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1 06: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一百条裙子》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主题": - 首先,要充分理解《一百条裙子》这本书的主题和核心思想。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旺达·弗里斯克在面对歧视和偏见时的坚韧和成长。
2. "结构安排": - 确保作文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和作者,并引出你的读后感。 - 正文部分应详细阐述你对书中的故事、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理解和感受。 - 结论部分可以总结你的读后感,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思考。
3. "细节描述": - 在作文中适当引用书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对话,以支持你的观点。 - 注意细节的描述,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说服力。
4. "情感表达": - 表达你在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如感动、震撼、反思等。 - 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感受,谈谈这本书对你产生的启发和影响。
5. "批判性思考": - 分析书中的问题,如歧视、偏见等,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 思考书中人物的行为和选择,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6.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和重复。 - 注意句子的
传递温度与价值,关注我不走丢,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读书文史。
文 | 读书君
"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1000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置买了私人飞机是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
这是一段出自于我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在2010年的东亚文化论坛做的《哪些人是有罪的》演讲。
莫言为何要说此话?这是愤世嫉俗吗?还是仇富心态?
为什么说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是有罪的?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也是有罪的?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心胸难道就这么狭隘,见不得女人穿得美艳动人,见不得男人活得潇洒?
要理解莫言的这段话,想必还得先说说这个人。
莫言生于山东高密,从小没读过几年书,早早就辍学了,21岁离家参军。之后,虽然进行了多年的文学创作,但是名气并不大,许多人是通过导演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才知道莫言。
改编自莫言小说《红高粱》的这部电影,为莫言的赢得了较大的名声。除了《红高粱》,在书刊市场中,或许大家翻得最多的就是莫言那本书名很是亮眼的《丰乳肥臀》,毕竟名字听起来,就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直到2012年,不知写废掉了多少笔头的莫言,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让全国人都记住了他。
莫言写了什么?凭什么获奖?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这是老外评选出来的,老外的审美本来就比较“刁钻”,国内冷门的东西,往往在国外就变成了抢手货,变成了“精品”。
看看当年我们国内拍的那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那人那山那狗》,在国内的票房,比拿破仑的“滑铁卢”还要悲剧。甚至有传闻说电影的拷贝一部都没有卖出去,被媒体吐槽评为:“国内发行几乎等于零的电影。”而在海外上映之后,却成为了现象级的爆款,这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样的问题。
当然,这里并不是指电影本身拍得并不好,而是国内外品味多少有些区别。至于原因,那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那人那山那狗》剧照
莫言获得西方人评选出来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也掺夹着多少西方的品味呢?毕竟,不管是放在世界还是中国,莫言的作品绝对不是最突出和特别的一个。仅在中国,就有许多现代作家水平并不亚于莫言。
莫言为何能获奖?听听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理由说辞,那是是因为:“莫言将现实与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是不是呢?确实也没有错。比如早年以前他的那部成名之作《透明的红萝卜》,孩子视觉出了毛病,迷糊犯傻地幻觉将萝卜看成了银色液体透明的红萝卜。然后,迷恋地把地里的萝卜都给拔了下来,举到阳光底下端详……
看,现实与幻想的结合。这看似一个童话般的美丽描写,但实则真不是什么“月光宝盒”,现实是啪啪啪打脸的,因为这样的场景发生在农村。为什么要强调农村呢?因为农村贫穷。尤其是在莫言笔下描写的那个年代。
当时的农村生活有多惨?50、60年代的那一代人应该最清楚,大多数人过的都是吃糠咽菜的生活,饥荒的时候,甚至只能挖树根吃树皮。所以,这就有了小孩子常年饥饿都饿出了毛病来,把地里的萝卜幻想成了美丽而童话的事物。
在莫言的小说作品中,生存、人性是两大写作核心主题。所以,长期以来,莫言关注的是生存与人性话题。
从苦难岁月里走过来的莫言,在看待人性问题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正如文中开篇提到的那一段批判的话,听起来,观点有些偏激,但是都说往往越是难听,越是实话。人类的生活五光十色,但归根到底,都是权、财、色的衍生品。
在如今这个时代,尽管大家天天喊着文明与进步,科技与发展,但是贪欲依旧是无处不在的。在人类的贪婪欲望的驱动下,科技发展已经偏离了为人类需求服务的轨道。在利益的驱动下,更多地去满足了少数富贵者的病态需求。
人们正在不断地向地球去索要各种资源,造鞋、造车、造房子……搞得四处冒烟,乌烟瘴气。
而一个人消耗的资源固然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的贪欲在驱使我们不断地索取。富裕的女人,花钱买更多漂亮的鞋子、衣服、包包;有钱的男人,花钱买更多的车子、房子……所以,和乡下人相比,城里人是有罪的;和穷人相比,富人是有罪的……那些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是有罪的。因为贪欲越多,所耗费的资源越多。
古话常言: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贪欲、财富是对人性的考验。
写到最后,用莫言先生的话做一个总结,送给那些暴发户们、骗子们、小丑们、掠夺者们一句话:房子盖起来不是用来“炒”的;动植物生长不是靠打“激素”的……
大家都同在一条船上,如果哪天船翻了,无论你是雍容华贵的贵妇,还是腰缠万贯的公子富豪,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地球要毁灭,没有一个人能幸免于难。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是一种美德,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作者: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文学博士 龚金平
影片《健听女孩》中的露比一出生,拿到的就是“困难”模式的人生剧本。她听力正常,她的父母和哥哥却全是聋哑人,这使她没有机会做家里的“宝贝”,而是从小就担任家人的“传译员”,并在体力和智力上过早地肩负起家庭责任。她热爱唱歌,且天赋异禀,但这对于母亲来说简直像是故意拉仇恨,用以反衬母亲不能发声的生理缺陷。她在成长阶段,备受同学的冷落与嘲笑,心情压抑,内心憋屈。因为这种与众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唱歌成为露比抒发情绪的唯一渠道,并在高中毕业时面临帮助父亲经营渔业还是追逐梦想的两难选择。最后,露比在伯克利音乐学院技惊四座,追梦之旅以如愿以偿的方式画上句号。家庭的特殊,现实的困窘,是影片在露比的成功之路上设置的障碍,以此凸显梦想的激励意义和抚慰价值,感召每一位普通的观众冲破现实的限制,追随内心的声音,向着更好的人生一往无前。
《健听女孩》海报
但是,露比的成功终究过于传奇,像是一次不切实际的浪漫想象。露比没有系统的声乐学习经历,只是平时热爱听音乐,喜欢哼唱,在高三才加入学校的合唱团,只接受了维老师的短期指导,要轻松考入顶尖的音乐学院,这更像是影片为那些身处逆境却积极追梦的人送上的安慰剂。当影片有意无意地忽略声乐训练的漫长与艰辛,夸大才华的决定性作用,并将露比追梦的主要阻力放在难以释怀的家庭责任上,多少有点避重就轻,甚至给观众一种错觉,以为很多梦想只要坚持就会成功,很多现实困难只要有人支持就可以攻无不克。
如果忽略《健听女孩》在露比身上涂抹的童话色彩,影片仍然具有非常饱满的情绪感染力。影片在现实质感和梦幻想象的交织中,将人生的粘滞与飞扬并置,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欢欣交替前行,勾勒出人生的多种可能和百般况味。
露比一度为她的家人感到自卑,迈尔斯却表示非常羡慕,认为这才是正常的家庭,“一家人齐心协力,一起欢笑”。不像迈尔斯的家人,虽然都有言语的能力,却处于深深的隔膜与疏离之中。影片实际上也借此思考“正常”与“反常”的界限。在世俗的眼光看来,露比的家庭是“反常”的,但从家人之间的扶持与关心来看,他们家才是真正亲密、融洽的氛围。至于那些所谓“正常”的家庭,可能隐藏着太多的欺骗、背叛、疏远,难道不“反常”吗?
影片还在更为宽广的视野中诠释了什么是“爱”。露比在学校音乐会上与迈尔斯对唱了一首情歌。父亲后来问露比这首歌的内容,露比意味深长地说,那是关于需要另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感觉。将“爱”解释成彼此需要,而不是情感上的强烈吸引,或者感性冲动,这是对“爱”更为通透的理解与表达,融入了深刻的自我感知,以及触动心灵的依靠与信任。在这一刻,露比真正完成了成长。她以前可能只是从付出的角度,从责任的层面来照顾家人,但现在她知道,不仅是她的家人需要她,她其实也需要她的家人。露比在家人身上,看到了非常珍贵的信任、关爱、成全。露比一直沐浴在这种爱的光辉中,才能活得如此坦然、充实。
为了在影像上进一步呈现这种“彼此需要”的爱,影片对露比的两次公开演唱作了巧妙的艺术处理,既完成了她与亲人之间的心灵交汇,也使亲情由现实依赖升华到精神鼓舞。
露比与迈尔斯演奏二重唱时,影片用了露比父亲的主观视点。在这种镜头中,世界是无声的,父亲听不到露比的歌唱,自然也无从理解歌词的内容,但他看到了观众陶醉的反应,看到了露比深情的表情,感受到了世界被柔情充溢后的温暖。回家之后,父亲希望露比单独为他再唱一次,并用手指触摸露比的喉咙,去感受音符在身体与空气中的震颤,去体验情感如何以触觉的方式,浸润他的心灵。
露比在音乐学院面试时,她的父母和哥哥坐在二楼的看台上。露比一边演唱,一边用手语传达歌词的内容。这一刻,一家人深度共振。露比的歌曲中,诉说着“从付出与回报的角度看爱”“从高低两个角度看人生”。这些歌词正是露比的心声,也是影片超越亲情和励志的维度,向观众献上的人生箴言。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容易因某种偏见而深陷狭隘的视角之中。正如露比一直只看到家人的生理缺陷与怪异,却没有看到这个家庭里的温情与贴心。正如露比一直视这个家庭为自己人生的负累,却没有看到这个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自己的性格与志向。正如露比只看到她人生的灰暗无望,却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勇者,正是在无望中开掘一条生路。这对于每一个观众来说都是宝贵的人生体悟。
除了露比的家人之外,影片中还有三个重要的配角,即迈尔斯、格蒂,以及维老师。如果说维老师乃露比成才路上的伯乐与引路人,迈尔斯和格蒂则是露比的亲密朋友,他们都给了露比巨大的精神支持。更重要的是,这三个人以“他者”的视角,启发露比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家人。
露比一直视自己的哥哥李欧为“残疾人”,活泼开朗的格蒂却认为,李欧身上有着成熟男人的魅力,非常性感。这令露比大吃一惊。也是在这时,露比可能才意识到,自己的弱者心态,遮蔽了家人身上的闪光点。还有迈尔斯,解开了露比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使她开始以骄傲的心态正视自己家里的民主与开放,亲密与和谐。维老师还告诉露比,她身上有惊人的天赋,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三个外人引导露比换一种心态,换一种视角去看待身边的世界,去重新认识自己,进而使露比完成了一次“涅槃”,使她的青春岁月得以灿烂绽放。
露比在影片中经常穿暖色调的衣服,如红色格子的衬衫,红色的帆布鞋,红色的套头衫,红色的毛衣,红色的裙子。影片试图以此向观众暗示,露比沉默的外表下,有着不屈的斗志,不息的生命热情。露比偶尔也穿蓝色、绿色的衬衫与外套,这是青春的底色,散发着内敛又蓬勃的生命能量。
露比在影片中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奔波”的状态,她要从学校赶到码头,要从码头骑车疾驰到维老师家里,要从学校骑车回家……这似乎就是露比的人生常态,她需要在责任与压力中完成孤独而沉重的成长之旅。
当然,露比也有“放飞自我”的时刻。露比与迈尔斯在湖里游泳时,她忘记了外界的羁绊和束缚,卸下所有社会关系后,在远离尘嚣的野外感受青春与爱情的美好。影片将这个场景与父子俩被海岸警卫队吊销捕鱼执照进行平行剪辑,制造了“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对比。露比回家之后,知晓家庭遭遇了重大变故,这让露比有深深的负疚感。她或许认为,逃避责任所畅享的自由与欢乐,不仅虚幻,而且自私。于是,露比再次回归自己的社会角色,与父亲一同面对法官的裁决,甚至决定不考音乐学院,一直陪着父亲捕鱼。但是,对于父亲来说,牺牲露比令他不安。对于哥哥来说,一辈子活在妹妹的庇佑之下,是无能且愚蠢的表现,让他永远没有机会去迎接生活的挑战与自我的成长。正是在这种彼此需要又相互解放的缠绕之中,这个家庭的成员开始以独立的姿态书写自己的人生画卷,又以深情绵远的方式永远牵挂和支撑,并在精神层面心意相通、融为一体。
影片有梦幻般的童话色彩,那是关于露比在音乐路上过于神奇的成功,但是,影片仍然是温暖感人的,那是对亲情的讴歌。影片还有一定的深度,那是关于人生的反思,即如何以更加开放和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不如意与残缺。影片对于观众还是一次厚重的情感洗礼,它让观众意识到,真正的亲情与爱情,不是束缚与依赖,而是人格独立基础上的彼此需要,相互成全。(龚金平)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