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1 18:42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玉米除草剂的广告词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目标受众:首先,要了解目标受众的特点,如种植玉米的农户、农业技术人员等。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调整广告词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2. 突出产品优势:在广告词中,要突出玉米除草剂的产品特点,如高效、安全、环保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除草效果:强调产品在玉米生长期间对杂草的抑制效果,如广谱除草、快速杀草等。
b. 安全性:介绍产品对玉米的安全性,如低毒、无害等。
c. 环保性:强调产品对环境的友好性,如生物降解、无残留等。
d. 使用方便:说明产品的使用方法,如喷洒浓度、施用时间等。
3. 简洁明了:广告词要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专业的术语。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目标受众能够快速理解产品特点。
4. 情感共鸣:在广告词中,可以适当加入情感元素,如描绘农田丰收的场景、表达对农业生产的关爱等,以增强广告的感染力。
5. 营销策略:结合当前市场情况和竞争对手的产品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例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a. 限时优惠:推出购买优惠活动,
4月7日一大早,吉林省舒兰市平安镇学明水稻种植家庭农场主李学明就来到大棚查看水稻秧苗长势:“加把劲,争取让咱这黑土地产出更多好粮。”
吉林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区,是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吉林用全国4%的耕地产出6%的粮食、提供10%的商品粮。2024年,全省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53.2亿斤、稳居全国第四位。
吉林黑土地上粮满仓(资料图片)。人民网记者 王海跃摄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2025年2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为吉林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吉林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多年来,吉林省持续深化粮食品牌建设,“白金名片”吉林大米与“黄金名片”鲜食玉米走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中国饭碗”装上了更多更好的“吉林粮”。
好地配好种 畅销玉米吉林产
脱皮、切头去尾、清洗消毒、高温灭菌、蒸煮、装箱……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嫂)生产车间内,只需4个小时,玉米便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产品。“以前可没想过咱黑土地里长出来的玉米棒这么受欢迎,都卖到国外啦。”农嫂副总经理刘友刚自豪地说。
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火热。人民网记者 王海跃摄
2012年,农嫂这个专门做玉米产品的企业成立。规模小、没名气,品牌打不出去,好东西也卖不上价。这可咋办?
“种子是粮食的‘芯片’,也是我们发力的重点。”刘友刚说,为提升玉米品质,公司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展“吉林鲜食玉米优质品种试种推广”项目建设,新品种“吉农糯9”实现规模化生产。此外,统一化种植、科技化管理、精细化加工,也让玉米口感更好、产量更高。
谈起企业的发展,刘友刚亮出一组喜人数据:“最开始我们每年最多能卖100万穗玉米,现在每年卖七八千万穗轻轻松松。而且发展订单农业后,种植面积也由最开始的二三十公顷发展到了2000多公顷。”
把好粮食变成好食品,产业发展更有奔头。如今,农嫂已发展成为集研、种、产、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食品加工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可达8万吨,年可实现总产值2.5亿元。“我们还研发了甜玉米汁、玉米面等30多类产品,带大家解锁鲜食玉米的‘多种吃法’。”刘友刚说,为了让吉林省的鲜食玉米“走”出去,农嫂不断开拓销售渠道,产品已远销22个国家和地区。
13年时间,农嫂的销量、种植面积呈七八十倍增长,收益更是不言而喻。而这只是吉林省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悉,吉林省连续多年在公主岭市建设吉林省中高端鲜食玉米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优选省内外近600个品种错峰种植,优化品种结构,筑牢发展根基。目前,吉林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近238万亩,产量达24亿穗。鲜食玉米团体标准、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也相继出台,助力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
提品质创品牌 黑土地上稻花香
“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光东村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吗西达”品牌大米就从这里走出来。
2009年,光东村青年金君在村里办起有机大米农场,成立了大米加工公司,尝试带领乡亲们走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耕种方式。“以前大米基本是在本地销售,好大米卖不上好价钱。”经过思索,他们找到了突破方向——创立品牌。
“我们的目标就是种出人人称赞的好米,朝鲜族语‘吗西达’就是好吃、美味的意思,于是我们就用这个既具有当地特色、又能代表我们创业初心的词语作为我们的品牌。”金君说。
为了让品牌走出去,金君去了许多地方考察,并请农技专家为水稻种植提供科技支持,使老品种得到了改良,米粒变得更精、更细、更香。“2023年,依托我们村里的有机大米农场,吉林和龙稻米科技小院揭牌成立,相关专家在这里开展水稻育苗和提质增效技术试验与示范,更是为村里大米产业的发展加了把劲儿。”金君笑着说,这些年,有了科技赋能,不仅水稻品种得到改良,就连稻田管理也是省时省力又高效,“我们还用上了物联网监控系统,田里有啥问题,都逃不过科技的‘火眼金睛’。”
光东村稻田风景美如画(资料图片)。人民网记者 王海跃摄
“如今,村里的水稻更优质,也更受大家欢迎。”光东村党支部书记金宪说,农旅融合也给村里的稻米产业带来了活力,不少游客到村里旅游尝过我们的大米后,都会特意买些带回去,味美质优的大米已经成了光东村的“金字招牌”。
这般稻花飘香的盛景,也同样出现在吉林西部曾经“种啥啥不长”的盐碱地上。30多年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坚持在白城市镇赉县嘎什根乡进行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攻关研究、试验和推广,让水稻在这片盐碱地上扎根,产量更多,质量更优。
“去年,吉林省开展‘吉林大米分级分类’,我们的大米都有了‘吉林大米身份证’。吉林大米大数据平台也让我们吉林好米的品牌得到保护,品质得以保证。”吉林镇赉县大屯镇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志国说。
深挖掘强推介 “双金名片”越擦越亮
“我们已经备齐了种子、农资,就等着过两天暖和暖和开始春耕了,今年一定还会有个好收成。”让榆树市坤泰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曙光期待的,是公司的控糖米项目。
“历经近两年的种植实验、论证、临床、市场调查等阶段,我们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研发控糖水稻(功能性粳稻新品种,适用于糖尿病人),终于在2024年‘落户’榆树,为榆树带来一次新的农业变革。”宋曙光介绍,2024年,200多公顷的控糖水稻至少为农民增收100万元以上。
在深入挖掘产品优势、赋予产品独特价值的同时,榆树市还加强走出去宣传推介,擦亮吉林“双金名片”。
“去年6月份,吉林粮食品牌华南地区招商巡讲榆树专场在福建泉州和厦门举办。60余家福建粮食经销商参与活动,现场达成粮食购销合同20000吨,总金额达1亿元。”谈及榆树大米、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魏坤打开了话匣子:“每次推介会,省、市粮储局都是既给好政策,又提供资金支持,这不仅为我们解决了很多‘走出去’的难题,也让我们心里更踏实、更有底。”
而长春市举办的一场极具科技范儿的推介会,也让吉林的“双金”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影响力、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2024年10月,丰收之际,作为人民网“万商万品 万象焕新——百日直播行动”的首场直播活动,长春大米暨长春鲜食玉米武汉推介会在人民网“梦幻灵境”武汉AI展演中心举行。“这既是长春与武汉的梦幻联动,也是美食品鉴与科技展演的深度融合。”长春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王大志认为,有了科技力量的加持,吉林的优质粮食推介走出了“新”路。
“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考察调研时的殷殷嘱托,化为吉林省“争当现代化农业排头兵”的具体实践。
2025年一开年,吉林再次释放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强烈信号:
2月25日,吉林省发布《吉林大米品牌建设三年规划(2025—2027年)》,明确了做强品牌体系、加强育种技术创新攻关等4方面21项重点任务;
4月8日,召开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春季营销宣传活动暨公用品牌广告语首发仪式,创新推出“好在天然、贵在品质,吉林大米因为绿色所以出色 ”吉林大米公用品牌广告语和“一带金黄、天赐之礼,吉林鲜食玉米在这等你”吉林鲜食玉米公用品牌广告语,以此拉开了2025年“吉字号”粮食品牌建设的序幕,标志着吉林大米生态网链建设按下“快进键”;
…………
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前进号角振奋人心。吉林这片“因粮而生、依粮而兴、向粮图强”的热土上,正播种着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希望。
来源:【黑龙江日报】
视频加载中...
作为全国玉米生产第一大省,2022年8955.3万亩种植面积,4038.4万吨的产量,奠定了玉米在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江玉米兴,绝不止于粮,还有何妙用?在首届中国(黑龙江)国际绿色食品和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上,玉米以百变之姿证明了它是全球范围内用途最广泛的粮食作物——集食品原料、畜禽饲料和工业原料于一体。用实力证明了黑龙江省玉米类产品的需求增长快、产业链条长、增值潜力大。
据省粮储局统计,2022年底,全省入统玉米加工企业、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年加工消耗原料超过740亿斤,占全省玉米产量的93%,已成为黑龙江省粮食加工消耗第一大行业。
从需求端入手寻找延链突破口
“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这是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在博览会上推广他们的主打产品——小园玉米龙须面的一句广告词。
正是这句广告词,吸引了很多为了减肥而饱受节食之苦的年轻人在展台前驻足咨询。
博览会上的玉米品种展品
“不是所有的玉米都能减肥控糖,我们的小园玉米经过非膨化、非冷冻、非再合成,无添加的物理全熟的专利技术深加工后,充分发挥玉米中谷胱甘肽、纤维素、玉米黄素等营养素优势,打造低脂低糖高纤维高蛋白的产品,目前明星产品有玉米须面条、玉米大碴子、控糖养生龙须粥等。”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立娟说。
孙立娟说:“我远在他乡生活的时候,最想念的就是家乡那一碗浓香的玉米大碴粥,我了解很多东北人和我有着一样的乡愁,我十分了解外地消费者市场需求,看好健康食品发展前景,所以,我选择回到家乡发展我的玉米产业。”
然而,如何发展?孙立娟深知:“消费市场就在那里!满足年轻人追求方便美味、健康瘦身的需求,我们才有可能抢占市场。”
回到家乡后,面对遍地金黄的玉米,孙立娟认为必须完善玉米加工,深耕玉米产业链,才是唯一的坦途。多年来,孙立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玉米深加工领域探索,和她的研发团队主营玉米深加工控糖健康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以及药食同源方便食品、预制菜、玉米婴幼儿辅食研发以及大健康领域产品。
玉米深加工展示图
如今,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是上市储备公司、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黑龙江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先后签约合作步长药业集团、白象集团、深圳慢病研究会、中国药膳委员会、广东省旅居养老协会及北京、深圳、珠海等地多个大健康康养基地,预计2023年销售额1.2亿元左右。
从挖掘优势入手寻找高端加工产业着力点
本届博览会上,龙江的鲜食玉米让人大饱口福,但玉米深加工企业生产的氨基酸、有机酸、医药中间体、多元醇、酶制剂等各类玉米生物技术产品则让人“脑洞大开”。
“原来玉米有这么多的效用,我们熟悉的辅酶Q10、木糖醇、红霉素等竟然可以从玉米里提取原料,真是长见识!”哈尔滨市民曲女士在绥化玉米加工展台前感慨地说。
近年来,绥化市始终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总抓手,扬长玉米资源优势,聚焦生物经济新赛道,做大做强精深加工,推动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全市年玉米加工能力超千万吨,产值超300亿元,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已发展为全省领先、全国知名、部分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占有重要地位的产业。
玉米种子包衣
值得一提的是,绥化市绘制了黑龙江省第一张玉米产业链招商图谱,编制了《绥化玉米生物经济供应链家谱》和《绥化优势产业高质量投资机会清单》,采取“图谱+家谱+清单”招商工作模式,锁定目标企业,不断深化精准招商、以商招商,着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
他们通过“延链”蓄势。象屿生化产业园依托糖渣等下脚料引进了青岛柏尊饲料项目;他们通过“补链”夯基。依托淀粉原料优势,引进了京粮集团投资15亿元L乳酸项目,填补了玉米淀粉——有机酸的产业空白;引进青冈龙凤投资7.5亿元赤藓糖醇项目,填补玉米淀粉——多元醇产业空白;通过“强链”赋能。推动新和成先后投资了15亿元和4亿元分别建设了新和成三期和A4项目,扩大了玉米淀粉——维生素系列和玉米淀粉——氨基酸产业链条。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目前,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产能超过500亿斤,全省加工转化消耗玉米约有60%用于深加工,其中,淀粉及淀粉延链产品消耗玉米约占全省玉米深加工消费量的55%,酒精、燃料乙醇消耗玉米约占45%。味精、谷氨酸、赖氨酸、苏氨酸等添加剂有一定市场占比,高端产品协同发展的大局已定。
鲜食玉米加工链
从服务保障入手提升玉米产业链“韧性”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业布局不断优化、加工能力增长迅猛,产业链条不断延长。黑龙江以产业理念为引领,不断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解决发展难题、开展精准招商等一系列推动玉米产业做大做强的举措推陈出新,很大程度提升玉米产业链条的“韧性”,提高产业抗御风险能力。
产业链如何增加韧性?服务要贯穿始终。
绥化市率先实行“链长制”,不断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坚持把为企业做好服务放在第一位。今年8月,绥化举办了首届政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大会,建立了“绥化玉米生物发酵产业科技交流平台”,推动域内企业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上,与省内高校院所深入交流对接。设立了黑龙江省纤维素酒精等6家生物发酵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黑龙江省玉米生物发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攻克玉米生物发酵“卡脖子”技术难题。
农户家的玉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种得好是企业生产加工的源泉,而产品卖得好又推动种得更好。”这是本次参加博览会的玉米深加工企业普遍共识。而推动“种得好”的基础在于服务好农民,近年来,为了适应玉米精深加工业对原料的需求,黑龙江省农业部门多管齐下,优化调整玉米种植结构,精准施策,推广专用型玉米,收效显著。
农民认可,不推自广。“我们响应政府号召,与企业签订单种植高淀粉、高蛋白、高油的加工专用型玉米,企业为我们提供生产资料,政府为我们贷款保驾护航,农户只负责种好玉米就行,秋收后企业按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销路不愁,玉米成农民增收的‘金棒子’。”哈市呼兰区农民张志成说。
记者:宋晨曦;摄影:宋晨曦;视频:宋晨曦
来源:龙头新闻
本文来自【黑龙江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