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6 16:1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思想高度决定人生高度”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保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思想高度决定人生高度”,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结构清晰": - 采用清晰的作文结构,如引言、正文和结论。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主题,提出观点。 - 正文部分通过论点、论据和举例来支撑观点。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主题。
3. "论点明确": - 在文章中明确指出思想高度如何影响人生高度,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 提出具体的论点,如思想的高度可以提升个人的价值观、决策能力、人际关系等。
4. "论据充分": - 使用有力的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包括历史人物、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统计数据等。 - 确保论据与论点紧密相关,且具有说服力。
5. "举例恰当": - 选择恰当的例子来展示思想高度如何决定人生高度,避免使用过于陈旧或不相关的例子。 - 例子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6.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简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模糊不清的词汇和句子。
7. "逻辑严密":
编者按:文艺创作生产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推动我国文艺事业从“高原”跃上“高峰”的重要举措。主题文艺创作作为捕捉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发展、描写人民生活、体现民族精神、传递真善美的重要艺术创作形式,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呈现出新的气象和变化。同时要清晰地看到,当前主题文艺创作依然存在题材扎堆、形式趋同、表达模式化等突出问题,部分创作者热衷于堆技术、堆舞美而忽视剧本,热衷于改编而忽视原创,热衷于“帽子”“奖项”而忽视创作过程和作品本身,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也难以承载新时代文艺精品应有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为了深入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引导文艺创作者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主题文艺精品力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策划“艺见”系列专题,特邀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创作如何打造精品”撰写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作者:衡正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汉字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相当多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的字,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例如考和老、才和材、复和覆、元和原等。而我们所说的主题文艺创作,其中的“主”和“题”也有类似的情况,这里的“主”可以理解为“祖”,是根本、主导、原初、基本的意思,而“题”由其原意“额头”引申为开端、提前、命名、体悟的意思,如此参照对比,更能深入“主题”原初的含义和作用,表达“主题创作”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由此观之,主题文艺创作,作为捕捉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发展、描写人民生活、体现民族精神、传递真善美的重要艺术创作形式,“主”应当是落实在“体现民族精神、传递真善美”上,而“题”应当是代表前者,是对当下时代的艺术表达,也是我们文艺创作的落脚点、出发点。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主题文艺精品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批批红色题材、农村题材、传统题材、反腐题材的主题精品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如影视作品《长津湖》《战狼》《觉醒年代》《人世间》《人民的名义》,舞蹈作品《红楼梦》《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赵氏孤儿》等。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主题文艺精品创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还远远没有达到满足人民对文艺发展的需要,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有“高原”却无“高峰”的现象。如文艺创作题材扎堆、同质化严重,形式趋同、表达模式化,堆技术、堆舞美、忽视剧本,热衷于改编、依赖IP、忽视原创等。特别是创作环境混乱、主体核心价值模糊,主办方没有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面对混乱的现象没有很好的办法,艺术创作在华美、精致、热闹的背后很难看出思想的深度和优秀民族精神的呈现。如书画界在多元、热闹、繁荣中缺少主流价值的引领和指导;舞蹈界过度重视服装、灯光、舞台、音响等外在效果,缺乏内在的思想深度和审美精神的提升;剧本乃一剧之本,一些优秀的作品很多是传统题材改编,原创作品很少,当代题材的文艺作品显得简单、平庸,思想内涵严重不足。
那么,如何能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主题文艺精品力作呢?我认为应该狠狠地抓住“主”和“题”这两个字。一要抓民族文化精神根脉的挖掘、保护和运用,二要真正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深刻地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
主题文艺精品创作要从民族文化中生长出来,而不是东拉西扯地拼接。我们的文艺创作特别是精品创作不管如何地创新、如何地有新意,必须要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生长出来,要留住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根脉,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脉。我们不排除文艺创作应该吸收、运用现代美学思想,但不能以西方的美学标准评判我们的艺术创作,否则其创新和创作的意义就无从谈起。就拿写意性来说,这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是中国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被几千年历史所证实的优秀文化精神,是对世界艺术的最大贡献之一,目前我们的文艺创作要么对写意精神肤浅化,要么就根本地丢弃。前段时间著名画家靳尚谊先生在一次美术活动中就大声疾呼:怎么都是工笔,写意呢?大写意没有,小写意也没有,国画是完了吗?绘画如此,书法也是一样,一些获奖作品要么落于制作、一味夸张变形,要么则是炫技,真正的中国书法的诗兴精神很难看到。
要让我们的艺术真正地具有民族性,就必须深刻地挖掘传统的美学思想对中和、虚实、空无等独特的中华美学思想,进行甄别、继承并运用。如,中华文化审美中线性的美学思想,一定不是简单的线的叙事方式和展现形式,它就是线的本身;传统审美的造虚,不是有和没有的对立和比较,而是虚实相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计白当黑,实和虚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包容、相互转换的状态。甚至其着眼点是在有限的实体下,去表现更广阔的“言外之物”“弦外之音”的虚;传统的写意,不是“逸笔草草”,不是简单的抽象、粗糙,它是建立在传统儒释道思想,特别是禅、道思想下的一种对具体物象的超越,是对现象和时间背后的揭示;传统的崇古、含蓄等审美思想,更是中国艺术“局部都具有审美价值”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的厚重与悠长。中国有着数千年深厚的传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百年来,传统的裂痕、断层,应该让我们警醒,是时候思考如何补上这堂课了!惟此才能谈得上去创新、运用和实践,也才能创造出具有优秀民族精神又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精品力作。
主题文艺精品创作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当代老百姓的生活。主题创作的“题”可以理解为文艺家必须贴近社会、体悟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体会广大人民群众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不是简单地、粗俗地脱离实际,在书斋中臆测。很多影视作品罔顾事实、罔顾史实、罔顾常识,对观众极不负责。我们的美术作品也是如此,很多重要展览作品整齐划一、缺少丰富的表现形式,构图雷同、塞满画面,工匠制作、不见意蕴等等,这些既不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也未能反映出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社会现实。当代社会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不仅生活形态丰富多彩、千变万化,而且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嬗变也非常深刻,正是文艺创作的最好时机。我们只有深入生活,真正挖掘生活背后的思想内涵,才能创作出主题鲜明、形式精美、情感真实、思想精深的优秀文艺作品。
此外,也应该看到,文艺评论对主题文艺精品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文艺评论家在讴歌时代、弘扬真善美的同时,要拿起批评的武器,不要怕得罪人,不要囿于小我,要敢于对不良现象提出批评,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为主题文艺精品创作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创作环境。
今天,中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要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丢掉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要深入挖掘、保护和认真地反思,“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文艺创作特别是主题文艺精品创作中,既要有丰富的现代艺术形式的表达,又要有优秀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载入史册的主题文艺精品,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衡正安)
*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5年4月16日第6/7版
来源: 中国文艺评论网
编者按:文艺创作生产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推动我国文艺事业从“高原”跃上“高峰”的重要举措。主题文艺创作作为捕捉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发展、描写人民生活、体现民族精神、传递真善美的重要艺术创作形式,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呈现出新的气象和变化。同时要清晰地看到,当前主题文艺创作依然存在题材扎堆、形式趋同、表达模式化等突出问题,部分创作者热衷于堆技术、堆舞美而忽视剧本,热衷于改编而忽视原创,热衷于“帽子”“奖项”而忽视创作过程和作品本身,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也难以承载新时代文艺精品应有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为了深入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引导文艺创作者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主题文艺精品力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策划“艺见”系列专题,特邀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创作如何打造精品”撰写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作者:薛晋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视听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我们要准确理解论述的深刻内涵,将主题文艺创作的方法论和目标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以高水平主题创作引领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主题文艺创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能够准确捕捉时代脉搏和社会主潮,深刻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成就,而且在建构新时代审美理想、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产生了一批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精品力作。然而,主题文艺精品创作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同样不可回避,有的重技术轻艺术,有的重市场轻立场、有的重奖杯轻口碑等等,主题文艺精品创作同样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和突围的使命。
当前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的成长烦恼
一是表现题材和表达形式忌讳画地为牢。部分创作者对主题创作的“题材”缺乏正确认识,误以为宏大题材就是主题创作的标配,误以为政策题材就是主题创作的专利,误以为政治正确就是主题创作的保险柜,对“题材”的开拓力度有限,不敢尝试新的题材领域,不愿在题材和表现形式方面进行深度探索,求稳心理占据上风,创新意识退居二线,跟风蹭热度心理至上,拓荒精神恍若雾里看花。一种题材爆火之后,一批创作者蜂拥而上,制造了一堆大同小异的复制品,就连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和表现技巧都似曾相识,技术狂欢的盛宴随处可见,只能给人留下低水平重复的不良印象。
二是故事人物和主题思想不可雾里看花。一些主题文艺在创作的基本要求、基本美学和基本原则方面经不住推敲,在守正创新方面有些误入歧途,文艺创作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三要素存在边缘化的倾向,就连基本的人物塑造和故事完整度都不尽如人意,出现了故事贫血、人物干瘪和内涵肤浅的病灶。有的不注重人物塑造,人物形象缺乏生活原型和艺术加工,观众记得住和传得开的人物形象极为稀少,有的不重视故事情节的创意和打磨,热衷技术炫酷,不是抄近路进行模仿克隆,就是张冠李戴进行穿越混搭,观众如同进入迷宫不知所以然,有的在主题思想方面玩起了蜻蜓点水和小猫钓鱼的游戏,观众看得索然无味,只能拂袖而去。
三是心态浮躁和虚火旺盛的问题亟待根治。我们经常说文艺创作应该是慢工出细活,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足以穿越时空隧道的精品力作。然而,一些人由于心态浮躁,没有将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在艺术创作方面,而是挖空心思琢磨获奖的路径和捷径,刻意揣摩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的想法,认为投其所好就能获得奖杯,没有将人民装在心里,而是将奖杯捧在最高处,有的将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艺术成功的标尺,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忘记了主题文艺创作依靠谁和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可见,在创作的方法、立场和价值方面出现了较大偏差。
当前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的突围之路
首先,文艺精品是生活和大地上结出的硕果。主题文艺创作不能将艺术语言简化为政策语言,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规律不能轻易违背,精品源于生活的铁律不能随意打破,深入生活不能只喊口号不行动,需要脑力、脚力和眼力齐头并进,用心、用情和用力一样都不能少,任何投机取巧和弄虚作假都是与精品创作背道而驰。例如,电视剧《人世间》《觉醒年代》《山海情》皆是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的典范之作,它们从生活和人民中走来,最后又走入人民和生活之中,无论是人物和故事,还是主题和审美都是从生活和大地中生长出来的,是自然而然和水到渠成的结果,不是胡编乱造的拼盘嫁接,观众从骨子里认同和尊崇这样的主题创作。由此可见,生活远比艺术更精彩,生活远比概念更丰富,生活远比典型更深广,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文艺来自谁和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人民群众的喜欢和认同才是精品创作的强大动力,创作者唯有深入生活与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敏锐捕捉典型人物和人性光辉,精准把握时代情绪和社会脉搏,从而创作出经得住社会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
其次,文艺精品是务本开新和守正创新的结晶。主题文艺创作不等于宏大题材和宏大叙事,小题材和微观叙事同样可以表现大主题和大时代,远一点的如《马路天使》,近一点的如《我的阿勒泰》,同样能够收到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实现丰盈的审美理想。主题创作包括规定动作,也可以有自选动作。主题创作的表达形式不全是大明星、大制作的宏大制作,群众演员、小成本制作同样能够出精品。这些作品的演员大都名不见经传,制作成本也是捉襟见肘,表现手法都非常真实朴素接地气,但是不影响它们表达时代主题、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这些作品尤为注重细节刻画和人物塑造,注重情节打磨和创新表达,守住了故事、人物和主题的根本,这是文艺创作的务本之举,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过分要求,为主题创作做出了榜样和示范作用。同样,主题创作不等于歌功颂德和高大全,对人物命运和人性光辉的书写尤为重要,通过小人物去彰显大时代、借助小切口去洞察大历史,应该是主题创作的主流和主脉,而非扎堆去挖掘大题材、表现大概念和赞美大情怀。
第三,文艺精品应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奖杯为中心。我们今天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际上为主题文艺创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告诫广大文艺家文艺来自人民,最终要为人民服务,文艺的叙事主体和表现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文艺服务和引领的主体也是人民大众,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要求。主题文艺创作不能过度看重奖杯,奖杯只是对作品阶段性成果的肯定,并非拿到奖杯作品就能载入史册辉耀千古,真正的奖杯是历代人民群众的口碑铸就的,这也是能够穿越时空的历史性奖杯。回望历史,左翼电影的创作者既淡泊名利,又充满忧患意识,他们创作的《狂流》《风云儿女》《渔光曲》是当时主题创作的优秀代表,然而,他们并非冲着奖杯和奖金而去,一代又一代的观众用口碑为他们送上了至高无上的奖杯。由此看去,文艺家在主题创作中需要提升心性修为,能够紧盯山巅并耐住寂寞,不为浮名所累、不被世俗所扰、不为孔方兄所困,破除数字崇拜,唯有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期盼、装着时代嘱托、装着历史责任,方能创作出文艺精品。因为,好的文艺生态不仅会造就一批大作品,而且会造就一批大艺术家。让我们共同期待主题创作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光彩。(薛晋文)
*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5年4月16日第6/7版
来源: 中国文艺评论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