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人间草木的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07:56

3招搞定《人间草木的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人间草木》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主题": - 首先,要充分理解《人间草木》这本书的核心主题。这本书通过描绘各种草木的生长状态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因此,你的读后感应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2. "梳理内容": - 通读全书,梳理出书中所描绘的草木种类、作者对它们的描写、以及这些草木与人类生活、文化、情感等方面的联系。
3.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你的读后感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想赞扬作者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描写,还是想表达自己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4. "组织结构": - "开头":简要介绍《人间草木》的作者、内容和主题,以及你阅读这本书的初衷。 - "主体":分段论述你的感受和思考。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 对作者笔下的草木描写的评价。 - 对草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思考。 - 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的理解。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展望未来。
5. "语言表达":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你对《人间草木》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 - 避免空洞的议论和重复的观点,力求新颖、

草木对光阴的钟情——《人间草木》读后感

□姚佑儒(长沙师范学院)

“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这是汪曾祺著作《人间草木》中很有灵性的一句话,它的魅力像磁石遇铁般紧紧吸引了我,让我连连感叹:原来食物也可以这样动人?

该书以草木为引,以简单、平常的话语描写了我们生活中最为平常的片段,写的是生活态度,不只是草木虫鱼。尤其是在愉悦的阅读过程,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回忆。比如《枸杞》一文,讲的是作者在玉渊潭散步看见山脚下一对夫妇低头寻找枸杞的动人故事,它让我想起童年时代的趣事。

小时候,我们一家人习惯于晚饭后出门散步。一条长长的小路两边杂草丛生,向远处无限延伸,一眼望去有一种天然的美感。每逢春天,小路两边就会开出许多的小花,种类繁多,五彩斑斓。大的不过如人的大拇指,小的像一堆堆簇拥在一起的满天星。走在路上,我看见一朵觉得好看,便伸手去摘。有时摘上了一大把,我一只手拿不下了,另一只手又要去挑拣,摘下最好看的一朵,便会将手上的花交给父母,并嘱托“不要给我丢了,好不容易摘到的”。溜一圈回家,便会收获一大把漂亮的花儿。我有一个十分小巧精致、铁丝编织而成的小铁篮,是母亲买的,我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感觉像公主才有的小花篮一样。当我把所摘的花放到小篮子时,我也会苦恼,因为它实在是太小了,放不下我摘的花,只好挑拣出最好看的放入篮中作装饰。有一年,小铁篮装下了我整个夏天晚饭后的回忆。

母亲是一位喜爱花草的人。在我的记忆里她好像是有什么“魔法”,凡是濒死的花草只要到她手里总会活下来。特别是每到花期,母亲就会喊我:“佑儒,你快看,我种的花长出花苞了。”过几天又喊我:“花开出几片花瓣了。”一直到花全部绽开,她都会像孩子一样兴奋,拉着我去看。直到我说:“是呀,赏心悦目,太漂亮了!”

可以说,花是母亲的“心肝宝贝”。曾经几次我看到刚开出来的花娇嫩可爱,就顺手摘下一朵。没想到的是,母亲不一会就会来问我,有没有看见她的花。母亲讨厌别人摘她的花,但她又不好意思责怪我。这时我总会说:“这一朵花太好看了,我想摘去房里多看两眼,别让呆在某个角落,稍不注意就谢了。我想用肉眼留住这美丽的瞬间呀!”

“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县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在《槐花》一文,写的是一对养蜂夫妇如何走在一起的过程,男人五十岁,女人三十出头。在生活中,年龄差距之大应该说是少见的事,让我不由地想到新闻中所说的拐卖少女的案件。原文很短,作者也发出疑问,有那么简单?也许,这个女人认为此生真的遇见了爱情,两个人走在一起的理由就那么简单吧。

说来也好巧,我的母亲也是四川“辣妹子”。曾有一天,我问母亲,总听你说父亲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但又为什么不远万里嫁了过来呢?她得有些模糊,但我偶然明白了,因为他们相爱了。你说,为什么王子公主的故事总是以婚礼为结局呢?后来,在普通的婚姻生活中,恋爱的感觉慢慢地被柴米油盐磨灭了,而婚后的爱情总是俩人相互挑挑拣拣,但又相互支撑着走下去。

记得高考期间,有几个晚上,紧张的考试导致我精神状况不太好甚至梦魇,我让母亲陪我睡。不到几天,母亲就说没有父亲睡在她的身边她睡不着。我觉得好笑,这是什么奇怪的症状?可转念想,也许这就是父亲给她的安全感吧!当俩人走在一起时,就一定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将他们紧紧连接在一起了,旁人无法琢磨与明白。

读罢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的文字的妙处,以及散文那触及灵魂的惊人魅力,所及之处给人的感觉就像春天般温暖、舒适且平静。它似乎反映了生活中某种本质的东西,正如书中所写“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当我在这平凡的岁月中驻足时,总有那么一瞬发现原来草木是那样葱郁,在某一个特殊的角度喷泉能和阳光映照出彩虹,它犹如时间的艺术品,净化心灵。

《人间草木》读后感


庄子曾经说过“物之不齐也,物之情也”,汪曾祺先生也谈论到“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大千世界之中,万事万物都各有自己的特性,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前段时间,读了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一书,更让我明白了许多事情和感受到了人世间各有不同的美。

《人间草木》一书当中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果一蔬;第二部分二为:季节的供养;第三部分是:四方游记;第四部分是:联大师友;第五部分为:从容而安。每一个部分下面囊括了许多相关文章。从书中我们可以得知汪老先生的所见所闻,见识与经历,心态与为人,不得不被人折服。读此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老先生写自己在西南联大时候的故事,也是他自己的求学时候的故事,在书中辑四部分。

例如,在写《西南联大中文系》这一篇文章中,他介绍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当时诸多的教授有清华的,也有北大的和南开的,以回忆当时多校联合办学在艰苦的条件下共同学习。此外,他还在文中写道当时关于中文系的学风:民主、自由、开放。他通过自己来进行举例,说他在皮名举先生的《西洋通史》课上交了一张规定的马其顿国的地图,皮先生阅后,批了两行字:“阁下之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汪曾祺先生惊叹地认为似乎这样也可以了。

人们经常说“管中窥豹”,能够通过窥一斑而见全貌。文章中有一段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位曾在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么苦,为什么能出这么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了两个字:自由。”文章到这戛然而止,不言之意熟虑思之。

通过汪曾祺先生简略的回忆描写,由此我们大体能够从中回味。西南联大短短几年的办学时间居然能够为日后新中国的发展建设,提供如此多的人才精英,这并非偶然。而是它们对于教育地真正践行,从总体上抓校风、把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教授师资方面,对老师的绝对信任和多样化考核教学;在细微处,着眼关注于学生对于学习的真正需求以及包容教育培养。此外,我们仍然能从书中悟道,西南联大对于学生在教育学习方面;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的,帮助学生在日后生活上的改善,更是通过良好的教育理念进而涵养学生人格、品德修养,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一如汪老先生,我们便能知晓,虽然人生历经磨难却始终以一颗乐观、包容、自得的心对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人们常说偌大的中国已经容不下一张小小的书桌了,但是仍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百年复兴,呕心沥血、矢志耕耘;才造就了今日之盛世。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