎么为?”1942年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著名作曲家、同时也是老鲁艺人的傅庚辰说:“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这也是所有鲁艺人一直不变的情怀。”
战火硝烟年代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鲁艺人以笔为枪,将炽热的爱国情怀以艺术形式呈现。彼时的延安,也俨然一座“歌咏之城”,各种经典作品井喷式爆发出来,《黄河大合唱》《延安颂》……昂扬的歌声激荡在小城的每一个角落,一幅幅版画和一部部戏剧,无一不似利刃刺向敌人、如号角唤醒人民、像火炬照亮黑暗。
呼应时代召唤 唱响人民心声
轻触LED屏幕,戴上悬置上方的耳机,倾听来自“沈音”的经典歌声;近距离观看舞台剧的戏服,感受来自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光影;欣赏一幅幅版画、国画,触摸专属于“鲁美”的色彩……走进《鲁艺在东北》文献展,记忆便被拉回那个印记鲜明的年代。
战火淬炼,凤凰涅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鲁艺又迈上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鲁艺师生从延安出发,向东北挺进。后来几经辗转,最终扎根于辽东大地,并于新中国成立后在沈阳分立为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等院校和院团。
“这一时期,老艺术家们在最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创作了大量精品力作,反映了抗战历史、创业历史、改革历史等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貌和人的精神风貌。”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慎十说。
很多老鲁艺人把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风格带到了新学校。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鲁艺在沈阳恢复办学,继承离开延安时的校名“鲁迅文艺学院”。当时在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任教的王曼硕带领师生把又脏又臭的马棚改造成素描课教室,在校舍后面垦荒种地、养猪种菜,度过了一段艰苦时期。
从延安到东北,鲁艺人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创作了大批经典艺术作品,培养了大量革命文艺工作者。
20世纪60年代雕塑系集体创作的哈尔滨防洪纪念塔、70年代的沈阳中山广场群雕及90年代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和外墙组雕等,都成了鲁艺在东北发展期间不可磨灭的记忆。
今年已年近九旬的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王绪阳,16岁就进入东北鲁艺美术部学习,他绘制的连环画作品《童工》和《我要读书》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真实再现了旧时代东北农村的面貌,生动塑造了高玉宝等感人的艺术形象,以一种独特的平易近人的风格吸引读者,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艺术创作要与时代同步。”王绪阳说,“要知道人民需要什么,时代需要什么,这是我们鲁艺人必须担负的道义,更是鲁艺人心中不灭的精神。”
回声悠扬 精神不朽
红旗猎猎宛若燃烧的火焰,红旗下,全国56个民族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新社会阶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共同围绕在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鲜红旗帜下,每个人的表情都坚毅而充满希望……“鲁艺在东北”精品文献展的展厅中,一件小型雕塑样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是鲁迅美术学院为中央党校旗帜广场创作的大型组雕《旗帜》,其实物高13.7米,长20.8米,人物平均高度4米,作品内涵丰富、气势恢宏。
多年来,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等在辽鲁艺后代始终秉承鲁艺精神,坚持打造红色艺术教育基地。自觉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为东北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旗帜》的领衔主创、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说:“鲁美传承着延安鲁艺的血脉,在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鲁美要有所担当和作为。”
一方舞台,百年风华。鲁艺人脚步未停、初心不变,于文艺舞台同声共振,唱响庆祝建党百年主旋律。
沈阳音乐学院从2020年上半年开始着手准备大型艺术实践系列活动《百年卓越》,通过经典寻访、音乐专题片、舞台演出、系列展览等多种形式,认真做好“音乐中的党史”这篇文章。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也积极筹备大型原创话剧《北上》,用艺术精品为建党百年献礼。
“文化自信,是我们党一路走来一直秉持着的精神动力。鲁艺精神既是一种鲜明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也是一种进步的学术态度与教育信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要传承和弘扬鲁艺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忘初心,永不止步,让文化迸发出更大的力量。”王慎十说。(记者王莹、于也童、李恒)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