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有关鲁迅的读书笔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0 05:14

怎么写《有关鲁迅的读书笔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关于鲁迅的读书笔记作文应该注意的事项》
鲁迅,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撰写关于鲁迅的读书笔记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一、深入理解鲁迅作品的主题思想
1. 阅读鲁迅作品时,要关注其主题思想,如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对进步思想的倡导等。
2. 分析鲁迅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阿Q、孔乙己等,探讨其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鲁迅作品的社会意义
1. 鲁迅作品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2. 分析鲁迅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其对后世的价值。
三、注重作品的艺术特色
1. 鲁迅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如讽刺、幽默、夸张等,要关注这些特点在作品中的体现。
2. 分析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如白话文、文言文、方言等,探讨其对作品主题的烘托作用。
四、正确评价鲁迅及其作品
1. 在作文中,要客观评价鲁迅及其作品,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正视其局限性。
2. 分析鲁迅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五、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1.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

读书笔记(推荐)|鲁迅《狂人日记》

“零点一分贝,世界听不见”



✲✲✲

本书收录了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全部篇幅。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却篇篇经典,其内容多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对国民灵魂、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思考,同时善于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发掘问题的内在本质,铸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因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摘自豆瓣《狂人日记》简介


鲁迅自称其所倡导的文学,不仅是“为人生”,而且是“改良这人生”的文学,在这部小说集《狂人日记》里无不贯彻这一主张。


小学时家里就藏有鲁迅作品,但因年幼知识匮乏并不能读懂它,甚至是完全看不下去就丢在了一旁,转过身便跟姐姐吐槽了一句“鲁迅的书真的好难懂”。而在这个年龄再读时大多已能读懂其中的批判及深意,不再只是懵懂记得“孔乙己“闰土”“圆规腿”“祥林嫂”这样的碎片。


这本书没有一篇是差劲或多余的,甚至可以说若觉得差劲兴许该反思是否自己的思想觉悟不够。


令我印象深刻的太多太多,诸如“写满吃人二字的书”把封建时代吃人的真相通过狂人之口,以癫狂的状态将其吐露出来;《孔乙己》的故事凄凉无比,将人类的麻木冷漠刻画得入木三分,但个人功底不够能品味出来的意味过于表面,得感谢一位群友给我推荐了相关的解说,让我对其中深意更领悟了几分;《药》也是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篇,环境的描写,人物的刻画朴实而深刻,将吃“人血馒头”的愚昧百姓刻画得淋漓尽致!


《啊Q正传》、《故乡》、《祝福》也对封建社会的思想顽疾进行了狠狠地批判及讽刺,在这想浅谈下《故乡》,我已记不清在语文教材中是以何命名,能够肯定的是当我看到《故乡》二字时未曾料到其主人公便是那个西瓜地里的少年闰土。


在这篇小说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阶级观念”,还有底层人民的艰辛无奈。少年闰土跟迅哥儿是好友,成年闰土虽仍想念迅哥儿,但再相见时他却极其自然地喊了声“老爷”,这看似不经意的称呼变化却道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束缚。然而还有更令人神伤的是,二代闰土与迅哥儿——水生与宏儿,他们也将重复这样的人生,悲哀啊……


“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鲁迅如是说。


这是一本每一个当代青年都应细读并从中得到启发的佳作,或者说是警示。思想顽疾比起生理疼痛或物质贫穷更加可怕,鲁迅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


通过先辈们的斗争,思想解放获得了显著成效,但小说中讽刺的现象至今仍在上演,这场“思想”战争想必会是无比漫长的,但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好与坏,虽偶尔对世态炎凉感到悲哀,也依旧庆幸中国能有鲁迅先生这样的人物存在,也希望这不会是最后一个。


我们大多数人虽不够出众,但望能像鲁迅说的那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光,就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 部分原文摘录


—— END ——

鲁迅逝世85周年,他和巴金的故事都在这字里行间

今天是鲁迅先生逝世85周年,10月17日是巴金离开读者16周年的日子,展示鲁迅和巴金间的友谊和精神传承,弘扬两位文学大师的精神风范的“薪传”鲁迅与巴金图片展昨天在徐汇区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开幕。鲁迅和巴金两位文学大师的联展,在上海是第一次。

图说:展览现场 官方图

“那个人比别人更认真”,是鲁迅对巴金先生的评价,也是展览上篇的篇名。该篇章追溯了巴金与鲁迅交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从少年时在成都读到《狂人日记》开始,巴金便是鲁迅的忠实读者,《呐喊》《彷徨》《野草》……巴金从一部部鲁迅作品中学习写作的方法,安慰自己苦闷的心,感受到先生如太阳一般的恩泽。参与文学工作后,巴金与鲁迅有了直接的接触,编书、组稿、同席交谈,进而互相支持、互相信任。在巴金受到他人质疑时,鲁迅坚定地站在巴金这一边,为他背书,称赞他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在鲁迅先生逝世后,巴金十分沉痛,说“一下子我们就失去了一切”,看到攻击先生的文章时他甚至愤怒得拍案大叫。从始至终,他一直是先生的坚定维护者。两人的直接交往并不多,但却莫逆于心。

中篇为“我们始终没有忘记他”,主要展示巴金珍藏的与鲁迅相关的书刊与物件,其中有鲁迅的译作、鲁迅全集、鲁迅手稿全集、鲁迅编印的图书,甚至鲁迅纪念活动的信封和鲁迅头像的邮票。他把接触到的与鲁迅有关的一切,包括一张纸片,都珍而重之地保存起来。巴金晚年长期住院,在他带到医院的书中有一册袖珍本的《鲁迅诗稿》,家人说他在病床上经常翻看和背诵,以此来锻炼记忆力。巴金的藏书数以万计,他单单挑这一本,并非偶然。

“追随鲁迅的道路”为展览的下篇,讲述巴金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的实际行动。《纪念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十年祭》《忆鲁迅先生》《秋夜》《我认识的鲁迅先生》……纪念回忆鲁迅的文章,巴金写了一篇又一篇。

巴金一直追随着鲁迅的道路,特别是在晚年,他更是举起了“讲真话”的大旗,这是对鲁迅真实地看取人生的精神的直接继承和发扬。两代作家,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炬火传递下去。

鲁迅被称为中国新兴版画之父,展览中选用许多著名版画家的木刻版画作品,如版画家刘岘所作鲁迅小说《阿Q正传》插图、《野草》著者像——鲁迅,木刻家曹白所作《鲁迅的花边文学》,书画艺术家陈光宗的木刻作品《鲁迅造像》等,黑白对比的线条感,与版面设计相得益彰,古典气质浓郁,也从另一个角度向两位大师致敬。

图说:《夜记》复刻本 官方图

由巴金故居制作的《夜记》复刻本在展览现场发布,“《夜记》是鲁迅逝世后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有其特别的意义。”上海文史馆馆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巴金研究会副会长陈子善介绍。该书除收入巴金先生主编的“文学丛刊”外,七十年来未再复刻,此次复刻本推出,是对两位前辈的文学友情的纪念,也希望借此形式具体呈现和承传新文学精神。

“巴金和鲁迅有很多相通之处,他们绝不庸俗、绝不肤浅、绝不虚假,这是给一代代写作者的深刻启示。”鲁迅文学奖得主、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潘向黎这样解释两位的精神底蕴。

展览由由巴金故居策划,巴金故居与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