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0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花香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应围绕花香展开,可以描述花香的来源、特点、感受等。
2. 结构完整:一篇好的作文应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花香,正文部分详细描述花香的特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3. 语言优美: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作文语言生动、形象。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作文的表现力。
4. 视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描写:在作文中,不仅要描述花香本身,还要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
5. 情感真挚:作文要表达出自己对花香的喜爱、赞美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真挚情感。
6. 举例说明:在作文中,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花卉,如玫瑰、茉莉、桂花等,描述它们各自独特的花香,使作文更具说服力。
7. 适当引用:可以引用一些与花香相关的诗词、名言,丰富作文内容,提升作文的文化内涵。
8. 避免重复:在作文中,尽量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汇或句子,使作文显得单调乏味。
9. 注意细节:在描写花香时,要注意细节的刻画,如花香在微风中的飘逸、花香在阳光下的
人民网-人民日报
初冬,一阵阵寒风逼得绿色淡去,树上斑驳的叶子已大半凋落。这里触目可见玉兰树的倩影,虽然只剩下枝枝丫丫,也不是花开季节,空气中却似乎隐约飘着玉兰花的香气。
在吕玉兰巨大的半身雕像前站定,心中暖流涌动。对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劳模吕玉兰”这个响当当的名字真可谓如雷贯耳。而且,她曾奋斗于此的临西县和我的老家平乡县同属邢台辖区,地缘相近,乡俗相类,颇有亲近感。这天,带着对传奇的追寻、对模范的崇仰,我专程拜访了吕玉兰的故里——临西县东留善固村。抚今追昔,仿佛一组组蒙太奇镜头,将壮美瑰奇的画面转换连接。
几十年过去,岁月流逝人留情,人民没有忘记吕玉兰,人民共和国没有忘记吕玉兰,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吕玉兰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记得小时候,我对东留善固这个村名很是好奇,因为一般村名都是两个字或三个字,而东留善固是少见的四个字,但也因此牢牢地记住了。原来,除了东留善固,还有一个西留善固。东,是方位;固,原本有个提土旁,是河堤、高地之意,这一带有许多村庄都含有“固”字;留善,传说古代这里有座寺院,有两个和尚在村庄遭受暴风雨袭击时出手相救,做下善事,和尚圆寂后,人们将村名改为“留善”以示纪念。可见,这个村子有善缘。
吕玉兰出生的时候,东留善固是一个“滴水贵如油,风起飞流沙,种一葫芦收一瓢”的穷沙窝。临西原属山东临清,1964年被辟成新县,划归河北省,因在卫运河以西,故名。东留善固地处省、市、县三界边缘,在旧中国属于“三不管”地带,这里曾是黄河故道,黄沙遍地,村北几里地有一条清凉江,又叫老沙河。所以,吕玉兰这个当年全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上任之后就带领大家平整土地、打井抗旱、防风治沙、植树造林,为改变家乡落后贫穷的面貌,开启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在村东北有一片约一百亩的树林,原名“三八林”,后改为“吕玉兰纪念林”,路边竖着石碑。树木多为榆树、槐树,有碗口粗细,林密树高,直插蓝天。尽管初冬时节,叶子稀稀拉拉掉了大半,只残存着些许绿意,但仍如一堵坚实的屏障,抵御着寒风的侵袭。
这片树林几毁几种,是吕玉兰眼泪和血汗、困苦与拼搏的真实写照。当初村里没钱买树苗,吕玉兰就带领大伙上树捋榆钱,自采树种。跐凳子,攀墙头,爬梯子,干得风风火火,不仅冒着受伤的危险,还遭受一些“老脑筋”夹枪带棒的风凉话。但吕玉兰不管这些,硬是采了榆钱一大囤,后来培育树苗,还真成了!吕玉兰征询了老农的意见,一改春季植树的习惯,利用冬闲开展造林。天寒地冻,冷风刺骨,干活的时候,身上出汗,头冒热气,一歇下来,北风一吹,衣服又硬又凉。一连十来天,吕玉兰母亲见她睡觉不脱鞋,有些纳闷。原来,吕玉兰的脚上生了冻疮,袜子和鞋粘到一块,一脱鞋就会撕裂般疼,干脆不脱。几年奋战,一共栽了十一万棵树。这片林曾被人为破坏,又遭洪水冲淹,命运多舛,却成为玉兰精神的象征,打不垮,毁不掉,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硬是耸立起一道绿色的屏障。由此,植树绿化成了东留善固的一门必修课。如今一到夏天,村庄被绿荫掩映,郁郁葱葱。
这片树林的一侧是果园,果树之间的空地套种着棉花。果树的叶子已经落尽,棉花柴梗还密密匝匝地挺立,白花花的棉花早已摘掉了。这种套播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地块,果子棉花两不误。
原东留善固党委书记、全国劳模吕廷祥回忆说,以前村里是从来不种果树的,他八九岁时,到吕玉兰家里玩,大他一轮的玉兰姐给他切了一块苹果。这是他第一次见苹果,也是第一次吃苹果,那种又香又甜的感觉真好。后来他才知道,这是吕玉兰外出开会时带回来的苹果,让乡亲们品尝,就是为了在村里栽种苹果,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一途。吕廷祥感慨地说,老书记为了东留善固的发展真是用尽了心思啊。
我这次在东留善固没有吃到苹果,却品尝了他们将本地品种和库尔勒品种嫁接的梨,个大皮黄,被称为金梨,又脆又甜,咬一口汁液满嘴。吕玉兰这种多种经营的创业思路被后任者创造性地继承下来,如今村办企业有酒厂、纺织厂、污水处理厂、养猪场等二十多个,人均收入不断攀升。
这个村庄本身,也是吕玉兰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心血结晶。从1976年实施,到1980年基本完成,利用冬闲,村里组织村民拆旧房、盖新房,统一标准,自盖公助,队里出檩条,拆盖记工分,年终再统一核算。站在宽敞整洁的街道上看去,白墙红瓦房,整齐划一,一溜排开,两侧种着行道树和冬青,放在那个时候绝对令人羡慕,即使今天也不算差。主街道有十八米宽,当时有人说,建这么宽有啥用,多浪费地啊。如今,人们不能不佩服吕玉兰的远见,她总是能走在别人前面。
旧居不旧,新居更新。村南如今建起了“玉兰小区”,除了高层单元楼,一排排连体别墅更是分外惹人注目,二层小楼,依然是白墙红瓦顶,跟村里的房子异曲同工,但更高级、更舒适、更先进。
在玉兰小学,也伫立着一尊吕玉兰雕像,有真人大小。吕玉兰头扎白手巾,双手拄锹站立,微笑着目视前方。非常巧的是,校长乔培服是我在高校任教时的学生,憨厚诚恳,因教书育人有方,九年前被村里从县城“挖”了过来。
吕玉兰在东留善固的户籍一直保留了四十年,即便她到省里工作,依然是不拿工资,只在村里记工分。她把根深深扎在故乡的热土上,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有一个感人的细节让人动容:有一回她一连数天忙得顾不上洗脸梳头,头发里藏了一颗麦粒,在汗水浸泡下居然生了芽!她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而且干部下去,“不能做浮在水面的葫芦,要做沉到水底的秤砣。”她有个习惯,常年扎着白毛巾,保持着朴实的农民本色。她对此解释说:“这是北方农民参加劳动时候的习惯打扮。北方风沙大,头裹毛巾,可以防风沙,冬天还可以御寒,夏天热了还可以擦汗。俺从小喜欢扎白毛巾。”这个十五岁高小毕业毅然回乡务农的姑娘,早在心中描画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和理想。如今,放眼东留善固,而且不仅仅是东留善固,吕玉兰的梦想和愿望都实现了,甚至超额实现了。吕玉兰的雕像,脸上的微笑似乎都显得那样满足、那样酣畅、那样甜美。
玉兰,花如玉,香似兰。吕玉兰生于春天,正是玉兰花开之时。我想,待到春风再度吹拂时,这里的玉兰花一定会绽放得更加烂漫,更香更浓。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15日 20 版)
赵子琦
忻州现代双语学校六年级(7)班
听在别的学校上学的朋友,讲了一个故事,整理成一篇作文。
那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体育课。我们在操场上玩。在教室的窗外,有一株丁香,一簇一簇的丁香花开满一树,紫色的小花与绿叶映衬着,风迎面吹来,送来阵阵花的清香。几朵小花悄无声息地脱落,乘风而去。
我伏在栏杆上,漫不经心地望着满树的花,望着在树下静静折纸船的依依。夕阳的金粉落在她身上,洒满操场,给世间万物镀上一层金色。
操场上的同学们肆意玩闹,跳啊,叫啊,笑啊。我的好朋友依依放下纸船,飞奔上操场,与其他人打起羽毛球,接球时辫子一甩一甩的,真好看。她眉毛弯弯的,细细的,特别爱笑,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
这几天,班上发生了一件让我很吃惊的事,在同学们之间传得沸沸扬扬,同学们总在背面后窃窃私语,还冲着依依指指点点。原来是辰辰的手表不见了,他怀疑是依依偷走了,还告诉了老师。最让我震惊的是,老师竟当着全班同学公开了这件事,并搜了她的课桌。
从那以后,她就脱离了同学们,总低着头,轻咬着嘴唇,有时不住地流出晶莹的泪珠,挂在脸颊上,水晶一般,晃得人心疼。没有人再和她玩,也没有人去安慰她,所有人都用审视的目光看着她,潜意识中认为,依依就是个偷手表的小贼。
最让我愤愤不平,敢怒不敢言的是---老师竟把她的位置调到了教室的角落。依依仿佛一只可怜孤单的小鸟,落在了孤岛上,被同学们孤立;又好像与世界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离了。
她总沉默着,爱笑的脸上多了几分忧郁,上课时,她呆呆地望着窗外,丁香树上的鸟儿聚在一起,唧唧喳喳地欢叫着,而她的脸上也看不到一点笑容。太阳挂在碧蓝的天空中,温暖的阳光一泻而下,透过枝叶间的缝隙,洒在她那马黑的浓墨一般的长发上。
我虽相信依依没有偷东西,可是所有人都不理她,我也渐渐疏远了她。那次,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无奈只好去问她。我轻轻叫她,她回过头来,轻轻啊了一声,眼眸中闪烁着惊喜的光。她耐心地给我讲解了那道题。
过几天,是我的生日,我只了依依。生日那天,我和她一起点燃了蜡烛。在跳跃的烛光下,依依热泪盈眶,握紧着我的手,嘴唇翕动却没说一句话。
风的列车送走了最后一朵丁香花。好几天依依没有来上学,听说她好像转学了。又过了几天,辰辰找到了他的手表,原来是他妹妹把他的手表在家里藏了起来。这段时间,教室里的气氛好像不那么活跃,笑声少了,叫声也少了,丁香树也多了一种莫名的失落,角落里的桌子,也显得格外孤独和沉闷。风吹进教室,淡淡的,很寡,再也没有了花香。
同学们遗憾地说,是我们错怪了依依,我们大家都欠她一句“对不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