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小桥流水人家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6 16:13

推荐《小桥流水人家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小桥流水人家》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书笔记要围绕《小桥流水人家》这本书的哪个方面展开,如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书笔记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主体部分分析、评价书籍的各个方面;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3. 人物形象分析: - 关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心理变化等; - 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亲情、友情、爱情等; - 探讨人物形象对主题思想的影响。
4. 情节结构分析: - 分析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把握故事脉络; - 探讨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如悬念设置、伏笔埋设等; - 分析情节对主题思想的作用。
5. 主题思想分析: - 提炼出书籍的核心主题,如人性、爱情、家庭、社会等; - 分析主题思想在故事中的体现,如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环境描写等; -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主题思想对读者的启示。
6. 艺术特色分析: - 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如朴实、典雅、幽默等;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序杜德玉《小桥流水人家》

没几年时间杜德玉要推出第三本散文集了,这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事儿。

黄山区一群文学爱好者,近年以来,因为没有包袱,没有因袭的陈腐,以区文联和作协为轴心团结在一起,展现出黄山北麓区域文学的独特风景,新的作者不断涌现,好的作品常引起关注,被远近的文学中人称之为“太平现象”,而这支文学创作队伍则被亲切地戏称为“太平军”,在这支已颇为可观的队伍中,杜德玉年纪不算小,是位不算年轻的新作家。

不过,这位“新作家”同普通新作者不一样的是他甫一出现,并没有给人幼稚嫩生的感觉,对笔下文字的驾驭显得相当娴熟老练,行文从容不迫。原来他本是科班出身,大学里读的是出过很多文人、特别是诗人的安师大中文系。为何毕业以后很多年都没有涉猎文学创作,这本是读中文系的少男少女们应当有的梦,让人有些不解。何况,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个真正的“文学时代”。这可以算是一个中文系出身的作家人生经历中小小的谜团,当然,凡人之谜大致有迹可寻。多读一点杜德玉的文字,或许就了然了。

几年前,初次读杜德玉的来稿,心里居然产生过一丝喜悦之情:太平又出现一位有品位的作者了。因其内容厚实,文字扎实,乃截取来稿中文字大部,以《杜家村三题》之名刊发,占了大半个版。这是我同杜德玉的文字初次结缘。以后,向黄山区的朋友问起,方知道杜德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新作者,他已经是一位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资深语文教研员。再以后,互相认识了,杜德玉,一个敦厚沉实安静的中年人。

有了这良好的开端,杜德玉每有新文字,自然会首先想到给我投稿,因此,他几年来写的新作,多数我都曾寓目,虽然不可能每一篇都刊发——因为他来稿太勤快。这包括了他的前两个集子的主要内容。

太平旧有的苏、崔、焦、项、杜等诸大姓都承袭着源远流长的浓郁文风,历代文人辈出,而杜德玉所属的杜家所宗之祖则上溯到晚唐的著名诗人杜荀鹤,千余年来,一代代人文学因子血脉传承,无论是国泰民安还是天灾人祸都不可能使其中断。因此,杜德玉人至中年忽而为文,且行文老练,多有妙语,想来也是很正常的了,他的血液里本来就有着浓郁的文学细胞。原来,相当一段时间里人们印象中太平(黄山区)文化上显得比较荒凉只是一种假象,这假象始于晚清战乱对这片土地的摧残劫掠,杜荀鹤在千余年前写的“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的情形在这里重现;继之以20世纪这里在区划治理上的混乱与不确定而造成的人们无暇探究总结自身文化上的深厚传统。好在枯枝败叶已被荡涤,太平(黄山区)本是一块传统文化沉郁浓厚的地方,同其北其南的传统文化重镇比较,一点也不逊色。在21世纪,“老太平”的本色景象在杜德玉这样的有心人的梳理下,正一点一点地向世人展示。读杜德玉早前两个集子和这本将要出的新书中关于老太平的文字,不能不让我产生这样的想法,同时也就纠正了人们——当然也包括了我——过去认识的某些片面。

上面说的已经涉及到这本新书的内容:“老太平”的景象是作者寄寓深厚情感之所在。不过,这只是这本《小桥流水人家》中的一部分。书里还有一大部分是作者的旅游笔记,凡行脚过处,杜德玉似都报之以会心文字。像苏州就写了“小桥流水人家”、“忠王府”和“寒山寺”等三篇,写了西安骊山,写了安庆,对于他负笈四年的江城芜湖更有长文交代。不过,杜德玉不能算现代意义上的将旅行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新人类,囿于职业限制他没去过太多的地方,骨子里他不是好游者。写得最多的风景还是他熟悉的家乡和相邻地区的风物。除了新的和老的“太平”,皖南处处皆风景,像贵池、泾县、旌德、歙县和屯溪等地景物都在他笔底呈现,对于某个风景名胜,我们的双脚可能一生只能去一次,但落在了纸上,却是可以不断重温,去十次、百次的。杜德玉写下它们时,心里是可能有这种想法的。而这同时也愉悦了这些文章的读者。

书里另一大块内容,是写他熟悉的周围的人物,城里乡下,有文化的和无文化的,亲人或是乡亲,对于这一个个鲜活的平凡百姓,杜德玉的笔触刻划是到位的,常是寥寥几笔,一个鲜活的人物就跃然纸上。读到这些文字,我就想杜德玉完全是可以写小说的,不知他私底下尝试过没有。

当然,杜德玉为文也有着他的不足。在温度和厚度都有可以提升的地方。可能是多年的语文教学、教研所影响,他的一些文章给人有收敛有余,放开不足的印象。我想杜德玉还是要多一点庄子的“神与物游”的气度,多读庄子、苏东坡、林语堂乃至余光中的绝妙文字,这对他文字的进步肯定会有益处。

德玉嘱我作序,拉杂写上一些,合适与否惟德玉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