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前行》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10:11

推荐《《前行》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前行》观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是关于电影中的人物、情节、主题思想,还是对导演、演员、摄影等方面的评价?明确主题有助于使你的作文更有针对性。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观后感作文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电影《前行》的基本情况,如导演、主演、上映时间等,并简要概括自己的观后感。
b.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人物形象: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如主角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
- 情节分析:解读电影中的关键情节,探讨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主题思想。
- 主题思想:总结电影想要传达的主题思想,如勇敢面对困境、坚持梦想、珍惜友谊等。
- 导演手法:评价导演在影片中的表现,如镜头运用、场景设计、音乐选择等。
- 演员表现:分析演员的表演,如角色的塑造、情感表达等。
c. 结论: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表达对未来观看类似电影的期待。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语言要准确、流畅,避免出现错别字、病句。
b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像战士一样战斗前行——读《把一切献给党》有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双一流”院校校长给今年的大学新生送出了第一份礼物——经典红色读物《把一切献给党》。本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吴运铎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为血肉,以共和国的枪炮制造史为骨骼,以一个真正党员的党性觉悟为魂魄,从66年前首次出版到今天激励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像一个战士一样战斗前行。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0华诞之际,由为新中国兵器工业发展作出卓著贡献的吴运铎著,工人出版社编辑何家栋修改,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把一切献给党》是适宜向祖国的生日献礼的。

吴运铎与工人出版社职工合影

历经战火初心不改 工人蜕变共产党人

吴运铎出生在矿山上,父辈的影响、生活的环境和童年的憧憬让幼年吴运铎产生了第一个梦想一一做一个管机器的工人。可到处战乱,家园尚且难保、吃饭都成问题,做工人的梦想就不得不一再搁置。几经波折,童年的主人公随着家人逃难到湖北老家,在大冶的煤矿,小吴运铎终于得以成为一名工人学徒。旧社会的学徒生活艰苦险重,主人公却本着一股对技术和原理的钻研劲边工作边学习,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一步一个脚印地克服了种种困难。时值抗日战争爆发,矿上的抗战讲座和新华日报的编辑为这位辛勤的工人的心里埋下了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不久,煤矿被日本人占领,看到家园又一次荒芜、当局的软弱无能,吴运铎坚定了信念,不远千里奔向皖南云岭,参加了新四军。参加革命之后,吴运铎把自己的技术全部贡献给了军工工作,从修理枪械、制造刺刀等最基本的工作做起,边修边学、边学边探索,不怕苦不怕累,只怕工作落于人后。主人公和战友们在深山中建立超了兵工厂,从无到有起厂房、炼工具、造枪械,就这样把一支支新步枪送到前线。

1939年5月18日,吴运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我认识到,为人类最美好的理想一一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就是终身最大的幸福。我要把自己完全交给党,听党的话。”

书中,吴运铎始终坚守自已的初心一一做一名工人,他把共产主义的事业作为自己最崇高的理想,从满腔热血的爱国工人蜕变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为我们注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战士的本色。

吴运铎自勉

三次重伤不离岗位 牢记使命不负重托

吴运铎在岗位上有三次负伤的经历:

第一次,为任务需要赶工,左脚踝骨在工作中受伤,他一度高烧四十度,治疗时沿着踝骨挖了一个月牙形的大洞,足有半个碗口大。

第二次,为研究炮弹制作方法,雷管在他手中爆炸,左手炸掉了四个手指,肉和皮炸的飞了起来,贴在墙上,贴在桌面上左腿膝盖炸开了,露出了膝盖骨,左眼直滴血,什么也看不见了,脸上炸了几个洞,浑身麻木得失去了感觉,反而不知疼痛。术后他的左手四指和左腿没有得到有效恢复,左眼失明。

第三次,试爆的炮弹在他身前爆炸,人被轰到五六丈外的沙地上,左手腕被炮弹截断了骨头,右腿膝盖下被炮弹炸劈一光,骨头也截断了。脚趾炸去了一半,脸上许多伤口不住流血,炸烂的衣服被血漫透,成了血人。术后他的左手腕和右腿被接上,行动不便,右眼中存有弹片,视力受阻。

而受伤之后,吴运铎是这么做的:第一次受伤后,他心中惦记着工厂,腋下夹着两根拐杖,一只脚跳回工厂,马上投入了紧张愉快的劳动。第二次受伤后,他躺在病床上还记录起机床设计的方案和结构草图,从伤口的动脉血管喷出一线血流,直喷到病房的墙壁上。伤口没有好他就强烈要求出院,拄着一根树棍徒步二十多里,远远看见工厂茅屋的影子,他忘了疼痛跑了起来。第三次受伤后,为了让工厂的同志在研究中少走弯路,他在病床上把自己的心得写成小册子;他如饥似渴地读着各类书籍学习知识,害怕自已会双目失明的他还学起了二胡。

三次受伤后,吴运铎依然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第一次受伤后,他带着队伍渡过长江,在苏北建立起子弹场。第二次受伤后,在他的带领下兵工厂超额完成每年生产六十万发子弹和研究制造迫击炮炮弹及地雷的任务。第三次受伤后他在病床上完成了炮弹信管的设计任务。

书中,吴运铎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述说了,什么是牢记使命一一就是坚决完成任务,立足岗位,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捍卫忠诚。

工作中的吴运铎

“中国保尔”铁血丹心 永葆本色战斗前行

吴运铎伤愈后,应组织要求,担任军工学校的机械制图讲师。从此,他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已的热度。1951年10月,吴运铎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在媒体相关报道中将他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同年,他参加了十一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

本书中的语言朴实而纯真,感情含蓄而热烈,信念厚重而高扬,向我们展现这位老党员、老前辈“鞠躬尽瘁、只争朝夕”的人格境界,用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把一切献给党”的应有之意。吴运铎于1991年5月病逝,他的精神和文字是留给我们年轻人的案头卷和工具书。初心不改,本色不变是他一生的“日常”;像一个战士一样去战斗,是他作为党员的“规定动作”。我们应当从中汲取力量和信念,接好薪火,传递到个人党性修养和工作学习的神经末梢上去!最后,我把本书结尾处的话摘抄出来,这既是我们的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党员、老前辈的精神瑰魄,也应是激励我们新一代走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年青党员的座右铭,让我们像一个战士一样战斗在岗位上,把一切献给党。

“亲爱的同志们!我们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是生龙活虎、精力充沛的战士,随时准备到最艰苦、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要永远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做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把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切,都交给祖国、交给人民、交给党吧!从人民和党那里,我们将获得无穷的力量,去移山倒海,开发矿藏,修建水闸,征服沙漠,把我们祖国建设成美丽的花园!在敌人还没有投降的时候,不要放下你的武器!在为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的斗争中,做一个无限忠诚的战士,永远前进!”(本文首发于:长安街读书会,作者:徐云。)

领航——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观后感

作者:都本玲(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2021年6月28日晚,《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在北京鸟巢体育场隆重上演。演出全面回顾了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史,热情讴歌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伟大征程》充分发挥综合性舞台和情景史诗的巨大包容性,以一种多维立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叙事模式,将中国共产党百年间的重要事件和历史时刻浓缩到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通过凝练的舞台语言,象征写意的表现手法,震撼的历史影像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时空,于舞台的方寸之间书写下一部气势浩荡、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全剧以时间为序,分为四大篇章。第一篇章“浴火前行”,通过《破晓》《起义 起义》《土地》《长征》《怒吼吧 黄河》《向前 向前 向前》等节目,描绘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第二篇章“风雨无阻”,以《开国大典》《战旗美如画》《激情岁月》等节目,讲述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第三篇章“激流勇进”,通过《春潮澎湃》《特区畅想曲》《回归时刻》《跨越》《党旗在我心中》《行进的火炬》等节目,赞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四篇章“锦绣前程”,以《东方奇迹》《人民至上》《强军战歌》《新的天地》《命运与共》《领航》等节目,歌颂党的十八大以来,万众一心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不难看出,演出的四大篇章正是对党史的呼应与诠释。

习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为讲好党的百年史诗故事,《伟大征程》主创团队探索了音乐、舞蹈、诗词、戏曲、影像等艺术的多种表现可能性,最终呈现出情景舞蹈、合唱与舞蹈、歌舞、戏剧与舞蹈、情景大合唱、诗朗诵与合唱、情景交响歌舞、鼓乐歌舞等多元艺术叙事形式。

音乐是情景史诗的灵魂。选择有故事的音乐,用音乐来讲故事,是《伟大征程》的一大特色。纵观演出的整体布局,时间是明线,音乐是暗线,二者共同贯穿全场。选取什么样的音乐,怎样用好这些音乐,是整个作品编创的关键所在。《伟大征程》中采用了大量经典革命歌曲和红色影视音乐,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中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大众记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象征意义。用熟悉的曲调做铺陈,让故事的讲述更加生动流畅,唤起观众的共鸣,直击人心。

以第一篇章“浴火前行”为例。节目《破晓》开场压抑感充斥着舞台,近代中国饱受战乱,灾难深重,西方列强如恶犬分食中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杀戮场面触目惊心。一片黯然中,《国际歌》旋律响起,舞台上新青年开始汇聚奔走:“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段音乐是共产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不屈斗争的象征,用在这里代表着觉醒者的声音,它冲破了黑暗,也预示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开端和传播。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由光未然、冼星海所创写成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抗日军民广为传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节目《怒吼吧 黄河》表现的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此处选用《保卫黄河》的音乐,恰到好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大屏幕上黄河壶口瀑布奔腾咆哮,舞台上演员随音乐的铿锵起伏列阵,营造出波澜壮阔的场景,正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抗日,气势不可阻挡。

再如第二篇章“风雨无阻”,节目《战旗美如画》表现的是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只一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马上把时空推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战场。遥想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正是唱着这首《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战歌》奔赴朝鲜英勇杀敌,保家卫国,挺起了新中国的脊梁。很显然,对的音乐用在对的地方,一句顶一万句。

音乐之外,LED大屏幕在此次《伟大征程》故事的讲述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百年风云变幻,需要传递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制作团队花大气力对数字舞美进行完善,特别是选用大量历史珍贵影像资料,用真实的力量撼动观众,让历史说话。“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为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在大屏幕上被生动还原,海量信息扑面而来,直观又富于冲击力。一幕幕鲜活的画面,一张张生动的面孔,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一个个来之不易的胜利。与舞台上的艺术表演一样,大屏幕上的影像也是党史这个伟大故事的重要讲述者,二者共同承担着带领观众“不忘初心”“重走来时路”的重要使命。

充满象征性写意的舞台表现也是《伟大征程》的重要特色。党旗和党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符号贯穿全剧。汶川地震后的废墟场景中,一面绣着金黄色党徽的红旗被高高举起,黑白色的世界随之出现了橘色曙光,众人将手伸向党旗的方向,是力量,更是信任。党旗的出现是一种隐喻,有困难的地方就有中国共产党,“有党旗的地方就有希望”。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紧急动员驰援武汉,物资支援,医护人员支援,方舱紧急建设,舞台中央的演员围成一颗跳动的心脏,而在这万众一心共抗疫情的时刻,背后飘扬的正是一面党旗。整场演出中,无论是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党徽党旗总是出现在核心而重要的位置。它象征着党的先进领导,也象征着希望与力量。演出的尾声,当《领航》旋律响起,高达16米的金色党徽庄严升起,这是对党的象征主题的再一次升华与定格,“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这一象征性的舞台写意形式推向了顶峰 。

《伟大征程》以艺术为媒介书写党的历史,讲述中国故事,立足全景式宏大构思,巧妙处理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群像与个像、全局与细节等关系,实现了严肃史诗主题的生动与流畅,体现出深厚的历史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审美追求,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了一份诚意拳拳的厚礼。

总摄影师:林毅

图片:林艺摄影团队

来源: 光明网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