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我的教育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07:41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我的教育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育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教育主题,如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改革等。主题应具有明确性和针对性。
2. 阅读原著:在写作之前,要仔细阅读原著,了解作者的观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并分析教育问题。
3. 分析观点:在作文中,要详细分析作者的教育观点,包括其优点、缺点和适用范围。同时,可以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和观察,提出自己的见解。
4. 结合实际:在论述教育问题时,要结合实际案例或实例,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可以引用国内外知名教育家的观点,或引用相关政策、法规等。
5.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原著和作者,正文部分阐述观点和分析,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6.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尽量使用规范的书面语。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文采。
7. 观点鲜明:在论述教育问题时,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不要模棱两可。可以支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8. 论证有力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的教育故事》有感


最近几天读了特级老师于永正老师的一本书——《我的教育故事》,受益匪浅。接下来我会把我从书中读到的与我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分享给大家,希望所有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都能受到启发。

01

允许学生和老师犯错。


于永正老师在书中说:

“儿童,往往因错误而美丽!”


我深以为然,小学生正处于能量无处释放的年龄,他们的调皮捣蛋再正常不过。只要加以适当引导,让他们明白是非、对错,坚持原则,有正义感,敢于承担责任,我认为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孩子们的“错”,都是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也可以说,只有经历各种犯错,各种摔跟头,孩子们才会成长起来,才会有是非观、正义感,敢于承担责任。

因此,作为老师、家长一定要学会宽容,要用一颗童心去爱孩子,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而不是上纲上线,给孩子的某次行为定性。


我教过一个孩子,是以前的老师定义为“很差”的孩子,老师的态度进而影响到了同学们对他的态度。刚开学,说到这个孩子,其他同学就给他定性为“最调皮”的孩子。但我和助教老师并不以为然,我们很耐心地引导孩子,并且只要他有改进,我们就大力表扬。结果是,这个孩子发展成了一个“正常”孩子,其他同学也不再用有色眼睛看他了。这孩子在感恩节的小卡片上写了最感谢的人是我和他的妈妈。看到小卡片的那一刻,说真的,我的眼眶湿润了!

于永正老师说:

“包容,是教师的心态、文化、修养和智慧的综合体现。”

“我们要学会等待。对于有的学生,即使等不到预期效果的达成,也不要紧。只要你把五个手指伸出来,心中就释然了。强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善良的心地,比知识更重要。”


作为家长或老师的我们,要多给孩子一些时间空间,用大爱去接纳包容他们!

在《我的教育故事》这本书中,于老师直言不讳地提到,他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几年,犯过一些错,比如用粉笔头砸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让调皮捣蛋的孩子站到教室外……

于老师说:

“我们允许学生犯错误,也应允许老师犯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是因为他们还小;允许老师犯错误,是因为他们还没修炼到家。”

02

好老师就要讲学生所不懂。

于老师说:

“教学生不会的,讲学生不懂的,学生没有不爱听的。”

这一观点,我最初是从特级老师薛法根老师那里听到的。

薛法根老师在《为言语智能而教》这本书中说道:


“学生已懂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不教。”

薛法根老师在他的教学中严格贯彻了这一观点。我多次观摩过薛老师的课,他的课非常精简、精妙、精彩!

在每一个课堂中,薛老师主张一课一教,只要把一个点落实下去,让学生真正学会,比面面俱到强得多!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也尽量精简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争取将一些重难点教充分、教扎实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而不是不管学情,全面铺网。其实很多点,孩子们已经懂得,如果老师还“死乞白赖”去教,那就难怪孩子们走神、厌倦了。

03

朗读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于永正老师在书中说:


“朗读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朗读融语言的吸纳与表达于一体,既是内化语言的途径,也是训练表达的有效手段。同时,朗读又是培养语感的最好途径。”

读到这一点,我是极高兴的!因为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带孩子朗读。每天课前的几分钟,孩子们一进教室就开始读已学过的古诗古文,接着我就会带着他们一起读一些故事或者美文。每天十分钟左右,雷打不动地坚持,已经成了一种课堂常规,孩子们完全没有拖拖拉拉浪费时间的现象。

另外,我们在讲课文之前,也会带孩子各种朗读,课文读通、读顺了,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情感。孩子们每次角色朗读时,情绪饱满,声情并茂,特别带劲!这样,他们在说话和写作的时候,慢慢地语感会更好!

去年,我读了《朗读手册》这本书。这本书也是把朗读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强调了老师或家长带孩子朗读的重要性。因为我有家长和老师的双重身份,读了这本书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非常庆幸,无论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我都一直在带孩子朗读着。

04

写在最后

教学真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业,老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爬滚打,才能不断得到提升和改进!

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

“教儿童学语文,靠的不是技巧,不是多媒体,是示范,是功夫和耐心。”

我的读书笔记|陈恩霞:读《我的教育人生》有感

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雨果曾言: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为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推出“我的读书笔记”新闻策划,记录下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校长老师的读书感悟,让阅读成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沂南县第五实验小学西校区教师陈恩霞的读书笔记:

假期本来是为了陪闺女早起早读,拿出了两年前买的张兴华老师写的《我的教育人生》,没想到读起来以后爱不释手,不知不觉中就把它“啃”完了,竟然还摘抄了近两万字的笔记,受益匪浅。

在小学数学教育界,张兴华老师是一个被持续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他是特级教师,但又与一般的特级教师不同:从语文特级教师转化为数学特级教师,创造了跨学科的奇迹;他的小学数学教育视野十分开阔,但又十分聚焦,其聚焦点是小学数学教学心理。把对儿童数学学习的研究筑建在儿童学习心理研究基础之上,因而更具科学性,更具理性,也更为有效。蒙台梭利说:只要儿童不能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并且受到偏离正轨的折磨,人类就将永远不正常。正是因为这句话,让张老师与儿童数学教学心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的教育人生跨越了一个甲子,他的治学态度是科学的,方法是艺术的,逻辑是严谨的,语言是灵动的,思维是深邃的,呈现方式是活泼的;坚守的理论是鲜明的,展现的过程是简洁易懂的。这是一种教学特质进而形成教学风格。他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并且是一门实践着的艺术。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诱而导之;唤而醒之;鼓而舞之。在他的引领和培养下一大批青年优秀教师成长起来了,比如王庆念,张齐华,施银燕,顾青山,华应龙,贲友林,许卫兵,徐斌,蔡宏圣,朱玉如,张冬梅等,成为当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精英人物。

他一直要求他的徒弟们每天的随堂课要像公开课一样上,永远不要重复自己,更不要重复别人。早在2000年他就提出“和谐教育”的操作,一要摆正学科教学位置,切断加班补课后路;二要构建师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群体素质;三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向40分钟要质量;四要优化三类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至今意义深远,影响广泛。

他的《十字决》“热爱”“学习”“实践”“思索”“总结”,激励着一个又一个年轻人不断成长,由平凡走向优秀。他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是塑造人的,想要潇洒自如的塑造儿童,必须先塑造自己。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是最要紧的。学理论,学文化,学业务,由薄返约,厚积而薄发。认真的实践不仅仅是一种尽责的操作,而且必定会生出真知来。伟大的思想是从心里来的。勤于思索,就如拥有了一双睿目,能洞察每一鲜活生活背后所隐藏的理性光芒。及时总结大有益,吸取教训,总结规律,形成思想,可以防止错失,使今后的工作做的更好。

张齐华在他和师父张兴华的回忆中写到:在你失意时,给你鼓励;在你得意时,给你提醒;在你懒惰时,给你鞭策;他是一位永远知道你在什么时候最需要什么的智慧的长者!他还说:师父常说“凡事要学会抓住本质”,“要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到最精致”,大师之大,在于他们常常在一些细小的地方,给与你最富启示的深刻影响!

我从小的梦想就想做一名人民教师,正是这个梦想驱使我努力学习,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如今踏上三尺讲台近20年了,越来越觉得自己做的很不够,知道的东西太少了,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了,值得庆幸的是在从教的这条路上我一直不忘初心,努力为做一名领导认可,家长满意,学生喜欢的教师而努力……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