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沁园春长沙思想感情》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0 18:50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沁园春长沙思想感情》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长沙》思想感情的分析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诗歌背景": - 研究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长沙》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 - 分析诗人当时的年龄、身份、心境,这些都会对诗歌的情感表达产生影响。
2. "诗歌内容分析": - 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理解每句诗的意义。 -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往往承载着诗人的情感。
3. "情感基调把握": - 确定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如豪放、激昂、沉郁、悲愤等。 - 分析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具体语句,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等,感受其中的情感波动。
4. "情感层次挖掘": - 挖掘诗歌中不同情感层次的表达,如对故乡的怀念、对革命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等。 - 分析情感是如何随着诗歌的推进而变化的。
5. "思想内涵探讨": - 探讨诗歌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如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对社会变革的期待等。 - 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这些思想内涵的形成原因。
6. "写作结构安排": - 在作文中,应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结构

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解析

汪建新

《沁园春·长沙》最早披露于北京新华书店1949年8月出版、萧三著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1957年《诗刊》杂志创刊号首次发表毛泽东的《旧体诗词十八首》时,以《沁园春·长沙》为首篇。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毛泽东亲自审定的《毛主席诗词》,开篇仍是《沁园春·长沙》。显然,该词是经毛泽东自己认定的诗词创作的正式起点。这是一个很高的起点,其高度是由这首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确立的,《沁园春·长沙》堪称是青年毛泽东的精品力作。

韶山脱险奔长沙

1920年11月,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创建湖南长沙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6月底,毛泽东与何叔衡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回湖南后,他建立了中共湖南支部和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4月, 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2月,毛泽东带着妻儿从上海回韶山养病,并领导农民运动,创建了中共韶山支部。

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在回忆1925年他在湖南的情况时说:“以前我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中间的阶级斗争的程度,但是,在(1925年)‘五卅惨案’以后,以及在继之而起的政治活动的巨浪中, 湖南农民变得非常富有战斗性。我离开了我在休养的家,发动了一个把农村组织起来的运动。在几个月之内,我们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会,这引起了地主的仇恨,他们要求把我抓起来。赵恒惕派军队追捕我,于是我逃到广州。”据《毛泽东年谱(1893— 1949)》上卷记述:“8月28日,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得到成胥生关于毛泽东组织农民进行‘平粜阻禁’斗争的密报后,电令湘潭县团防局派快兵逮捕毛泽东。本日,毛泽东在湘潭、韶山党组织和群众的帮助下, 离开韶山,去长沙。”

毛泽东如何在韶山脱险?当年雪耻会会员郭运泉回忆说:县议员、开明绅士郭麓宾“在县长办公桌上看到了赵恒惕的密电,上写着‘立即逮捕毛泽东, 就地正法’。他看后退出县长办公室,写信交给侄郭士奎(在此县当炊事员),叫他连夜送给毛主席。主席拆开信看,我也在旁边看到,信上写着‘泽东兄, 事急,省里密电拿你,务希在今晚离开韶山’。”毛泽民的妻子王淑兰也回忆说:“那天下午,泽东同志在谭家冲开会,县里郭麓宾派人送信到家里,派来的人是竹南湾张满姑的崽,姓郭。送来信后,家里就派人去谭家冲喊了他。他接到信,又用开水泡点饭吃, 轿子是我给他请的。泽东同志先给他们讲好,抬的谁?抬的郎中。送轿子的人,只一天一夜就回来了。团防局隔了几天才来捉泽东同志。因泽东同志没在家,只开了些钱就了事。”

关于1925年9月上旬的情形,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描述道:“这时,毛泽东已到了长沙。就在赵恒惕的眼皮下举行秘密会议,向中共湘区委报告韶山农民运动的情况。他还到湘江边上,橘子洲头,回想当年风华正茂的师范生生活,写下有名的《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之后,他前往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激越豪迈赞秋景

春夏秋冬四季之中,秋因萧瑟凋敝、满目苍凉等特质给人以某种特殊感受。“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绝大多数古代诗人每每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人生的烦闷、生命的忧患。这一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个体意识到群体意识,最终形成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悲秋”文学意识。

毛泽东诗词创作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几乎找不到一首直接描写春天的作品,却有多首诗词吟咏秋色或写于秋天。《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赞美秋天最全面、最生动、最成功的作品。毛泽东没有附和古代文人的悲秋情调,他打破肃杀哀婉的文人悲秋传统,高扬赞秋情愫,展现出辽阔豪迈的艺术境界,彰显了豁达激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

《沁园春·长沙》上阕借秋景抒发革命激情,呈现给读者一派壮丽的湘江秋景。他走进自然,站在时代的高峰上,以宽广博大的胸怀、精微深远的洞察力以及哲理思想和浪漫诗情相结合的语言,创造出不同凡响、耐人寻味的“秋”意象,充满新颖别致的风采神韵,足以使千古文人的悲秋文字黯然失色,堪称咏秋诗词的典范。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毛泽东独自伫立于橘子洲头,目送湘江经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进洞庭湖,汇入长江。“寒秋”一词给人寒气扑面、秋风凄厉之感,既点明了作者到达长沙的时间,暗示了当时军阀混战的社会现实,也是作者自己身处险境的切肤感受。“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给人一种大河之中、小洲之上的空旷感。

上阕的主体是绘景,一个“看”字总领七句, 描绘出立体的壮美秋景, 恰如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可谓是大笔写意。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岳麓山群峰耸立,层次分明,像是染了红色,俨然“霜叶红于二月花”。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练, 秋江碧波,蜿蜒流过的湘江如翡翠般清澈晶莹,千帆竞发, 生机勃勃,可谓“秋水共长天一色”。仰视:“鹰击长空。”秋高气爽, 雄鹰振翅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湘江水透明见底,天空景象映射到清澈的湘江水中,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是游在空中,活脱脱一个“翔”字给人无限遐思。

苏轼《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沁园春·长沙》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面对如此生机盎然的秋景,作者不禁心动神驰,喷涌出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深刻揭示秋景之真谛和自然之奥秘,进而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惊天动地的诘问。

仰天长问怅寥廓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沁园春·长沙》的诗眼,振聋发聩,真乃千古绝唱。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37首)之后,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组织翻译出版英译本。1964年1月,毛泽东应英译者的请求,就自己诗词中的一些词句作了口头解释。他说:“‘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 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这句诗,既充满深沉的理性,又洋溢昂扬的激情,是青年毛泽东忧患意识的高度凝练,也是他上下求索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的怅然天问,与屈原的不朽名篇《天问》遥相呼应。屈原被逐,心中忧愁憔悴,仰望苍穹提出170多个问题而成《天问》。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出访苏联的火车上,同苏联汉学家尼·费德林谈起屈原时说:“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相当熟悉,也是我的家乡么。所以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我们就生活在他流放过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同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时说:“到现在,《天问》究竟讲什么, 没有解释清楚。《天问》讲什么,读不懂,只知其大意。《天问》了不起,几千年以前,提出各种问题, 关于宇宙,关于自然,关于历史。”毛泽东一生钟情屈原,研究《楚辞》,探寻《天问》。毛泽东不仅继承了屈原的诗词传统和浪漫精神,也弘扬了屈原的爱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自古就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不朽精神。毛泽东生不逢时,“长夜难明赤县天”,彼时中华民族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蹂躏,内遭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早在韶山读私塾时,毛泽东就读了《盛世危言》《支那分割之命运》等书,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国家贫穷落后。毛泽东自幼怀有忧国忧民之心,具有强烈而厚重的忧患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不仅体现在毛泽东的理论著作中,也深深地寓含在他寄情抒怀的诗词里,深刻地影响着毛泽东的行为方式和情感表达,成为他勇于探索和不懈奋斗的不竭动力,不断激发他奋发图强、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

对于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各种新思潮、新学说,青年毛泽东都深浅不同地学习过、研究过,有的还认真地实践过。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毛泽东同志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同志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1921年初,毛泽东把新民学会的宗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但马克思主义本身并不是“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现成方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诘问,蕴含着“敢问路在何方”的深邃思考,彰显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

往昔峥嵘岁月稠

长沙是毛泽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征途的光辉起点。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12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4年至1918 年,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 他与蔡和森等人创建新民学会。“五四”时期,毛泽东积极参与、组织长沙学生和市民的反帝爱国运动。1919年,他主编了《湘江评论》。随后,他又领导了驱逐北洋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毛泽东在长沙的经历可谓波澜壮阔,他伫立橘子洲头,怎会不抚今追昔?

《沁园春·长沙》下阕深情回忆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以“忆”字为统领,以情为线,带情叙事, 抒写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携来百侣曾游”, 点明作者过去常和志同道合的学子来橘子洲游览,为下文做铺垫。“峥嵘岁月稠”,是“曾游”的时代特征。一个“恰”字打开记忆的闸口,“同学少年”是“百侣”的年龄特征;“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是“百侣”的素质特征;“挥斥”“指点”“激扬”, 表达“百侣”的活跃气势与热血豪情。“粪土当年万户侯”,典出《离骚》“苏粪壤以充岭兮, 谓申椒其不芳”,“粪壤”是楚怀王左右的亲信奸臣, 如上宫大夫靳尚之流。“百侣”们撰写激浊扬清的文章,反对弊政、提倡革新。在热血青年们的眼中,那些毫不顾及国家和民族前途的达官贵人,如同封建时代的万户侯一样,卑鄙无耻,为人不齿,粪土不如。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958年12月21 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句诗表面上是在回忆湘江游泳的经历,同时也隐含作者真心希望昔日的“百侣”们能同自己继续搏击时代大潮,“到中流击水”,不断掀起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沁园春·长沙》是一篇游故地而观秋景、忆同窗而思往事、励斗志而抒豪情的壮美辞章,写秋景而不衰飒,忆往事而不惆怅,体现了革命者改写中国历史的豪情壮志,也充分展现了诗人毛泽东豪迈奔放的革命气概。词中景物壮丽,人物英俊,事迹卓绝, 情感豪迈,相互辉映,大气磅礴。毛泽东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这首词使深刻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得益彰,不愧是显示青年毛泽东卓越诗情的上乘之作。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2024年第13期,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一级巡视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点击查看“毛泽东诗词中的青春意气”系列其他文章

孩儿立志出乡关——《七绝·呈父亲》解析

惊涛拍岸怒声吼——《四言诗·〈明耻篇〉题志》解析

长歌痛悼思君深——《五古·挽易昌陶》解析

君行吾为发浩歌——《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解析

与天与地与人斗——《四言诗·奋斗》解析

一掬慈容何处寻——《四言诗·祭母文》解析

一钩残月向西流——《虞美人·枕上》解析

凭割断愁丝恨缕——《贺新郎·别友》解析

孤独的天才,毛泽东主席压抑困难下的呐喊——《沁园春·长沙》

孤独、压抑、困顿,这些词似乎和毛泽东主席没关系,然而,他也有这样的情绪,他也有这样的困境,那他会怎么做呢?

昨天食堂不才,斗胆写了一篇毛泽东主席名作《沁园春·雪》,食堂再写另一篇同词牌名作《沁园春·长沙》背后的历史故事,揭秘压抑、困顿下的毛泽东主席发出震撼的呐喊!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此词上半阙寥寥数笔,简洁明练的描绘湘江橘子洲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后即景抒情,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目睹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色彩绚丽的景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描述,又象征毛泽东主席火热的革命情怀,充满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着实引人入胜,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毛泽东主席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上半阙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动静结合,远近相间,对比强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问出了毛泽东主席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引起读者共鸣,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为下阙抒情做了铺垫。

下半阕直抒胸臆,以峥嵘形容岁月,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志同道合的同学、战友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祖国,蔑视军阀,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意气风发的豪迈气概,最后一问,回忆的却是迎浪而上,奋发向上,披荆斩棘的恢宏画面。

全词写景忆情,融情入理,情景交融,豪放不羁,乐观向上,极具感染力,实为不可多得之佳作。

这词影响非常大,2007年央视播出的,讲述毛泽东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历史剧就是以《恰同学少年》为名。


只是很多人以为,毛泽东主席在写此词的时候应该是意气风发之际,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1957年,《诗刊》首先发表了这首《沁园春·长沙》,不过当时并没有标明写作时间;1963年,《毛泽东诗词》又发表了此词,当时标注的写作时间1925年,很多资料受此影响,再根据“独立寒秋”之句,就以1925年秋天为写作时间,这个说法影响很大。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25年毛泽东主席前后行程是:1924年毛泽东主席因劳累患病,经上级同意,回湖南进行疗养,年底返回湖南。1925年1月上旬,他携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在岳父家过了春节;1925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离开韶山,经长沙,于9月上旬前往广州。

也就是说,从这个行程上看,这首词写于1925年8月28日到9月上旬之间是有可能的。

但这个说法有两个问题,第一,1925年秋天,著名军阀、湘军总司令、时任湖南省省长赵恒惕正在疯狂追捕毛泽东主席,这个军阀早在1923年就下令悬赏毛泽东主席,这时更是直接下令,立即逮捕,就地正法,不留后患。当时就是这么危险,稍有不慎,军阀的枪子是不长眼的,说杀人就杀人!


毛泽东主席确实胆量过人、睥睨一切,但他不是鲁莽之辈,此时他为逃避追捕,正处于秘密状态,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到橘子洲头散步,这既是对自己不负责,更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他不是这种人!

第二,《毛泽东年谱》的说法虽然对应上了秋天的时间,看似符合“独立寒秋”之句,实际上长沙在9月上旬还是在“热老虎”季节,天气并不冷,既没有霜,枫叶也没有红,也就不符合词中所写情景,因此这个说法存在很大问题,写作时间应该不是此时。

那会是什么时候呢?1926年12月17日,毛泽东主席由汉口回到长沙,参加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这个时间才是最有可能的写作时间。

这个说法最大的问题在于,1926年11月8日是立冬,12月22日是冬至,在北方人看来这会距离冬至都只有几天,早就已经是冬季了,怎么会说“独立寒秋”呢?

然而,从气温来看,长沙在冬至才算真正进入寒冷的冬天。而且词人写词多以“惜春”“悲秋”为主题,毛泽东主席也有此习惯,他也习惯把南方冬景当秋景写,比如毛泽东主席在1930年12月30日全歼张辉瓒后,写了那首著名的《渔家傲》,首句“万木霜天红烂漫”与“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写的是冬景,而下句“天兵怒气冲霄汉”,毛泽东主席曾改成“秋来一派风流态”,因此,毛泽东主席完全有可能在1926年12月17日后写下这首《沁园春·长沙》。


实际上,1961年10月16日,毛泽东主席给这首词写了份手稿,当时他就写道“1926年作”,只不过出版的时候,这几个字被影印了。

综上所述,《沁园春·长沙》极有可能写于1926年12月17日之后,是他在参加农民代表大会期间写的。


那当时毛泽东主席是什么状况呢?其实他此时过得并不如意,本来毛泽东主席是1921年一大代表,1923年三大的时候,他还入选中央委员,并和陈独秀、蔡和森、罗章龙、谭平山组成五人中央局,担任秘书(陈独秀任委员长),资历非常深厚。

但他在和陈独秀交往过程中,闹得非常不愉快,两人性格不和是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此时高瞻远瞩的毛泽东主席已经首先倡导进行农民运动,逐渐形成以农村为中心的工作思想。

但这和当时我方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思想格格不入,除了澎湃等少数几人支持他之外,当人响应他的人并不多,毛泽东主席非常不为同志们所理解,非常孤立。

这样一来,1925年在上海举行四大的时候,他从三大的中央局秘书被排挤出中央,根本没有参加会议。

从毛泽东主席当时的现状来看,他在词中问的这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有着更深刻的历史意义。

后来毛泽东主席曾对人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个阶级做主。”

其实1919年,他已经给出过答案,他说: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此时他再在词中问“谁主沉浮”,其实他已经有了答案!这首《沁园春·长沙》似乎坚定了毛泽东主席的信念。

毛泽东主席在众位同志都不理解的情况下,用顽强的意志,非凡的智慧,敏锐的目光,找到了胜利的方向——到农村中去,以农村为中心。

从这方面来说,这首《沁园春·长沙》是代表中国命运得到改变的一个里程碑作品。

这个说法固然有些牵强,但如果联系历史,联系毛泽东主席心路历程、思想转变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影响,是完全说得通的。

然而天才是孤独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痛苦的,尽管事后证明毛泽东主席才是对的,可当时人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这点,反而处处排挤他,一直到1927年才让他参加在武汉举行的五大会议。这一切,让毛泽东主席有了困惑,他不知道自己坚持的是不是正确方向,他在认真审视、反复推敲自己的心得,终于,困顿、压抑的他,打破了自己短暂的犹疑,发出了震撼的呐喊,坚定了信念!

很难想象吧,一个处于压抑、困顿下的人,竟然能写出这样豪迈的诗词!

这才是毛泽东主席的魅力所在,无论处于什么环境,无论遭遇什么挫折和困难,他始终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从不怨天尤人,一直保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精神和斗志!而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反思去学习的地方。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