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11: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家书》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观点: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对《家书》这部作品的总体评价。可以肯定其价值,也可以提出批评意见,但观点应鲜明、有理有据。
2. 深入分析:在作文中,要深入分析《家书》的内容、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作品主题:《家书》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何现实意义?
b. 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特点?他们的命运如何?如何反映了时代变迁?
c. 情节结构:作品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有何高潮和转折?如何体现主题?
d. 文学手法:作品采用了哪些文学手法?如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3. 结合自身:在分析作品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谈谈作品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触动心灵:作品中的哪些情节或人物让你感动?为什么?
b. 引发思考:作品引发了你哪些思考?对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何影响?
c. 启发创作:作品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你是否受到了启发?
4.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流畅和生动。可以运用以下技巧:
a. 适当引用:在论述
1935年3月16日,共产党员刘伯坚在监狱中给家人写下诀别信,回顾40年生命,“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四川的家“人口死亡殆尽”,嘱托家人寻找流落在外的幼儿。5天后,刘伯坚被敌人杀害,以青春、热血与生命,回应他在家书中的不悔告白:“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红色家书》一书。
时隔85年,当我捧读《红色家书》,这样惨烈而凝重的字眼刺进眼眶,椎心泣血,惟有长歌当哭。
《红色家书》收录了我党40多位老一辈革命家的110余封书信。根据每封信的主旨,分为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教子篇。最早一封为毛泽东致舅父(1919年),最后一封为彭真致孙女(1982年),纵贯60余年的时间长河,穿过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硝烟弥漫的战争时代、风雷激荡的建设岁月、激情燃烧的改革开放初期。时代场景几经转换,人间世事历尽沧桑,字里行间的“赤子之心”却始终如初。
一封封家书,纸短情长,见字如面,对着至亲至爱,诉说最真的话、最深的情、最苦痛的矛盾与挣扎、最醇厚的热望与期待,饱含着父母对孩子的教诲、愧疚,孩子对父母的思念、报答,夫妻之间的恩爱、牵挂,字字情深意切,篇篇鲜活生动,蕴藏着很多感人故事。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
共产党人的执着,不仅仅在响遏行云的振臂高呼中,在意气风发的慷慨赴难中,还在于夜深人静时奋笔疾书的心灵相诉,“人生赖奋斗而存”(周恩来)、“争国权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聂荣臻)、“艰苦与辛酸不能摧毁我们铁一样的心愿”(许光达)、“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给的”(何叔衡);
共产党人的坚定,让他们面对严刑拷打坚贞不屈、面对枪林弹雨无所畏惧,然而在亲人面前,却也不禁低语呻吟,“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杨开慧),“居狱中久,气血渐衰,皮肉虚浮……人间地狱,信非虚语”(王若飞),“宁儿啊!赶快成长,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赵一曼);
共产党人的浪漫,让他们落笔之处,不讳于向一别经年、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热烈表达“花前谈心,月下互勉”(彭雪枫),战火阻隔的思念化为笔尖上的“吻你万万千”(邓颖超)、“惟于亲亲骨肉之系念,尝与日俱永”(陈毅)、“只要我俩的心情紧紧地靠拢在一起,一切就没问题了”(左权);
共产党人的家风,也在一篇篇语重心长、句句箴言的书信中传承,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后代的理念,宛如人生最朴实无华的真理,“要立雄心壮志,注意政治、理论”(毛泽东)、“总期不骛高远实事求是为要”(林伯渠)、“你们如果需要我党录用,那么需要比他人更耐苦更努力”(徐特立)、“深入了群众中去,就真正会了解社会主义如何建设”(朱德)、“要做‘大鹏鸟’,决不做‘蓬间雀’”(罗瑞卿)。
有人说,了解中国,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共产党,才能读懂中国。在“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李立三)的艰难征途中,奋勇出列的勇气,身陷囹圄的泰然,危在旦夕的托付,未能尽孝的遗憾,生离死别的苦楚,舍身取义的决绝,壮志未酬的喟叹,披肝沥胆的进取,荡气回肠的奋斗……凡此种种,闪烁着无比高尚的光辉,对我们心灵和情感造成强烈震撼,使生长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必须要追问:是有怎样坚定的信念,让他们超越根植于人类基因中对死亡的恐惧?让他们“并不因个人的生死或部分的失败、一时的顿挫,而有所动摇”(王若飞),前赴后继,将一个人自然的生命融入到为整个人类的奋斗?并将无数个体的追求汇聚成共同的坚守,进而迸发出开天辟地的力量?
那是真诚的信仰!
71年前,司徒雷登总结国民党失败原因时,曾经这样分析,“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跨越时空的《红色家书》,带着火热情怀,为家国而书,为民族而书,为信仰而书。它承载着初心与使命,蕴藏着智慧和力量,浸透着人格与亲情,从一个侧面见证中国革命“人间正道是沧桑”,见证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代代共产党人,怀着家国情怀、赤子之心,历经血与火淬炼的革命意志,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将“火种”燃烧成为光耀中华的东方日出。情之所至,生之所达。他们的生命化为青山,精神永垂不朽,必将激励年轻一代筑梦前行。
明年就是建党一百周年。万山朝宗,万川归海,挽住云河洗天青。我想,《红色家书》的作者们,必将会以用自己滚烫的鲜血和坚定的信仰织就的英雄花,向这个神圣的纪念日致以最深切的敬意;必将用热烈的掌声,鼓励新一代共产党人传承理想信仰,迎着新时代阳光大步奔跑、一往无前;必将欣慰地看到——万水千山,最美中国道路。
编辑|刘冬妮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推出《教师悦读成长计划》栏目,展现我省教师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书香浸润中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良好风貌。该栏目向山东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长期征稿,征稿邮箱为qlwbyddx@126.com,文章内容需结合自身教育故事,讲述一本好书带给自己的成长启迪。
文|临沂市郯城县李庄镇沙墩初级中学教师 高贵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寄托哀思的清明时节,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怀着崇敬与缅怀之情,再次翻开《重读抗战家书》,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与那些英勇无畏的抗战英烈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这些抗战家书,绝非简单的文字罗列,它们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是抗战英烈们情感与思想的珍贵载体。每一封家书都如同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透过它,我看到了英烈们鲜活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们炽热的家国情怀。
吉鸿昌将军写给妻子的信,字里行间满是对妻子的思念与牵挂。“我虽身处战场,但心系家国。愿吾妻安好,待我凯旋。”短短数语,将一个铁血将军的柔情与坚毅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既有着对家庭的眷恋,更有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在国家危亡之际,他毅然决然地奔赴战场,用生命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希望。这种家国情怀,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英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但在国家和民族大义面前,他们能够舍小家、为大家,这种精神令人动容。
赵一曼女士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儿啊,你要记住,母亲之所以选择这条道路,是为了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尊严。你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一位母亲,在生死抉择面前,将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放在首位,把对儿子的爱化作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嘱托。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伟大的母爱,什么是无私的奉献。这让我明白,爱国主义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平凡人的行动中,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谊里。
左权将军的家书,充满了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与愧疚。“志兰,我们分别已久,我日夜思念着你和孩子。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我必须坚守在战场上。你要坚强,照顾好自己和孩子。”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但面对家庭,心中却充满了愧疚。然而,正是这种愧疚,更凸显了他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舍弃个人幸福的伟大精神。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战斗中,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这些家书,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们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抗战英烈们的伟大情怀与崇高精神。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和家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与奉献。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今年清明节,我带着爱人和孩子来到烈士陵园祭扫。站在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前,我的心情格外沉重。那一个个刻在纪念碑上的名字,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曾经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们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希望。
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庞,我深感。作为父母、作为老师责任重大,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珍惜和平,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或许不会面临战火的洗礼,但抗战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所蕴含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等优秀品质,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我们要从抗战英烈们的家书中汲取营养,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让抗战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让我们怀着崇敬与缅怀之情,向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牺牲的先烈们致敬!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让革命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