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6 19: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恩格斯》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恩格斯的生平、思想、贡献等方面展开,还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观点进行评价。
2. 梳理思路:在动笔之前,要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梳理,明确作文的结构和层次,使文章条理清晰。
3. 引用原文:在作文中适当引用《恩格斯》中的原文,以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时要注意标明出处,避免抄袭。
4. 分析观点:对恩格斯的思想观点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其内涵、影响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进行举例说明。
5. 评价贡献:对恩格斯在哲学、政治、经济等领域所做出的贡献进行评价,强调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6. 反思启示:结合自身实际,思考恩格斯的思想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思想。
7. 结构安排:一般来说,一篇读后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恩格斯》一书,引出读后感的主题。
b. 正文:分别从恩格斯的生平、思想、贡献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引用相关原文进行佐证。
c. 评价与反思:对恩格斯的思想进行评价,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反思。
d
灌输思想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开创并初步阐发的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理论,他们所强调的“灌输”不是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具体方式、手段、措施,而是贯穿于意识形态工作全过程的基本方法论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灌输的重要论述不仅为后来列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灌输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本原理据。追溯经典、回归文本,深入剖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灌输思想,从中获取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观念启迪与精神启示,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新发展、开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局面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
1844年9月,恩格斯在与马克思的通信中首次使用了“灌输”一词,他明确表示反对“把庸俗习气灌输到共产主义运动中去”4。同年11月,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在德国的迅速进展》一文中“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明确使用“灌输”这一概念,他称赞许布内尔关于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画作“给不少人灌输了社会的思想”590。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拉萨尔派领导人“歪曲那些花费了很大力量才灌输给党而现在已在党内扎了根的现实主义观点”23。马克思恩格斯在相关文章、著作与通信中直接使用“灌输”概念至少60余次,始终将灌输视为无产阶级政党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并从这一高度上阐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本质规定、基本环节与原则遵循,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的高度结合指明了根本方向与现实道路。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意识形态灌输究竟代表着哪个阶级的核心利益决定着灌输的根本目的、内容实质与具体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灌输的经典论述从为什么而灌输、灌输什么以及怎样灌输三重维度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根本区别,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目的的人民性、内容的科学性、方式的灵活性,明确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目的的反动性,阐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目的的人民性。“为什么目的而进行灌输”这是灌输的首要问题,目的统领内容与方式,灌输内容与方式的差别根源于灌输目的的不同,而灌输目的的不同则要归结于阶级立场的根本对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特殊利益,加强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资产阶级“只允许工人接受符合资产阶级本身利益的那一点点教育”423,他们“甚至不肯花一点力量把现代的道德,把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使自身有保障而炮制出来的道德灌输给工人”。39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就是通过确立对无产阶级的精神统治以强化对无产阶级的实际统治;就是通过主导无产阶级在精神领域“思想什么”以及“怎样思想”来规定无产阶级在物质领域“为谁生产”以及“怎样生产”;就是通过向无产阶级灌输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使无产阶级“在思想、感情和意志表达方面也成为资产阶级的奴隶”437,并进而在物质生产生活方面“屈服于命运,做一个‘好工人’,‘忠实地’维护资产者的利益”43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根本目的则是要维护无产阶级以及一切被压迫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和普遍的人的解放。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300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虽无法直接带来现实的人的解放,但它却可以凭借对无产阶级的理论解放来不断推动无产阶级争取人类解放的革命实践。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灌输使无产阶级深刻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44,不断提升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与精神高度,使之成为“有自己的利益和原则、有自己的世界观的独立的阶级”475,能够以“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和“人的高度的革命”11实现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和普遍的人的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内容的虚伪性,阐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内容的科学性。“灌输什么内容”这是灌输的中心问题,对灌输内容的具体的历史的规定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50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洞察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内容打着伪善和博爱的幌子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虚伪性。马克思强调:“资产者认为道德教育就是灌输资产阶级的原则。”648恩格斯在致母亲的信中也指出:“你们只有从《科伦日报》和《爱北斐特日报》上得到消息,而这两家报纸简直是向你们灌输谎言。”307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支配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与精神生产资料,他们不仅会在物质生产领域“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552,而且会在精神生产领域“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552,并将其“千方百计地来加强、扶植和灌输”111给无产阶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就是以掩盖着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现实的虚伪谎言麻痹、欺骗、毒害无产阶级,好让无产阶级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思想作为自身思想与行为的唯一准则,长期服从且服务于资产阶级的统治。与此相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内容从来都不是某一特殊阶级的虚伪说辞,而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内容的科学性是人们接受灌输的首要前提,是整个灌输逻辑合理通达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如果不给工人以严格的科学思想和正确的学说,那就同传教士们所玩的一套空洞而无耻的把戏没有什么区别。”311无产阶级所渴望的“严格的科学思想和正确的学说”就是从客观的社会现实出发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存在秘密与无产阶级本身的存在秘密,坚决要求“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1的学说;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视角全面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准确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与一切受压迫人民的立场上,坚定追求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与普遍的人的解放的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313只有具备客观现实依据、严密论证逻辑与崇高价值追求的科学灌输内容,才能真正切中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与共同愿望,才能真正被无产阶级接受、认同与掌握,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锐利“精神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灌输方式的强制性,阐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方式的灵活性。“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灌输”是意识形态灌输的基本问题,灌输的具体方式手段的选择是由灌输者与灌输对象之间的阶级关系决定的。对于资产阶级来说,灌输就是愚化无产阶级、压服无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统治手段,是利用国家政治机器的强制力量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灌注到无产阶级头脑中的单向度过程。马克思将资产阶级比作“奴隶监工”,他们“挥舞着保护关税的皮鞭以便向自己的民族灌输‘工业教育’的精神,并且教它运用自己的肌肉力”258。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也指出:“就像对待无理性的动物一样,资产阶级对工人只有一种教育手段,那就是皮鞭,就是残忍的、不能服人而只能威吓人的暴力。”428资产阶级在狭隘的利己主义原则的支配下,毫不顾及无产阶级的主体思想情感,而只是将他们视为“无理性的动物”,采取生灌硬输的暴力驯服方式对其进行精神专制。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强制灌输,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应当是唤醒无产阶级、说服无产阶级、武装无产阶级的有效策略,是在灌输者与灌输对象的双向互动中向无产阶级供给输送其迫切需要的思想养料与精神养分的过程。恩格斯在谈论关于指导美国工人运动的相关问题时强调:“愈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愈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去检验它,它就愈会深入他们的心坎。”584他在致弗·阿·左尔格的信中也指出:“要用空谈理论和教条主义的方法把某种东西灌输给该民族,也并不是那样简单的事情。”314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不是用“硬灌输”的方法来迫使无产阶级接受某种思想,而是要引导无产阶级自觉自愿地将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内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不是用“空谈理论”的方法来传播不切实际的思想,而是要将理论灌输与实践体悟结合起来,引领无产阶级在革命运动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不是用“教条主义”的方法进行机械刻板的理论灌注,而是要根据不同时代条件与社会环境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情况不断调整灌输的具体策略手段,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能够与时俱进地满足无产阶级的理论需求与实践需要。
灌输是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策略。从过程分析的角度具体考察,这就是一个从清除资本主义思想观念、到向无产阶级输送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再到无产阶级掌握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基本过程。整个灌输过程逻辑连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无产阶级的精神世界,不断培育无产阶级的思想与灵魂。
实行与资本主义思想观念的决裂,这是灌输的前置环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对峙、相互挤压、相互排斥,都力图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确立自己的绝对主导权。人们必然不可能同时受到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识形态的统治,要使无产阶级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将资本主义的错误观念从无产阶级头脑中清除出去,使无产阶级“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5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在资本主义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状态内,非资本主义的生产者也受资本主义观念的支配。”47处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下的无产阶级,经年累月地遭受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与禁锢,他们一边在资本主义的现实压迫中倍感绝望,一边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资产阶级原则的隐蔽支配下去思想、去行动。正如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偏见在工人阶级中也那样根深蒂固。”640这些根深蒂固的资产阶级偏见不仅使无产阶级逐渐丧失了独立的自我意识,而且严重阻碍着无产阶级去接受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因此,要使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的谎言与幻想中觉醒出来,为接受社会主义理论灌输做好思想准备,就必须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搏斗式的批判”,彻底驳倒并彻底消灭这个敌人。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强调:“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6-7只有公开揭露并深刻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掩藏之下的“卑劣事物”6“羞耻部分”7“昭彰的罪恶”15,才能让无产阶级清醒地认识到自身遭受着普遍苦难的阶级地位,才能使无产阶级不再“有一时片刻去自欺欺人和俯首听命”6,才能使他们充满愤怒、激情与勇气地去砸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沉重锁链。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经过宪章运动的考验并清除了资产阶级成分的、真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它不久就会在英国人民的发展史上发挥重要的作用。”472同样的,只有“彻底地摆脱那些属于旧世界观的传统言辞的影响”219的真正的无产阶级,才能自觉地去寻求社会主义的真理之光,才能与社会主义的精神要求同频共振、同向聚合,才能在人类解放运动中发挥真正的革命性作用。
以“思想的闪电”击中“素朴的人民园地”,这是灌输的核心环节。在意识形态交锋日趋激烈的阶级社会中,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地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侵蚀与荼毒。因而在清理资本主义思想观念残余的同时,必须以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迅速且全面地占领无产阶级的精神世界,才能确保处于意识形态斗争漩涡中的无产阶级始终保持思想清醒与政治坚定。马克思强调:“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7-18社会主义“思想的闪电”的“彻底击中”是无产阶级获得理论解放进而争取现实的人类解放的先决条件。这一过程究竟是如何具体展开的呢?马克思写道:“社会的贫困产生政治理智的看法是错误的,可是与此相反,社会的丰足产生政治理智的看法却是正确的。”485身处极端非人境地的无产阶级,“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阶级都不可能像人一样地思想、感觉和生活”448,他们虽然能够自然生发出反抗现实压迫的“社会本能”,但却由于缺乏从事理论探索的时间、精力与资源而无法自发产生关于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智”、无法自主创生社会主义的理论学说。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只能由无产阶级先锋队中那些“已经有些家当,已经生活得不坏的”485能够从事精神生产的社会主义理论家创造出来,并从外面灌输给无产阶级。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指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斗争和鼓动的各个方面都加倍努力。特别是领袖们有责任越来越透彻地理解种种理论问题……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218-219社会主义必须要有自己的“具有更多的智慧、更明确的思想、更好的风格和更丰富的知识”664的理论家,他们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率先觉醒的、最具觉悟的先锋分子,负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调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分配的神圣使命与重要职责。这些社会主义理论家不仅要把社会主义“当做科学来对待”219,要在总结、提炼、升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现实经验与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创生社会主义的“思想的闪电”,而且要更大力度、更高强度、更准精度地向无产阶级供给输送社会主义的思想养料与精神养分,不断提升无产阶级的生命力、思想力与战斗力,完成社会主义的“思想的闪电”对无产阶级素朴的精神园地的“彻底击中”。
理论掌握群众,这是灌输的关键环节。如果说闪电击中是从灌输者的角度来解决理论供给问题,那么理论掌握则是从灌输对象的角度来直面理论接受问题。无产阶级能否掌握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握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这是决定灌输实效性的关键。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具有非凡的社会主义天赋。”484恩格斯也强调:“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他们的血肉。”217无产阶级饱受苦难的尘世生活“给了他们一种实际的教育”427,孕育了他们“非凡的社会主义天赋”,铸造了他们基于感性直观与实践锻炼的“理论感”,使得他们能够掌握且能够彻底掌握科学社会主义。首先,无产阶级具有对科学社会主义深切的渴望感。承受着人类社会一切压迫和奴役的现实境况导致了无产阶级精神世界的贫瘠与荒芜,但也激发出无产阶级对一切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对一切剥削制度的愤怒、对彻底的人类解放的向往,锻造了无产阶级“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313,使得无产阶级能够达成与科学社会主义的高度契合,使得无产阶级极度渴望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滋养。其次,无产阶级具有对科学社会主义主动的趋近感。无产阶级渴望理论滋养,但绝不会完全被动地等待理论救赎。这一阶级内在潜藏着“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3的自觉意志,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配合并参与到灌输的各个环节当中去;能够自觉自愿地去理解、领会与体认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要;能够有意识地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彻底性”不断内化为自身思想的彻底性;能够以自身的实践力量去运用、检验与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要求。最后,无产阶级具有对科学社会主义能动的创造感。囿于精神生产条件的限制,无产阶级虽然无法直接创生出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但他们可以在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论基础与理论思维能力,在自身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直观感知、切身体认与深刻反思中不断开展进一步的思想探索与理论创造,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完善、发展与创新。只有充分尊重并不断发挥无产阶级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能动性,才能使无产阶级彻底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真正成为实现普遍的人类解放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意识形态灌输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大量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理论成果。全面挖掘并深入分析这些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从中总结提炼灌输的基本原则,对于充分发挥灌输的重要作用与独特优势,持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影响力与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必须坚持紧迫性与持续性相统一的原则。所谓“灌输”就是要像灌注水流一样快速、大量、持续地向无产阶级输送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66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严峻的阶级斗争形势,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根本性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坚持紧迫性与持续性相统一的原则,以“一分钟也不忽略”的强度、力度与持久度“不断地鼓励、灌输、支持和传播”226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一方面,必须要不断加强灌输的紧迫性。在意识形态斗争中,“一切优势,一切最重要的阵地,社会的一切中间阶层,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97,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的侵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产阶级的精神园地,如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去主动占领,那么就会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立刻吞噬。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要迅速而坚决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阵地,削弱敌人的阵地”447,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手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灌输的频率越高、强度越大、力度越深,就越能够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他们的血肉”,就越能够“在严酷顽强的斗争中夺取一个一个的阵地”541。另一方面,必须要不断强化灌输的持续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场旷日持久且不容懈怠的斗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的渗透从未停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的灌输不会也不能中断。只有始终坚持目标不移、力度不减、尺度不松,持之以恒且与时俱进地向无产阶级输送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才能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无产阶级中的绝对主导地位,才能不断坚定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信心,才能始终保持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先进性与纯洁性。
二是必须坚持坚决性与温和性相统一的原则。“灌输”既有灌注输送之意,也有疏导引流之意。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灌输“必须实质上坚决,形式上温和”17,既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力地灌输给无产阶级,又要避免对无产阶级进行“硬灌输”。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灌输的坚决性。开展坚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不是说要“生灌硬输”,而是说在意识形态交锋日趋激烈的现实情况下,必须坚决地对无产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灌输而不能选择什么也不灌输,必须坚决地向无产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而不能灌输其他任何非社会主义或反社会主义内容,必须坚决地同资产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斗争,始终坚定立场、坚定信心、坚定目标,毫不动摇地争取、坚守与巩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阵地。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灌输的温和性。恩格斯在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指出:“不要硬把别人在开始时还不能正确了解、但很快就会学会的一些东西灌输给别人。”576他在《反杜林论》中也强调:“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9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应当采取“目前水平的工人运动所能接受的形式”17,不仅要尊重无产阶级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能动性,而且给予无产阶级思想发展的时间、空间与自由,更要根据无产阶级的思想实际与现实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灌输的具体方式方法,才能真正打通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思想通路,引导无产阶级积极地趋近、接受与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温和却有力地解决“灌而不进、输而不畅”的问题,使无产阶级能够更好地将外在灌输的思想内容彻底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原则。
三是必须坚持理论系统性与实践转化性相统一的原则。从表层意思来看,灌输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但从深层意图来看,灌输是要指引人们完成对现实的物质世界的改造。这就决定了灌输必须要坚持理论系统性与实践转化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引导无产阶级在思想上完整准确地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实质,又要引领无产阶级将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付诸于实践活动,使无产阶级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重塑自我精神、改造社会现实。一方面,必须坚持灌输的理论系统性。坚持理论系统性原则,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容全面、完整、准确地灌输给无产阶级。既要坚持有理讲理、以理服人,又要坚持讲好理、讲通理、讲透理,使无产阶级真正掌握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核与思想逻辑,真正领会社会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与崇高性。既要“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7,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升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水平;又要注意“不要为了通俗而作太多的牺牲,不要把我国工人的智力和文化程度估计过低”407,不要为了增强短期内的灌输效果而将内涵深刻的思想理论庸俗化,背离了灌输的本质与初衷。另一方面,必须强化灌输的实践转化性。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20只有坚持将“有实践力量的人”作为灌输的最终落脚点,引导无产阶级根据自己的理论去行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通过“实践的人”与“人的实践”突破思想边界的限制与束缚,获得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基础。强化灌输的实践转化性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不断唤醒、凝聚与发挥无产阶级的实践力量,不断引领无产阶级在实践活动中深刻理解与把握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不断鼓舞无产阶级以坚定有力的革命运动践行社会主义的理论要求、政治原则与理想图景,实现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与普遍的人的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的灌输思想在基本原理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框架与内在逻辑,为新时代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一是要始终坚守马克思恩格斯灌输思想的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不断明晰灌输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基本方法论原则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具体来说,就是要紧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灌输的基本观点,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基本方法论原则的高度上来澄清和确立灌输的本质与价值,有力回击“灌输洗脑论”“灌输过时论”“灌输无用论”等错误观点,坚持将灌输的核心要义贯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方法论体系的始终,将灌输的精神实质落实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实际工作之中,不断发挥灌输在加强思想引领、强化政治领导、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中的重大作用。二是要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与时代条件,坚持不懈地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工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社会整体结构与人民思想观念呈现出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重新审视新时代所面临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现实情况,坚持不懈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与时俱进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崭新而丰厚的思想内容、鲜明而严整的政治原则、切近而高远的社会理想灌输到人民群众中去,培育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与坚实物质力量。三是要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灌输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灌输具体方式方法的创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灌输思想并不是对灌输具体进程的硬性规定,将灌输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也并不排斥具体方式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丰富性与灵活性。新时代坚持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灌输思想,必须在坚持紧迫性与持续性相统一、坚决性与温和性相统一、理论系统性与实践转化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与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载体、介体、环体等要素的新发展,不断推动灌输具体手段、具体方式、具体措施的创新,赋予灌输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与实践特色,让这一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1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回忆马克思恩格斯.胡尧之,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作者:李忠军、杨科,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