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表演课心得体会》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03:48

写作《表演课心得体会》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表演课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标题:标题要简洁明了,能够概括文章主题,如《表演课心得体会》。
2. 开头:开头部分可以简要介绍表演课的基本情况,如课程名称、授课老师、学习时间等,并引出自己对表演课的感受。
3. 表演课内容:详细描述表演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表演技巧、舞台表现、角色塑造等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表演技巧:阐述在表演课上学到的各种表演技巧,如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技巧。
b. 舞台表现:描述在表演课上的舞台表现,如站位、走位、互动等,以及如何克服紧张情绪,提高舞台表现力。
c. 角色塑造:分析在表演课中如何理解角色,塑造角色形象,以及如何通过角色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4.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在表演课中的学习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表演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阐述表演课对自己的影响,如提高自信心、培养沟通能力、丰富人生阅历等。
b. 表演课中的收获:总结在表演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c. 表演课中的挑战:分享在表演课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郭启儒:相声表演心得


说相声首先得让人听得懂

相声是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不仅能揭发和讽刺那些现实生活中落后腐朽以及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它也能歌颂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模范人物和对敌斗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使人听或看起来,幽默活泼,轻松愉快,所以它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形式。


相声不同于戏剧,它主要靠两个演员的说、学、逗、唱来表达主题思想。那就是说,首先得让人家听得懂,我们平常说话只要能使对方领会自己的意思就行了,对方没听明白还可以再问一遍。说相声就不行了,不但不能重复,就是每一句甚至每个字儿一出口就得让人家听得清清楚楚才行。不有这么一句话吗:“道字不清,如同钝剑伤人”。就是说,你决不能囫囵吞枣,得把每一个字儿都送到观众耳朵里去才行哪。要不怎么同一个段子有的相声演员说出来观众就爱听,有的相声演员说出来观众就不爱听呢。观众不爱听,那就是你没抓住他。


怎么才能抓住他呢?首先你嘴上得有功夫,说出话来得有劲。不过这里要注意两点:第一,决不要“咬文咂字儿”(就是把语汇说的很死板、僵硬,不流畅。)第二,要注意口型,得给人家一种轻松愉快的美感,不能叫人家感觉紧张、难受,替你担心。字儿可倒听清楚了,如果你嘴咧得挺难看的也不成。另外,要用你的丹田气力,发出音来才有劲,就是观众离多远也听得见,每个字得象吃崩豆似的那么脆。要不然哪,你是白费劲儿。


相声艺术要从多方面来丰富


我深深地有这么一个体会:作为一个演员来说,经常观摩其他的曲艺、戏曲是非常必要的。不过也得看你从什么角度出发了。有的人只是为了消遣消遣,这就不对了,应该从人家那里吸取经验,学习人家的优点,来丰富自己才行。有的人说:“嗐!XX形式与我们业务没有关系!”这种说法儿都是极不正确的。我常说:哪种艺术形式里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东西,就拿过去街上那“数来宝”的来说吧,为什么有很多人围着他听?想必是他有吸引人的地方,优点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我都爱研究。在街上卖菜的怎么吆喝,我们都得学习。比如《改行》里就有学卖菜的那么一段。每次侯宝林同志学这段的时候,都很受观众欢迎。这是什么原因?这是:不但要学会了卖菜的吆喝的那套词儿,同时对卖菜的生活也得有所体验才行哪,《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也就更能说明这个问题了。


只有热爱自己的艺术,你才能被观众热爱


我过去是不太爱我自己的艺术--相声。我老是这样说:嗐!这玩意儿,就是那么回事吧!今天这儿说相声哪,明天还指不定干什么呢。至于怎样研究它、丰富它、改进它,根本更谈不到了。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应该爱自己的艺术,决不应该在行嫌行;只有热爱自己的艺术,你才能进一步的去研究它、丰富它、改进它,我还没听说过哪个有名的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不热爱呢!就拿我们相声界的老前辈张寿臣老先生来说吧,今年已经六十啦,牙差不多都掉光了,在业务上仍然还是那么钻研。我们和他聊天儿的时候,不过三句话,他准谈到业务上去。这块活(即节目)应该怎样使,那块活应该怎样使;怎样使效果好,怎样使效果不好,聊起来就没完。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张寿臣老先生对自己的艺术够多么热爱!


在私下里应该刻苦学习钻研业务。这样演出时,才能获得观众的好评。也不管你是哪种艺术形式的演员,都不能说我会背台词儿就能演出了,如果你有了这种想法,即便你能演出,也说明你对观众是不负责任的。演出效果也决不会好。俗语说:“熟能生巧”。这句话要用在我们排练业务上是最恰当了。这就是“一遍拆洗一遍新”。

有些传统节目,象:《戏剧与方言》、《戏剧杂谈》、《改行》、《婚姻与迷信》等等,每次演出都很受欢迎。这是因为它经过了千锤百炼,不断的吸取观众的意见,演员们不断的进行加工、修改和研究而提高的缘故。这样说决不等于我否定了反映现实的新节目。不管你是传统节目或者是反映现实的节目,你只要下到功夫,同样能得到观众的热爱。比如:《离婚前奏曲》,这是一个反映现代生活的节目,每次演出都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是我们光会背台词儿就能达到这个程度吗?肯定说:不是的。这是因为我们私下里不断的研究,深刻的体会,对人物的琢磨,对脚本的加工才得到的。

就拿我来说吧,除了上班研究业务以外,有时候走路、吃饭,甚至于睡觉以前都要琢磨它几遍,这点儿怎么表演啦,那点儿怎么动作啦,这点儿语气应该加重一些啦,那点儿……我这话不是让大家吃饭、走路都排练业务,只要你领会我的意思就行了。

比如:这里边(《离婚前奏曲》)有这么一段儿(逗哏的表演男女对白):

甲:她轻轻地把围巾给我围上“以后可不要忘记了,这要是把你冻坏了该怎么办哪!我将要多么痛苦、多么悲哀、多么伤感、多么难过!……’(包袱儿)

乙:够多么贫哪!(这是原词儿)”


这地方捧哏的要想再找出个“包袱儿”是不容易的,因为上句逗哏的已经有了“包袱儿”了。经过几次演出,这个地方的确也没有“包袱儿”。可是我们总觉得这个地方还不够劲儿。后来侯宝林同志把这句改了一下,是这样的:“嗯!够多么讨厌哪!”我在动作和表情上也进行了分析、研究:把嘴一撇,把眼睛稍向逗哏的一斜,轻蔑地:“嗯!够多么讨厌哪!”这一来,“叭”家伙来个大“包袱儿”。这个地方既不能加上很多话,又要把意思表达出来,那就完全靠动作和表情了,而这种动作和表情必须对他那种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给予有力的讽刺和抨击才行。这可决不是说,我们这个节目就研究到家了,相反的,我们还要不断的研究,吸取观众意见来丰富它,改进它,使它将更被观众所热爱。


垫话儿


“垫话儿”是一段儿相声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用在正活的前边,“垫话儿”就是开场白的意思。就象说书的上场诗一样。“垫话儿”的目的:是想把观众的精神领过来,然后再入“活儿”。(即入正题)因为你刚上场来,观众的脑子里还在回想上一段节目的内容呢,你马上就来个开门见山,这个“活儿”一定使不好。上台后先来个“垫话儿”,“叭”一下子,来个脆“包袱儿”,然后再入“活儿”,这时候观众的精神也都集中到你身上来了,“活儿”也就好使了。


“垫话儿”既没有固定的台词儿,它又可长可短。演员根据当时的情况可以灵活运用。比如,今天演出的时间充足,就可以长点儿,今天演出的时间很紧,它就可以短点儿。比如,有这样一个“垫话儿”:

甲 刚才这一段是京韵大鼓《野猪林》。

乙 对,这是《三国》上的一段故事。

甲 唉,啊?《三国》上的?

乙 噢,《红楼梦》上的一段故事。

甲 又《红楼梦》上的了?

乙 那,它是?

甲 《西厢记》上的。

乙 咳!”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垫话儿”与演员的业务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垫话儿”虽然没有固定台词儿,但不能为了追求舞台效果,信口开河,什么都说。这也是我们所忌讳的。


相声里的舞台形象。


舞台形象对我们相声演员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指动作及面部表情)上台来必须给人一种美感和亲切感。艺术表演和我们素常生活不一样。有人说;“我们一个说相声的,还讲究什么舞台形象?这又不是什么京腔大戏。”我认为有了这种想法的人,很难说好相声!也不会被观众热爱。


从你刚一出场到了前台还没有张嘴以前,就这段而刹那的时间来说吧,对演出效果的好坏它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不怎么有的演员刚出场还没有张嘴,观众就觉着不舒服,不相信他能说好相声呢。哎!关键就在这儿。有的演员一出场,台下鸦雀无声,有的演员一出场,台下直议论。这就和舞台形象有关系了。上场究竟应该怎么办呢?我个人认为,在你的身上和台风上应该潇洒一些,不要太僵了,脚步不要太快了,台下不管有多少观众,你也不要害怕,要拿他们当你久别的知心朋友见面了似的那样亲热;你的脸上应该皮肉松弛,似笑不笑,嘴不要张的太大,大嘴一张观众一瞧:“干嘛,要咬人哪?”也不要不笑,你绷着脸,谁也不该你的,一定要从你的内心里发出一种感情,而这种感情必须要和观众的感情融洽,决不能假模假式的。这样观众就很自然的和你起了共鸣--他的思维才能被你领过来,才能鸦雀无声,聚精会神地来等着你张嘴。这样也就能摆脱了头几句观众听不见的现象了。


表演开始以后,更得注意动作和表情了。你决不能象木头人似的在那死背台词儿,背完了鞠躬下台;“完成任务!”这不成。有很多地方必须通过你的动作和表情才能把它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哪。比如,《戏剧杂谈》里,学解放前电影“女明星”哭的那一段儿:“想不到把我抛弃到这样,我的心里太难过了,我的精神太苦恼了,嗷……”这是哭,等擦眼泪的时候,更得讲动作和表情了,从字面上看就是一个字:“嗷!嗷!嗷!

……”又如,学京戏《武家坡》进窑的那一段儿:

“前边走的王宝钏,

后边跟定薛平男。

进得窑来把门掩,

将丈夫关在窑外边。”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了。就这两个例子来说吧,要是没有动作和表情,你说有什么意思呢?

有的相声爱好者问过我:“您说怎样练动作和表情?”我也不妨在这里谈一下我个人的粗浅体会。在私下里练业务的时候,在你对面最好摆一面镜子。怎样动作好看,怎样动作不好看,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再一遍不行还来一遍。多咱你自己看看行了,那就差不多了。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最好你找别人给你提提意见,人多总比你一个人要知道的多。但是,在你排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瞎练;你自己看哪个动作好就来哪个,那不行。一定要按着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来安排动作和表情。

比如,把《戏剧杂谈》里学解放前电影“女明星”那个哭的动作和表情安在《离婚前奏曲》里那个科长的前妻身上,那准不成。要不信你叫她也来一个:“想不到把我抛弃到这样,我的心里太难过了,我的精神太苦恼了,嗷!……”这不是笑话吗!她们的遭遇虽然一样--同是被自己的丈夫所抛弃,但她们所处的环境、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恋爱观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得着一个动作或表情,觉得不错了,就哪个节目都往上安,千篇一律,看起来不但乏味,也是自误误人。


丑化舞台形象,目前在少数的相声演员身上还是存在着。他们认为相声就是要滑稽、逗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在舞台上随便乱加“包袱儿”,抓“噱头”,大出怪相,一会儿挤眉弄眼,一会儿耸肩缩背,丑态百出。这样的演员其结果只有被观众所唾弃。因为表演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些人的脑子里还不够明确。相声的特点是幽默、活泼、叫人发笑,但在笑过之后必须叫观众受到教育,同时还得叫他感到轻松愉快、不厌恶。这样才算达到了你的目的。


捧哏的与逗哏的关系


有人说:“相声里的捧哏的只能起‘上呼下应’的作用,如;嗯、啊、噢、是、唉,对了、不错……逗哏的说一句,捧哏的学一句。效果好坏,主要靠逗哏的。”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够恰当。一个相声脚本,一般的来说,逗哏的台词儿是要比捧哏的台词儿多一些,但是捧哏的对这个脚本的内容同样要有深刻的体会,它要传达给观众一个什么思想,它说明什么问题,刻画人物也得下一定的功夫,这样表演起来在感情、表情、动作和语气上才能达到和谐;就是说,捧哏的在这边虽然没话,也得聚精会神的掌握着逗哏的才行。你要在这儿净想你的心事,或者冲台下直瞪眼儿,这当然捧不好。正象戏剧中两个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应该互相陪衬作戏一样。


相声讲究“包袱儿”(即笑料)。按规矩,捧哏的不能挡或者抢逗哏的“包袱儿”。比如逗哏的刚说到了“包袱儿”,捧哏的给挡了,这“包袱儿”不能响,逗哏的说到了“包袱儿”,捧哏的给抢着说了,这“包袱儿”不但不能响,同时也是个大错误。


有人说:“就是逗哏的能说响包袱儿,捧哏的说不响。”这种论调也不对。只要你对观众负责,对剧情体会得深刻,迟、急、顿、挫掌握好了(迟、急、顿、挫后边还要谈),同样说得响。比如,《离婚前奏曲》里学歌那一段儿:

甲(逗哏的)‘晚霞中有一青年,他徘徊在我家门前。那青年,闭口无言,他把目光向我闪一闪。有谁知道他呢,为什么目光一闪,为什么目光一闪,?为什么目光一闪?哎呀!你说这词儿该有多么妙啊! 为什么目光一闪,你说,他为什么目光一闪?

乙(捧哏的)‘我哪儿知道啊!’

这个“包袱儿”是又响又脆。如果乙说我不知道!这就没有“包袱儿”了。意思不也-样吗?不行。意思虽然一样,感情、语气、表情不一样,效果也就有所不同。捧哏的制造“包袱儿”的关键地方就在这儿;你说早了不行,晚了不行,非得说到节骨眼儿上才能响。“我哪儿知道啊!”从表面上看来是几个字,可是这里边有很多潜台词。这是因为乙对甲所表演的那个人物有了深刻的体会,说出话来讽刺力量才能强,“包袱儿”才能响。所以说捧哏的和逗哏的是互相衬托的,否则哪个“包袱儿”也响不了。


逗哏的有时候说着说着来咳嗽了,或者忘词儿啦,这个时候就看捧哏的经验如何了。既不能让观众看出来是逗哏的忘词儿了,又不能让剧情脱了节。比如,逗哏的咳嗽了,捧哏的得赶紧地按着当时的剧情往里加适当的词句,来弥补逗哏的缺陷才行,要不怎么说捧哏的得有随机应变的才能才行呢。当然,上台忘词儿在目前来说是极个别的事情,但是练功夫的时候得留着这一手,谨防万一嘛!


捧哏的应当注意什么?


一般人刚学相声的时候,都先学逗;有了经验了才能给人家捧。“捧”的意思,就是说,逗哏的出了漏子,捧哏的好给“捧”着。


捧哏的得掌握“蹬、踹、说、卖”这四个字先说“蹬”:“蹬”--就是捧哏的不承认逗哏的所说的事物;如:《离婚前奏曲》里后边有那么一段:

甲 ……小吴一看她,就起了疑心了:‘唉,这是谁呀?’‘她呀,她是保姆!’

乙 保姆?谁是保姆?

甲 就是这孩子的保姆,连我小时候她都是我的保姆!

乙 不象话!”

“不象话”这仨字就是“蹬”。


再说踹:“踹”--就是捧哏的把逗哏的捧得挺高,完了再把他踹下来的意思。如:《八不咧》里有这么一段儿:

甲 唉,我碰见你兄弟了,有没有?

乙 我兄弟?多大岁数?

甲 他呀?比你小。

乙 废话!比我大的是哥哥,穿的什么衣服?

甲 他穿的大褂儿,不是;小褂儿,不是;他没穿衣服。

乙 啊!混身光着满街走?

甲 哪呀,我在澡塘子看见的。

乙 嘿!你呀,别扑忙子了;告诉你,我兄弟今年二十多岁了,比我高点儿。

甲 对!

乙 穿的蓝布大褂儿,外头套个呢子大衣?

甲 唉,对!

乙 对呀?不对!

甲 怎么不对?

乙 我有个兄弟你碰不见。

甲 怎么碰不见?

乙 今儿刚刚二十天,你哪儿碰去呀!

“今儿刚刚二十天,你哪儿碰去呀?”这就是“踹”。


还有说:“说”--就是捧哏的同意逗哏的说法,并给予鼓舞。比如,《戏剧与方言》里有这么一段儿:

甲 (学京剧《古城会》里的关云长)马童!抬刀备马!

乙 (朝台下)你瞧,带劲!

“你瞧,带劲!”这就是“说”。


最后再说卖:“卖”--就是捧哏的不论用语言或者是动作,来帮助逗哏的所说的事物,使它更加明显和突出。比如,《戏剧杂谈》里头最后的一段儿,

甲 (逗哏的学《鸿鸾禧》里边的金玉奴)……青春正二八,生长在贫家,绿窗深寂静,空负貌容花!

乙 哎呀!真好!

“哎呀!真好!”这就是“卖”;当然还要有动作来配合了。


捧哏的一定要掌握这四个字。到卖的时候,得给人家卖出去。比如到卖的时候你给人家踹了,那就坏了。必须把它用得适当,才能有“包袱儿”。


另外要掌握“迟、急、顿,挫”这四个字。

“迟”--就是慢的意思。在表演的时候不要为了赶“包袱儿”就说的挺快,但也不要因慢而脱节。必须要掌握好了分寸,这样才能使“包袱儿”很恰当的产生出来。

“急”--就是“快”的意思。到快的时候就得快。一般的来说,快结尾的时候(我们管它叫攒底),就快了。你要是还和前边一样那么平平稳稳的话,那就没劲了,也就是失去了它应有的效果。

“顿”和“挫”这两个字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顿”--就是“停一停”的意思。但紧接着就是“挫”。在表演的时候,为了突出下面的意思,就要稍停一下。比如,有这样的台词:

甲 你们在石头胡同住,对不对?

乙 对。

甲 你们家里五口人,对不对?

乙 对。

甲 你有个哥哥,对不对?

乙 对。

甲 你哥哥比你小,对不对?

乙 对。啊!你这是怎么说话呢?……”

“对。啊?”这就是“顿挫”。先承认了,后来发觉意思不对头,又否认了。假如象下面这样就没劲儿了:

甲 你哥哥比你小,对不对?

乙 对啊?

这就不能把它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象写文章里的标点符号一样,写文章要没有标点符号,就很难表达你的目的和感情,有时候还容易叫读者误解。


说相声你要不掌握好了“迟、急、顿、挫”这四个字,一道汤地往下说,就象早先背四书似的,那有什么意思呢?所以说:该“迟”的地方得“迟”,该“急”的地方得“急”,该“顿”的地方得“顿”;该“挫”的地方得“挫”。要用得适当,才能使它的艺术效果很自然地产生出来。


演员之间要搞好团结

团结这两个字呀,说起来是容易,作起来就比较难了。可是难,也要作。特别是演员。两个演员是不是团结,它是直接关系着演出的效果好坏。两个人要不团结,表演的再好也不行。就拿我们说相声的来说吧,也得讲究团结。从一九四零年,我就和侯宝林同志在一起,一直到现在(一九五八年)。在一块儿呆了十七八年。这在我们曲艺界来说,合作的时间这样长,还是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哪。比如,我们在舞台上,不管谁出了什么差错,下了台我们就赶紧的提出来,互相研究。只有这样,我们的业务才能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提高。如果在私下里闹别扭,上了台怎么也看得出来;你脸也长了,我眼也瞪着,观众一瞧,气色不对,“怎么,要打架?”你说这怎么能表演得好!万一甲在台上出了点儿什么错,乙一瞧,心说:你不是出错儿了吗?该!正合我意!结果砸了锅。其实哪,砸了锅并不是甲一个人的事啊!

大家关注|艺术课程实现美育价值的实践与体会

本文共5775字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摘要


美育是将美学原理渗透到学校教育活动和学科教学中的教育形态。艺术课程也在其中。中小学教育中的美育途,可以表现为艺术课程从鉴赏走向实践、艺术社团从兴趣走向专业、艺术展演从表演走向绽放,更可以表现为审美融入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和教育评价的常态校园生活,通过以美育人实现立德树人。


中小学的艺术课程,通常是指音乐、美术,以及舞蹈、书法、戏剧等学科教学、社团活动、展示表演等。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兴趣与能力。对一个人审美修养的培养,关键就在中小学时期,小学时期的艺术教育环境、中学时代的艺术活动等,都可能让人获得一辈子随身的素养,以及与其伴随的快乐、友谊和力量。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让人生更有趣味、有品位。

广义的美育是将美学原理渗透到学校教育活动和学科教学中的教育形态。它当然也涵盖了艺术课程。美育又叫审美教育,审美也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愉悦感。美首先应该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是潜在于人类情感领域的。当人类的审美情趣遇到恰当的客观事物、环境,引起了情感上的感动、愉悦、快乐、欣赏时,美就产生了。人类被感动的时刻,正是其善良的时刻,孩子们从小接受的美育,也就是人生初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过程。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并在以美育人中实现立德树人。


中小学美育的内涵既包括艺术课程、艺术社团、艺术展演活动中的审美体验与创造也表现为师生在常态的学科教学互动过程中,对向善、求真的潜在无形的追求。譬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性关怀之美、觉悟自然与社会规律之美、师生共同成长与成功之美等。它们以常态的、隐形的、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更宽广的人群、时间与空间之中。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美育的早期倡导者。他的美育观点与席勒“审美教育是人性回归、道德完善、社会变革的途”的观点一脉相承。他提出,美育是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他认为,美育可以使人在高尚的情感享受过程中,实现人性完美,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就是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所以,美育旨在改造国民性,造就新人。蔡元培先生非常重视美育与教育的结合,史无前例地把美育提升到人格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地位。

近五年来,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化附中”)致力于积极探索学校教育中的美育方法与途,首先表现为艺术课程的“三个走向”,其次表现为审美元素的“四个融入”



1.艺术课程从鉴赏走向实践


中小学目前的音乐、美术课程,从目标、内容、任务来讲是偏重于“鉴赏”的。比如,高一的《音乐》教材中,从“学会聆听音乐”开始,依次分别是中国音乐、西方音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外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外流行音乐、音乐与姊妹艺术六个单元。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基本是聆听“典型的代表音乐”,谈感受与见解,偶尔可能有“试唱”。不足之处是“务虚多、务实少”,学生的审美情趣、体验与能力并没有得到最大化地开发。

北化附中鼓励音乐、美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与实践。比如,一方面在教学中增强实践环节,除重点曲目的鉴赏以外,要求学生在“试唱”“试奏”的过程中,加强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另一方面结合一年一度的合唱比赛,在音乐课除学唱、练习校歌外,还须自选一首曲目学唱并参赛。这一过程促使全体学生在唱歌实践体验中提升了审美能力。小学部还利用音乐课全员普及葫芦丝演奏,笔者也“零起点”地跟着学生们一起学习并同时登台表演。又如,美术教学中也增加了每位学生须制作一件陶艺、版画或剪纸作品的新要求。

北化附中的校训是“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取自朱熹《小学》。它特别明示了学习活动对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以及价值观、人格形成的潜移默化作用。艺术实践环节的增加,改变了“听说不练”的艺术学习状态,从整体上提升了学生在音乐、美术的学习中认识、感受、欣赏、创造美的能力,也让部分学生发现了自己在某些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天赋,从而转向对高水平艺术的专业追求。

2.艺术社团从兴趣走向专业


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的艺术社团,学生们在最初的参与中往往仅凭朦胧的兴趣,着眼点也就是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和技能,并不意味着向专业方向发展。经过长时间的坚持训练,教师、家长及学生本人就会发现原本潜在的天赋,就可能产生一批好苗子,向着艺术专业领域发展从而为培养高水平的艺术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譬如,小学部开始组建民乐团后的一段时间内,低年段学生们训练拉二胡时的“吱吱嘎嘎”的不规范甚至刺耳的声音曾让笔者怀疑:是不是大多数的孩子可能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为什么要浪费时间让孩子们进行这种训练呢?三年后,小学部在北京剧院的一次包场演出,特别是80名孩子组成的“海棠民乐团”演奏的《北京喜讯到边寨》等曲目,让笔者当场泪目,灵魂受到了震撼,重新认识到了艺术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个人修养的影响。那些平时在教室里、走廊上打打闹闹,让老师看不顺眼的孩子们,登上舞台是那样专注、那样专业、那样顾盼、那样优雅。艺术教育不但让孩子们学会了通过演奏乐器表达情感,而且学会了团队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艺术训练不仅仅提升了一门艺术技能,更是培养了一种对世界、对他人的态度,在审美的追求中完善了人格。类似的还有小学部的“海棠”京剧社和打击乐社。孩子们在参加市区组织的比赛活动中获奖当然有意义,但更有意义的是,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成长、成功、快乐和友谊。

更可喜的是,有部分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就进步迅速,京剧社和打击乐社都有学生通过了中央电视台有关艺术节目的选拔赛,进而顺利进入中央电视台表演。还有部分学生把原本属于爱好的艺术训练,在家长的支持下转变成专业的艺术追求,并通过个性发展带动全面的发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才成长模式与道路。


3.艺术展演从表演走向绽放


北化附中每年一度的艺术节、海棠诗会、绘画比赛等可以说是孩子们最期待、最快乐的节日,盛况空前。这种展演活动的美育作用表现在准备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为了表现得更完美,必须刻苦训练,这不仅训练了技能,还锻炼了意志;为了表现得更完美,必须学会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换位思考,这培养了关心他人的意识与情怀;为了表现得更完美,可能需要团队之间的合作,这培养的是沟通与协调能力。这些似乎是对人的潜在意识的开发,或者说天性的解放,乃至人格的完善与完美过程。笔者每次品味观看民乐团表演时拍摄到的镜头,特别是特写镜头时,都能被每一个孩子脸庞上洋溢出来的自信与优雅所感染,感到每一张脸庞都像一枝绽放的花朵。

以2022年“迎冬奥”绘画大赛为例,北化附中两个小学部和初中部的学生全体参与其中。从利用美术课了解、认识、理解“冬奥”开始,到琢磨用彩笔表现、创造、讴歌“冬奥”,课程从课堂延展到了课外,从个人创作延展到了集体创作,整个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学习创新。经专家评审,有60幅作品入选了“奥运博物馆”,这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对美术的爱好、能力与自信。又如,高中部每年一度的“海棠诗会”都是在语文教师的精心规划与引导下,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参与。从诗的选择与原创、吟诵的模仿与创新,到服装设计与造型艺术、语言和肢体表演能力,学生们的沟通协调能力、与观众的互动能力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种艺术展演活动不仅仅是艺术技能的表现与提升,更多的是学生们在表演实践中的审美体验,让潜能得到了开发,让天性得到了解放,让灵魂得到了洗礼,让人学会了去追求人生的美好。这一过程也是北化附中办学思想“美的教育,美好人生”的集中体现。


艺术课程、社团、展演过程中的审美体验不但重要,而且没有可替代性,是中小学生美育的主要途与关键环节。但同时不能忽视,在学校常态生活的时间、空间中占优势的学科课程教学、校园文化氛围等,都隐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亟待开发。所以北化附中尝试将潜在的审美元素融入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科教学、教育评价四个方面,期待让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走向更广泛、更永恒的领域,从而帮助师生陶冶性情、改善学习、完善人格。


1.审美融入校园文化


学校努力构建以臻美德育、博美课程、智美教学、和美管理、怡美校园和偲美社团六个要素组成的校园文化体系(见图1)。

图1 北化附中办学思想、文化与课程体系图
如初中部的走廊文化,就是以“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三个主题来布局,并由师生结合学校生活来共同充实栏目、更新内容。入口大厅则布局了72个不同字体的“美”字拼图,72代表孔子培养了72贤人,以此来暗示和表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学校育人精神。

再以臻美德育为例,将审美融入学校各种主题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有审美情感领域的感动和感悟,才可能有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觉悟。譬如,高三成人礼仪式中,安排了父母和孩子当场交换信件并阅读的环节。在十几年才有的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孩子和父母泪流满面的场面。孩子们可能是第一次理解了父母生活的艰辛与爱心付出,在感动、幸福和内疚的情感交织中油然而生感恩之心,那一刻点燃了为人生目标奋斗的雄心壮志。

2.审美融入课程建设


学校以审美融入为切入点,将国家规定必修的十余门课程重新划分为心灵美、思维美、行为美、健康美、艺术美、语言美六大模块,通过审美融入实现校本化

比如,语言美涉及语文和英语两门国家必修课程,我们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善于发掘审美元素,创造审美情境,让学生体悟到情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又如,思维美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科学领域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是不带有主观色彩的理性活动,但自然科学中的内容、结构、逻辑也充满着美感,需要教师善于发掘。如数学中的逻辑与图形的简洁与和谐,植物茎上的叶子、花瓣的排列,物理中力学的受力分析图,化学中的原子结构、工艺流程······都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自然界的结构美、规律美,以及逻辑推理过程中的思维之美。同时,学生在理科学习中发现、觉悟自然规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从成长走向成功,自我价值实现和审美愉悦的过程。这种思维过程,伴随着对追求真理的崇高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人格自我完善的过程。

3.审美融入学科教学


教学要讲究科学也要讲究艺术。高效的课堂一定是讲究教学艺术的,一定是有审美情感体验的。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即如何围绕学习主题变换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成效。

在具体操作上,一方面要从过去立足于“教的逻辑”的课标、教材分析,转变为立足于“学的逻辑”的学情、学法分析。过去是教师揣着知识进课堂告诉学生,现在是转变为教师在课堂上带学生一起探究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把“主从与重点”“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过渡与呼应”“统一与变化”等审美原理融合在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的设计与实践之中。

譬如,高一地理“气象灾害”一节的教学过程可以是:
①序曲铺垫,通过观看一段“湖北特大暴雨”的简短视频,让学生对气象灾害有感知;

②进入主题学习,让学生带着“自然灾害是如何形成的”“对人类造成什么影响”“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哪些”等问题,自主阅读并做笔记或画书;

③主题呈现,让学生围绕本节课的主题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及时点评与点拨;

④变奏,变换学习内容与形式,如呈现“东南沿海台风路线图”,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推荐学生代表解释台风的源地、路线、危害性、防灾减灾措施;

⑤尾声呼应,观短视频说出“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换句话说,是将音乐结构中的“审美原理”隐形于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一节课围绕学习主题,不断地变换学习形式,反复变奏、重现主题,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与记忆,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4.审美融入教育评价


学校发动教师、学生、家长讨论制定了“尚美学生公约”,涉及十二个学年段计120条,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理想、道德、礼仪、守纪、学习、思维、健体、艺术、责任等方面。通过“尚美学生公约”的引领和“尚美学生”的多元综合评价,不仅改变了过去“智育导向”的分数评价,形成了面向全体、自荐加他荐、体现个性与多元的积极性综合评价体系,同时,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等落在了实处。试想,当一个在学习成绩方面没有优势的学生,可以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孝心美、助人美、劳动美、运动美、才艺美等体现个性的荣誉时,何乐而不为呢?他反过来又会认可学校。因此,学校对他的肯定,是发掘潜能,弘扬正能量,借扬长来补短,获得对生活的美好体验,树立人生的美好理想。

教师应该是文化人,应有较高的文化底蕴。教书育人是一项高贵的职业,审美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发动教师讨论制定了“雅美教师公约”,每年一度举行“雅美教师”评比并隆重颁奖。学校购买了《教育美学十讲》等书籍,主办读书沙龙,目的是提升教师们对教育、美育的认识与觉悟。学校还有意识地聘请一些专家,就教育艺术、语言艺术、摄影艺术、日常淡妆、插花艺术等举行讲座,鼓励师生一年一度同台表演,展示才艺美。一方面是普及一些审美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审美的情趣与能力;另一方面是激活教师们潜在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在工作中通过审美融入教学实践,用审美原理去丰富教育美,让学生体验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愉悦和美好,从而实现“美人之美,各美其美”。

柏拉图说,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康德认为,教育的最大秘密就是促进人性的完美。康德有个观点与席勒相似。他认为人具有动物性,有追求个人功利的“求真”,服从因果律;人在社会上又有追求道德与自由的“求善”,服从道德律;凡是在情感领域“求美”的人,在道德和功利的两难选择中,往往能牺牲功利而选择道德行为。有研究表明,艺术修养较高的人群中,犯罪率总体是偏低的。换句话说,审美教育有助于正确价值观及核心素养的形成,以美育人有助于立德树人。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杂志2022年第7期。
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

微信编辑|leaxyi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投稿邮箱:bsdzgjsbjb@126.com
邮件主题:姓名+作者单位+投稿栏目+稿件题目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