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物种的起源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9 19:41

写作《物种的起源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物种的起源》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了解原著内容": - 首先要通读《物种的起源》这本书,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包括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核心概念。 - 理解书中提到的科学证据,如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等。
2.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例如对进化论的理解、对科学精神的思考,或是与当代生物学的联系。
3. "组织文章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物种的起源》及其作者,以及你想要探讨的主题。 - "主体部分":分几个段落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 对书中观点的概述与评价。 - 结合实际例子或个人经历,阐述进化论对你的启发。 - 讨论进化论对现代生物学的影响。 - 分析进化论在当代社会中的争议和挑战。 - "结论":总结你的主要观点,重申进化论的重要性,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 "注意语言表达": - 使用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过于专业的术语。 - 避免主观臆断,尽量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问题。
5. "论证充分": - 提供

从物种起源到思想变革,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过去

1831年12月,一艘名为小猎犬号的测量船于英国普利茅斯港起航。这本是一次常规的测量工作,与同时期的其他探测船一样履行着差不多的职责,没有什么特别的。但一个年轻人的出现使这次航行闻名天下、载入史册,他便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查尔斯·达尔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达尔文的祖父伊拉斯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著名内科医生、自然哲学家(科学家的前身)。

他在剑桥大学读了本科,然后又在爱丁堡大学完成了医学教育。达尔文的父亲罗伯特和哥哥拉斯也是在爱丁堡大学完成了医学教育。他本应该在家庭的安排下走上类似的道路,但凡事总有例外。

少年达尔文从来不是一个用功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活泼好动,相比待在教室里接受古板的教育,他更喜欢大自然,对户外活动和大自然表现出非同寻常的热情。

达尔文的出生地:什鲁斯伯里的蒙特山庄


1825年,父亲安排达尔文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最初达尔文对医学工作产生了强烈兴趣。但作为一名医学生,还需要参加临床示教,特别是外科示教,这些最终使他放弃了医学。

因为当时全身麻醉技术尚未出现,达尔文又连续参加了两次恐怖的手术,这便是压垮他医学生涯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在观察一场儿童手术时无法忍受,从手术室冲了出来,之后再也不去手术室了。后来直接退学。

年少的达尔文可以说是家里的“问题孩子”他的父亲甚至斥责他 “只关心射击、逗狗和抓老鼠”,说他会“给你自己和全家人带来耻辱”。

对于19世纪的人来说,达尔文对科学的追求只不过是业余爱好,并不算是一种工作。医学这条道路行不通后,家人又为达尔文安排了一条新路——成为一名牧师。

1828 年冬天,达尔文来到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大多数知识都是通过课外活动学到的,这些活动继续鼓励他对大自然产生压倒一切的兴趣。

他还非常幸运地获得了约翰·史蒂文斯·亨斯洛教授的指导,教授通过实地考察和指导,磨炼了达尔文观察自然世界的能力。

1831 年夏天,在亨斯洛教授的介绍下,达尔文登上小猎犬号,作为船上的随行博物学家开启环球航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小猎犬号的航行中,达尔文一直努力延长自己陆地旅行的时间。1832年1月,小猎犬号出发后在加那利群岛的特内里费岛首次登陆。

这是达尔文第一次登陆,他充满诗意地描述了自己在荒岛上的热带阳光下行走的愉悦感受。他发现这些岛屿最有趣的地方是地质学,并注意到火山岩和海洋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

1833年的沿海探险中收集的贝壳和哺乳动物的化石,让达尔文激动不已。特别有趣的是一种巨型哺乳动物的骨头,后来被证明是大地獭同属动物的遗骸。

达尔文在布兰卡港发现的巨型哺乳动物遗骸

1835年3月,达尔文开始第二次安第斯山之旅,骑骡子穿越5800米的波蒂略山口。在这次旅行中,他在安第斯山脉的高处发现了海洋化石,并意识到这一发现意义重大——这意味着山脉已经从海中隆升到海拔数千米的高度。

1835年9月,小猎犬号穿越浩瀚的太平洋,前往位于赤道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在那里目睹了遍布大片熔岩的荒凉地带,听见了大型蜥蜴发出的刺耳声音,看见了最北的企鹅和巨型陆龟。

加拉帕戈斯群岛和马尔维纳斯群岛上动物的不寻常分布,使他怀疑物种的永久性。

加拉帕戈斯陆龟的不同变种

小猎犬号抵达澳大利亚,达尔文在内陆之旅中,看到了袋鼠等有袋动物,看到了不寻常的产卵的鸭嘴兽,这两者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关系令达尔文感到疑惑。

小猎犬号抵达非洲南部的开普敦,是在1836年的5月底。达尔文与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会面。新物种如何出现这一“谜中之谜”在达尔文心中扎根。

1836年10月2日,小猎犬号停靠在了英国的法尔茅斯。达尔文带着新想法,回到了英国。

约瑟夫·胡克告诫达尔文:“一个人在提出宏大的生物学理论之前,首先必须进行详细的分类学研究。”无论说者有心还是无意,这句话都引起了达尔文的共鸣。

自从回到英国后,达尔文就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潜心研究,积累了关于各种主题的许多资料,如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杂交、变异及其原因、化石记录以及动植物分布。其中仅是对藤壶的研究,就用了8年。

达尔文认为藤壶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研究领域,因为当时的人们对其所知甚少。

对藤壶的规模研究不仅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分类学博物学家的严肃认真,也有助于他对物种如何变化进行更广泛的探索。

1858年,也就是结束小猎犬号上的环球考察回到英国的22年后,他才因一个意外,与阿尔弗雷德·华莱士联合发表了关于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论文,而《物种起源》这本跨时代的巨著,就是在这一年以后才得以出版。

在普遍信奉神创论以及物种不变论的年代,达尔文挑战千年以来固有的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世界观,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于自然、社会、自我的认知。

本期推荐的这本《达尔文传》是参考达尔文的日记、笔记、信件和50余幅珍贵图片资料,以成长经历和研究内容为主线,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且丰富的达尔文。

从神创论到自然选择,从物种起源到思想变革,达尔文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他传奇且壮阔的一生也值得每个人了解。

把书读 “活” 的 5 个底层逻辑,知识转化心法


一、用 “费曼教学法” 重构认知体系

上周批改周记时,发现数学课代表小林在本子上写:“给表弟讲勾股定理时,突然发现自己对‘直角三角形’的理解更深刻了。” 这让我想起物理学家费曼的名言:“如果你不能简单地解释一样东西,说明你还没有足够理解它。”

操作步骤:

  1. 选择目标:用荧光笔在书页边缘标记核心概念(如 “批判性思维”)。
  2. 模拟教学:假设面对一个小学生,用生活场景解释概念(“批判性思维就像买水果时挑坏果,要学会质疑广告里的‘甜如蜜’是不是真的”)。
  3. 查漏补缺:讲不明白的地方,用便利贴标注 “此处需查证”,第二天早读时重点突破。
  4. 简化语言:把复杂定义转化为 “三句话口诀”(如 “问来源、辨逻辑、联实际”)。
实践案例:去年带初三毕业班时,要求学生用 “费曼法” 讲解历史事件。有个学生把 “辛亥革命” 比作 “手机系统升级”——“旧系统卡顿(封建制度),工程师(革命党)开发新程序(三民主义),但兼容有问题(军阀混战),最后重启(新中国成立)才解决问题。” 这种类比让全班同学的历史平均分提升了 12 分。

二、用 “主题阅读” 搭建知识网络

刚入职时,我总困惑为什么老教师能信手拈来跨学科案例。后来发现他们都有个秘密武器 —— 主题阅读。比如为了讲透 “生态平衡”,一位特级教师同时研读《寂静的春天》《瓦尔登湖》《物种起源》,甚至找来纪录片《地球脉动》做辅助。

操作步骤:

  1. 确定主题: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如 “如何提升学习动力”)。
  2. 群书共读:同时阅读 3-5 本相关书籍,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观点(红色代表理论,蓝色代表案例,绿色代表争议点)。
  3. 绘制图谱:用 A3 纸画出 “知识树”,树干是主题,树枝是不同作者的观点,树叶是具体案例。
  4. 生成结论:在书页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考(如 “作者 A 的方法适合理科生,作者 B 的策略更适合文科生”)。
教学心得:去年组织 “青春期心理” 主题阅读时,发现学生对《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的理解深度远超预期。有个女生在读后感里写道:“原来和妈妈吵架时,先深呼吸三秒再说话,真的能避免 80% 的冲突。”

三、用 “康奈尔笔记” 激活知识转化

班里有个学生叫小宇,每次考试前都把笔记翻得卷边,但成绩总不理想。后来我教他用 “康奈尔笔记法”,成绩三个月内提升了 40 分。他的秘诀是:

  • 记录区:用思维导图记录课堂重点。
  • 简化区:课后提炼 5 个关键词(如 “光合作用”→“叶绿体、光能、水、二氧化碳、氧气”)。
  • 总结区:用荧光笔写下 “这个知识点可能会这样考”(如 “结合全球变暖,分析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
进阶技巧

  • 问题清单:预习时把疑问写在笔记左侧,上课重点听解答。
  • 错题关联:考试后在笔记空白处标注 “P35 例 2 与错题本第 8 题同类”。
  • 跨科融合:在生物笔记里标注 “此处与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相通”。
四、用 “实践验证” 打破知识壁垒

去年带学生做 “社区环保调研”,要求他们先读《垃圾革命》,再设计问卷、采访居民、撰写报告。有个男生在总结里写道:“书里说‘垃圾分类能减少 70% 填埋量’,但实地调查发现,小区垃圾桶混装现象严重,说明理论和现实之间需要行动桥梁。”

操作建议

  1. 生活实验:读完《刻意练习》后,用 “四象限法则” 管理一周时间。
  2. 学科联动:学完《昆虫记》后,组织 “校园昆虫观察” 实践课。
  3. 社会参与:读完《乡土中国》,安排学生采访本地非遗传承人。
教育启示:当知识与生活碰撞时,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有个学生读完《平凡的世界》后,主动帮父母整理杂货店账目,还写了篇《从孙少平到我的 “生意经”》的作文,被《中学生作文选》收录。

五、用 “批判性思维” 升级认知维度

批改作文时,发现很多学生写 “挫折” 主题,都套用 “司马迁忍辱写史记” 的例子。于是我组织了一场 “重新认识挫折” 的辩论会,引导他们思考:“如果司马迁没有完成《史记》,他的人生是否就毫无价值?”

培养方法

  1. 质疑经典:读《灰姑娘》时,讨论 “如果水晶鞋没有消失,故事结局会怎样?”
  2. 逆向思考:学完《愚公移山》后,辩论 “移山不如搬家,是否更高效?”
  3. 多维分析:分析新闻事件时,要求学生从 “当事人、旁观者、政府、媒体” 四个角度写评论。
课堂案例:有个学生读完《西游记》后,提出 “孙的紧箍咒是不是 PUA?” 这个问题引发了全班热烈讨论,最后形成了《从紧箍咒看现代教育中的约束与自由》的研究报告。

让知识真正 “长” 在身上

上周班会,我让学生分享读书心得。有个女生说:“以前读书像吃快餐,现在学会像酿葡萄酒 —— 把知识放在生活的木桶里发酵,时间越久越有味道。”

这正是我想告诉所有读者的:读书不是把知识装进容器,而是让它在生命里生根发芽。当我们用教学法重构认知、用主题阅读搭建网络、用康奈尔笔记激活思考、用实践验证打破壁垒、用批判性思维升级维度时,那些文字就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融入血液的智慧。

你在读书时有过哪些 “顿悟时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点赞我。记得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周解锁更多教育干货!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