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6 11: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科学书》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例如对书中科学知识的认识、对科学方法的思考、对科学精神的感悟等。
2. 概述内容:简要介绍《科学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使读者对书的大致框架有所了解。
3. 分享感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书中内容的感悟,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科学知识:对书中介绍的某个科学知识点或理论的理解,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b. 科学方法:对书中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分析,以及这些方法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c. 科学精神:对书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进行探讨,如实事求是、严谨求证、勇于探索等。
d. 个人成长:谈谈阅读《科学书》对自己在科学素养、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启发和影响。
4. 举例说明:在阐述感悟时,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
5.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科学书》的背景和自己的阅读目的,引起读者的兴趣。
b. 正文:根据主题,分段阐述自己的感悟,每段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c.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阅读《
习以为常的概念,大家见其有些益处,便会习而不察,广为传布。久而久之,大家似乎对这些概念也不再陌生,也开始在各自的理解中运用自如。然而,如果真问起这个概念到底什么意思,被问者或不免恼怒,或有些支吾,或多少讥笑,或语焉不详。其实也怨不得被问之人。世间又有多少人会认真思考自己的语言并谨慎运用呢,否则也不会出现人云亦云、谣言漫天的现象。更何况“科学”这个相对专业且又传播久远的概念。科学本不在汉语词汇之中,而推翻旧中国时,所举的一面旗帜就是“科学”。故而,科学越来越高高在上,冠以科学的之名大抵都是正确的。但究竟何为科学呢?
本书作者就运用哲学的方法对科学的本质、地位及方法进行了讨论。作者首先分析"科学是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知识”的观点,提出其面临的困难。接着介绍归纳推理和否证主义,并指出其局限性。继而介绍了结构体系的三种理论,库恩的范式、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科学理论。然后从科学的方法角度阐述科学的方法论变革,介绍了贝叶斯方法和新实验主义。最后讨论规律的本质,以及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这些本体论问题。
然而,作者并没有完美地科学是什么的问题。如果得到了确实的答案,恐怕就不会是哲学思考的范畴了。但我们却能看到作者对科学究竟是什么的确切理解。科学的特征在于在一定程度上诉诸经验得到了确证。科学要经受住证据的检验,不仅仅与证据相适应,且相关的证据是典型地从严格的实验介入中产生。
不过,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并非知道了科学是什么。而在于能清晰地了解到作者探讨的思路,能在一次次对观点的分析和挑战中,感受到思考的方法和力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欣喜和惊叹。同时也启发着我们思考:科学是否就是万能的,可以解决我们的所有问题;科学是否就一定永远正确;人文社会科学是否是科学;非科学是否就一定等而下之。
当然,本书既然是科学哲学著作,肯定不足以解困或打发时光,且里面的例证多是物理学的内容,难免会有不太理解之处。但只要积极认真地去阅读,去理解,一定会有所收获。那些不太理解的内容,暂且悬置一旁,也许一段时间的知识积累之后,便会会心一笑了。或者揪着这些不理解的内容,寻求更广泛的资源,从另外的途径去探寻,恐怕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每一新制度,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团,化为济私助焰之具,科学,亦不过其一而已。” 希望能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书籍,让我们了解各种概念的起源、涵义、发展,让人更多地去思辨,去合理运用,造福社会。
看看新闻Knews作者 何婕
2021-12-17 08:48
本周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叫《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它的作者是英国的一名科普作家。他从多个角度,包括能量、公共卫生、交通、食品等等,讲了我们现在享受的这些技术产品是如何一步步由创新得来。
书中有无数的小故事,但我想,看故事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在这些故事之上,我们看到的是作者总结的跟创新有关的那些规律性的、本质性的东西。比如说,创新可能是偶然发生的,它来自于技术的重组,它是一项团队合作,它包含着试错的可能,它可能得益于一个相对自由而开放的环境等等。
我看了书中很多故事之后,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创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有的时候是需要一些因缘的,但是它最终能不能成为大家都广泛接受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一个部分,还要看当时的社会是不是对这个创新有极大的渴求。因为从历史上来看,有些创新已经发生了,但是迟迟没有到社会上去生根发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可能不接受这种创新。
有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叫“熵增”,大家可能也都听说过,大意是说,如果我们的生命不做整理的话,它可能就会走向混沌,最后走向灭亡,而创新可能就是一个阻止“熵增”或者说是一个“熵减”的过程。不管是物理概念也好,还是社会实践也好,大家可能都已经发现,不管是对于一个个体,还是对于一个生命系统来说,创新都是保持其生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类的起源本身就是一次最重大的创新,一次一次偶然的技术飞跃,最后成为了我们基因的一个部分,我们代代相传,同时也代代创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新的内容可比科学技术创新要深刻而广泛得多,而且它离我们的距离恐怕也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因为它们本来就是深刻于人类内心的一部分的东西。
(看看新闻Knews作者:何婕 视觉设计:吕心泉)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