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宝宝的成长日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0 09:4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宝宝的成长日记,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选择合适的日记本:为宝宝准备一本专门的日记本,记录宝宝的成长点滴,这样便于保存和回顾。
2. 保持客观真实:在记录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客观真实,不夸大也不贬低,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宝宝的成长过程。
3. 注重细节:在日记中,要注重细节描写,如宝宝的言行举止、表情变化、身体发育等,让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宝宝的成长。
4. 分阶段记录:将宝宝的成长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等,便于读者了解宝宝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5. 情感真挚:在记录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宝宝的关爱、期待和感动,让读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6. 语言简练:日记的语言要简练易懂,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让读者能够轻松阅读。
7. 定期更新:尽量保持日记的更新频率,记录宝宝成长的点滴,让读者能够及时了解宝宝的变化。
8. 突出亮点:在日记中,要突出宝宝的亮点,如取得的进步、战胜的困难等,让读者感受到宝宝的成长力量。
9. 遵循隐私原则:在记录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宝宝的隐私,避免泄露家庭信息。
10. 引导宝宝参与:在记录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可以
新民特稿|“宝贝”成长日记
很少有家庭能拥有这样一笔宝贵的财富:一摞十几本笔记本,翻开来,全是妈妈或者祖辈为家庭里新添的小生命记录的成长日记,从他们呱呱坠地到步入青春期,简单而生动的字句间,记录了一个可爱、顽皮而聪慧的孩童的成长。
邱吉青家的日记本就放在客厅的书柜里,家人随时都能拿出来翻看,回味过去的时光;手绘日记的殷外婆搬过好几次家,每次都将这些日记随身携带,她说“别的都无所谓,这个最重要”。
邱吉青写的育儿日记。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 从独白到全家参与
成长日记里还有补记和家人的互动孩子出生后,她发现记录的快乐远不止于此。“当妈妈有一种很新鲜的感觉,生物钟也被一个小婴儿打乱了,索性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开始在电脑上写。”每天在电脑上敲出的文字,细到儿子喝了多少毫升奶,喂了几次母乳。这样欣欣然的,慢慢记到了他两岁多。
邱吉青写的成长日记里满满的回忆二 再累也要用笔记录
殷外婆可能是为数不多的记录外孙成长的祖辈。外孙小川出生不久,就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从外孙两个多月的时候,她就开始记日记,她想让无法陪伴孩子的爸爸妈妈也能宝宝成长的过程。
殷外婆手绘外孙成长日记“今天第一泡尿被我把到了,开心啊!”
殷外婆手绘的成长日记维妙维肖日记里也记录了小川和爸爸妈妈的互动:“爸爸回来了,难受了几天的肚子被爸爸治好了,这下可美美地睡了一觉。”
贴有票证的日记在不少页面,还细心地黏贴了一些票据,有高铁票,也有身高体重测量纸,还夹了树叶,让时间在树叶上凝固了。家里人还带小川去看莫奈画展、去徐志摩旧居参观、去锡剧博物馆戏楼听戏。妈妈曾花高价买了两张《速度与激情:马克西姆和他的乐队》钢琴演奏会,日记里记录了当时妈妈特地从海宁赶到无锡并带生病的小川去听音乐会的经过。现在,小川在学校里有了自己的乐队,看来与当年父母有意识地熏陶分不开。
儿时的叮当在阅读成长日记卢燕和殷外婆也是开始记的频率很高,写了六七年之后,随着孩子的长大慢慢地减少,最后到一年可能只记了一篇。最初写的时候,邱吉青也没有很宏大的计划,只是觉得好玩,自己也属于做事情比较坚持的那种,不知不觉就写了10年。差不多一年一本,每年100多篇,里面10%-20%左右是丈夫写的,其余都是她手书。说是日记,其实差不多一周两篇的频率,没有任何主题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压力。晚上儿子学习时,邱吉青和丈夫也会放下手机,看看书、写点东西,大部分的育儿日记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写成的。这在她看起来已经变成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没写,就觉得还有什么事情没做完。
邱吉青一家叮当到了青春期,情绪难免容易失控。尤其当他预感到父母要指出他什么错误时,会很激烈,也有可能脱口而出一些伤人的话。家里环境虽然宽松,但有时还是会说说成绩,看到儿子成绩波动的时候,曾经是学霸的妈妈总归想提些建议,但刚一提成绩,儿子就非常反感,像爆炸一样跳起来,说“你们又要给我上压力了吧,你们太功利了,就想压榨我”诸如此类的话,然后砰地一下关上房门,当然有时候也是双方砰地关上房门。
殷外婆和长大的外孙在一起写到五六年的时候,邱吉青立了一个目标:至少写到儿子18岁,把这十几本育儿日记,用一根丝线扎起来,在他的成人礼上,作为妈妈送给孩子成人的礼物。她想,当儿子更大一点的时候,二十八岁、三十八岁,拿起妈妈送给他的这份礼物,也会很感动吧。
本文刊于2025年2月28日新民晚报9版特稿
孩子们的成长日记,落笔皆美好
孩子们的成长,既是对美的探索,更是在爱与生活中不断历练前进。
人物专访 NO. 26王海河北省张家口市大清沟镇中心小学校长“美是接地气”敞亮、整洁的芭莎美育教室内,大清沟镇中心小学的小朋友们目不转睛地跟随老师的手工示范,略作思考后,纷纷化身小画家、小雕塑家,利用学校花园里拾来的石头,用水彩为它们绘上彩衣。教室窗边,已然摆放好的一排排或静谧、或活泼的卡通石头画,展示着他们恬淡纯真的内心世界。静谧星空,被孩子们的创想与温柔守候于画纸上呈现的美术形式我们都很熟悉,但以石头为“纸”的并不多见,尤其当这些石头就来自花园、路边、家中菜地……它们或许坑洼、粗糙、残缺,却赋予着潜藏的创作随机性,也更接地气。“他们都是乡村里的学生,学习生活是跟乡土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一直主张孩子们要了解生活,爱上乡村、爱上脚下这片土地,并发掘出它独特的魅力与美好。”随处可见的石头,可以是孩子们创作的起点谈及学校美育教育的核心理念,王校长着重提到了“接地气”与“实用”两个词。有时,乡村学校的背后,有着农村基础教育无可避免的“隐痛”。伴随交通网络的延伸,越来越多的孩子随着父母“迁徙”至城镇,获得相对优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在乡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的背景下,许多乡村学校的规模、师资不得不随之调整,教学差异渐渐拉大。当王校长2016年来到大清沟小学时,他面对的是一群渴望知识、玩具,却缺乏各方面资源的孩子。那时,学校已经有了一所图书馆,存书量尚可,但孩子们却对那里兴趣寥寥。看到孩子们上课学习时的认真劲儿,王校长明白,他们不是不爱阅读,而是图书馆中匹配孩子们兴趣的书籍实在太少。拥有芭莎教室后,与好朋友一起玩益智玩具是孩子们中间颇受欢迎的课后活动“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书我们可以尽力置办,买孩子们喜欢看的图书。”每年,王校长专门从学校经费中划拨出购置图书的专门款项,组织老师们在寒暑假中进行儿童读物阅读和学习。参考教育局规定阅读书目的同时,也会听取有孩子的老师们的读本推荐,大家群策群力,每个新学期都会统筹出一份趣味书单,及时地将它们引入到孩子们的在校生活中。开放式图书馆,有趣的书籍随时等待孩子们翻阅孩子们最喜欢绘本——王校长时常翻阅图书馆借阅记录,发现了这个童趣“小秘密”。可爱天真的笔触、大胆活泼的颜色、奇思妙想的故事情节……读过几次绘本后,王校长也为它的魅力着迷,这不仅非常贴近孩子们眼中看到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从小引导孩子们表达自我审美:哪怕绘画笔触简单稚嫩、哪怕叙事短小,属于儿童的成长故事,都是那样的珍贵动人。王校长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家长认可儿童绘本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大清沟中心小学与“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结缘的初衷,看到芭莎美育教室配套了那么多优质绘本,王校长顿时生出“志同道合”的欣喜与激动。项目介绍"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通过开发美育课程、培育乡村美育教师、提供美育教学设备等方式,希望让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的问题得到缓解和改善,让更多的乡村儿童能接受到美育教育的熏陶,助力乡村美育发展。截至2021年10月,项目已在16个省区市的403所乡村学校改造了芭莎美育教室并投入使用,通过在美育教室里开展美术、阅读、合唱等分级美育课程,补充和丰富孩子们的美育生活。一切融合建立在对“美”的高度认同之上。双师授课模式极大程度缓解了学校教师资源紧缺的困境,孩子们第一次走进芭莎教室,对着多媒体屏幕展露出无比的好奇。现在,孩子们非常期待着与“屏幕那边的老师们”见面,上下课都会蜂拥着跑去讲台,兴奋地挥起小手打招呼。而王校长也欣然成为芭莎美育教室的常客,陪着孩子们一起听课、玩耍,共度美育时光。孩子们笔下的京剧人物,可爱而端庄目之所及、身之所处,当孩子们被美好围绕,自然而然地,便拥有了创造美与未来的能力。美好生活,经由每时每刻的用心创造如王校长的美育理念所想,“美”并不局限一处。在另个特别的“教室”中,大盆里的面醒发好,孩子们系上围裙,小手拍好面粉,跟随厨艺老师的指导,将面团揉捏、延展,再认真地将它卷起塑形,没一会儿,白白胖胖的馒头便开放在他们手中。接下来,老师还会带着他们熟悉蒸馒头的水量、方法,孩子们“包抄”了灶台,睁大的双眼闪动着揭开锅盖时的期待。馒头做得熟练了,孩子们大胆发挥手工技能,卷出一朵朵可爱的玫瑰花、一条条憨态可掬的小金鱼……从教室到厨房,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都令人赞叹这般充满烟火气的温馨场景,每周都会发生在大清沟镇中心小学“生活厨艺空间”的课堂,课上,孩子们要学习基础厨艺技能,亲自动手制作美食。孩子们的成长,既是对美的探索,更是在爱与生活中不断历练前进。“可能有些人会奇怪,学校为什么要教孩子做饭呢?但对孩子们来说,掌握生活技能,能够在有需要时自力更生,甚至帮着家里多分担些(事务),那么他们也会从中获得认可与价值感。”不要小看学会煮面带来的“力量”——厨艺课上,一位平时调皮捣蛋、经常被家人抱怨“不爱做家务”的小男孩,对着自己煮出的一碗挂面喜笑颜开,他非常欣喜地告诉厨艺课老师,往后独自在家时不用再靠零食应付肚子,也能帮操劳一天的爷爷奶奶简单地做顿热饭,“现在,我也是家里‘有用’的大人啦”。这样简单的心愿,无数次令王校长动容。无论是厨艺空间里响起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大家于学校花园耕种的一片小田洼;或是与树枝、石头为伴的自然艺术、美术教室中细心捏制的彩色黏土玩偶;又或是未来他乡求学时,宿舍窗台被精心照料的盆栽、日记里倾诉心声的诗行……生命中每个有爱、有美的瞬间,都是由我们亲手创造。“因此,我希望孩子们都能将美落到实处,踏实地把它发现,经营得更加繁茂。”尽管手艺稚拙孩子们捏出的多肉植物仍充满生机王校长有时自嘲,这样的美是否“土”了些,但爽朗的笑声过后,他更加坚定了将“五育并举”继续“接地气”、“实用”的教育思想。“我为砖石换新装”能够将美真正交付给孩子们,带领着他们将其用到平凡又不凡的人生旅途中,王校长相信,这会是他送给孩子们的一份贯穿一生、无比珍贵的礼物。
监制:CY责编:哲Zhe撰文、编辑:獾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