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6 15: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一年级班队活动计划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活动目的": - 确定活动的核心目标,如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2. "考虑学生年龄特点": -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活动应简单有趣,易于参与,避免过于复杂或难度过高的内容。
3. "活动内容丰富多样": - 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多种活动形式,如游戏、手工、音乐、舞蹈、体育等。
4. "安全第一": - 确保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措施,避免潜在的危险,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5. "活动时间安排合理": - 合理规划活动时间,确保活动不会占用过多的上课时间,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6. "参与度和互动性": - 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充分参与,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7. "注重教育意义": - 活动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8.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注意事项":
- "开头":简要介绍活动的背景和目的,引起读者的兴趣。 - "活动内容":详细描述每个活动的内容、流程和预期效果。 - "时间安排":列出每个活动的时间节点,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 "
一、班会主题
“新学期,新起点,共成长”
二、班会目的
1.帮助学生尽快收心,从假期状态过渡到校园学习状态,激发他们对新学期学习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2.回顾上学期的学习成果与校园生活点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集体荣誉感。
3.引导学生树立新学期的目标与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同时强化安全与纪律意识。
三、班会时间
四、班会地点
一年级教室
五、参与人员
一年级全体学生及班主任
六、班会准备
1.收集上学期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照片、视频,制作成精彩的PPT。
2.准备一些小奖品,如卡通橡皮、铅笔、作业本等,用于奖励积极参与互动的学生。
3.提前在黑板上绘制与主题相关的简笔画,营造开学氛围,比如画一些书本、气球、带着笑容的小朋友等。
4.准备关于学习习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卡通图片或简短动画视频。
七、班会流程
(一)趣味开场(约5分钟)
1.班主任带着亲切的笑容走进教室,热情地和同学们打招呼:“同学们,好久不见呀,老师可太想你们啦!”
2.进行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比如“名字大接龙”,让同学们依次快速说出自己的名字,既能活跃气氛,又能帮助大家快速熟悉起来,游戏结束后,给表现积极的同学发放小奖品。
(二)回顾上学期(约10分钟)
1.播放制作好的PPT,展示上学期同学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问题,在课间一起玩耍、参加运动会、文艺表演等照片和视频,一边播放一边进行简单解说,如:“看,这是咱们上次运动会上,小明同学在跑步比赛中冲过终点的精彩瞬间呢,多厉害呀!”
2.几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上学期印象最深刻的事,分享完后,老师进行总结和鼓励,“大家上学期都表现得特别棒,老师为你们骄傲,希望新学期大家能继续加油哦!”并给分享的同学奖励小奖品。
(三)新学期目标(约10分钟)
1.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新学期目标”几个大字,引导学生思考在新学期里自己想要在学习、纪律、交友等方面有哪些进步,比如想要学会写更多的汉字、上课更认真听讲、交到三个新朋友等。
2.请同学们举手发言,说一说自己的目标,老师在一旁认真倾听并适当给予引导和建议,对于说得好的同学,奖励相应的小奖品,然后让每位同学把自己的目标写在小卡片上,贴到教室后面的“目标墙”(提前准备好一块展示区域)上,鼓励大家互相监督,共同努力去实现目标。
(四)学习习惯养成(约8分钟)
1.展示一些关于正确坐姿、握笔姿势、预习复习方法等学习习惯的卡通图片,老师对照图片进行详细讲解示范,比如:“同学们,看这个正确的握笔姿势,大拇指和食指要捏在离笔尖一寸的地方哦,大家拿起笔来跟着老师一起做一下呀。”
2.几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坐姿、握笔姿势等,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老师再进行纠正和补充,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奖励,强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在新学期坚持做好。
(五)安全教育与纪律强调(约5分钟)
1.播放一段简短的校园安全知识动画视频,内容涵盖课间活动安全、上下楼梯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播放完后,老师提问视频中的相关安全要点,如:“同学们,课间在走廊上能不能追逐打闹呀?”请同学们积极,答对的同学给予奖励。
2.强调新学期的课堂纪律、课间纪律等要求,比如要按时上课、认真听讲、听从老师的指挥等,提醒学生遵守纪律才能保障大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大家一起努力做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六)结束环节(约2分钟)
1.班主任进行总结发言,鼓励同学们在新学期里积极进取、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同学们,新学期就是新的开始,老师相信大家只要努力,一定能变得越来越优秀,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2.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唱一首积极向上的歌曲,如《上学歌》,在欢快的歌声中结束本次主题班会。
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李莉,一年来多了个新身份:首批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成员。繁忙的日常工作之外,她平均每个月会在媒体节目、校园、教师培训等各种场合进行2到3次爱眼护眼健康教育宣讲。
“这项活动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希望能通过各种形式的宣讲,把近视防控的科普知识做到家喻户晓。”李莉说,“孩子们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这个习惯就像饭前洗手一样,要牢牢记在脑子里。”
据调查,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近视年龄越来越小,高度近视越来越多,近视诱因不断增加……情况可谓严峻。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近视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明确要求。2018年8月30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
一年来,教育部扎实推进贯彻落实工作,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强化组织 压实责任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一年来,“爱眼护眼”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不管是“爱眼日”活动,还是国家最新颁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都和保护孩子视力有关。人们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孩子视力不仅要“关爱”,还要行动起来,为他们打一场“全民视力保卫战”。
教育战线在其中积极发挥作用,首先就是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基础保障,支撑健康中国行动。2019年4月3日,教育部召开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视频会议,部署持续推进新时代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印发《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健全工作责任制,细化落实举措。指导和督促各地研制省级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行动方案,28个省份印发省级行动方案,明确重点任务和要求。
优化顶层设计后,更关键的是落实主体责任。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与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各方职责任务。各省份从2019年起到2023年,在本省份2018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的基础上,力争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率高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的省份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
都说近视容易防治难,这个指标可实现吗?上海试点校的效果给人信心——依托上海市的“医教结合”机制项目,上海在静安等8个区的24所小学探索实践学生户外活动时间每天增加至2小时的近视预防、干预措施,干预学校学生近视发生率较对照学校下降近30%。
这一年,教育部还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完成了近视率核定,研制了评议考核办法,把责任落细、压实。
在基础保障方面,教育部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加强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培养、完善中小学和高校校医、保健教师和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审政策。2018年,为全国各地培养了1000余名“种子”教师,辐射带动区域内教师不断提升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促进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其次,强化学科专业支撑。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增设相关专业;加强医学生视力健康等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支持有关高校自主设置相关学科;优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设置,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2019年3月,教育部批准南开大学等4所高校增设眼视光医学专业,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增设眼视光学专业;批准内蒙古医科大学等26所高校增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2018年,全国高职学校设置眼视光技术专业点69个,招生4800余人,较2017年增加23%。
最新的消息是,包括眼视光技术在内的新一轮高等职业教学标准的修制订工作正在进行中,并拟于近期发布。
综合防控 多措并举
什么是近视?近视能预防吗?近视可以治疗吗?近视了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要防控近视?应该如何防控近视?这是李莉的主要宣讲内容。宣讲过程中,她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科普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到位,很多人对近视的认识还是不了解,存在误区。
与李莉一样,共有85名专家加入了全国专家宣讲团,把正确的爱眼护眼知识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去。这也是教育部落实防控举措中的重要一项。
每一项改革都离不开试验试点,教育部第一时间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和改革试验区遴选结果名单的通知》,批复同意29个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和84个试点县(市、区)开展改革试验及试点工作,强化示范引领,加大投入力度,整体提升质量,抓出成果成效。
四川省成都市就是改革试验区之一,试验区和辖下4个试点县(市、区)分别制定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工作方案,部署安排试点地区近视防治工作。成都市以“近视普查”“试点示范”“健康育人”“一减一增”“选聘健康副校长”以及建设“健康教室”等八大行动为载体,推进全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成都市成华区电子科大附小坚持四个“动起来”:一是让领导班子“动起来”,不断增强领导力;二是让教师队伍“动起来”,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三是让学生“动起来”,不断提升视力水平;四是让家长社会“动起来”,不断增强防近视工作合力。成都市金牛区依托专业力量,建立学生视力健康档案,开展动态管理机制,开展“国球护眼球”课题研究,增加学生户外体育锻炼时间,每班每天一节体育课。
“增加户外活动是有科学道理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院长赵明威说,近视是由眼轴变长导致,孩子在阳光下运动,眼睛里的活性物质会分泌,比如多巴胺,它可以抵抗眼轴变长,抑制近视发展。
教育部近期发出倡议,强调减少学业负担;增加户外活动;让学生读写时能真正做到“一寸一拳一尺”(握笔的指尖离笔尖一寸、胸部离桌子一拳、书本离眼一尺);有效监控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等。
此外,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结合深化教育改革,通过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监督管理等减负措施,从源头上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
协同治理 深化宣传
有专家认为,目前,学校、家庭及医院三者在青少年近视防控问题的合作上,有一个巨大的鸿沟。
从学校层面看,中小学校无论规模多大,校医的数量都很少,而且他们还需要承担多项工作,这必然使得他们无法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学生视力防控上。再加上目前视力检测手段传统、技术落后,导致学生视力检测效率低、不精确。从家长层面看,许多家长缺少近视相关专业知识,有些连视力检测表都看不懂。而从医院来看,他们更多承担的是治疗的工作。但近视一旦发生,是无法治愈的。
然而,防治近视必须全社会共同关注、通力合作,“鸿沟”再大,也需要努力去弥合。《实施方案》公布一年来,教育部也特别注重强化协同治理,深化宣传教育。
2019年7月18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参加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启动仪式并与国务院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共同启动健康中国行动,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代表教育部发出了《重视近视防控守护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倡议。7月25日,陈宝生参加全国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并作专题发言,将持续推进近视防控作为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的重要内容;7月26日,召开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新闻发布会,呼吁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做好近视防控工作。
全国教育系统行动起来,用好教育契机、开展各类活动、拓展宣传载体,推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和“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深入人心、深入社会、深入生活。
例如,在教育部门户网站推出以“呵护明亮双眼共筑光明未来”为主题的“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特别策划”专题网页,发布视力保护系列普及性微课和近视防控系列公益动漫。在北京市公交站台60个广告位投放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和“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公益广告,突出“共同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等主题。
各地也开展了“爱眼”主题的各类活动。长沙市岳麓区是84个试点县(市、区)之一,该区教育局局长李鸿告诉记者,区内开展了主题征文、主题黑板报、主题班队活动计划征集、主题绘画比赛等活动。宁夏回族自治区组织残疾人康复中心学生亲身讲述失明感受,并进行爱眼护眼现场体验互动教学。福建依托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制作6集近视防控科普宣传动漫和1集《实施方案》政策解读动漫,在多个平台传播推广。
协同治理方面,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印发3个专门通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切实加强监管,开展2019年托幼机构、校外培训机构、学校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检和眼镜制配场所计量专项监督检查,整治近视矫正市场乱象,维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权益。此外,还明确采光照明技术标准,引导规范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开展重点调研监测。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家长、孩子、学校、社会多方行动起来,孩子才能拥有更光明的未来。在观念难扭转、防控难度大、师资力量不足等现实困难下,必须更加努力,为祖国的未来打赢这场视力防护战。(记者 唐琪)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