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10:57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撰写转文职申请书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正文:
尊敬的领导:
在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转文职申请书,我深感荣幸。为了使我的申请能够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以下是我总结的撰写转文职申请书时应注意的几个事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明确转文职的原因
在申请书中,首先要明确自己转文职的原因。这些原因可以包括个人职业规划、工作环境、家庭情况等。在阐述原因时,应做到客观、真实,避免夸大或虚构。
二、突出个人优势
在申请书中,要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优势,如专业技能、工作经验、沟通能力等。结合实际案例,说明自己在原有岗位上取得的成果,以及为何具备转文职的条件。
三、阐述转文职后的工作规划
在申请书中,要明确转文职后的工作规划,包括工作目标、职责范围、预期成果等。这有助于领导了解你的职业规划,以及转文职后的工作状态。
四、注意申请书结构
申请书的结构要清晰、合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封面:包括申请人的姓名、职务、部门、日期等基本信息。
2. 引言:简要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以及申请转文职的原因。
3. 正文:详细阐述个人优势、转文职后的工作规划等。
4. 结尾:表达对领导的感谢,以及对转文职申请的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博士讲师刘涛,火箭军工程大学基础部博士教授王忠,陆军装甲兵学院信息通信系博士讲师尚世锋,主动申请转改文职人员,他们三位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再回首,我心依旧
——3位不同院校博士教员主动申请转改文职人员的故事
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博士讲师刘涛——
换掉戎装,依然心随战机一起飞
■陈 卓 夏凌云 袁启迪
初春深夜,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教员刘涛消瘦的手紧攥着一支红笔,正快速在课程讲义上滑动。不知不觉6个小时倏忽而过,厚厚一沓《电磁场与电磁波》讲义,早已被批注得密密麻麻。
在案牍如山的资料上,赫然摆放着刘涛的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申请书。
这样执着的工作劲头,刘涛始终如一未曾改变。“无论穿不穿这身军装,我奉献的都是自己热爱的国防事业,这比什么都重要。”春节刚过,作为大学第一批自愿转改文职人员的现役教员,刘涛的选择在学院引起不小轰动。
论困难,他不比别人少,妻子体弱,女儿刚满一岁;论资历,不比别人低,他是一名有着23年军龄的老兵;论能力,他让多数青年教员望尘莫及,进站当过博士后,研究方向“新型电磁超材料及在天线中的应用”在社会上炙手可热,作为主研人员曾参与国家和军队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因为专业原因,他面临转改文职人员。不少身边人相信,如果他选择自主择业,将拥有更丰厚的收入和更安逸的生活。
军队谋打赢,非一线作战部队干部转改文职人员是大势所趋。面对改革浪潮,刘涛看得透彻,想得明白。“事业都是一样干,真正想专心教学、做点学问,就得心无旁骛。”刘涛的话发自肺腑。作出抉择前,刘涛想了很多。他常常想起从部队选调回院校时的情景,想起第一次在军校上课时的情景,想起第一次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时的情景。每一幕,都让他眼眶湿润、心怀感恩。
步履匆匆,打开家门。每次一开门,女儿就紧张地盯着门,然后紧紧抱着刘涛的腿,生怕爸爸又要很快离开。妻子嗔怪他一走孩子又得哄半天,刘涛跟妻子说,他对军队教学科研事业的爱恋,就像女儿对他的这种眷恋,有一种孩童般的不舍。
2015年,刘涛从部队选调回学院,在此后3年里成绩斐然:担任原总装武器装备探索转化项目课题组主要研究人之一,所负责的某设计项目成为当年空装唯一一个转化应用项目,编译的专著《下一代天线设计与工程》也顺利出版。
院校调整改革教研室重组后,刘涛高票当选微波天线教学组组长。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政策出台后,他一下子被推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每到彷徨犹豫时,他就不停地问自己:当初为什么选择参军入伍?思前想后,他给了自己一个坚定的答案:无论身穿什么服装,我心依然是“空军蓝”。
新学期伊始,他继续承担两个本科班和一个研究生班的课程教学,一个装备科研项目也即将结题。做出转改文职人员的抉择后,他没有给自己因为转改而懈怠的理由,而是立足做更优秀的自己,每次备课都有新发现,讲义也在不停地“更新换代”。三尺讲台上,刘涛凝视着幻灯片上那款配置了他参与设计的天线的某新型战机,百感交集地说:“多少人都没机会碰得了这款战机,我真够幸运,脱了军装依然能天天和它打交道。”
火箭军工程大学基础部博士教授王忠——
解甲留营,仍可长缨在手缚苍龙
■张泽军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钟福明
夕阳西下,古都灞上。
火箭军工程大学基础部教授王忠像往常一样,沿着校外的东山开始长跑。从2010年开始,他坚持每周长跑至少三四次,每次短则三四公里、长则八九公里。
人生犹如长跑。出生于教师世家的王忠,从小学到高中、从本科到研究生、从学校首批博士到两进博士后流动站,一路“跑”到了学生身份的“最高级别”。
作为老师,他一步步从讲师干到教授,还担任过教研室主任。一路“跑”来,王忠先后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教材2部,国防发明专利3项……去年底,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荣立三等功。如果没有这次不期而遇的转改文职,如果不在基础部这个将来全是文职人员编制的单位,王忠很可能会穿一辈子军装。
“主任,转改文职算我一个。”新学期伊始,王忠第一个跑到部主任陈会林办公室,表明自己转改文职的决心,这让陈会林既惊喜又意外。
“我的思想工作就不用做了,我转改的原因,一是能接着把我还未完成的科研项目继续进行下去;二是我出生教师世家,喜欢老师这个职业,不管衣服怎么变,但岗位没有变,育人使命没有变。”王忠干脆利索地道。
其实,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王忠并不是没有犹豫和徘徊过。此前,他甚至给校领导打过电话,想调回原来所在的专业院系。“如果大家都‘跳槽’,工作还怎么干?转改文职人员后,不影响干事业。”校领导的话,让王忠陷入沉思。
那段日子里,王忠把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的政策宣讲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认真分析着自己的实际情况:家庭方面,孩子已上大学,爱人就在驻地工作,不存在两地分居、经济拮据等家庭困难;工作方面,自己对弹载计算机的研究只完成了CPU设计,还有总线、测发控软件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为教授,即使去不了专业院系,还可以选择退休或自主择业。”作为学校第一个教授级别主动申请转改的对象,王忠的选择一度在学校引发冲击波。一些同事、同学打来电话劝他,但更多的人还是支持,因为他们知道,王忠认定了的事一定有他的道理。
“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如果不是热爱军营,早在博士后流动站时,我就有留在地方研究所的机会;若图安逸可以选择退休,我只是感觉自己还能干一点事,不能白白浪费几十年。”对于转改文职人员,王忠最看重的是军营的环境与平台。他说:“科研好比一场接力赛,最怕‘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如果选择走出去,自己的科研可能就要另起炉灶、从头再来,几个来回折腾下来,怎么也得花五六年;如果选择留下来,不仅团队在这里,实验资源也在这里。更重要的是:解甲留营,仍可长缨在手缚苍龙。”
跑完步,洗个澡,看完新闻联播,就去加班。转改文职对象名单上报后,王忠的生活变得更加规律。开学后,他一有时间就扎进实验室,围绕弹载计算机的总线反复进行仿真实验,对其性能的兼容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分析。看着一块块印刷电路板,他信心满满地说:“总有一天,我亲手研制的弹载计算机,会像自己的心一样,一直伴着导弹飞。”
陆军装甲兵学院信息通信系博士讲师尚世锋——
身份改变,情系战场志不移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吴继宏 通讯员 李 琪 陈 昊
时针指向凌晨两点,尚世锋取下眼镜,揉了揉通红的双眼,继续查资料、编教案。连续两个月的加班加点,尚世锋和战友如期完成了陆军首期某型装备培训班的教学准备任务。
工作连轴转,尚世锋累并快乐着。用他的话说,铁心转改文职,没有私心杂念干扰,只想一门心思把课上好。
年初,学院干部转业工作开始后,尚世锋第一个向学院递交了转改文职人员申请书:“面对军队改革大考,大家都难舍这身军装,但总得有人作出牺牲。我非常热爱教员工作,虽然衣服换了,但我依然能够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为实现强军目标作贡献,这让我很满足。如果有一天战争来临,需要上作战一线,我依然义无反顾!”朴实的文字透露出一名普通教员的赤诚之心。
“再过两年退休多好”“选择自主择业,可以马上排队分房”“凭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和所学专业,到地方找份高薪工作不在话下”……尚世锋主动提交转改文职申请后,不少亲朋好友主动帮他算经济账、待遇账,分析转与不转的利弊。远在老家的父亲得知消息后,也打来电话劝说他慎重考虑。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是部队培养我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没有部队的培养,就没有我现在的成绩。改革在即,身为一名老党员,我们不能只考虑党和军队为我们做了什么,也要问问自己能为党和军队做些什么。”尚世锋质朴的话语背后,透着无悔的坚守。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自2012年底博士毕业选调到学院任教,尚世锋一直从事战术通信系统运用与保障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参加某新型通信系统故障诊断、某新型模拟训练等10余项重大科研任务,给各层次学员主讲30门主干课程,多次到清华大学等名校进行示范授课和教学交流。他课时量在全系一直排第一名,只要有去部队培训的任务,无论什么时间接到通知,他总是抢着上,从不推辞。“老尚了解部队、熟悉装备、热爱教学,是个难得的好教员。”提起尚世锋,同事李红领竖起大拇指。
采访结束时,记者注意到尚世锋办公桌上的工作计划表,3月份的工作计划写得密密麻麻:18日,全天有8节授课任务,晚上坐火车去外地参加会议;19日上午,某新装备研讨会,下午赴某集团军对接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身份即将转换,尚世锋为战教战的步履依旧铿锵有力。
“在改革中经受锻炼和考验,我们应当以平和心态、良好状态和冲锋姿态,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尚世锋对记者袒露心声:“在改革的大棋局面前,我们想想当初来部队是为了什么,作出抉择也许就没那么难了。”
来源: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吴继宏 王 亮 聂晓兵 李守鹏
聚焦顾虑疑惑 凝聚改革共识
——陆军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首场政策宣讲在陆军装甲兵学院举行
会议现场
1月14日,陆军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首场政策宣讲在陆军装甲兵学院举行。
据悉,为回应官兵关切,帮助广大官兵深刻理解习主席战略决策,充分认清文职人员制度改革重大意义,全面掌握新制度新政策新举措,读懂文职人员制度改革尤其是改革期间现役干部转改政策要点,解开思想疙瘩和疑问困惑,凝聚改革共识,陆军专门组织宣讲组到北京、重庆等地巡回宣讲。
“决策层次高,内容覆盖全,建设理念新,推进力度大……”会上,宣讲组陆军政治工作部兵员和文职人员局领导以《准确理解把握文职人员政策制度 矢志不移投身强军兴军伟大事业》为题,全面介绍了新修订的《文职人员条例》和《关于改革期间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的实施意见》出台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以及文职人员制度改革的创新内容,特别是重点解读了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的特殊政策。
宣讲员刘安
“转改为文职,只是换了个身份和服装,但还在军队做喜欢的教学工作,可以继续为军队服务,还可以继续成长进步。”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教授刘安作为现役转改文职的优秀代表,第一个坦露了选择转改的内心想法。
2017年底,刘教授服从改革大局,以6级副教授的身份主动选择转改文职。
“看大局,树立长远眼光;看实际,看到比较优势;抓时机,把握良好机遇。”刘教授结合自己从军几十年经历和一年多转改变化谈感受,没有刻板说教,全是掏心窝的话,引导大家以正确心态看待转改文职,坚信文职人员制度的美好前景。
“利益的权衡永远改变不了当初的热爱,转改留下是对党忠诚的信念升华,是拥护改革的铿锵诠释。”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副教授梅检民响亮的了当初旁人的不解。
宣讲员梅检民
2018年初,该院最年轻的教研室副主任、某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梅检民主动递交转改申请书,一下子引起了轰动。
一年来,他没有片刻的停留和懈怠,积极承担教学科研训练任务,完成教学任务近200学时,主持军队二类重点项目3项,3份研究报告被军委机关采纳;发表EI论文4篇,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主编著作1部。
去年11月,他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成为了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他坚定的说,不管穿戎装还是文服,只要在部队,就应该时刻保持战斗员的样子。
“感恩组织的最好方式就是替组织分忧,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岗位继续为强军事业奋斗。”北部战区陆军第七综合训练基地助理讲师李贺的心路历程令人感动。
李贺转改前是特战营营长,多次带领部队圆满完成抢险救灾、比武演习、奥运安保等大项任务,获得优秀一线带兵人、拥政爱民标兵等荣誉。他在向组织递交的转改文职申请书深情写道:“部队培养我这么多年,改革强军正当时,继续奉献部队,是我永远不变的初心。”
“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情怀;变的是距离,不变的是责任;变的是单位,不变的是激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8年,他担任了新兵入伍训练指导教员,与其他教员一起研究备课,将在部队总结的训练方法应用到了实践当中,指导帮带的新兵营取得了考核优秀的成绩,个人因此被评为新兵训练优秀教员。
据了解,陆军首批转改干部中,既有50多岁长期在教学一线埋头苦干的老教授,也有30岁出头、已列入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的博士后;既有身怀绝技、特战标兵营长,也有潜心钻研、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研骨干。他们之所以选择转改,一个共同的心声就是,选择转改,就是选择对矢志强军的执着坚守、选择对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
宣讲员李贺
与会人员普遍反映,此次宣讲辅导全面系统,既有温度又有高度,听后让人心头一亮、为之一振,更加深刻感受到习主席和军委对全军广大干部和文职人员的关心厚爱,更加深刻感受到党中央、国家机关对军队建设的关心支持。
刚刚提交转改申请的青年教员万安说,这次政策宣讲及时消除了对转改后的身份定位、发展前景、退出保障等方面的顾虑,让我明白了文职人员制度是强军大势,以后的政策会越来越好,我转改的意愿更坚定了。
会议现场
摄影 | 吴泽标
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