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9 20: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丁丁历险记》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主题":首先确定你的读后感要围绕什么主题展开,比如丁丁的冒险精神、故事情节的精彩、人物性格的塑造等。
2. "内容充实": - "故事概述":简要介绍《丁丁历险记》的主要情节,为读者提供一个背景。 - "个人感受":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对故事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感受。 - "分析评论":对故事中的某些元素进行深入分析,如丁丁的冒险精神如何体现,或者故事中传达的价值观。
3. "结构合理": - "开头":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或者用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开头。 - "主体":分几个部分来写,每个部分都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艺术风格等。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或者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4. "语言表达": - "准确使用词汇":用词要准确,避免出现错别字或语法错误。 - "丰富词汇":使用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文章更有文采。 - "修辞手法":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5. "逻辑清晰"
埃尔热和他创作的丁丁形象。
作为一名现役记者,写《丁丁历险记》是惶恐的。毕竟,在这本漫画超过半个多世纪的连载中,主人公丁丁早已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前辈。
我不知道此刻被印在杂志上的庸常文字,能否比得上他的冒险百分之一的瑰丽——在芝加哥与黑帮斗智斗勇,在埃及追捕国际贩毒团伙,在遥远的东方打击鸦片犯罪,在北冰洋
里寻找陨落的星星,甚至比阿姆斯特朗早15年登上了月球。
这个人物几乎拥有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操。他富有正义感和冒险精神,敢于同各种恶势力进行斗争,屡屡不顾生命危险营救他人;虽然身材瘦小,却擅长格斗,在与形形色色的坏人的斗争中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化险为夷,最终战胜敌人。丁丁还是一名和平主义者,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战争,对待失败的对手也充满宽容和人道。
2021年夏天,全球最大规模的丁丁主题展览来到中国,在鲜活的场景与漫画原作中,200多个曾在《丁丁历险记》中登场的角色与观众相聚。开幕时,展厅挤满了人,周边产品也被一扫而空。在现场,我遇见了曾经的王牌记者迈克·法尔。
4岁时,法尔受《丁丁历险记》的启蒙,后来成为一名记者,如今,他自称“丁丁学家”(Tintinologist),是“英国最懂丁丁的人”。法尔四处旅行,就丁丁进行不厌其烦的演讲,并写了十几本关于丁丁的书。
我问法尔:“为什么你和这些人会如此热爱丁丁?”他说:“没有人不爱丁丁,除非你没打开过《丁丁历险记》。”
“好奇的狐狸”与丁丁的诞生
丁丁诞生在比利时,一个有三种官方语言的国家——荷兰语、法语和德语。相比于不同语言带来的隔阂,那里的人更习惯用图像交流。比利时在19世纪出现插画作品,随后有了漫画杂志和专业的漫画出版社。在布鲁塞尔,丁丁与蓝精灵齐名,是这座城市的漫画注脚。
1929年1月10日,出生在布鲁塞尔埃特庇克市镇的乔治·雷米化名埃尔热,创作了丁丁最初的形象。这个人物线条简单,看起来像年轻创作者随手画的涂鸦。他没有嘴巴,眼睛只是两个小黑点,头发也没有翘起,而是贴着额头顺下来。从外观上看,丁丁似乎处在一个模糊的年龄,可以是成年人,也可以是小孩子。
关于丁丁的原型,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埃尔热的弟弟保尔——他比埃尔热小5岁,是个军官,在比利时,人们叫他大丁丁;二是埃尔热在《童子军》(Le Boy-Scout)上发表的100部系列作品《冒失鬼巡逻队长托托》,主人公是一个极爱冒险的侦察员,也被认为是丁丁的前身。
埃尔热小时候热衷速写,爱画小人,类似“托托”这样的人物便是他当年跟着童子军小分队去探险时创作的。当时他已经有了对构图、配景和上色的感觉。因为埃尔热始终在洞察、探险并对一切充满好奇,所以他在童子军时被叫作“好奇的狐狸”。
纵观早期大量黑白版原件以及上了一半色、对话框留白的半成品稿件,埃尔热在《丁丁历险中》中最具开创性的手法,无疑是对话气泡的发明。在埃尔热之前,图画书中人物的对话设置在页面下方,与图片分离。
而埃尔热选择将对话放在人物嘴边的气泡里,便于读者获得更具沉浸感的阅读体验。这一发明,重新定义了漫画的形式。同时,埃尔热还把小说里的各种专用手法以及电影语言里特有的东西吸纳为自己的技法,并运用这些技法创作独特的作品。文字与图案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丁丁的诞生。
丁丁与他的伙伴
丁丁上路了,第一站是苏联。《丁丁在苏联》的第8页,驾驶着敞篷车的丁丁为逃脱追捕,头发被大风吹得竖起来,这让埃尔热觉得丁丁变得“人性化”了。于是,他让丁丁前额上方永远翘起一缕头发,标志性的形象从此确定。
丁丁的伙伴们是在连载的过程中陆续加入的。米卢(又译“白雪”),一只白色的小狗,有些淘气,是丁丁最忠诚的伙伴。如今,这对伙伴的“身价”已经飙升到320万欧元——今年1月14日,巴黎Artcurial拍卖行的一场拍卖中,一幅丁丁的手稿拍出320万欧元,创下漫画书艺术品拍卖的新纪录。
阿道克船长有各种奇特的骂法,比如“馊米粉”“烂黄瓜”,还有那句到今天都记忆犹新的“放你千千万万个炮”。这个爱酗酒的大叔并没有带坏孩子们,反而因为火爆的脾气和略显鲁莽的行为带来了丰富的笑料。
此外,还有生活中总是迷迷糊糊,但科技水平远超爱因斯坦的向日葵教授;以及初登场时一心想着逮捕丁丁,后来成为丁丁挚友的杜邦和杜庞兄弟。根据“洗白弱三分”的道理,两兄弟一直扮演着“猪队友”角色。其他诸如女歌唱家、艺术品贩子、飞刀杂技员、大鼻子匪首、外星生物、邪教教主等角色,仅从名字就能想象丁丁的历险有多精彩。
上世纪80年代,当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夺宝奇兵》在全球掀起夺宝热潮时,向来有自我优越感的法国人却不以为意——“哦!不过是一个电影版‘丁丁’。”这种态度引起斯皮尔伯格的好奇,也成为他后来拍摄丁丁电影的契机。
而回归绘画本身,埃尔热无疑将连环画推向了无与伦比的艺术巅峰。他的某些铅笔速写,其复杂性及熟练的勾勒、精准的色调,使人联想到丢勒、荷尔拜因、达·芬奇和安格尔的画风,他们正是埃尔热所推崇的绘画大师。就在绘制不同风貌的国家和人物之时,“好奇的狐狸”乔治·雷米逐渐成为“欧洲连环画之父”埃尔热。
《丁丁历险记》中的中国。
战争中的成功与风暴
法尔告诉我,尽管丁丁的足迹涉足东方、非洲以及许多虚构的国度,但埃尔热本人并没有去过这些地方。
与20世纪那些在战后成名的漫画作品不同,丁丁在战争期间声名鹊起。埃尔热仅凭着对异国文化和古老文明的热爱,在布鲁塞尔创作了丁丁这个形象。也因此,埃尔热坚持,丁丁需要有一个自由的灵魂,以超越国家、历史和战争,甚至连家庭也不需要——这与埃尔热很像,他甚少讨论父母,两任妻子都没有孩子。
颜博诺(Bruno Jans)是比利时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他同样将埃尔热视作开放的象征。“尽管他(埃尔热)很少旅行,但他受到了如此多不同国家文明的启发,他笔下的丁丁无疑是拥有娴熟外交技巧,积极促进国际合作和友好民间关系的代言人。”
这种自由的欲望体现在漫画中,便是丁丁对各式各样交通工具的驾轻就熟。吉普车、老爷车、装甲车、潜艇、飞机,天赋异禀的丁丁生来就会,而这些载具总是被埃尔热绘制得栩栩如生,就连专业汽车收藏家也迷恋不已。
法尔说,这些载具的灵感,是埃尔热取材于位于布鲁塞尔的汽车世界博物馆的结果。同样的例子还有丁丁在非洲,他在刚果遇到的豹人、独木舟和阿伦巴亚神像等是有原型的。
现实的细节就这样随着埃尔热的生活嵌入奇幻的漫画里。
上世纪30年代末期,埃尔热的作品暗藏着一些对欧洲法西斯政权的隐晦批判。在《奥托卡王的权杖》中,丁丁前往虚构的国家西尔达维亚,在这里,丁丁同歹徒墨索特勒(Musstler,即独裁者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混合)斗智斗勇,最终阻止了其吞并邻国的阴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埃尔热坎坷与成功并存的时期,比利时卡斯特曼出版社出版的《丁丁历险记》达到前所未有的数量。
在出版社的推动下,埃尔热终于接受了出版彩色版《神秘的流星》,但始终保持他原有的简洁明了的风格,并采用均匀柔和的色调,没有阴影和颜色的渐变。故事首次出现了丁丁公寓的地址——拉布拉多街26号,一个具体的地方,象征着现实的裸露。
某天晚上,丁丁夜晚散步时观察到大熊星座多出一颗星星,于是前往天文台询问台长发生了什么,被告知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与之对应,现实中这一时期的埃尔热也遭遇了危机。
1940年,德国军队占领比利时后,德方关闭了埃尔热的报社。这位漫画家只好听天由命,到一家从事纳粹宣传的报社谋生。1944年9月,比利时被盟军解放后,这家报社被关闭,全体员工被指控为纳粹同党。埃尔热本人多次被捕,后来又被禁止从业两年之久。
没有人不喜欢《丁丁历险记》,如果你不喜欢,那是因为你还没看过。
到月亮上去吧!
《丁丁历险记》在战后影响力更甚。上世纪60年代初,法国总统戴高乐在记者会上被记者询问“请问晚上在床头放着什么书?”,戴高乐“丁丁”。从7岁到77岁的读者都被其笼络,丁丁的辉煌可见一斑。
战后百废待兴,,但埃尔热打算把丁丁送上月球。为了追求可信度,埃尔热做了大量考证工作,耗费6—8年之久。他曾向航天领域的专家询问、求证登月火箭船舱的构造,再让工作室的助手们按照确认后的火箭模型画图。
丁丁主题展览橱窗旁的展签上,印着埃尔热的一句话:“人类因为相信梦想而把梦想变成现实。”这句话来自埃尔热一幅漫画的题词。它是埃尔热向阿姆斯特朗表达敬意而作,画面中丁丁、阿道克船长和向日葵教授在月球上欢迎阿姆斯特朗的到来。
晚年的埃尔热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从漫画转向先锋艺术的创作,与同时期的安迪·沃霍尔等人有着深厚友谊,尝试过不同流派的绘画,也收藏了诸多作品。在《丁丁与字母艺术》中,阿道克船长在故事结尾成为一位艺术品收藏家,并选择隐居。
丁丁的冒险也停止在此刻。1983年3月,埃尔热因白血病去世,遵其本人遗嘱,丁丁不再连载。
《丁丁与字母艺术》便是《丁丁历险记》最后一部未完成作品。当月法国的《解放报》封面是一幅有关丁丁的漫画,画面中,丁丁扑倒在地,米卢在旁边说“丁丁死了”——这幅漫画便是为纪念埃尔热而发布。
对于在快节奏的钢筋森林中生活的年轻人而言,爱情大概率是奢侈品,但友情不是。朋友的定义也许因人而异,但谈及重要性一定具有普遍的共鸣。
荧幕上的经典拍档,丁丁与他的小狗白雪、以及一起冒险的朋友之间的友情,在很多人心中都有着很深的印象。
自1929年1月10日诞生以来,丁丁这个几十年如一日披着米色风衣、头上倔强地竖着一撮呆毛的漫画人物深深影响了几代人。
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笔下的丁丁,有着独立的个性,勇敢、正直、疾恶如仇,游历全球,遍地交友,对待朋友绝对忠诚。
或许有如懵懂时人人想成为科学家的梦想一样,这样的丁丁也是很多人最初向往和奋斗的目标。
丁丁和他的朋友们常看常新是很多人对《丁丁历险记》的评价。
整个系列中出场人物众多,埃尔热以丁丁的历险为主线,搭建起了一个庞大的叙事架构,一个恢弘的“丁丁宇宙”。其中的每个人物立体丰满,拥有自己的背景故事,却又不喧宾夺主。
丁丁聪明勇敢,遇事沉着冷静,面对危险从不退缩,虽然是记者,但后续已经被赋予侦探的职责。
白雪,这只被很多人误以为是雪纳瑞的狗其实是梗犬的一种——“猎狐梗”,这种狗虽是小个子,但勇敢、坚强,为人忠诚、亲善,确实是丁丁的狗界翻版。
它从不离开丁丁半步,每当丁丁遇到危险,白雪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相应的,丁丁也会为它上刀山下火海。
急性子的阿道克船长是丁丁在船上结识的朋友,一个性情暴躁的酒鬼,因为爱喝酒还阴差阳错救过丁丁的命,时常会迸出一连串奇怪的话对人发动咒骂攻击。他与丁丁和白雪有着一脉相传的坚强与敢作敢当,成为好伙伴自然是情理之中。
如果说阿道克船长是丁丁身边的“不高兴”,那杜邦兄弟就是剧情需要的“没头脑”,稀里糊涂、颠三倒四、总帮倒忙,贡献了剧中各种不合理的戏剧冲突。
不妨把《丁丁历险记》看做是卡通版的《印第安纳琼斯》,以地理和文化上准确描绘,表现丁丁和朋友们在真实世界的冒险。
在埃尔热的笔下,丁丁风风火火地穿行于世界各地,足迹几乎遍布全球,他的旅程始于前苏联,从埃及尼罗河到中国西藏,到南美印第安部落,甚至比美国人更早登上月球。
丁丁在美国
丁丁在美洲
丁丁在刚果
丁丁在都柏林
丁丁在月球
没有爱情的世界靠友情也很美好说来奇怪,这是一个没有爱情的世界。几个大男人跟着一只狗满世界跑,满世界地“好管闲事”。
因为执着于找到真相消灭罪恶,丁丁总是各种麻烦缠身,但他身边也总有一群朋友,一起应对危机。还有永远不离丁丁左右的狗狗白雪,陪伴丁丁冒险的每一程。豆瓣网友毛人说,“丁丁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爱上了刚毛猎狐梗,顺带也爱雪纳瑞。估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烦恼或忧郁的时候,看看丁丁,心情就舒畅了。尤其推荐失恋的人看,在没有爱情的世界里面,只靠友情生活下去不也很美好么?”
丁丁和他的朋友们穿梭在世界各地,观看的人也得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跟着他们的冒险一起,看遍世界。埃尔热曾在《致丁丁的信》中写到:“有一段时间,年轻时代,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你这样的人。”
豆瓣网友黑雷说:“小时候,在我出生的那个高原小城市,路边有租小儿书的书摊,2分钱一本,我舍弃吮冰棒的欲望,来还埃尔热带给我的神奇。我现在还在看,卫生间和床头都有几本,我想,我会看到70岁。”
“不管是7岁还是70岁,不同年龄段看丁丁会有不同的感悟。这是一本可以看一辈子的书。”
除了冒险还有自由与和平《丁丁历险记》有别于其他经典丛书的一点,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就早早地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丁丁在西藏
豆瓣网友Brahms回忆起小时看到《丁丁历险记》中的中国情节如此描述,“这种感情就是半个主场的感觉,就是半个老乡的情怀。尤其是在20年前中国在国际上孤立和边缘的时代,这种感情是现在的小孩不能体会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乡下人突然发现有个城里的好亲戚这种感觉。”
这并不是西方视角对异国情调一厢情愿的想象,而是源于埃尔热与他的中国朋友张充仁真实的跨国友谊。
带丁丁“游历”过苏联、刚果、南美之后,埃尔热把目光投向了神秘的中国。由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埃尔热深知自己的局限所在,经由朋友的推荐,时年27岁的埃尔热认识了当时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的同龄中国留学生张充仁。
埃尔热与张充仁
两人一见如故,就跟丁丁的朋友乐意帮助丁丁一样,张充仁对埃尔热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上鼎力相助。一连几个星期,张充仁向埃尔热详细讲述中国的历史、文学、政治、艺术、乃至风土人情。
精彩的东方故事打破了埃尔热原本对于中国人依然拖着长辫子的刻板印象,也逐渐改掉了潜意识中对其他文明居高临下的西方视角,更加包容开放。这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他之后的创作,除了冒险,更将自由与和平作为永恒的主题。
1932年,当画家开始创作丁丁去东方的故事时,他为“小二十世纪报”的读者们画了一幅亚洲地图
埃尔热在创作上的严谨体现在不仅满足于猎奇式地听过故事就罢。在下笔后先将故事草稿给张充仁过目,确认后再转为铅笔稿,由张充仁修饰街道、人物形象和汉字匾额。
《丁丁历险记》中的细节
在两人的交往过程中,张充仁送给埃尔热一本《芥子园画谱》,把中国传统的单线白描的技法传授给他。埃尔热将其用于自己的漫画中,画风大变,自此开创了欧洲漫画中Ligne Claire画法。
不得不说,这真是友谊良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在《蓝莲花》的创作中,二人合作亲密无间,情谊也日渐加深,成为终身的密友。
《蓝莲花》的剧情很多直接参考二人友情的发展,张充仁也由此在书中拥有了自己的独特形象,被广大西方读者熟知——丁丁的中国好朋友:张。
丁丁与张
在漫画中,埃尔热以一个小故事委婉地表达了重新认识中国的感受——侦探汤姆森兄弟身着花翎顶带、长袍马褂来到三十年代的中国,自以为“化装”得跟中国人一样,结果遭到众人的围观和嘲笑,出尽洋相。
埃尔热应该不会想到,近半个世纪之后,西方世界依然有很多人像汤姆森兄弟一样,怀揣有限的想象,以傲慢和自大把扭曲的刻板印象当做亚洲风情,并以此沾沾自喜。或许他们也应该像埃尔热和丁丁一样,开拓自己的视野,主动拥抱这个全球化的世界。
今年是丁丁诞生92周年,在漫画世界中,丁丁的形象没有丝毫的变化,永远风风火火、精力充沛,与白雪和一群朋友总有神奇的际遇。
快一个世纪了,看着丁丁长大的孩子们都老了,但丁丁传达的精神却没有褪色。Vive le Tintin,Vive Friendship!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