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童心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13:56

推荐《童心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童心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你的观后感要围绕童心这个主题展开,可以从电影、书籍、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等多个角度来阐述。
2. 确定观点:在写作前,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是赞同、反对还是中立。观点要鲜明,有说服力。
3.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童心观后感的背景,如电影、书籍的名称,作者、导演等,引起读者的兴趣。
b. 正文:正文部分是观后感的核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描述:对童心这个主题进行描述,包括其内涵、特点等。
- 分析:结合电影、书籍中的情节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分析童心对个人、社会的影响。
- 比较:将童心与其他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如童真、童趣等,突出童心的独特性。
- 评价:对童心进行评价,可以肯定其积极作用,也可以指出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c.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童心的思考和展望。
4. 语言表达:观后感要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以下是一些建议:
a. 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东北网小记者王锐:情暖童心有感

小朋友你们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有爸爸,妈妈陪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伴着啊?想去哪玩就去哪玩?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如果大人不满足就耍耍小脾气。哎!你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可那些留守儿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做为一位爱心募捐使者参加了“情暖童心”希望工程留守儿童爱心午餐活动。在松北区万宝小学我见到了9名捐助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境都不一样,有的父母双亡,有的父母在外地长年打工,有的父母重病的。望着那一双双稚嫩的脸庞,你可曾想过他们那颗幼小的心灵承担着怎样的忧伤。我们的六一愿望很简单,就是吃,玩。而他们的最大心愿却是希望爸爸,妈妈能回来看看他,陪他过六一,哪怕一次也好。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攥钱,把他们留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他们小小的年纪不仅要独立的生活,还要照顾爷爷奶奶,还要学习。他们就像小草一样坚强地生活着。

他们不但学习好,业余活动也很多。当看到他们把课桌当做餐桌,吃着米饭咸菜时,我的心狠狠地一颤。我们的午餐是什么,天天大鱼大肉,色香味俱全的,甚至是吃够了鱼肉。哪怕是把我们吃不了的那一部分给他们吃多好!把我们买零食或是买玩具的钱节省下一部分给他们多好!把我们的压岁钱送给他们一小部分多好!那样他们就可以改善一下午餐了。我把妈妈给我的零花钱为他们买了一份爱心午餐。小朋友还给他们带去了水杯,书本,衣服等物品。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友情互动,他们带领我们去了一个快乐基地“采摘园”,采摘了新鲜无农药的草莓,生菜等,这就是他们的劳动乐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留守儿童的困苦和辛酸。希望我们人人都能尽一点微薄之力,奉献一份爱心,用我们的爱去温暖他们的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以童心发现 以成人反思——再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童年的秘密》这本著作,我在十几年前就读过了,现在重读,依然激情涌动、感触颇多。经典之所以常读常新,是因为经典的光芒能清晰地照见我们的弱点,并时刻提醒我们规避修正;经典中呈现的智慧,成为我们永世的参照。

那么,童年有什么秘密呢?人在童年时期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诸多特质,有的很快就消失了,有的影响一生,还有很多是未被发现的,需要成人耐心持久地观察研究,这是成人终生学习研究的功课。

事实上,成人鲜有这种耐性。在成人看来,儿童的表现常常有悖于常理,而这些所谓的常理,则是成人的规则、成人的标准、成人的约定,与儿童没有丝毫关系。很多时候,成人没有把儿童当作儿童,忘了自己的儿童时代,对儿童的行为不细加考虑,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指责、呵斥,甚至怒骂、拳脚相加,把儿童吓住。

哭闹是儿童的语言,是儿童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他们难受了就发泄一通,以引起成人的关注。如果成人置之不理,任其哭闹,对儿童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或许还有一定的危险。我想起母亲讲的一个细节。我弟弟几个月的时候,母亲在床上铺了一块黄油布,防止他尿湿被褥;一天傍晚,母亲去厨房做饭,顺便在弟弟的枕头旁点了一根蜡烛。不一会儿,就听见弟弟发出一阵阵声嘶力竭的哭声。母亲有点儿纳闷儿,赶紧跑过去,吃惊地看见蜡烛倒了,已经引燃了油布。母亲迅速灭了火,弟弟得以脱险。如果母亲不及时赶到,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可见,儿童的哭闹多是有具体原因的。

儿童的敏感期是蒙台梭利较为关注的儿童特质。儿童在一段时间内,观察力特别强,能一眼发现细微的事物及事物之间细微的差别。这一点,我也深有感受。在我外甥女两岁时,我把她妈妈上初中和高中的毕业照拿出来,让她辨认哪个是妈妈。我认为她一定认不准,因为十几年过去了,她妈妈从少女到青年,容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她很快就从几十名少男少女中准确地找到了妈妈。敏感期转瞬即逝,在这期间,成人要多陪伴、多鼓励、多引导儿童,使其有更多奇妙的发现。

敏感期不仅仅眼睛管用,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譬如,我儿子上幼儿园时,幼儿园采用双语教学,儿子在幼儿园学到了几个英语单词,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论走到哪里,见到与学过的单词对应的事物就能流利地说出相应的单词,但到了小学就没有这种热情了。蒙台梭利把这些称为“爱的智慧”。成人没有这些“爱”,也就不会有这些“智慧”。

儿童成长依赖成人,有人把照看儿童看成负担,因而也就懒得尽心。婴儿刚来到人世,就交给月嫂;等稍大些,又交给保姆;再大一些,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小学,父母离孩子越来越远。这是当年蒙台梭利生活的西方的情况,也是我们当代中国的现状。是啊!父母舍得为孩子花钱,这不是已经尽心尽力了吗?还能怎样?殊不知,父母在孩子身上少一分陪伴,孩子就少一分亲情,甚至多一分风险。

孩子在有的父母眼里,不过是“小摆设”。高兴了逗弄、亲热一番,不高兴了就指责、训斥,更多的时候是不冷不热。这样一来,孩子在家庭中便有了疏离感。

很多时候,儿童所依赖的成人是靠不住的。蒙台梭利痛心地写道:“对儿童来说,‘尊重’成人是他唯一应该做的事情,因为弱者要尊重强者。”成人是儿童生长的障碍。这是残酷的事实,不是危言耸听。儿童是在一边突破成人的压抑,一边向成人妥协的博弈中艰难成长的。

多年来,我们自以为是地把“听话”视为教育孩子的“黄金标准”,把孩子的“听话”视为教育成功的最大成就。蒙台梭利却说:“儿童的抗议被认为是不服从,那对成人来说将是危险的。”这本出版了87年的书,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理念能够颠覆我们引以为豪的教育观。这种“听话”的教育其实就是奴化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打造成没有思维的“呆子”,把活生生的人压制成驯服后的工具。

人和人的真正相爱是接纳与陪伴,在需要的时候扶一把,而成人做得远远不够。

“七岁八岁万人嫌。”孩子的多动,孩子的调皮,孩子的哭闹,孩子的黏人,孩子的执拗,孩子的说谎,孩子的反抗,孩子的厌学,孩子的逃课等,想到这些可能就会有人感到头痛;但孩子的聪慧伶俐,孩子的天真无邪,孩子的热情善良,孩子的纯洁真诚,孩子的守信宽容,孩子不容破坏的秩序感等,也是成人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优点。人类最优秀的素养,在孩子身上保留得最完整。成人离孩子越远,其实离真善美也就越远,离人的原生素养也就越远。成人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净化自己,才能对孩子更好,才能虚心向孩子学习,人类社会的前景才更加光明。陶行知先生说的“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也是对成人发出的警示。成人不要无视孩子身上诸多闪光点。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不仅创造了自己,而且创造了成人,并提出了“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著名论断。童年时的外界环境和条件是一方面,他自己的成长也另有一套神秘模式,成人决不能生硬粗暴地干预孩子或随意包办,而要尽可能地为儿童成长创造好的环境,使儿童按照自己的样子自由成长。父母很难像教育家或心理学家那样从专业视角研究儿童,但如果能够少发怒、少干扰、少以“专制”的暴君意志取代儿童意愿,做到最大限度的克制、最大能力的呵护,也说得过去。

从本质上看,成人更离不开儿童。蒙台梭利说:“没有儿童的帮助,成人将会颓废起来。如果成人不努力自我更新,一层硬壳就开始在他周围形成,最终将会使他变得麻木不仁和冷酷无情。”儿童是家庭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不仅指儿童是未来的新生力量,而且指儿童本身能够催生新生力量,儿童在任何社会都是最活跃的活力因子。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成人的最佳作品,照料孩子是所有成人共同的使命。

童年是人类频频回望的精神高地,许多优秀的作家都有以童年为母题的经典之作。童年是人类最后一块未被污染的圣土,捍卫童年是成人必需的职责。

“我们必须使自己的内心发生一次根本的变化,防止从成人角度出发理解儿童。”这声音穿过近90年的时空,依然振聋发聩。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