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8 19:15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幼儿读书笔记写作注意事项
一、选择合适的书籍
1.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如童话、绘本等。 2. 选择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意义的书籍,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注意笔记内容
1. 简洁明了:笔记内容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 2. 重点关注: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书中的重点内容,如故事情节、人物特点等。 3. 引导思考:引导幼儿思考书中的问题,如故事中的道理、人物的行为等。
三、运用多种笔记方法
1. 图画笔记:鼓励幼儿用图画表达对书籍的理解,如画人物、场景等。 2. 词语摘抄:摘抄书中的关键词汇,有助于幼儿积累词汇。 3. 故事复述:让幼儿复述故事内容,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注意书写规范
1. 字迹工整:幼儿在书写笔记时,要注意字迹工整,便于阅读。 2. 格式规范:按照一定的格式书写,如日期、书名、作者等。 3. 标点符号: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使笔记更加完整。
五、培养阅读习惯
1. 定时阅读: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幼儿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2. 鼓励分享:鼓励幼儿与
澎湃新闻记者 杨思超
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2岁孩子读2000册绘本”、“4岁孩子家里藏书5000册”,在社交媒体上能发现不少阅读“牛娃”,也会看到有些妈妈每天会分享严格的阅读计划。当下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也有不少父母不知道如何选书,如何给孩子讲书。
不要只“卷”阅读量
“别人孩子一年能读近千册绘本,我们孩子也一定要做到。”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有的家长会过于在意孩子阅读书籍的数量,而轻视阅读质量。还有的为了完成阅读计划,要求孩子每天必须读多少页。
实际上,在阅读上只求快求多,不仅不能让孩子从阅读中获益,反而会摧毁孩子的阅读兴趣。
什么是正确的读书指导?“日本绘本之父” 松居直曾说过,“父母越像骑手般进行读书赛跑,结果越是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孩子读书是孩子的快乐,而非父母的面子。父母要把有趣的书而不一定是有用和有益的书,放在孩子的身边,让孩子自由地感受读书的快乐。可能的话,大人和孩子一起营造快乐的读书氛围。”
阅读习惯培养需要量身定做
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爱上阅读,首先要给孩子选择合适的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费冬梅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书贵在精而不在多,与其萝卜白菜都往筐里装一样选100本书,不如让孩子把一本好书读100遍。孩子们看书是有心理动力的,这个动力就是阅读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另外,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图书时,要考虑他们的生活经验、心理发育和认知水平,不宜选择难度太大的书。训诫味道太浓、画风呆板毫无个性的图书,也不能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读书是一个很个性化的事,任何书单都只是参考,为孩子选书一定要依据孩子的年龄、兴趣和阅读水平来选书。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理解力,可以和孩子先读一本他喜欢的书。
选对书是第一步,对于不识字的孩子,父母如何陪孩子进行有效地阅读同样重要。在读绘本时,不应该只是读书上的字,还要引导孩子根据图画体会书中的故事。通常好的绘本书中的插画,集合了画家的创作心思和意图。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看图,通过封面图辨识作者创作意图,通过书中插图猜测故事情节,提升孩子艺术感受。还要鼓励孩子发现细节,进行现实生活的移情。
有些父母通过读书让孩子识字,虽然这能达到识字效果,但对于图画书来说,只指读,不看图画,就会错失美育的培养。
有效阅读需要积极进行亲子互动
在亲子共读时不要忽视提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锻炼倾听能力、发展儿童语言和智慧,是亲子共读功能中的两个。在亲子共读时,积极互动是促进有效阅读的方式之一。父母应适当鼓励孩子提问,提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引发孩子思考,再进行交流。对于交流阅读的输出,可以是语言表达,也可以是文字或者是画画。不少阅读研究者建议父母和孩子要共同探讨读后感,这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少孩子喜欢打断阅读者进行提问,有家长觉得这是不专注的表现。其实这反倒是证明孩子在专心听故事、尝试理解语言的意思、思考故事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同,很多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无法支撑他们把问题留到最后,所以父母应该及时回应孩子问题,然后在结束时,对于这个问题在做整体内容理解的解释。
总的来说,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时,父母的角色应该是有正确方法的辅助者。“中国父母很焦虑,一碰到书就会想到学习,就会变得严肃起来。”关于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幼儿教育博士李坤珊提出了“三个家常”。
“家常人”,家庭中的成员都要有阅读习惯,孩子喜欢模仿,当看到爸爸妈妈看书,自然也会去阅读。“家常菜”,为孩子准备书,就像做菜一样,要品类丰富。“家常事”,要形成固定习惯和孩子一起读书,每天抽出一个固定的时间进行共读。
责任编辑:陈华
校对:张亮亮
❤畏惧阅读题
❤随便做阅读题
❤不看阅读理解原文就开干
❤追求快速做阅读题,不管对不对
❤脑子里想法太多,书面表达能力跟不上
以上是孩子不会做阅读理解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针对上面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
如何规范地作答阅读理解,让孩子克服阅读理解这个大难题。
1. 正确地阅读原文
怎么样阅读原文才是正确的呢?
读得太快,会漏掉关键信息,读得太慢,考试时间又不够用。
这里先跟大家说一个很关键的点,阅读原文,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原文的结构。
有的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
也就是先总的说中心思想,
再分说其中的每个方面,
最后再总结文章,提出中心思想,使文章内容升华。
有的文章是“总-分”的结构,即开始就说明中心思想,下文再分说。
因此,阅读原文,最重要的是要细读原文首尾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再细读其他自然段的首尾两句话。
遇到关键句子,要及时用铅笔在句子下面画下横线,
方便问题的时候容易找到。
2. 学会有条理,清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许多孩子阅读理解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看到问题的时候,
自己脑海里瞬间就有了很多的想法,
但是一到下笔的时候又不知道如何开始,
又或者写出来的句子不通顺、甚至是病句。
这就说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好,不足以支撑他想表达出的想法。
因此孩子们可以平时可以多积累好词好句。
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把遇到的成语,好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或是一些非常优美的句子收集起来。
有空的时候,就试着用这些好词好句写一两段小随笔,这样就能不断地加强孩子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规范问题
很多孩子觉得,为什么我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明明已经写了很多内容了,但是为什么老是得不到高分呢?
其实,很多孩子虽然阅读理解时写满了内容,但是老师在批改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都是重复的,只不过一种的不同表述。
而阅读理解的得分点,是“踩点得分”,也就是要到“点”才有得分,不然即使孩子写满了试卷,也可能只会收获一分的“辛苦分”。
要想写对阅读理解的得分点,就必须规范地去解答阅读理解。
怎么样规范地解答呢?
首先,要先审题,明确问题问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
是问修辞手法,还是中心思想,是要续写故事,还是结合现实谈谈自己。
其次,孩子问题一定要条理清晰,
最好是每个得分点前用数字“1、2、3、4”分隔开,一个得分点一句话。
这样子,有利于孩子整理思绪,将脑海中的想法依次呈现出来,
也有利于改卷老师评分,让孩子得到更高的分数。
4. 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应当明确的是,阅读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好习惯,家长们不能操之过急,一开始就买各种名著古籍塞给孩子。
家长们应该结合孩子自身的情况,买适合他们的书,慢慢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
低年级的孩子可以看一些拼音版的童话故事,最好是有插图的。
看完之后,还可以让孩子们根据书里的插图看图写话。
此外,阅读课外书只是消遣、不是学习。
课外阅读顶多只能积累文学常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还是离不开一定的训练,不是有一句话嘛,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写摘抄记提要,有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说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5、阅读写作不分家
写作就是一种表达自己头脑中意识的一种方式。
在我们的阅读理解中,有1-2道主观题,主观题就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完整的表达出来。往往考试的时候写不出来的题目,一看到参考答案,就有一种“我也是这样想的”的遗憾。练习写作,就是为了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把题目答得更加有说服力,也就是回到了第2点。
不管怎么说,课内的文章总归是最基础的。在孩子的基础还不够扎实的时候,希望能够先把课内的基础学好,家长们一定要有耐心。
有家长留言说,孩子看了语文教学视频,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那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就是孩子掌握了最基础的内容,成绩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
反之,孩子课内的基础没有掌握好,再增加其他的训练也只是增加负担而已,对孩子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多识字、多阅读、多写作都是提高阅读理解的方法,只是需要行动,需要时间积累而已。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