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名人读书故事读书笔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20: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名人读书故事读书笔记的作文,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 明确作文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名人读书故事展开,阐述其读书的意义、收获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2. 选择合适的名人:在众多名人中,选择一个与读书故事相关度较高的名人,以便更好地展开论述。可以选择国内外知名人士,如作家、学者、政治家等。
3. 梳理读书故事:在写作过程中,要详细梳理名人的读书故事,包括其读书的经历、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心得等。注意突出故事中的亮点,为读者展现一个生动、鲜活的读书形象。
4. 分析名人读书的意义:结合名人的读书故事,分析其读书的意义,如增长知识、提升素养、丰富人生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社会贡献等。
5. 引用名言警句:在作文中适当引用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些名言警句应与作文主题紧密相关,体现名人读书的精神风貌。
6. 结合自身实际:在阐述名人读书故事的意义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对读书的认识和感悟。这样可以使作文更具个性和真实感。
7. 注意文章结构: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名人及其读书故事;
名人读书趣事多(推荐收藏)
名人读书趣事多文|千年飞山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卷有益”,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在知识这座山峰上,登得越高展现在眼前的景色就越壮阔,每一个人想要在这座山上爬得高,就要有渊博的知识,必须刻苦读书。古人爱书成痴,留下了许多关于读书的励志故事、经典趣事,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对纸质书籍失去了兴趣,许多人一年到头也没翻上几页书。据有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只有11.6%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仅有12.1%的国民日均阅读图书超1小时。古今中外,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很多名人志士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此和书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当前,人们习惯了将手机捧在手中,而不是书本,在接受手机碎片化信息的同时,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拿起书本读书。下面,为大家分享几则名人读书趣事,希望大家读后有所感悟,并重新捧起久违的书本。匡衡“借书”匡衡是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家中没有蜡烛照明,就在自家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凿壁偷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为了学习,匡衡不仅“借光”,还“借书”。同乡有个大户人家的主人叫文不识,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李密“挂书”隋朝时期的李密,这个瓦岗寨的义军首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苏东坡“探书”集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美食家于一身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即每读一遍书只探索一个问题。因为一本书的内容丰富,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要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就从这个角度读一遍;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用这样的方法读书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多读几遍便能事事精通。李时珍“晒书”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圣”的李时珍,少年时,他居住的地方对门有家医馆,主人却是个不学无术的庸医,假充斯文,滥竽充数,开口《伤寒论》,闭口《药性赋》,自称“赛华佗”。但这庸医家财万贯,有着藏书的癖好,平时不惜重金,购买天下医书,以此来炫耀自己。李时珍家世代为医,家境仅温饱而已,再加上常常为贫穷患者义诊施舍,因之无钱买书。为了精湛医道,博览众书,他多次向这位庸医借书阅读,都被无情地拒绝了。一年夏季,梅雨季节刚过,庸医命家人将书房内的藏书搬到院子里晾晒。各种古典医籍摊晒了满满一院子,他自己洋洋自得地在院子里踱着方步。正巧这时,李时珍路过,见满院子晒的都是书,一时兴起,走进院子里,解开衣襟躺在晒书的架子旁,也晒起“书”来。“赛华佗”莫明其妙,问道:“李时珍,你这是做什么呀?”李时珍笑道:“我也在晒书啊!”“赛华佗”更为不解地问道:“你的书在哪里呀?”李时珍拍拍衣衫说:“我的书都装在这里面。”“赛华佗”听后,知道李时珍是在挖苦他,惭愧得满面通红,无言以对。唐汝询“摸书”明末清初诗人、学者唐汝询,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自3岁起,便与哥哥读书认字,可到5岁那年,因一场大病,使他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唐汝询很痛苦,但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激励了他刻苦学习的劲头。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就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虽然唐汝洵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因为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于是,他创造了一个学习方法——用手摸,这种结绳记事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唐汝洵还喜欢上了诗歌,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得到。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诗人。王夫之“嫁书”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王夫之高兴地捡起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有人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鲁迅“惜书”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不仅苦读,鲁迅还非常爱惜书籍,从少就养成了爱护图书的好习惯。鲁迅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鲁迅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王亚南“绑书”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就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王亚南一下子就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1933年,王亚南在从红海驶往欧洲的船上,因遇海浪,大船颠簸得叫人无法站稳,他便叫餐厅的服务员将他绑在椅子上。服务员以为他怕摔倒,便照办了,谁知他却开始聚精会神地读起书来。闻一多“醉书”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在他结婚的时,发生了一件奇事。那天,闻一多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大家急得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闻一多。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华罗庚“猜书”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罗庚学识广博,一生酷爱阅读,他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阅读方法。每当拿到一本新书时,华罗庚不会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他的惯常做法是:先看看书的书名,然后闭上眼前,静思半刻,在脑海中设想。先想象如果写书的人是自己,会采用什么样的文风、篇章结构会怎么安排,然后再打开书,一一与自己刚才的猜想进行核对。如果作者的谋篇布局和自己的猜想相差无几,华罗庚就把书放到一边不读。倘若与自己的思路完全不一样,他才会捧起书本,认真地往下读。华罗庚自创的“猜书”法,即要从书本的奴隶变成自由选择的主人。
择优而读,不仅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减少了无用功,同时也使他在无形中养成了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提高。张广厚“吃书”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张广厚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曹禺“泡书”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曹禺,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搓。这哪里是泡澡,分明在“泡书”!朱自清“买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拼命买书。当时,家里每月给朱自清一元零花钱,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后来,朱自清在文章中回忆时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在朱自清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衣还值点钱了。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父亲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朱自清便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究没有赎回来。毛泽东“圈书”毛泽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演说家、诗人、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终生治学的学问家、读书家。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像他那样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实属罕见。毛泽东的中南海故居简直可称为“书天书地”,房子里到处都是书,就连床也大部分被书占领。毛泽东晚年虽重病在身,但仍不忘阅读,而每读一本书,都会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批语,并且还会把书文中精彩的地方摘录下来,写成读书笔记。巴金“忆书”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原来,巴金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茹志鹃“煮书”在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书室里,挂着“煮书”的条幅。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故事和情节,等同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这还不够,进而要‘煮’,‘煮’ 得烂熟、透彻!”侯宝林“抄书”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侯宝林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侯宝林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高尔基“救书”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高尔基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田中角荣 “撕书”
曾任过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高小以后就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田中角荣一页页地背诵《简明英和词典》、日文辞典《广辞林》,采用的办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扔了。这锻炼出田中角荣非凡的记忆力。跟着伟人学读书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思想深邃,知识渊博,而这些来源于他一生博览群书、一生实践求真。近日,有幸阅读到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徐中远著《毛泽东读书生活十二讲》(人民出版社),全书内容生动、资料翔实,用其10年近距离服务伟人读书、40年专门研究伟人读书的独特视角,介绍毛泽东读书的精神、读书的内容、读书的方法,读后从中受到莫大的启示。
毛泽东倡导“活到老学到老”,他本人更是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光辉榜样。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少年时期,他读书“像牛闯进了菜园吃个不停”;青年时期,曾在繁华的马路旁、昏暗的路灯下看书;革命战争年代,行军休息的间隙仍不忘读书。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居住地、办公地,卧室的床上、办公桌旁、会客室里、甚至吃饭的地方,全都摆满各种书籍,就连出国访问、外出开会、视察工作,都会亲自挑选要带的书目,常常一带就是几箱子,一有空闲就读书。常常会因为读书耽误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会说:“还有一点,看完再吃。”面对工作人员再三的催促,他有时也会边吃边读,还对身边的同志说:“饭可以少吃、觉也可以少睡,书可不能少读啊!”
游泳是毛泽东终身爱好的一项运动,可就在他下水前或游泳后稍稍休息的几分钟里也时常看书。时间就这样被他“挤出来”“抢出来”“换出来”。到了晚年,多种疾病接踵而来,在病魔缠身的最后几年里,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小字本的书看不清楚,就看大字本的,有的书没有大字本的,他就用放大镜阅看。在白内障手术后的一段时间里,他让工作人员为他读书。1976年9月7日到8日下午,弥留之际的毛泽东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仍然坚持要看文件、看书。据记录,8日当天,他看文件、看书11次,共2小时50分钟。
毛泽东的一生身边不能没有书、每天不能不读书。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根本原因在于,他从思想认识上、理想追求上清楚“为什么读书”。他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有自己的独特抱负和追求,始终把读书当成自觉自愿的行动、作为从不懈怠的生命实践。青少年时代,他从大量的书籍中发现王侯将相甚至乡绅都拥有土地、兵权,却从不劳动,全靠农民供养,而农民却始终备受压迫、受苦受难。他认为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必须彻底改变,劳苦大众应该当家做主。从那时起,他就坚定了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的认识基础。
延安时期,毛泽东伏案苦读马列主义著作和哲学书籍,因为革命的实践告诉他,完全照搬共产国际、苏联的革命理论并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必须总结出符合中国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新理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毛泽东的读书重点也随之转移到经济学经典著作上来,就是为了弄明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毛泽东发奋读书是为了实现他的崇高理想、远大抱负、人生追求,是为了指导总结革命建设实践的新理论新思想,是为了汲取经验、增加知识、增长智慧、丰富和完善自己。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孜孜践行的读书方法。这源自毛泽东老师徐特立的教诲,其意在“学而不思则罔”,提倡联系实际思考、批判对比吸收。毛泽东读书既“跟着书走”又“独立思考”。据作者回忆,在毛泽东做过的读书批注中,不仅有很多和著述者感情共鸣的交流,还有不少是“可疑”“可以争论”“废话”“不可信”等。毛泽东说,“跟着书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方法,但不能只是跟着书走,还要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毛泽东不仅注重从书本上学习知识,还主张到实际生活中去读“无字之书”。他在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就是说,一切有用的知识必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这种知识又必须从实际中去探求。早在青年求学时代,他就多次和同学游历各县,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更加注重深入农村、工矿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既是他研究中国革命的理论著作,更是他理论联系实际的历史见证。
毛泽东博览群书、涉猎甚广。从内容上讲,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几乎无所不读。毛泽东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小说,不仅把它们当故事读,更从字里行间看到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矛盾;毛泽东读李白、李贺、李商隐、辛弃疾、罗隐等人的诗词曲赋,从中汲取充满想象、浪漫豪放、气势磅礴、文采奇异的情怀和元素,也造就了他独特的豪迈风格、别致的诗词文采;毛泽东一生爱读鲁迅的著作,深深为鲁迅著作中所表达的彻底革命精神和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所感动,还把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座右铭;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读自然科学,穷究科学精神;读报刊资料,广泛涉猎社会信息……
或许可以这样说,读书成就了毛泽东、实践造就了毛泽东。在《毛泽东读书生活十二讲》中,我们不但能够以近景视角了解毛泽东读书的往事、故事、逸闻、趣事,更可以从他一生的读书生活中得到启示、受到鼓舞,引领激励我们多读书、善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更好地学习成才、更好地读书明志,为强国强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