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看一本书的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13:15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看一本书的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关于看一本书的读书笔记作文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选题与主题
1. 选择自己感兴趣、有深入思考价值的书籍,以确保写作的积极性。 2. 明确作文主题,围绕书籍的核心内容展开,避免偏离主题。
二、结构安排
1. 引言: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出版信息、内容概要等,引出主题。 2. 主体部分:分点论述,每点阐述一个观点或论据,层次分明。 3. 结论: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三、内容要点
1. 精选书籍中的精彩片段,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 2. 引用书中观点,但要注明出处,避免抄袭。 3. 结合实际生活,阐述书籍对自己的启发和感悟。
四、写作技巧
1.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生动形象。 2. 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 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连贯自然。
五、注意事项
1. 避免长篇大论,控制篇幅,使文章简洁明了。 2. 避免使用口语化、粗俗的词汇,保持文章的学术性。 3. 注意语法、标点符号的使用,确保文章规范。 4. 适时运用举例、引用等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

浅谈这九本书|我的读书心得

2022年第一季度读书小结

第一个季度的书都是从图书馆借的,真是应了那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借书就有还书的期限,为了能在规定的日期里还书,难免要督促自己尽快读完。不过话说回来,这次已经超过了规定的还书日期,交滞纳金是在所难免的了。

由于在读每一本书的过程中,我基本上零零总总地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来和大家分享,所以,这里不再就每本书谈论细节,主要是讲讲我对每本书总体的概括性感受,最后做一个我自己的感受评分。

《看见与被看见》

85%的内容可读性强。在这本书中还能有幸拜读国内部分有识之士的文章,实属不易。由于我读国外的书比较多,所以这本书帮助我看到国内的部分作家、学者还有专家对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中肯的见解和客观的态度。

《最初的爱 最后的故事》

集故事性、科学性、仁爱之心于一体的书,实际收获高于想象所得。

这本书读起来既像一本故事书,又像一本科普书,既像在写医学,又像在写科学。无论你怎么看待这本书,有一点是公认的,这本书的作者一定充满仁爱之心。

《人间失格》

“私小说”是二十世纪日本文学的一种特有体裁,其特点是取材于作者自身经验,采取自我暴露的叙述法。作品所呈现的大多是人在困境中的骚动和不安、自我的损毁与人性的残缺以及死亡中的虚无感。是一种写实主义的风格,是日本近代文学的主流。

在宣扬正能量的世界里,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还有人写这种书?更不能理解这种体裁还能成为一个国家近代文学的主流。

我读完这本书后,更多的感受是:每个人内心都有消极的能量,即使没有表达出来;既然存在,就不能刻意去忽视;一个人愿意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罪恶和消极感受分享出来,这个人是勇敢的,哪怕他最后选择了死亡;而至于读者如何去理解,有句经典的话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并非所有人都只能从中看到消极,或许,也有人看到了生命的珍贵。

我也再多说一句,建议思想不够强大的人还是不看为好。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非常厚重的一本书,一本核事故的纪录片。据说国外拍过和这次核事故相关的电影,但是现实中的灾难程度很难用电影的形式完全呈现出来。

以前,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仅来源于课本,然后就是苏联的作家。课本就不说了,作家的作品难免有渲染和想象还有夸张的成分,再加上苏联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对这个国家的感受很虚幻和抽象。

这本书共450万字, 整本书围绕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始末娓娓道来。我觉得自己在读这本书前,对于这个国家的感受,就像一直身处在和煦的暖阳之下,当揭开这片厚厚的帷幕时,却看见了和着冰碴儿的烂泥,满目疮痍。

一本好书,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一个故事,一次事故,还有集中性地对一片土地、一个国家的深刻了解。

《沉默的病人》

一本悬疑小说。

如果看过阿加莎·克里斯蒂或者东野圭吾的作品,再读这本书会觉得它有点小儿科。所以,这本书更是悬疑小说,不太用得上推理。我也不是很认可书封面上的那句话:“多少看似完美的夫妻,都在等待杀死对方的契机。”这句话有误导之嫌,我想作者表达的并非此意。这句话更有可能是为了迎合国内大部分读者的阅读倾向性而想出来的。

《有象》

《看见与被看见》的姊妹篇;15%的内容尚可。

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文章只能算泛泛之谈,读了如隔靴搔痒,不够深刻。唯独一篇《在咖啡之神与咖啡之鬼之间》还能咂巴出味道。

有时候不能期望太高。正因为读了《看见与被看见》,我意犹未尽,期待能继续看到国内作家的表现,没想到啊没想到。当然,其中有几篇关于音乐、绘画方面的文章,作者想表达的意图很好,但是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做铺垫,外加上要懂物理和数学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意图(在‬如何‬将‬专业性‬强的‬知识‬说的‬普通人‬能‬理解‬这一点上‬,这本书‬远不如‬《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

因此,我感觉没有人会真正想去读它‬。

《别逗了,费曼先生》

《费曼语录》

这两本书是结合起来读的。一起读的好处是,加深了对费曼在科学、兴趣、学习、政治和人生等方面的观点的认识和理解,两本书有交叉有互补,获益匪浅。

《费曼语录》是精华,《别逗了,费曼先生》是对精华的诠释。如果仅读精华,可能有些语录不好理解,因为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说这句话,以及当时的语境是什么。那么,带着疑惑去读诠释,就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了。

我读费曼作品的最大收获是:原来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乐趣所在,看上去貌似平淡无奇的日子其实暗藏了很多玄妙,如果轻易看不见,就刻意去发现。

《理想国》

没有给这本书满分的最主要原因不是书的原因,是源于我自身的理解能力不足,读完之后似懂非懂,虽然很多篇章也努力地去反复咀嚼,认真做笔记,却仍有囫囵吞枣之感。能让我有所安慰的是,能看懂之处仍起到了解惑的作用。

如果说,《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我看社会状态的一个独特的点,那么《理想国》就是一个面,或者说,是一个全观性的东西。

这本书很多篇幅读起来很过瘾,一问一答,环环相扣,我皆拍照留存,待今后慢慢消化。

给这九本书的评分

第一季度,平均一个月读了三本书。这个速度偏慢,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书都费脑,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从而延缓了阅读速度(我知道自己的脑袋就那么回事儿,离读懂高深的好作品还有很长的距离)。

如果都如《沉默的病人》,通篇就说一个故事,情节性强,这种书往往几个小时就看完了。读小说是最容易沉浸其中的,而推理小说更是自带吸引力,所以,当时从图书馆借回来后,第一个晚上就先把这本书读了。

最后,我给这9本书评了个分,当然,这评分仅仅代表我个人的感受。

今天,要去还书了……

欢迎转发,谢绝抄袭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今天要分享书是《如何阅读一本书》,豆瓣评分8.2到9.1分不等。

作者莫提默.艾德勒,美国出版界和学界传奇人物。被称为“阅读圣经”的本书,很多人评价很难读下来,个人觉得正常(自我安慰)。译者是出版业二十多年从业者,也表示:如果没有多年的寻觅和颠簸,发现与失落,读这本书的感受也不会这么深刻,收获不会如此丰富。

保持自己的阅读计划,读几年再来看这本书,不失为一种选择。

现在的教育还没有足够资源做到因材施教,本人作为大浪淘沙教育中漏出来的沙子,深深觉得自己给自己重新做定制化教育非常有必要,于是读书显然是最可行的办法,如何通过阅读对自己进行继续的“深造”,这本书的指导有一定参考价值。

这本书的指导更适合培养个人的研究能力、自学能力。

读本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增进阅读理解能力,换言之学会本书的方法,可以在理解力、阅读能力上有个进步。

【本篇目录】分为三个部分:

一、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

二、阅读的四个层次。

三、对个感触。


说明:

1.概括得肯定不全面,只选取自己已经理解的、并且有用的部分做整理。工具类,论述类的书最终要达成行动。

2.书中所有的技术都不是相互割裂的,互相包含和依赖,像学习一项运动一样,先学动作分解,但是在实际运用时是一个整体,无法分解。

3.本书与其说是在教阅读,不如说在教怎么学习,思路和技巧可以广泛运用于其他方面,比如听课。


一、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

  1. 被动阅读:

a.没有目的、被动接收讯息;娱乐、消遣。(不在本书讨论范围)

b.阅读对象只提供资讯,例如报纸,不用调动自己的理解力。

  1. 主动阅读:

a.带着技巧和目的,其中的技巧,这正是本书讨论的范围。

b.阅读对象用于扩展增进自己的理解力,作品比读者水平高出一截。(不能高太多,跳一跳够得着。)

c.理解更多事情,而不是获得更多资讯。

  1. 主动阅读——自我发现型学习

a.主动阅读需要调动理解力,不仅要了解现象,还要知道为什么,还要横向关联。

b.主动阅读没有老师辅助,需要调动思考力、想象力、感知力,训练有素的分析和行思能力。(这 本书的重点和难点——分析阅读)

c.阅读是跟缺席的老师学习。遇到问题向自己提问,自己思考和分析。但是这个思路其实也可以用 于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


二、阅读的四个层次。

  1. 基础阅读

a.理想状态是:小学四年级左右意识到,可以因为好玩、满足好奇心、或者为了扩大视野而自主阅读。

b.​初中毕业,能在同一个主题上,对不同作者提出的观点做比较。这是阅读的成熟阶段,应该是一个青少年就该达到的境界,也是终其一生应该持续下去的。(反正我作为中年人是没有达到)

c.​在其他阅读阶段也有基础阅读的问题,例如古文、外文。不应该耽误在基础阅读上,可以学习更高阶的技巧。

  1. 检视阅读

a.个人总结:用15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浏览书名、目录、序言、前言、简介、摘要、索引等内容,随意翻读几页,了解书的主旨,重点等,大致判断书值不值得读,有没有自己需要的东西,是否需要仔细进行分析阅读。

b.关于阅读速度,一个有用的训练技巧,测试过,保持高度专注,内容也不是特别晦涩的话,还是有希望训练出来的。

导致速度慢的原因:逗留和倒退。“半出声式”阅读。拍摄下来阅读一行字眼睛五六次,或是看过两三行时倒退到原点。(眼睛移动时看不见,只有停下来才能看见。)

训练方法:用食指中指合并指着书页上的字移动,移动速度要略快于眼睛,让眼睛跟着手指移动。眼睛能跟着手移动,就能在移动中读到这些字句。

个人觉得前期训练,看完一段可以用一句话复述一下,看看信息有没有损失。

看到这里有必要缓解眼球疲劳

3. 分析阅读:

a.重点难点来了,真的读到想摔书。觉得可以先了解一下,拿到具体的阅读对象一步步对照做一下。难读的一个原因是,这本书的框架不是一般方式,讲了A之后,A1和A2没有作为二级标题,而是继续和A一样作为主标题。内容属于细分项,标题还是大标题。加上内容穿插交织得太厉害,能力不足,读死我了。

b.原因二:本书主要观点是“广不如精”。作者原话:这些分析阅读的规则是一个理想化的阅读。没有多少人用过这样的方法来阅读一本书。而使用过这些方法的人,可能也没有办法用这些规则来阅读许多书。这只是衡量阅读层次的理想标准。

分析阅读第一阶段:把书归类、一句话总括一本书、写一本书的大纲及每一部分主旨、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者想解决的问题。

  1. 大纲书中给出过参考公式。目前是边读边做思维导图是个不错的选择。
  2. 原话:理论上,大纲可以比原著要长。这让我想到很多注疏解读类的书籍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3. 从血肉丰满中找到骨架,也看作者是怎样用血肉丰富一个骨架。

分析阅读第二阶段

  1. 减少信息的损失:找到一个词在上下文中背后真正的内涵,避免和作者无效沟通。用个人理解举例:比如佛学讲“空”,多数指的是不能单独成立,因缘和合,或是觉性和对境之间并非没有空隙等,初学者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判断这个字代表什么都没有,于是学习就产生障碍,因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怎么能说什么都没有呢?
  2. 找出主旨(诠释一本书的内容):通过关键字句(高频、困惑、带有重点标记)总结重要主旨。重新架构其前因后果。确定哪些问题作者已经解决,哪些作者无法解决。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

  1. 评判一本书。只用我感兴趣的想象文学作为例子。例如对于小说我们可以玩味作品本身,但不要教作者做事。作者的故事发生的巴黎,你不要说发生在伦敦更好,而有权利批评作品中的巴黎。
  2. 除非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4.主题阅读
    a.自己想研究一个问题,想通过自学来解决。
    b.选取几本信得过的书,像是了几位老师。请出每一本书中关于这个部分的论述。
    c.各位老师的观点和表述,可能出现一些矛盾,也可能相互关联,或者角度不同(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角度)
    d.经过一系列有序提问(结论的来源,论据等),读者对各位老师的观点做总结,有了对最初问题的研究基础。



三、个人感触:


如果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我会选择重点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部分,其他部分完全可以略过,即使"检视阅读"也有点重要,但是在分析阅读中也有提及,直接看分析阅读即可。


各类书籍应该如何阅读的部分可以作为工具书,等遇到这个类型的书籍时再阅读相应部分。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