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八一主席讲话内容》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2 02:49

怎么写《八一主席讲话内容》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八一主席讲话内容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保理解讲话内容:在动笔之前,首先要确保自己对八一主席的讲话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可以通过阅读讲话全文、观看讲话视频等方式,全面了解讲话的主题、观点和重要论述。
2. 突出主题:在作文中,要紧紧围绕八一主席讲话的主题展开论述。明确指出讲话的核心观点,如爱国主义、国防建设、军队改革等。
3. 结构清晰: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讲话背景和主题;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讲话内容,结合实际案例或个人感悟进行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讲话的重要意义。
4. 语言表达: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避免使用模糊不清、过于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5. 结合实际:在论述讲话内容时,要结合实际案例或个人感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结合国家政策、军队建设等方面,阐述讲话的重要意义; b. 结合个人经历或身边事例,谈谈自己对讲话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c. 分析讲话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启示。
6. 引用讲话内容:在作文中适当引用八一主席讲话中的关键语句,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量

习近平“八一”讲话振奋军心士气 凝聚国家力量

8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在讲话中回顾了90年来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赞扬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历史功勋,阐述了人民军队的传家法宝和力量所在,提出了推进强军事业的根本要求。为加深理解习主席的讲话精神,《中国访谈》特别中国军事科学院的军史专家进行解读。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

8月1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习主席的讲话洋洋洒洒8000多字,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对解放军的发展历程做了总结,也提出了一些新思想和新概念。为了加深对习主席讲话精神的理解,《中国访谈》特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两位军史专家进行解读,他们分别是军史研究室主任郭志刚、副研究员周鑫。两位好,感谢做客《中国访谈》。

郭志刚:各位网友,大家好!

周鑫:各位网友,大家好!

中国网:习近平主席首先对解放军的历史功勋和发展成就作了充分肯定,其中,也对解放军的现状做了一个描述,就是这样一段话:“人民军队已经由过去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联合的强大军队,由过去‘小米加步枪’武装起来的军队发展成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的强大军队。”请郭主任给我们谈一下您对这段话的理解,诸军兵种联合、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况?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军史专家郭志刚。

郭志刚: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基本上是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通过引进、接收和仿制苏联的武器装备,使我军的装备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建国之前,我军是一支以单一陆军为主体的部队,这种单一陆军更主要的还是步兵。在渡江战役的时候,我们才组建了第一支海军部队,就是华东军区海军。空军还尚未组建,还是通过办航校来积累专业的技术人员。建国后,我们开始了建军的高级阶段,先后组建了空军、海军和陆军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铁道兵等领导机关,这样诸军兵种的合成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了50年代末期基本上是一支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了。

到60年代,1966年7月,我们又组建了第二炮兵,也就是中国从此有了战略导弹部队。海湾战争以后,我军根据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目标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开启了我们军队建设的转型之路,当时也叫开启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叫复合发展,推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军以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军队加速发展,比如像歼-20、运-20,大型的新型驱逐舰,新型的导弹、坦克等等一些武器装备列装,所以我们军队的信息化水平快速提高。陆军加快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作战型转变,海军加快由近海防御向近海防御与远海防卫型相结合转变,空军加快了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第二炮兵则加大了对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的建设。

因此,习主席在“八一”讲话中对我军建设发展的水平给予了评价或者叫定位,他就说:“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的强大军队”。我觉得这一定位是非常准确的。

中国网进行定位也是对未来目标的一个要求。对于强军事业的方法和手段,习主席提出了四个方面,即: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和依法治军。政治、改革我们过去说得比较多一点,下面有请周研究员给我们着重讲一下科技兴军带来怎样的成果?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研究员、军史专家周鑫。

周鑫:正如广大网友很关心的,前几天我们在朱日和阅兵,这次阅兵公开的武器装备里面有40%的新型装备是第一次公开亮相,这里面有广大网友大呼过瘾的,比如歼-20、东风-31AG,像歼-16、红旗-22、东风-16改等等,这一系列应该叫大国重器。这样的公开亮相可以说表明了我军在科技兴军的水平上又提高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军现有的强大的军事实力。

大家都知道,像大国重器它不光体现在战争时期,它能够起到战争决胜的重要砝码作用,在非战争时期它实际上起到很强的战略威慑作用,因为它的威慑可以辐射到方方面面,也就是说武器装备在某一个领域它能够体现着并带动着全国各个行业科技水平的进步。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国家“两弹一星”重大工程的推进,不光我们的原子弹、我们的氢弹等等试爆成功了,更大层面上它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科技工业的发展。

中国网: 习近平主席非常重视改革创新,在讲到军改的成效时就说,我们“建立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实现人民军队组织形态的整体性重塑”,“人民军队的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请郭主任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郭志刚: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战争形态正在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加速推进军事转型,加速推进军事力量的结构重塑,谋求战略竞争和博弈占领主动地位和优势地位。

我国现在正处于什么阶段呢?就是国家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阶段,必须深化军队改革,这样我们这支军队才能担负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力量支撑的历史使命。所以,这次军改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建国后我们进行了十几次体制编制的调整和改革,这次是最彻底的,是一次整体性、革命性的变革,我们说是真正的脱胎换骨。

中国网:可以说意义深远。

郭志刚:重塑、重构、重建,整体的转型,新在哪里呢?改革现在还在进行中,讲几个方面的发展。

第一,改变了过去的四总部体制,实行军委多部门制,就是军委设立15个部门,使军委机关成为军委的参谋机关、执行机关和服务机关,这样就能更好地在体制上实现中央军委和中央军委主席 对军队的领导和指挥。

第二,把七大军区调整划设为五大战区,组建战区联合指挥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组建了陆军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了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健全军兵种的领导管理体制。这样一种改革就突破了长期以来那种大陆军的体制和大军区的体制,向建构联合作战体系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建构起比如从军委到战区、再到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这样一个体系,另外还有一个从军委到军种、再到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这两个体系就在这次改革中建构起来了。

第三,形成了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这样一种新的军兵种结构,构建起了全新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第四,组建了军委联勤保障部队,开始构建现代联勤保障体制。

第五,新调整组建了包括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建构了全新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和军事科研体系。这五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中国网:这五个方面可以说从根本上进行一个彻底的改革。

郭志刚:是的,革命性的变革,总体性的变革。

中国网:对这几年的军改和军队发展,大家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党中央、中央军委非常强调军队要能打仗。

周鑫:对,能打仗、打胜仗。

中国网:包括习近平主席在这次讲话中也指出了,“必须始终聚焦备战打仗”,“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习主席还提出,“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的手段”,要“坚持底线思维”。这应该是习近平主席首次这么讲。我们过去讲和平相对多一点,现在是强调敢打必胜。对于这段话,周研究员您怎么理解呢?

周鑫:大家都知道,军人是因为打仗而存在的,这是军人的天职。但是军人打仗为什么呢?又是为了争取和平。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辩证法,换句话说应该就叫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能不必打,你越不能打就越挨打,这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这也说明军事力量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不仅在战场上我能决战决胜,更在于平时我能止战、慑战,所以我们说军人在练兵打仗是我们应尽的一个天职,只有在非战争时期不断的磨砺、不断的训练,我们才能够做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做到令出行随,才能够做到不辱使命。

刚才主持人也谈到,习主席也在反复强调军队要提高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我想这不光是一个国家的统帅,一个国家的领袖对我们军队提出的要求,同样也是这个时代对我们正在崛起中的大国,甚至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这支军队提出的现实需求。大家知道,现在我们周边并不安全,因此作为一支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军队,只有能打赢你才能够震慑别人的侵略,你只有能打赢才能维护住国家的利益,也就是你只有能打赢才能捍卫我们民族的复兴,才能托起我们的中国梦。

这个话题又切换到前两天网友们看到的朱日和的大阅兵,实际上阅兵展现的是这支军队的魂。我们知道在非战争时期,没有任何一项庆典活动能够比得上阅兵更能够展示我们的军威士气。

我们翻开历史看一下,在明朝永乐年间的时候,实际上当时就举办过一次震惊全世界的大阅兵,当时了27个国家的使节来观摩,通过这次阅兵,它的君威致胜和当时实行的睦邻友好政策,可以说一文一武之间很好地支撑了这个国家在周边国家的影响,也很好地让中西亚这些国家和当时的明朝绵延保持着睦邻友好关系,一直到明朝的末年。

我们再看战争时期,在二战爆发以后,德军开始大军压境,到1941年11月的时候,已经兵临城下了,但是苏军仍然在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莫斯科阅兵,阅兵完以后部队就直接开上战场,既振奋了士气,可以说又扭转了一场战争乃至一个民族的命运。所以不管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非战争时期,一支军队必须要保持高度戒备,保持非常高的战斗力,所以习主席为我们提出的必须提高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

《中国访谈》主持人对话军史专家郭志刚。

中国网: 在讲到军改的要求时,习近平主席也指出必须坚持和发展党的军事指导理论。这几年来我们媒体对于新装备、高端装备的介绍比较多,而对于军事理论创新涉及得比较少。现在想请郭主任给我们介绍一下,近两年来我军的军事理论创新取得哪些突破和进展呢?

郭志刚:刚才主持人说了,网友特别关注新的武器装备的发展,对军事指导理论关注度不够。实际上军事指导理论对于一个军队的发展,包括未来的战争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军事领域的竞争,武器装备是一个方面,实际上很重要的军事指导思想、作战理论的精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军事理论创新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实际上它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各国也都非常重视通过军事理论创新来推动军队建设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军的军事理论实际上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但是它集中体现在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中,习主席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论述也是全党全军的智慧的结晶。习主席的重要论述既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使命任务、指导方针、强大动力、根本保障、科学方法,也了新形势下为什么强军、怎样强军,未来打什么打仗、怎样打胜仗等重大问题。

具体来说,比如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新形势下的军事战略方针,提出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还有包括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等等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实际上都是我们党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发展的重大成果。当然,新的军事理论也有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过程,更有一个实战检验的过程。军队在不打仗的情况下,一切理论一方面通过实战化的训练,包括实战环境下的军事演习来检验它、修改它、完善它,特别是战法,肯定不能纸上谈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就是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的方法来进行检验和完善。

中国网:习近平主席讲话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谁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段话想请周研究员给我们解读一下,习近平主席在建军90周年之际做这样的表态具有怎样的意义和针对性呢?

周鑫:昨天和广大网友一样,我也是在电视机前第一时间聆听了习主席的这段讲话,大家应该注意到一个细节,习主席讲完这段话以后,全场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这个掌声是发自内心的,是带着一种自豪的、骄傲的情绪——这样的掌声。

习主席作为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在我们建军90周年这样一个非常盛大、非常隆重的时刻,讲了这段话,发出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语,应该说极大地振奋了军心士气,也凝聚了国家力量。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现在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有个基本的问题就在于:国家要复兴,我们要实现中国梦,我想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或者一个标准,就是国家的主权不容任何人去挑战,国家的利益在任何时间都是要去维护的,这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这是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所以我觉得习主席在这样的一个非常隆重的时刻,掷地有声地讲了这段话,也再次表明了我们中国人民是珍爱和平的,绝不搞侵略、不搞扩张,但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击败一切外来侵略的这样一种信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按照我们中国的古话、成语叫“居安思危”,但周边的现实条件已经不再是居安思危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已经叫“居危思危”了。

军史专家周鑫畅谈聆听习近平主席“八一”讲话的感想。

我们可以环顾一下周边,虽然我们很向往和平,但是大家都能够感受到,我们周边一些国家的战争阴霾日益迫近,我们现在是须臾不可放松、不可轻视了。现在我们周边的安全形势并不太平,而且我们在复兴之路上也会遇到很多的艰难险阻,但是有一条,中国人民历来是热爱和平的,我们绝不容许任何人肆意侮辱、欺凌,这是我们从鸦片战争以后得出的一条历史教训。所以说习主席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场合提出了这么有底气、能够振奋人心的话,我觉得也帮助我们再次找回了我们中华民族以前老说的那句老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血性的呐喊,也再次帮我们找回了人民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这样一种精锐之力。所以,我觉得昨天习主席的这番话极大地振奋了我们的军心士气,极大地凝聚了我们全国人民的骄傲自豪的情绪。

郭志刚:我觉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个时候,刚才说我们军队从“小米加步枪”逐步进入到“飞机加大炮”的时代,(现在)还在这样的过程之中。但是当时我们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我们当时也说我们一定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任何侵略者,就是到60年代,特别是在“文革”那么动乱的情况下,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是在英勇地保卫着自己的祖国,所以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我们军队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十八大以来军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习主席讲这个话应该说更有底气了。

中国网:就是我们现在不但是有信心,也有实力了?

郭志刚:有能力。

中国网:再次感谢两位给我们带来精彩的解读,感谢两位。

郭志刚:谢谢。

周鑫:谢谢!

中国网:也感谢各位网友收看,下期再会。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佟静;摄像:董超/刘凯;导播/后期:刘哲;摄影:杨楠;主编:郑海滨)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7年8月1日)

习近平

  •   2017年8月1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回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展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汇聚起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同志们、朋友们!

  90年前,我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处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国人民处在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着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

  然而,正当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背叛人民,向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血腥的屠刀。一时间,神州大地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中国共产党面临被赶尽杀绝的严重危险,中国革命处于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在严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自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英勇投身为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幸福,为中华民族谋独立、谋复兴的历史洪流,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90年来,人民军队历经硝烟战火,一路披荆斩棘,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

  ——这个伟大的历史功勋就是,英雄的人民军队,在党领导的22年武装革命斗争中,以无往不胜的英雄气概、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打败了国内外异常凶恶的敌人,夺取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以鲜血和生命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奠定了牢固根基,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这个伟大的历史功勋就是,英雄的人民军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全面履行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的职能,胜利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多次边境自卫作战,打出了国威军威,捍卫了祖国万里边疆和辽阔海空,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形成中国大国地位、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坚强后盾。

  ——这个伟大的历史功勋就是,英雄的人民军队,积极投身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有力服务和保障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依法履行香港、澳门防务职责,有效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各种威胁,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分裂破坏活动,积极参与对外军事交流合作和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撑。

  人民军队一路走来,紧跟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步伐,在战斗中成长,在继承中创新,在建设中发展,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不断提高,威慑和实战能力不断增强。人民军队已经由过去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联合的强大军队,由过去“小米加步枪”武装起来的军队发展成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的强大军队。

  同志们、朋友们!

  90年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历经挫折而奋起、历经苦难而辉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胜利,也是人民军队英勇奋战的胜利。

  在这个光荣而庄严的时刻,我们深切怀念创建和培育了人民军队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同志和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军事家。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

  在这个光荣而庄严的时刻,我们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人民军队革命烈士们。他们的牺牲奉献,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战斗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各个岗位上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预备役军人和广大民兵,致以节日的祝贺!向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民军队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在各个时期为人民军队建设作出贡献的转业退伍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和烈军属,表示诚挚的慰问!向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顽强拼搏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致以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人民解放军建设的全国各族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受阅部队。 新华社记者 李涛/摄

  同志们、朋友们!

  90年来,在长期实践中,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下前进,形成了一整套建军治军原则,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培育了特有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法宝,是人民军队必须永志不忘的红色血脉。

  ——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力量。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千千万万革命将士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在挫折中愈加奋起,在困苦中勇往直前,铸就了拖不垮、打不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钢铁雄师。在风雨如磐的漫长革命道路上,我军将士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忠诚,造就了人民军队对党的赤胆忠心,造就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的鱼水情意,造就了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冲锋陷阵的坚定意志。

  历史告诉我们,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民军队前进就有方向、有力量。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这一条当作人民军队永远不能变的军魂、永远不能丢的命根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

  ——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人民军队的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从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到千难万险的长征路,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从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英勇斗争到抢险救灾、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顽强拼搏,从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无私奉献到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实际行动,崇高理想信念的灯塔指引人民军队一路向前。

  历史告诉我们,革命理想高于天,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攻坚克难、战无不胜、发展壮大,关键是人民军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有崇高理想信念,有为理想信念而英勇献身的崇高追求。崇高理想信念是人民军队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是全军将士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炬。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矢志不渝坚持崇高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敢于为崇高理想信念而奋不顾身奋斗。

  ——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改革创新的伟大力量。人民军队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一整套建军原则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精兵简政,解放战争时期组建五大野战军,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调整体制编制,人民军队边战边改,边建边改,愈改愈强。从红军时期的“十六字诀”,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十大军事原则”,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零敲牛皮糖”,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战略方针的不断调整,人民军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实践中探索规律,在世界军事史上书写了战争指导艺术不断创新的生动篇章。

  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人民军队不断发展的康庄大道,人民军队的力量来自改革创新,人民军队的胜利来自改革创新。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不断获得发展进步的生机活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勇于改革、善于创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   2022年7月27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 新华社记者 李刚/摄

  ——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战斗精神的伟大力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人民军队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狼牙山五壮士”、“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英雄群体和革命先烈,用生命诠释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面对气焰嚣张的强大敌人,人民军队曾经发出了“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血战到底,人民军队用大无畏的气概赢得了党的信任、人民赞誉,也赢得了世界尊敬。

  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没有顽强的意志,没有敢于牺牲的品质,再好的武器装备也不能保证胜利。一代一代革命军人正是靠着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伟大气概。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大力弘扬敢打必胜的精神品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革命英雄主义的昂扬斗志。

  ——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革命纪律的伟大力量。人民军队素以纪律严明著称于世,自创建之日起就把革命的坚定性、政治的自觉性、纪律的严肃性结合起来,统一意志、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千军万马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攻如猛虎、守如泰山。正是由于有了建立在高度政治觉悟基础上的革命纪律,将士们哪怕冻饿交加,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哪怕烈火焚身,也岿然不动,直至付出生命;哪怕身陷绝境,也坚守战位,慷慨赴死。人民军队始终是高度团结统一的战斗集体,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历史告诉我们,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一支军队的力量,不仅要看其人数,不仅要看其武器装备,还要看其纪律性。一支没有纪律的军队,只能是乌合之众。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用铁的纪律凝聚铁的意志、锤炼铁的作风、锻造铁的队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向前进。

  ——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完全彻底为人民奋斗,哪里有敌人,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战争年代广为传唱的民谣,就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生动体现。

  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就能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人民子弟兵。

  同志们、朋友们!

  人民军队的历史辉煌,是鲜血生命铸就的,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人民军队的历史经验,是艰辛探索得来的,永远需要我们弘扬。人民军队的历史发展,是忠诚担当推动的,永远激励我们向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与时俱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我们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大力加强政治建军,坚定不移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我们推进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建立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实现了人民军队组织形态的整体性重塑,迈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的历史性步伐,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我们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推进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我们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不断提高人民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


  •   2021年11月26日至28日,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6日亲切接见全体会议代表。 新华社记者 李刚/摄

  经过5年努力,人民军队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同志们、朋友们!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今天的世界,国际形势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全面向前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面临难得机遇,具备坚实基础,拥有无比信心。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前进道路从来不会是一片坦途,必然会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走出苦难、中国人民实现解放,有赖于一支英雄的人民军队;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必须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把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   2020年1月19日、20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驻云南部队,深入边防一线,看望慰问官兵,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全体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诚挚问候和新春祝福。这是1月19日,习近平在某边防营同官兵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李刚/摄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跟党走。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形势如何变化,我们这支军队永远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全军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贯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决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头脑要特别清醒,态度要特别鲜明,行动要特别坚决,不能有任何动摇、任何迟疑、任何含糊。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和发展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人民军队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先进军事理论的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党在新时期的强军思想。全军要认真贯彻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坚持用党在新时期的强军思想武装官兵,引领强军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强军是具有很强开创性的事业,我们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勇于突破,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在新时期的强军思想,让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强军伟大实践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始终聚焦备战打仗,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安不可以忘危,治不可以忘乱。我们捍卫和平、维护安全、慑止战争的手段和选择有多种多样,但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手段。人民军队永远是战斗队,人民军队的生命力在于战斗力,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确保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全军要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认真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把握现代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扎扎实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要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全面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中国人民珍爱和平,我们决不搞侵略扩张,但我们有战胜一切侵略的信心。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谁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人民军队要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全面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要深入贯彻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发挥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锻造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全军要坚定不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加快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战略,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瞄准世界军事科技前沿,加强前瞻谋划设计,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人民军队建设和战斗力发展的贡献率。要增强全军法治意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加快实现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需求整合,统筹增量存量,同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努力开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新局面。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国防意识,满腔热忱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为强军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做人民信赖、人民拥护、人民热爱的子弟兵。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人民军队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人民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全军要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牢记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神圣职责,坚决保卫人民和平劳动和生活。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保持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永远做人民利益的捍卫者。要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以实际行动为人民造福兴利。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不断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

  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军队将一如既往开展国际军事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积极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责任和义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力量。

  同志们、朋友们!

  90年艰辛探索,90年不懈奋斗,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的发展前景是无比光明的。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团结一心向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书写强国强军更为辉煌的篇章,不断创造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新的光辉业绩!

来源:《求是》2022/15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