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观后感地方》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6 13:26

写作《观后感地方》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观后感的主题,即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或感受。 - 主题应该是清晰、具体且与所观内容紧密相关的。
2. "深入分析": - 对所观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情节、人物、主题、风格等。 - 提供具体的例子来支持你的分析,使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3. "结构清晰":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所观内容,包括标题、作者、类型等基本信息。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感受和分析,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主题分类或重要性排序。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你的主要观点,并可能提出进一步的思考或建议。
4. "表达个人观点": - 除了描述感受,还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 个人观点应该是基于对所观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而不是主观臆断。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流畅的语言,避免口语化或模糊不清的表达。 -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6. "客观公正": - 尽量保持客观,避免过于主观的评价。 - 如果有批评,要确保批评是建设性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7

红色遗址国庆迎来参观高峰 初中生观后感写满一页

来源:北京日报

红色遗址国庆迎来参观高峰

本报记者 张骜 孙颖 李瑶

国庆长假期间,位于东西城、丰台等区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均迎来了参观高峰,游客们纷至沓来。

记者了解到,10月7日前,李大钊故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的参观预约均已满员。其中学生游客居多,还有不少是举家前来,有的干脆把节日家庭聚会地点定在了革命活动旧址,全家人共同抚今追昔,感受如今的美好生活多么地来之不易。

初中生观后感写满一页

“我走进李大钊故居,去品味,去发现,这位伟大的共产党人生活过、工作过、奋斗过的地方。”稍显稚嫩但十分工整的笔迹出自人大附中经开学校初二一班的学生徐一净之手。这篇现场写就的观后感有满满一页。

北京李大钊故居负责人刘洋说,尽管这几天不时天降小雨,像徐一净这样的学生和年轻人参观热情十分高涨。每天早上,还没到开馆时间,参观者早已盈门。大钊先生像前,起居室屋内……刘洋发现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看得都非常仔细。有的甚至边参观边记录,并且向工作人员询问展品细节。“很多学生都是看了《觉醒年代》以后激发了参观故居的愿望,借着国庆假期走进大钊先生生活过的地方,感受先烈伟大的人格魅力。”刘洋说。

距离北京李大钊故居不远处的京报馆旧址,也在国庆假期迎来了不少学生和学生家长。

10月2日下午,白家庄小学本部北校六年级五班的学生马炎斌就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旧址,了解一代知名报人邵飘萍先生。在邵飘萍像前,一家三口庄重合影。

京报馆旧址的留言簿上,观后感和寄语这几天多了上百条。有很多是清华、北大等首都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留下的。“追寻烈士足迹,努力成为新时代追求真理的报人。”一位新闻专业的大学生这样写道。

家庭聚会定在中国铁路起步的地方

在二七厂1897科创城,中央大草坪四周散落着几幢欧式建筑,这个“二七”大罢工旧址之一、二七机车厂近代建筑遗存,如今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孩子前段时间看了个中国高铁的纪录片,特别感兴趣,我就把国庆家庭聚会的地方定在了中国铁路起步的地方,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一下。”赵静一大家子在这里聚会,9岁的女儿和两个表弟表妹跟着家人一起参观“百年追随”专题展。“先烈们曾经的付出,应该就是希望看到孩子们能无忧无虑地成长。今天的中国,山河锦绣国泰民安,如他们所愿,也是我们奋斗的方向!”

大学生在红色遗址实地学习新闻史

10月1日以来,位于东城区箭杆胡同20号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参观者络绎不绝。利用国庆假期,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的大二学生王润殷特意为自己安排了一次红色主题游。

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里,她感到书本上学到的新闻史更加鲜活了。“置身故居之中,身临其境地学习陈独秀的生平和先辈们借助《新青年》等杂志报刊为革命鼓与呼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感觉脚下更有力量。”王润殷说。截至10月2日晚,从10月3日至7日,《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预约均已满员。

距离《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不远,同样位于东城区的北大二院旧址“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也人气颇高。由于这两天参观者众多,留言簿上的留言增加了好几页。

据介绍,京报馆旧址每日预约上限为120人。目前,国庆假期期间仍有部分预约名额,参观者仍可通过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实名预约。北大二院旧址每日预约上限为300人,目前假期期间仍有部分名额,参观者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党史e起学”预约参观。

“一大会址”日记|26岁女生参观有感:自己的心沉静下来了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9月11日,星期二,多云。

上午10点半,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二楼的参观尾厅,《追梦》短片播放完毕后,参观者并未立刻散去,多数人驻足在缅怀墙前静静瞻仰。

“这就是董存瑞,他用自己的身体做支架,牺牲自己炸了敌人的碉堡。”24岁的小梦指着缅怀墙向父母介绍,董存瑞是自己读书时在课本上认识的英雄人物,他牺牲时才20岁不到,这种舍己为国的精神令人敬佩。

2018年9月11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小梦(右一)与父母瞻仰缅怀墙。 澎湃新闻记者 陈逸欣 图

小梦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趁这几天天气好,气温舒适,她便带着父母从外地来上海旅游,上午第一站就来了中共一大会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我是文科生,这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肯定要来看看。”

小梦在参观时用手机拍下了陈列的革命人物的事迹和历史照片,她坦言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年龄,参加“中共一大会议”的13名代表平均年龄30岁不到,另外一些参加革命的英雄牺牲时年纪都不大,小的只有十几岁。这让小梦想起林则徐说过的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小梦表示,这次来一大会址参观,对老一辈革命先辈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是她参观一大会址最大的感触,“作为年轻人来说,自己首先要坚定信念,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小梦透露,自己刚毕业不久,应该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坚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另外责任感也是工作中应该具有的。

另外一位青年参观者也与小梦有着相似的感悟。

26岁的女生郑静培来自河南洛阳,她今天是第一次来到一大会址纪念馆,她坦言在参观的一个多小时内,感觉自己的心慢慢沉静下来了。郑静培称,看着一张张历史照片,仿佛回到了以前那个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再对比如今的生活,能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与不易。

受到革命先烈事迹的感染,郑静培得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初心,“现在的社会节奏快,诱惑多,人容易变得浮躁。不忘初心,坚定自己最初的信念显得尤为重要。”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