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17: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伦理学》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读后感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比如对伦理学理论的理解、对作者观点的评价、对现实生活的启示等。
2. 突出个人观点:在作文中,要充分表达自己对于《伦理学》一书的理解和感受,避免仅仅是书评或复述书中内容。个人观点可以是对某一理论的分析、对某一观点的赞同或反驳,或者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3. 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在论述个人观点时,要确保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可以将观点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进行阐述,使读者易于理解。
4. 引用书中观点:在作文中,可以适当引用《伦理学》一书中的观点和理论,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内容要与自己的观点相呼应,避免喧宾夺主。
5. 结合实际案例:为了使读后感更具说服力,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些案例可以是个人经历、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等。
6. 避免主观臆断:在论述观点时,要尽量避免主观臆断,尽量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分析问题。
7. 语言表达要准确、生动: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8
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子女敬爱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即完全的展现出了“仁孝观念”带给中华儿女端正的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作是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把“仁”视作其思想的核心。
《论语》中所记载的思想主要有三个范畴,有代表伦理道德范畴的“仁”、代表社会政治范畴的“礼”和代表认识方法论的“中庸”,其中孝悌作为“仁之本”又是古代最重要的道德要求。
根据统计,在《论语》中孔子共提到了18次“孝”,提到与“孝”内容相关的部分有5个,比如,“父母唯其疾之忧”即子女要在父母生病时尽心关照。由此可观,“孝”是《论语》中很重要的部分。
那么在“仁”与“孝”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孝”又表达和传递着怎样的观念呢?
一、“仁”具体指什么,《论语》中讲的“仁”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讲,“仁”是一种价值观,一种道义。在《论语》中,“仁”的含义是多元的,同时也是相互关联的。“仁”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仁者爱人”。孔子提到的这种仁爱是有不同层次的,即这是一种本身存在着等级化和差别化的、由近及远的仁爱。首先,仁爱是从“亲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的,由此可得孝悌是“仁之本”。其次是“泛爱众,而亲仁”即广泛的关爱他人,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所体现的推己及人的过程,告诫人们不要把被自己所不喜的事物,再强行施加给别人。
其二,“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即一种个人修身养性、克制私欲的功夫,“礼”指的是社会的规范。孔子认为,控制私欲、提高能力的修养功夫和对礼法制度的恢复最终可以达到“天下归仁”。
其三,“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其中“五者”都是人的美好品德,即恭敬、包容、守信、勤敏和慈惠。因此,“仁”是良好德行的统称,“仁者”则是具备了这些美好品德的人。
其四,“仁”是孔子毕生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到达“仁”的境界,但是能做到“仁”是不容易的,因为“仁”是身为人的最高行为准则。
综上,在《论语》中提到的“仁”的含义十分多元化,孔子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仁”的标准解释,甚至于“仁”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心中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解读。但是在大多数的解读中,“仁”所代表的意义更多的都是偏向于美好的、高尚的方面。
二、为何在“仁孝关系”中孝悌是“仁”的根本,是《论语》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呢?
与上文所讲到的“仁”的涵义相比较,“孝”的涵义就更为通俗而且更好理解了。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最通俗的意义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即“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在“仁孝关系”中,将孝悌作为“仁”的根本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后汉书》中提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由此,在家中是孝子,出门在外多半不会犯上;不犯上的人,自然就不会作乱。因此也体现出了“孝悌”是判断一个人品质的出发点,体现出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其二,《论语》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弟子们待在父母身边时,要谨记时刻孝敬父母;出门在外时,要心中尊崇师长;与人交流要谨言慎行,为人处事要诚实守信,广泛的关爱众人,和仁德高尚的人交往。
做到这些之后尚有余力,就去学习知识。由此可见,“孝悌”是一个人修行良好品德的起点,这种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修行过程,恰恰深刻体现了“仁”的涵义。
其三,“仁”在《论语》中所包括的概念复杂且多元,是很难用简略的语言讲述清楚的。但“仁”最终所追求的,则是将人对于亲人长辈最本真、最自然的爱发挥出来并且推广出去,这是“行仁之本”,也正是“孝”所体现的。
综上所述,“仁”与“孝”互为体现,“仁孝关系”密不可分。“仁”主张学习如何爱他人,而爱他人多体现在爱亲人方面,因此孝悌为“行仁之本”。
三、从古至今,儒家所传递的“孝”观念——从“顺”到“爱”
1、古代社会“孝”观念从提倡敬爱孝顺长辈变化为绝对服从长辈
春秋早期,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密不可分,宗教对人们的影响很大。而在春秋战国之交,宗教产生的影响被极大地削弱,使得单系亲族组织的家庭结构慢慢变得稳定,因此孔子也更加关注“孝”在现实人伦道德表现的意义和在家庭道德里的伦理内涵。
“善事父母”的观念到孔子之时被完全凸显出来,并且逐步分离了道德与宗教。一方面,孔子将宗法制度中的“亲亲精神”,从政治家族中剥离转化成一般的“孝悌精神”,传递了“孝”文化下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将父子关系更加合理化。
另一方面,孔子以“孝”为本,观念从爱父母扩大至爱众人,由“孝”向“仁”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所以只要存在着家庭制度,政治的变化就无法影响儒家经典所推崇的“孝悌精神”观念。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将仁心看做是每个人所与生俱来的,而孝悌产生于仁心之中,孝心必然也是来自先天。人生人,人养人,孔子要求的“孝悌精神”也必须通过真切的实践来实现。
孔子主张通过具体行为来实现“孝”,并对其弟子言传身教。
相传孔子的弟子子路小时候因家中穷困,经常靠吃粗粮野菜度日。有一次,子路年长的父母想吃米饭,但米缸中无米。于是,年幼的子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独自一人连续走了十多里路到亲戚家借回一袋米,最后终于让父母吃到了米饭。
这个时期儒家所提倡的“孝”观念是双向的,即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育,是出自于责任和关爱之心;子女侍奉父母的“孝”,需时刻怀有尊敬之意,年幼的子路用实际行动让父母得到了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
然而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发展,作为家庭伦理道德的“孝”慢慢的跨越出了血亲家庭的范畴,从而变成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仁”的信念也渐渐变成了空泛的概念。为了使“孝”进一步的满足统治阶级的要求,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断地对它进行改良和宣扬。
因此,儒家传递的“孝”观念的本意和伦理也受到了一定的扭曲和异化,比如在宋元明清时期,就推崇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言论和观念。“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极端观念,要求子女对父母必须做到唯命是从。
诸如此类的言论成为了当时人们的普遍信念,因此也产生出很多绝对服从的愚孝者。“孝”观念所传达的涵义,也不再是孔子最初推崇的敬爱长辈,追求仁爱。而是走向工具化和愚昧化,逐渐扼杀了人性的自由发展,如包办婚姻所谓的“父母之约,媒妁之言”,上位者依靠子女婚姻巩固地位,下位者则是借此收揽钱财,酿成了许多悲剧。
2、近现代社会“孝”观念推崇相互尊重、互敬互爱的信念
在近代社会,封建制度的推翻和西方文化的入侵,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自主意识。新文化运动之后,民主和自由的思想观念也解放了旧制礼法对于“孝”的禁锢,祛除糟粕,留存精华,使得“孝”的观念逐步融入到新文化的内涵之中。
“孝”观念与时俱进,比如世家子女解放思想,追求平等独立人格,反抗包办婚姻制度,追求恋爱自由;摒弃在父母死后子女终身不娶(嫁),殉身陪葬的陋习等。
现代社会提倡的“孝”观念是一种相互尊重、互敬互爱的新观念。即在时代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现代人讲求自由与平等,父母子女皆视作平等,没有地位高低之分。父母与子女的相处之中存在着基本的包容和尊重,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表现为崇拜和喜爱的情感。
同时,“仁爱”也更具体化,“爱众人”更多的偏向于对于陌生人所保留的善意,比如对他人人格的尊重,或是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的支持援助等。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人们对于“孝”的观念也在不断进化。或许现在的“孝”文化和儒家最初传统的“孝悌精神”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但是从本质上看,两者一直是一致的。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讲,无论是古代亦或是现代,先“亲亲”而后“爱众”由近及远的顺序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孝悌仍为“仁之本”。
在这种全新的“仁孝关系”之下,人们对于“孝”文化的观念从最初的孝顺和服从,变成了孝敬和友爱。子女对长辈多了一份理解和关爱,而长辈对子女也多了一些包容和尊重。在挣脱了封建礼法的束缚之后,人与人之间体现出的敬爱也都是由内而发的,这也是儒家所追求的“仁”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论语——颜渊篇第四章》
2、《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
3、《后汉书》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