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1 01:11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大学作文写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子迈入大学的校门。在大学期间,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能够展示你的才华,还能体现你的思维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写好一篇大学作文呢?以下是一些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选题
1.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能够让你在写作过程中更加投入,从而提高作文质量。
2. 紧扣时代主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时事政治,使作文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3. 结合专业特点:结合所学专业,探讨专业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现专业素养。
二、构思
1. 确定中心思想:在写作前,明确作文的中心思想,确保全文围绕中心展开。
2. 梳理思路:将中心思想分解为若干个分论点,梳理好各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使文章结构清晰。
3. 创新角度:尝试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使作文更具独特性和吸引力。
三、写作技巧
1. 严谨的语言:遵循语法规则,避免出现语病和错别字。
2. 丰富的词汇:运用恰当的词汇,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3. 精炼的句子:尽量用简洁明了的句子表达观点,避免冗长和啰嗦。
4. 适当的修辞
2022年重庆高考作文题目。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记者 连肖 秦思思)2022年高考首日落下帷幕,语文作文题目再度引发网友热议。重庆高考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主题围绕“选择·创造·未来”展开。西南大学教授、博导董小玉对该作文题目进行详细解读。西南大学教授、博导董小玉。受访者供图
今年重庆的高考作文题目有何特点?董小玉认为,此次重庆高考作文命题紧密联系时代主题,坚守立德树人的风向标,把对语文素养、综合能力的考察与鲜明的育人导向相结合,呈现出浓郁的人文精神色彩——既关乎振国兴邦的宏旨,又彰显主体精神的表达;既有理性思辨的开阔视野,又不乏情感表达的广阔空间。如何才能写好这篇作文?董小玉从专业角度给出如下建议:其一,在写作时,要避免陈词滥调,追求导向性的深广度。她解释说,首先,命题提供“语境”——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并未规定文体,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立意和表达优势,选择实用性文体或文学性文体写作,如演讲稿、论说文、记叙文甚至是书信等。其次,可将“选择·创造·未来”的征文主题与各行各业奋发有为的人物群像的联系起来进行破题。考生既可以侧重生活中的“中国面孔”去与外界建立多向度的有机联结,阐明一种鲜明的家国情怀、时代价值、科学立场,引发哲学思考;也可以基于自己所热爱和向往的职业去进行深度思考和阐述。其二,在写作时,要防止“伪崇高”,力求情理相融的情感品质。她认为,该作文的命题除了考察文字功底,还凸显对考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与思维锻炼。考生在强调肩负使命、强化担当意识的同时,要防止人云亦云与随波逐流;在思考人与世界、人与时代、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同时,要彰显出自我意识与主体精神,避免写作成为社会话语导向下的“伪崇高”与“教条化”。她建议,考生要关注“大我”与“小我”的自然转化与衔接。一味强调大写的人,容易流于干瘪空泛;局限于一己之情,则难免偏狭肤浅,因此,考生应遵从自身的情感生命体验,锚定自己写作的读者对象,在“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取得平衡,以真情实感向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纵深延展。需要注意的是,写这篇作文应该体现新时代青年人“要做有志者、做追梦人”;新时代青年要有“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的博大胸怀;要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壮志。(本文来自新重庆客户端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6月7日上午,2022年普通高考语文考试已经结束,重庆2022新高考作文题中提到的“科学家”“摄影家”“建筑家”,正是北斗导航系统科学家徐颖、摄影师尹超和建筑师马岩松。今年“五四”青年节期间,CCTV推出《中国想象力》系列微纪录片,里面介绍了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三人均在其中,展示出他们眼中的未来力量。
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小玉第一时间对今年重庆高考作文进行分析点评。
董小玉称,今年的作文命题相较往年,有两个特点:
第一,文化传承:由“单一侧重”到“多维呈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学子传承与弘扬的重中之重。作文材料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彰显革命文化,“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突出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攻关”“改变千城一面”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比往年作文“单一侧重”的文化传承,今年的作文命题可谓“多点开花”,实现了“多维呈现”的文化转型。
第二,文体转型:由“文体指向”到“主体指向”。近些年,全国Ⅱ卷采用任务驱动型作文。如2020年,明确使用演讲稿文体,但从去年开始,已经没有了“文体指向”的具体要求,考生可自主选择体裁,诸如书信、表扬信、演讲稿、倡议书、论述文、记叙文等多种文体。但值得注意的是,文体的转型进一步指向了作文内容的深邃性,突出逻辑思维的高阶性,体现行文立意的价值性。在高考作文中,“实用”意识依然被强化,“自主”思辨能力尤为凸显。考生既可实写、也可虚写;既可叙述,也可抒情;既可描写,也可议论。不管怎样,考生都应以确切的民族文化身份与认同,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针对“选择•创造•未来”的作文主题,董小玉认为,考生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构思:
第一,用时代眼光,烛照传统文化。如材料中所写“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一直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实践当中。考生需用历史与时代的眼光,联通古今文化经脉,结合时代楷模及平凡英雄事迹,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的时代价值。
第二,用创新精神,致力科技攻关。创新精神具体表现为: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自信;探索新知的好奇与挑战;承受挫折的坚韧与不屈;舍我其谁的责任与担当。考生可围绕当下热点“神舟十四号”发射成功展开论述。今年适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30年,中国航天的跨越发展令世人惊叹,考生在行文过程中可以用时事材料作支撑,以热点评论作依据,情理交织,以彰显创新精神的发展与考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第三,用未来视角,打造中国特色。“千城一面”不仅存在于建筑领域,更是隐喻世界各国发展进程中的雷同方面。因此,考生可以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组关键词。一方面,考生可紧密围绕作文材料,论述梁思成先生“守旧创新”的建筑思想,或举例“鸟巢”苏州博物馆、都江堰芙蓉花等独具特色的现代建筑;另一方面,考生可跳脱材料,举例疫情下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等,用未来视角,塑造坚持和打造中国特色的必要性。
董小玉表示,本次作文命题,紧跟时代步伐,唱响主旋律。材料以文化人,以奋发有为的榜样育人,引导考生自觉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科技文化,投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让考生以主人翁精神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发展,以及世界的进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上游新闻记者 钱也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